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高考题>2000年以后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详细内容

2017年全国普通高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5-27 09:36:01 浏览次数: 【字体:

2017年全国普通高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政治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某人使用信用卡在北京透支购买了一台标价8000元的外国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了该笔消费款。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B.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


2.(4分)因钢铁行业复苏,导致对铁矿石需求增加。在此情景下,占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的四大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引发业界对铁矿石价格战的担忧。对于这种担忧的产生,若用供求曲线来反映,正确的是(  )

A.B.92e30ef091ce4b87b35db511ebc51082.Png 

C.D.dfe9424b63c94a55ab0a6cc82cf6c3d0.Png 

3.(4分)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2016年我国对120万个贫困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这一举措的依据是(  )

劳动者就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促进就业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

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4分)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人民币元,居世界第二位,近10年平均增幅超过25%.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  )

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汇率风险

促进投资对象国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

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发展

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4分)某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对公共服务“做加法”,对增加办事门槛和费用负担的中介服务“做减法”。截至2017年1月,“公共服务清单”新增2505个服务项目,增幅135%;“中介服务清单”取消或规范147个项目。精简比例达43%.两个清单的形成和公布,意义在于(  )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拓展政府的基本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方便社会监督,防止政府的缺位和权利滥用。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4分)某人大代表履职13年。共提交42项建议和议案,与所在县每个乡定点联系人保持定期联系;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藏东南博物馆,.还就提高边民补贴和偏远地区的工程造价标准等提出建议。该代表通过上述行为(  )

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

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行使地分人大代表的表决权

保障了我国公民能够当家作主。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4分)2017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的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产生监察委员会。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这一改革旨在(  )

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

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搭建群众直接监督公共权力的新平台。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4分)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4分)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

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4分)“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4分)习近平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他把理想信念看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安身立命的根本”,比喻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些论述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

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

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理想信念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取决于文化水平的高低。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4分)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7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

 

 

 

(2)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14.(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政治试卷(新课标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某人使用信用卡在北京透支购买了一台标价8000元的外国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了该笔消费款。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B.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

 

【考点】14:货币的职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才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是指用货币直接去买或者卖商品,要求交易时双方价值互换。

2.其它职能:

支付手段:指除现金买卖商品外的其它支付货币的情况,交易时是价值的单方面支付。

贮藏手段:指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储藏起来。

世界货币:指在国际市场购买商品或作为社会财富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家。

【解答】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因此标价8000元,货币执行的职能是价值尺度。“购买”说明货币执行的职能是流通手段。

“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了该笔消费款”说明货币执行的职能是支付手段。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把握的能力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及对“货币职能”的理解及区分。

 

2.(4分)因钢铁行业复苏,导致对铁矿石需求增加。在此情景下,占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的四大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引发业界对铁矿石价格战的担忧。对于这种担忧的产生,若用供求曲线来反映,正确的是(  )

A.B.58772e0030904fb6965ccebedbf97370.Png 

C.D.e50e6d5797c54d928e88a5549bec2ef7.Png 

 

【考点】25:供求影响价格.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供求影响价格

价格受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商品性能(使用价值)、宏观经济政策、消费心理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是通过影响该商品的供求来影响价格的。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会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属于买方市场;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会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属于卖方市场。

【解答】A符合题意,图中S1与D1的相交处属于供求平衡点,在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后,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因此S2与D2的相交处对应的价格应该下降,低于原平衡点对应的价格,故本图分析正确;

B不合题意,图中的D1向D2 平移,代表需求不变,而材料强调“因钢铁行业复苏,导致对铁矿石需求增加”即需求应该增加,故排除;

C不合题意,图中的S1向S2 平移,代表供给不变,而材料中强调“四大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即供给量增加,故排除;

D不合题意,供求关系变动后,供求平衡点对应的价格应该低于原平衡点对应的价格,而此处变动后平衡点对应的价格反而高于原价格,故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和图表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的,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和图表的理解和把握。

 

3.(4分)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2016年我国对120万个贫困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这一举措的依据是(  )

劳动者就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促进就业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

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X8: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获得生活来源,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政权的巩固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有利于实现劳动者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就业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解答】表述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表述错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即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不是促进就业;

符合题意,“我国对120万个贫困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是因为通过职业培训可以促进就业,而就业是民生之本;

符合题意,“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因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4.(4分)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人民币元,居世界第二位,近10年平均增幅超过25%.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  )

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汇率风险

促进投资对象国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

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发展

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9E: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意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措施:

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我国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我们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解答】不合题意,“近10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说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在增加的,“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汇率风险”说法错误;

符合题意,“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有利于增加投资对象国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增长,带动经济发展;

不合题意,资本市场是政府、企业、个人筹措长期资金的市场,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在长期借贷中,一般是银行对个人提供的消费信贷;在长期证券市场中,主要是股票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题干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不属于资本市场;

符合题意,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的,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

 

5.(4分)某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对公共服务“做加法”,对增加办事门槛和费用负担的中介服务“做减法”。截至2017年1月,“公共服务清单”新增2505个服务项目,增幅135%;“中介服务清单”取消或规范147个项目。精简比例达43%.两个清单的形成和公布,意义在于(  )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拓展政府的基本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方便社会监督,防止政府的缺位和权利滥用。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B6:我国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我国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

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

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

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

2、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威信的政府。

【解答】不合题意,两个清单的形成和公布的目的不是为了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和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表述错误,政府的职能是法定的,不能随便拓展;

③④符合题意,“对公共服务‘做加法’,对增加办事门槛和费用负担的中介服务‘做减法’”,实行“公共服务清单”和“中介服务清单”,有利于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有利于方便社会监督,防止政府的缺位和权利滥用。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6.(4分)某人大代表履职13年。共提交42项建议和议案,与所在县每个乡定点联系人保持定期联系;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藏东南博物馆,.还就提高边民补贴和偏远地区的工程造价标准等提出建议。该代表通过上述行为(  )

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

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行使地分人大代表的表决权

保障了我国公民能够当家作主。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BL: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1)产生: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

(2)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3)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4)义务:

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人大代表在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解答】符合题意,材料中人大代表提交42项建议和议案,是在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提案权;

符合题意,“与所在县每个乡定点联系人保持定期联系,还就提高边民补贴和偏远地区的工程造价标准等提出建议”体现人大代表在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人大代表的表决权;

表述错误,在我国,由人民当家作主。

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7.(4分)2017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的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产生监察委员会。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这一改革旨在(  )

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

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搭建群众直接监督公共权力的新平台。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BC:我国行政监督体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2)目前,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它包括:

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和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等;

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的监督、监察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等。

【解答】符合题意,成立的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有利于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说法错误,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

符合题意,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这样有利于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不合题意,题干强调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并没有搭建群众直接监督公共权力的新平台;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8.(4分)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D3:文化的作用;D8: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解答】符合题意,国外许多作家和记着写出许多中国红军长征的优秀作品,表明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符合题意,“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着,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表明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表述错误,革命文化的内涵早已确定,而不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表述错误,说法片面,革命文化在革命年代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指引着革命前进的方向,不只是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才具有,且材料不体现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9.(4分)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

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I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要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反对、摒弃落后的社会意识。

【解答】表述错误,“互联网思维”属于社会意识,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符合题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是因为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表述错误,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是看社会意识是否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符合题意,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可“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原因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0.(4分)“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I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I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解答】说法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符合题意,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这说明环保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绿色环保过春节”这种新的社会存在而变化;

说法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因此不能说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符合题意,2017年春节期间,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故选:C。

【点评】题目难度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可以采用“教材+材料”的方式,将教材的知识点与材料的中心思想相结合。

 

11.(4分)习近平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他把理想信念看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安身立命的根本”,比喻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些论述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

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

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理想信念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取决于文化水平的高低。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E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IR: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2、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理想、信念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解答】符合题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牢牢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符合题意,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作为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说法错误,判断一种价值观是否正确的标准是要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理想信念不能作为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说法错误,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理想信念坚定的程度,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2.(4分)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GT: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仅会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于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从认识的对象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从认识主体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从认识的基础看,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解答】符合题意,恩格斯认为认识中“不仅每个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这说明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即认识的反复性;

说法错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可以达到真理性认识,只不过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同时,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这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符合题意,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7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

(2)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考点】9F:“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要求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此题共两小问。

第一小问为意义类试题,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考查方向可以做如下解答:首先,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去产能”,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化解国内相关产业的过剩产能,而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相关产业“走出去”的过程。其次,中国高铁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就必然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因此,中国高铁“走出去”可以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再次,中国高铁以优异的成绩在国际市场上大展拳脚,提升了“中国品牌”的价值,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扩大。最后,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形势对相关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产业为了配合中国高铁更好地“走出去”势必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小问为建议类试题,高铁要更好地“走出去”,首先要有一个良好对外贸易的环境,这就需要国家外贸政策的支持。其次,需要资金支持,因此国家可以从财政、税收方面对高铁产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2)本题要求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此为意义类试题。首先,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角度分析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中国高铁“走出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商业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其次,文化的传播需要合适的窗口,中国文化要想在国际上扩大影响也需要一个展示的窗口。中国高铁“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再次,文化交流的过程需要人的互动交往,中国高铁“走出去”势必会带动大量的中外人员进行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外国民众了解到了中国文化,也让中国民众了解到了外国文化,这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最后,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同时带动了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高铁在哪里建成,中国文化也会在那里驻足,因此,高铁“走出去”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答】(1)

作用:

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

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打造“中国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

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议:

完善对外经贸政策环境。

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2)

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点评】(1)本题共两小问。

第一小问为意义类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小问为建议类试题,解题技巧:

审题:围绕中心词展开,思维要发散,角度多样,避免重复。

注重层次性;

体现价值导向性,答案要点要体现社会正能量方面;

语言简洁、建议措施要具体可行。

(2)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

对策二: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

对策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对策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策五: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体现由小到大原则。

 

14.(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

 

【考点】H9: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为原因类试题,结合材料,可从以下角度分析说明:首先,我国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由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都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各国的命运也相互牵连。其次,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倡导命运共同体,最终目的还是要促进我国发展,实现与他国的互利共赢。再次,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世界各国必须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应对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最后,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2)本题要求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阐述“构建人来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此为分析说明类试题,首先,整体与部分既是相互区别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整体的支配作用。其次,部分构成了整体,如果没有部分,整体将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各国作为命运共同体的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中国倡导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关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和存亡,每个国家应当积极响应,共同承担责任,加强相互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3)本题要求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如:协和万邦;中国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在世界上堪称典范。 如:和而不同;指全世界要友善和睦,同时有着自己的特色。如:世界大同;“世界大同”为国际政治术语,主要指人类对国际社会的一种理想理念,按古代说法即认为《礼记•礼运》篇的“大同”之说是受墨家或道家的影响。如:同舟共济;指世界各国要共同承担责任,共同面对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困难。

【解答】(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

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

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

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

(2)

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

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3)

协和万邦。

和而不同。

世界大同。

同舟同济。(答出两点即可)

【点评】(1)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2)分析说明类哲学主观题时,应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回顾原理内容,理清这一原理的内涵及方法论要求;第二,仔细阅读材料,理清题意,审好题,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

第三,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的正确性;

第四,综合回答,首尾呼应,得出结论,表明态度。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探究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4e6d315016f04327bcf009944443bfa5.Png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2.(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3.(4分)表: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4.(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5.(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6.(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7.(4分)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8.(4分)如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d83e8c8b324b44bd904e6464eacd34ce.Png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9.(4分)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10.(4分)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11.(4分)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2.(4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52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15分)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支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6.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76bec883a80c49458a71fb09349ac24b.Png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考点】3I:汉字的形成演变.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历程,那就学生结合西周到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来分析。

【解答】A.中国古代汉字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由繁到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是由于中国的现实,西周到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市场化不断的发展,文字在社会发展中的表述功能越来越强,被频繁地使用,所以必须由繁到简便于书写。

B.从西周到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简牍,都是写在竹和木片上,而且都用笔和墨。

C.各国变法从春秋时期开始,但是各国变法中并没有涉及到文字的。

D.书同文是秦始皇推行的措施,和材料时代不符。

故选:A。

【点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该知道中国古代汉字发展的基本过程,原始社会最早出现的是图画文字,后来发展出象形文字,商朝时期出现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西周时期出现篆书,秦朝统一以后推行小篆,汉朝普遍采用隶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出现。

 

2.(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考点】2L:汉代的商业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汉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联系汉朝政府对经济的措施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主要是反映商业发展的表现,而没有体现出当时人们的义利观发生改变。

B.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对这一商业经营发展所采取的政策。

C.从材料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开始经济凋敝,政府休养生息,经济不断恢复发展,材料是从商业的角度反映出当时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整体恢复和发展。

D.选项说地方豪强控制了郡县,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人们通过努力而发家致富的现象,郡县乡里广泛存在。

故选:C。

【点评】回答本题时,学生一定要联系到汉朝初期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大促进了汉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时期,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分)表: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考点】2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的土地规模、户数以及比例的数据。

【解答】依据题干表格可知,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户数和比例较高,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20亩,一家有几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20亩,20﹣130亩占74. 1%,比重较大,由此可知,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

土地规模在300以上的户数和比例少,说明大土地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因此没有体现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

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就已经瓦解,此时不存在均田制破坏与否的问题,故C项错误。

表格只是反映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D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对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分析理解的能力。

 

4.(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考点】Y4:史料的重要作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需要掌握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是否去过宫中)在《续湘山野录》与《涑水记闻》中记载不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对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的关系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5.(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考点】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对“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的分析判断出时间,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发展,以天津、湖南等成效较为明显,由此可知,题干材料的时间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故D项正确。

戊戌变法是1898年6月开始的,材料的时间是1897年,此时戊戌变法还没开始,故A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官督商办企业,故B项错误。

C项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应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6.(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考点】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可以看出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B项正确。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门当户对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但是不能说明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对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7.(4分)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考点】9T:解放战争.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需要掌握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反帝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是对列强在中国的领海、领土等特权的否定,故B项正确。

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中国还没有建立新中国,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不涉及国民党,故C项错误。

“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考查对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反帝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4分)如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228ca495b8bf4950aec8a474d2ad050f.Png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考点】I8:现实主义美术.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期主要考察现实主义美术的艺术特征,和产生的背景,要求学生结合现实主义美术的基础知识来赏析材料中的画作,得出正确选项。

【解答】A.从材料的时间和画图的风格可以看出属于现实主义美术的艺术作品。他客观的表象现实,而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画的特点是追求神韵意趣,二者风格不一样

B.结合1954年的时间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村妇女接受教育的现实,没有受到西方画派的影响。

C.材料中的绘画,反映了新中国农村的新气象,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材料画作主要是突出社会现实,并不是特别注重表现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故选:C。

【点评】《婆媳上冬学》是汤文选先生的代表之作,作品描绘的是两婆媳冒着寒冬严寒去上补习班的场景。图中年轻的搀着年老的,两人的脸上都满是笑容,仿佛根本就没把这冰雪严寒放在眼里。老人的手中拿着一本《文化课本》,显示出对知识的渴望。画家采用了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形式,以质朴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新中国农村的新气象,歌颂了新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

 

9.(4分)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考点】48: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看出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0.(4分)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考点】6C:法国大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

【解答】国民公会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最高立法机构,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初期拥有行政权和立法权。1792年8月10日,巴黎起义军占领杜伊勒里宫,立法议会宣布废黜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普选基础上成立国民公会。这与材料“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吻合,体现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故C正确。

三权分立是美国政治制度的特征,故排除A。

法国大革命后君主已经废除,故排除B。

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法国国民公民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4分)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考点】C9:斯大林模式;CD: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探索。解题的关键是对“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以看出苏共中央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仍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

题干只是涉及集体农庄,没有涉及城市,故C项错误。

依据题干“集体农庄”可知,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已经实行,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探索。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2.(4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考点】D7: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发展变化情况,要求学生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新变化的基础知识,来分析材料。

【解答】A.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破坏,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因此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呼吁缩小政府规模,将全力放归人民,实际上是要减少国家干预的力度,缓解过分干预经济所带来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不是联邦政府的试图即目的,而是它的具体措施。

C.材料不涉及到福利国家政策的表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际上会缩小福利国家政策的规模,和覆盖面。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不符合事实,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建立了一种国家干预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材料中也只是体现出减少国家干预,而不是放弃国家干预。

故选:A。

【点评】要求学生在作答时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新变化的基础知识,2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直到70年代,这一模式一直发挥积极作用为主,70年代初出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出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不足,70年代,美国尼克松政府,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新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52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考点】54:荷兰的殖民扩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以后荷兰对外殖民扩张的基本事实,要求学生联系当时东西方社会的基本环境来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本事实,要求学生结合明清之际中国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基本事实,来理解和分析材料。

【解答】(1)将所学知识依据材料我们可都可以看出,荷兰人侵占中国的台湾的背景有,新航路开辟,西方找到了同方东通往东方的新航线,开启了早期殖民扩张,荷兰参与其中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为了阻碍西班牙人侵占台湾,抢占台湾和澎湖,当时中国明王朝闭关锁国对西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不是了解,而且明王朝处于统治晚期,国家综合实力迅速下降,容易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中国物产丰富,对荷兰殖民者有强大的吸引力,荷兰侵略台湾和澎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也就是材料中所说的增进对华贸易。

(2)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对台湾的领土主权,在台湾设立郡县制,保持了与大陆政治体制的统一性,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社会文化与大陆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形成统一的文化传统,在台湾进行开课考试,形成了与大陆一致的选官制度,大量移民涌入台湾,促进了海峡两岸人员的往来,有利于形成统一的群体认同。

故答案为:

(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点评】学生回答本题时关键要搞清楚,欧洲国家近代早期的殖民扩张,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对外殖民扩张,一方面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同时,学生要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形成正确的认识,一方面,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郑成功收复台湾也造成了清朝初期台湾与大陆20多年的分离,对清朝初期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有一定的影响。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考点】9W:中国近代史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考查近代中国的近代化的历程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得出主题,结合近代中国的近代化的历程及其影响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即可。

【解答】论述的主题,首先依据材料可以得出主题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曲折,但是对中国影响巨大。然后对主题进行阐述,可从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近代化的历程及其影响的相关史实说明即可,最后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

主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曲折,但是对中国影响巨大。

阐述: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冲击了中国旧有的经济、政治、思想,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虽然没有实践,但是促使中国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虽然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开启了中国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实行戊戌变法,虽然结果失败,但是促进中国的思想解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进行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中国政治近代化;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促进中国的思想解放。

由此可知,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曲折,但是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进步起了重要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考查对近代中国的近代化的历程及其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选考题: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15分)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支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考点】MI: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对材料相关信息进行层层解读可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依据材料相关信息“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

【解答】(1)依据材料“‘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可知特点有: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依据材料“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知特点有: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依据材料“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知特点有: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依据材料“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可知意义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经验;依据材料“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可知意义有: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依据隋朝历史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材料“唐朝官修支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义有:为隋朝发展和强盛提供了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故答案为:

(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和强盛提供了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法律制度改革的相关知识。本题是2017高考历史试题,解答的难度在于意义的分析;材料几乎没有相关的信息,学生必须在依据材料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才能回答好本题。本题总体难度偏高。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6.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考点】MC:日本的对外扩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考查日本侵略口号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史实;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需要掌握日本侵略扩张的原因和目的、侵华的罪行以及二战中的侵略史实。

【解答】(1)本小问的说明,依据材料“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结合所学可知,“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依据材料“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结合所学可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依据材料“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为大东亚共荣圈”,结合所学可知,“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本小问的企图,依据材料,结合日本发动侵略的原因、目的可知,企图是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故答案为:

(1)说明:“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企图: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考查对日本侵略扩张的原因和目的、侵华的罪行以及二战中的侵略史实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考点】G1: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陈云的事迹。考查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及其形成的时代背景;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提出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解答】(1)第一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可以得出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第二小问的时代背景,依据材料“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本小问的贡献,依据材料“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结合第一小问的思想和所学可知,贡献是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故答案为:

(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贡献: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评】本题考查陈云的事迹。考查对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相关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11小题,每题4分,满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899023bc26284b62bdb12cc9d1ddf9c3.Png 

1.如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B.豫剧 C.粤剧 D.越剧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如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46题.

42d2b77b185c4579bf1e354e4ba05608.Png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 

5.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6.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如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79题.

2c6ba867b54a4524b665b3325eb9685a.Png 

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1011题.

10.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11.当天可能是(  )

A.4月28日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必考题:

12.(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a)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fc675cd800d4404f8aafff61dd53f26b.Pnge964d5837afd4fe5a612dacf3f2f3de5.Png 

(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

 

 

 

(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13.(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如图)。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9238937793db47089adf5030628c3ea4.Png 

(1)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

 

 

 

 

(3)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

 

 

 

 

 

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14.(10分)负地形是指从地面向下发育的地形,发育程度越高,高差越大,重庆武隆地处乌江东南缘,其喀斯特景观以负地形(峡谷、溶洞、竖井等)高度发育著称,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请指出武隆喀斯特景观特点对旅游活动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15.(10分)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与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11小题,每题4分,满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d88f96eb16d142e4ae8e7ea010dd2bc9.Png 

1.如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考点】82: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23:在新情境中迁移;5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分析】根据图示景观可以看出以小桥流水为主,因此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如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因此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应该为长三角区域。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结合图片即可得出答案.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考点】82: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7:利用区域特征;5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分析】根据图示景观可以看出以小桥流水为主,因此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

【解答】解: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需要结合江南的地形,气候等进行分析。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B.豫剧 C.粤剧 D.越剧 

 

【考点】82: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8:区域案例思想;423:在新情境中迁移;5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分析】根据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应该为我国的长三角地区.

【解答】解: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带;越剧是上海江苏一带的剧种,只有越剧是在长三角一带。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省会的简称,结合简称即可完成.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如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46题.

0ab264d761ec43828aaa29594fdaf640.Png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 

 

【考点】5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分四个等级,根据图中四个等级地铁站点的分布判断其决定因素.

【解答】解:地铁主要是缓解城市交通的,在人口流动量大的区域设置站点,能够及时分散和输送流动人口,而且流动人口数量越多,需要配套的服务和设施越齐全,站点的综合服务等级越高。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影响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高低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5.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考点】5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21:人口与城市.

【分析】城市中心往往是大部分交通干线的会合处,公交线路交叉最多,交通便捷度最好,可带来大量消费人口,具备市级商业中心的条件,无论从中心地等级还是所出售的商品等级或服务等级都是全市最高的,服务范围遍及全市.中心商务区的商业活动机构有:大型商场、购物中心、专业化高级豪华旅馆和饭店、娱乐和文化设施等.由此可看出,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最繁忙之地.

【解答】解:读图分析可知,甲乙丙站点都为一级站点或二级站点,综合服务等级较高;甲站点位于市中心附近,人口流动量大,市场广阔;乙丙位于内环线附近,交通便利,人口流量大,因此甲乙丙适合中心商务区的分布。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城市功能分区,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6.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考点】5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城市空间形态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的,往往呈现如下一种变化过程,最初的居民点沿交通干线逐步向外作带状扩展,形成放射状的城市空间形态.当放射状发展的经济效益逐步降低,并趋于相对稳定时,城市开始作内向填充,城市空间形态成为更大的块状.随着城市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城市再次进入外向伸展阶段,演变为更为复杂的形态.

【解答】解:读图分析可知,该城区由内环、二环、三环组成,城市空间形态是团块状的,根据图中一级站点的分布,可知所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获取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如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79题.

13295cf235f44c79bd9b4080d9d5b396.Png 

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考点】F9: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42: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分析】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解答】解:结合图例可以判断,在长江口附近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关键是看图例,然后即可得出答案.

 

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考点】F9: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42: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分析】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解答】解: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长江口附近海域夏季8月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由于夏季是汛期,径流量大,在河口附近,由于泥沙含量大,河水浑浊,光线较差,不利于光合作用,导致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关键是看清楚浮游生物分布的规律,结合夏季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

 

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考点】F9: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42: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分析】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

【解答】解:冬季,河流径流量降低,携带泥沙的能力降低,流速减慢,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少,所以总体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减少,相同位置的密度降低,所以密度高值向陆地方向移动。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季节差异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关键是结合图文材料进行分析,找到我国东部冬季和夏季的差异,然后即可得出答案.

 

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1011题.

10.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考点】1J: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1:情境文字材料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23:在新情境中迁移;5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分析】北半球的冬半年,北极地区会出现极夜,会有极光出现.

【解答】解:根据丁的描述判断,(向北望去有极光)丁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而甲逐渐由春到夏,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而乙地将由秋进入冬说明乙位于北半球,且较丁纬度低,丙地入秋失败,说明处于由夏至秋的阶段,应位于南半球,且较甲纬度高,更朝南,所以综合判断从北向南依次为丁乙丙甲。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四地的地理位置,关键是结合四地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

 

11.当天可能是(  )

A.4月28日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 

 

【考点】1J: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1:情境文字材料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22:地理知识生活化;5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分析】根据丁的描述判断,(向北望去有极光)丁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丁地出现极夜现象,且位于北半球,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结合选项,只有11月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键是结合丁地出现极夜进行判断.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必考题:

12.(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a)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a346d0f95be34e25a2bcbd05b5fef73f.Png 

(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

(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考点】23:大气的受热过程;2B: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65: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分析】(1)解题需要看清限制性要求条件,从气候角度分析,从气温、降水、光照等方面进行分析.

(2)农产品出口到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可以交通、劳动力、种植经验、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3)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从产量质量、生产成本、优良品种、品牌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

(4)这是开放性设问.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赞同: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可以利用原有的优势条件,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等方面回答.不赞同,可以从该地水资源缺乏,及大规模生产后可能导致市场价格降低等方面回答.

【解答】解:(1)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光照充足,气温相对较高,不要人工增温,虽然该地干旱少雨,但是有深层地下水,及滴灌技术发展,这都是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

(2)农产品出口到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可以从运输距离近,降低运输成本;该地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低,生产成本低;有丰富种植经验;欧洲发达国家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价格较高.

(3)分析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调高农产品窗口竞争力的作用,集群式发展便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也有利于加强优良品种培育,相互协作,减少无序竞争,形成品牌.

(4)这是开放性设问.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赞同,理由是可以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利用原有经验技术,提高产量,获得规模效益,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不赞同,理由是山地多、平原少,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干旱,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大规模扩大生产规模,产量大增,可能会导致价格降低.

故答案为:

(1)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少雨;冬季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稀少;地下水位低,因此采用日光温室来保湿.

(2)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普及,农产品产量大;市场距离近,运输成本低;种植经验丰富,成本低.

(3)便于培育新品种,提高产量,减少交易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形成品牌,降低无序竞争.

(4)赞同:可以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利用原有经验技术,提高产量,获得规模效益,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不赞同:山地多、平原少,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干旱,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大规模扩大生产规模,产量大增,可能会导致价格降低.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3.(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如图)。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b0579b01e50b4e9db16bdb7616dc2555.Png 

(1)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

(3)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

 

【考点】95: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分析】我国新疆地区地处我国内陆地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水汽主要来自于北冰洋。

【解答】解:(1)解题此题首先需要从图中判断出该河流域的降水分布特点,北部支流多,降水多,冰雪融水多,然后从该地所在区域,从降水来源方面分析其原因即可。

(2)从材料中白斑狗鱼的生存条件可知,该地纬度高,气温低,有适宜的水温,水质好。

(3)分析白斑狗鱼产量低可以从其为肉食性鱼,成鱼可能吃掉一部分幼鱼,另一方面可以从其营养价值高,捕捞过量等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北部降水多,南部降水少。成因:水汽主要来自北冰洋,且北部地区高山、沟谷多。

(2)额尔齐斯河纬度高,气温低,水温适宜;河水水质清澈、水草丛生,食物多;天敌少。

(3)白斑狗鱼为肉食性鱼,成鱼吃掉部分幼鱼;营养丰富,价格高,捕捞过量;夏季气温高,不适宜产卵繁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关键是根据图中的材料和区域地理的知识进行分析。

 

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14.(10分)负地形是指从地面向下发育的地形,发育程度越高,高差越大,重庆武隆地处乌江东南缘,其喀斯特景观以负地形(峡谷、溶洞、竖井等)高度发育著称,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请指出武隆喀斯特景观特点对旅游活动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考点】K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M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1:情境文字材料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23:在新情境中迁移;56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分析】负地形是指从地面向下发育的地形,发育程度越高,高差越大,重庆武隆地处乌江东南缘,其喀斯特景观以负地形(峡谷、溶洞、竖井等)高度发育著称.

【解答】解:武隆喀斯特负地形对旅游活动的不利影响主要从地势、地质条件对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角度考虑.

措施主要针对武隆喀斯特地貌对旅游活动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不利影响:武隆喀斯特景观负地形发育程度高,高差大,地势起伏大,交通通达度差;交通不便,游览所花费时间及费用较大;溶洞等地形容易发生坍塌,影响游客安全.

措施:大力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达度;在交通运输线路布局和规划时,应充分注意地质条件的影响,通过工程措施加以防范;在旅游过程中对游客要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对于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结构稳定性差的地区应当选择安全性高的路线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负地形对旅游活动的不利影响,关键是弄清楚负地形的概念,然后结合不利影响分析解决措施.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15.(10分)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与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考点】93: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1:情境文字材料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5:利用地理规律;571:环境与资源.

【分析】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适合喜湿植物的生长.

【解答】解: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材料生长习性可以推断,同样气候条件下橡胶树水分的消耗大,土壤中水分含量应该降低,空气湿度会较低,根据雨林到橡胶林的变化,生态系统单一,植株量减少,空气流动性强,水分散失,湿度低.

故答案为:橡胶树对水分的需求量比雨林大,蒸腾作用强烈,水分散失量大;橡胶树植株量较少,空气流通快,水汽散失快;容易导致土地干燥,土壤蒸发到空气中的水汽减少;橡胶树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差,影响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人工种植的橡胶林生态系统单一,单位面积生物量较少,不利于保持空气湿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关键是根据橡胶树与雨林的差别,得出他的生长习性,然后进行分析.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