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技艺拾珠】李宝成创新制潮扇

作者:德阳市地方志办 发布时间:2019-05-20 10:11:29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德阳历代并无绢扇业,仅有民间竹编五角形篾扇和蒲葵扇。清朝同治年间,开始有中江的“纸壳扇”在德阳售卖。这种粗竹丝框架桑皮纸糊的椭圆硬扇,虽然经久耐用,但扇面糊纸凹凸不平,难以书画,工艺粗糙,难等大雅之堂。

    

 1892年,曾任福建仙游县同知的宝善诚,回到故里德阳。在德阳城隍庙座前台看戏,手持从福建带回的团扇拂暑驱蚊。坐于侧席的裱褙铺老板黄辉庭,见宝善诚手中那把绢扇精致美观,手艺精湛。出于职业习惯禁不住凑过去欣赏,包善诚介绍说:“这叫潮扇。原产于广东潮州府。”黄辉庭借回团扇,按其款式和用料工艺,着意仿制了几把。

 当时,德阳城内东街崇果寺附近有个卖甘蔗的小贩叫李宝成,此人粗通文墨。当他听说黄辉庭仿制团扇的事情后,觉得制作高档扇有利可图,于是暗中托人向黄辉庭借得一把,潜心琢磨。他发现团扇与他幼年编糊过的中江“纸壳扇”有相通之处,遂取其长避其短,将潮州团扇作了大胆改造。他将平面圆形扇面改为凹面椭圆形,扇框以细蔑丝编织成实底,薄凌空绷改为蜀产厚绢,并以上等宣纸褙糊,扇面饰以黑段嵌花,扇柄接扇面处粘贴“福”字图案,以牛骨镂图为扇柄,下坠万寿丝绦。由于扇面有一定弧形,便取名为“挖耳朵扇”和“猪腰子扇”。如此一来,其工艺水平远胜于包善诚带回来的扇子。试制成功后,带样品到城内绅士大户人家兜售,不料,颇受太太小姐的青睐。

 为提高扇子知名度,扩大销量,李宝成精选了四把自制的扇子,请县内书画名家朱师管绘上四季花鸟图案,在端午节送给当时的德阳知县黄沅,黄不胜欢喜。1895年,朝廷一亲王入蜀察访川西北旱情,路过德阳。知县黄沅将亲王迎进馆驿一间雅舍憩息。亲王见帐钩上挂了一柄绢扇,取下把玩,爱不释手。亲王得知此扇为德阳所产,连声称赞:“好扇,好扇!比潮扇还精致耐用!可嘉勉扇铺多造多销外地。”亲王回京后,将扇子献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慈禧见扇大悦,遂传谕四川总督,索献德阳扇子100把。黄沅忙将李宝成唤进衙门,一番奖掖之后,叫李开赶紧按谕制扇。李宝成奉旨造扇,他带领合家老小加上舅爷姑表日夜赶工,连干3个月,直至次年春末,才将扇子制成,黄沅亲自押送进京。由于扇子要成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大家觉得原来那两个名字都不太好听,遂改名为“德阳潮扇”。由于受到慈禧太后青睐,成了朝廷贡品,“德阳潮扇”又被称为“德阳贡扇”。德阳潮扇从此声誉鹊起。此后不久,李宝成正式挂出“李宝成潮扇庄”匾额。由于工艺要求既严且高,产量难以上去,总是供不应求。

 民国时期,德阳潮扇庄发展至30多家,年产量达1700多把,其中精品达1000余把。抗日战争开始后,云集在川的书画名家张大千、叶浅予、蒋兆和、董寿平等在德阳举办画展时,也青睐德阳潮扇这一工艺并予锦上添花,分别绘一两幅扇面作纪念。名家书画衬托下的德阳潮扇更是美轮美奂。1943年,宋子文受当时国民政府委托,专门来德阳选了4把潮扇,交由国画大师张大千、谢趣生分别绘制《青城秋色》《唐宫鹦戏》《翠柳画眉》《剑门山行》后,作为寿礼送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罗斯福见扇惊叹不已,称德阳潮扇艺术是东方文化艺术之上品,并将两把送于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是德阳迄今为止仅有收藏于美国博物馆的工艺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作德阳潮扇的厂家生意都十分红火,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1956年社里特意定制一批潮扇,作为国礼赠送给苏联、罗马尼亚、缅甸、印度等国。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艺术水平良莠不齐,有一次数千把潮扇因质量问题被商家退回,德阳潮扇从此一蹶不振,崇果寺街家家户户门前摆着德阳潮扇五毛钱一把都无人问津。

 改革开放后,德阳潮扇受到本地重视和扶持,加之社会上有重视传统手工艺品的风气,德阳潮扇又渐渐复兴。2007年3月,“德阳潮扇传统工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授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2008年12月,四川省文化厅命名龚德江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阳潮扇传统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德阳潮扇”获得德阳市首届“三星堆文艺奖”民间文艺类奖。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