您的位置: 首页 >《巴蜀史志》卷首语>详细内容
2021-10-28 11:44:49

2018年增刊 【卷首】 讲好方志四川故事

来源:《巴蜀史志》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8-09-21 22:34:00 浏览次数: 【字体:

方志乃一方全史,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的根,是中华文化的魂。

方志四川,是方志中国四川篇章中极为重要的一章。

四川系方志大省,修志代代赓续。清代四川修志成果占全国约十二分之一,民国时期四川修志成果占全国约十分之一,社会主义新方志四川第一轮修志成果数达13000余种(第二轮修志在进行中,成果数亦相当惊人),为中华方志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是中国方志的发源地之一。蜀郡江源县(今四川崇州)人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常璩因此被誉为“中国方志初祖”;著名史志学家谯周,系四川西充(时为巴西郡西充国)人,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系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谯周、陈寿师生二人分别在《方志百科全书·方志人物》中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

《方志四川》(四集电视纪录片)文本以“志”贯穿始终,对其两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进行了一次穿越,即从先秦古籍《山海经》入,至马识途先生的22世纪愿景出。其创作,借助电视纪录片表现形式,通过对画面设计及被采访人内容、解说词的撰写,首次全景式展示了四川方志发展历史,搭建了四川“纸上的方志馆”。其形式和内容,在全国省级方志系统中具有唯一性。2014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此文本,彩色印刷,图文并茂。作者汪毅在已出版的文本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增加了约两万字内容。

修订此文本,旨在进一步写好方志中国四川篇章,讲好方志四川故事,展示方志文化价值,增强方志文化影响力,推动方志文化走向广阔天地。文本强调了方志文化的品格和视野,以四川方志文化为背景,采取叙事记人的方式,挖掘了若干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复活了志书中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精神记忆。在《方志四川》中,《山海经》中的蜀人,常璩的《华阳国志》,丁宝桢总纂的《四川盐法志》,英国传教士汉明灯编纂的《广汉县志略》,邓小平先祖邓时敏及其丈人李源长分别编纂的清代雍正、乾隆版《广安州志》,郭沫若的点校旧志,志书中记录的川人抗战,川菜、川酒、川茶、川剧等“川”字号系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发起,百岁老人马识途对22世纪四川的愿景等,均娓娓道来,拥有海量的四川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信息,拓展了四川方志文化的表现和传播方式。

《方志四川》既是四川省地方志理论研究课题之一,又是全国第一部以电视纪录片形式展现方志文化的文本。该文本出版发行后,方志界专家、文化学者及广大读者有较高评价,为宣传四川、宣传四川地方志起到了积极影响。《图书馆报》《四川日报》《中国地方志》《文史杂志》、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有评论计约2万字。获四川省第十七次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开展《方志四川》拍摄工作”写入规划。

2017年8月25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准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四川篇章,推出一批研究成果”;2017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印发《贯彻落实〈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责任分工方案》,明确指出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为“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准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四川篇章,推出一批研究成果”的责任牵头单位;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还将印发《四川省方志系统贯彻落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为贯彻文件精神,创新宣传形式,“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准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四川篇章”及社会主义新方志内容,助推我省方志系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建设,本刊以增刊形式刊出《方志四川》(修订本)及其评论,以飨读者。

本刊编辑部  

 20188 

来源: 《巴蜀史志》编辑部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