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淮河,正迈向辉煌

作者:于继勇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4日 04版) 发布时间:2022-10-04 21:18:50 浏览次数: 【字体:

于继勇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4日 04版)

【名家笔谈】

“打开这扇窗,顺着窗外这条河,向上走,是老子和曹操故里,向下走,是庄子的故乡。”历史老师指着窗外的河,满脸骄傲地对我们说。

这条河是淮河的支流北淝河。后来,我有幸走近淮河的很多支流与湖泊,也曾从淮河的发源地河南桐柏山一路寻访,走到了淮河的入海口与入江口。站在淮河岸边,脑海中总会浮现多年前历史课堂上的画面。

逐渐了解了淮河的水利、经济和战争等相关历史之后,淮河在我的心里面貌逐渐清晰,分量也变得更重。这是一条承载了半部中国历史的河,一条有些悲情色彩的河,一条展现中国治水壮举的河。

河流是大地的血脉,世界上的每一条河流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农业社会最方便的运输通道,淮河上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也连接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运河。

地处南北分界线,适度的雨水与光照,温和的气候,为庄稼的丰收提供了保障。曾经,“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里非常富庶,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曾经,这里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和管子等伟大的思想家,也有刘邦和朱元璋这样的帝王,他们都是淮河流域的人。

纵向观察,从光明到灰暗,淮河的色彩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分隔线。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这一年,北宋帝国覆灭,匆忙南逃的赵宋王室与王公贵族在临安驻足,南宋在风雨飘摇中诞生。

为了抵御金兵,1128年,留守在旧都开封的杜充,下令扒开黄河,以水代兵,阻挡金军南下。但是此举非但没有阻止金国的东路军,还淹没了良田与百姓。黄河从此开始不断改道南下,从沙河、颍河到汴河,再到山东境内的泗水和洙水,黄河不断改道,每改一次道,都是一场灾难,几乎淹遍整个淮河中下游的土地。仅在清朝前期200年的历史里,黄河决堤的次数就有70多次。

自1194年到1855年,这次长达600多年的灾难,史称黄河夺淮。今天,在地图上,自河南兰考县,过民权县、商丘市、安徽砀山县北、江苏徐州市北,经宿迁市和淮安市,再过涟水和滨海县,一直到黄河,有一条比较醒目的地貌,这就是废黄河。

在黄河夺淮的600多年间,黄淮之间,洪水、干旱和蝗虫肆虐,贫穷成了永远抹不去的底色。

1855年,虽然黄河北流,但是灾难并没有随着黄河的北去而停止,失去入海口的淮河遇雨必涝,十年九荒。淮河,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害河。

因为自然灾害和战争,淮河流域著名的都会,在灾难里灰飞烟灭,比如《清明上河图》里的开封、万船并行的临淮关、古都洛阳。也因为黄河夺淮,淮河流域再也没有出现过北宋开封那样称雄世界的大都会。

财富得不到积累,贫穷让淮河失去灿烂的光芒。每年梅雨季节,洪水来临,皇帝总是面临艰难的决策,是保护国家的运输大动脉,还是放任洪水淹掉百姓的家园,他选择的总是“牺牲局部利益,保全大局利益”。

1948年11月,在隆隆的炮声中,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淮海战役开始了。几个月后,硝烟散尽,淮河重归平静,也即将迎来新中国的曙光。

但是,新生晨光,并没有完全抹去灾难的阴影。1950年6月,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淮河中上游地区,半个多月的雨水,开成滚滚的洪流,扑向村庄和来不及躲避的百姓。

听闻淮河洪灾的严重后果,1951年5月,新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主席怀着沉重的心情,挥笔写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大字,这是口号,也是治水的决心。

轰轰烈烈的治水工程,持续了几十年,曾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开始安澜。2007年,位于淮河干流中游霍邱县和颍上县交界处的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全面竣工,这个工程在淮河上的作用和地位,相当于长江上的三峡、黄河上的小浪底工程,淮河安澜至此有了保证。

2007年,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在全面竣工后的10天,迎来了2007年大洪水的考验,为防洪减灾发挥巨大作用。

淮河流域人口众多,生活着1.65亿人口,密度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进入新时代,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铁、高速通向多数市县,宽阔的乡村道路直通美丽洁净的村庄,很多地方有了大型工厂。民工潮渐渐退去,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历史的长河,百年不过一瞬。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淮河,在复兴梦想的伟大征途中,正处在宏伟乐曲的高潮阶段,迈向辉煌。

(作者:于继勇,系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导演,大型纪录片《淮河六章》总导演、总撰稿)

来源: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4日 04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