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从教初心 牢记育人使命——记乐山市县街小学党支部副书记雷晓春
不忘从教初心 牢记育人使命
——记乐山市县街小学党支部副书记雷晓春
鲜花绽放于阳光之下,是绿叶最快乐的日子;当果实成熟于金色的秋天,是园丁最欣慰的时刻。绿叶,静静地吐露自己的幽香——不张扬;绿叶,默默地映衬着红花——无怨言!他如绿叶怀揣着那颗初心和使命,定格的是高雅人生,散发的是灵魂芬芳。他就是全国优秀辅导员、四川省特级教师、乐山市优秀教师——乐山市县街小学党支部副书记雷晓春。
雷晓春在教书育人的路上走过了40个春秋,从乡村学校到城市学校和凉山支教,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一路走来矢志不渝,追梦路上不止步。
让星星火炬绽放灿烂的火焰
有一种情怀叫红领巾,有一种光荣叫少先队。雷晓春在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教育生涯中,怀揣激情坚守初心的旅程,坚守初心的旅程,把美好的青春芳华播种在红领巾希望的原野,让星火炬绽放灿烂的火焰。
他深知教育活动是培养少先队员成长的生命源泉。只有开展丰富多彩,集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队活动,才能使少先队组织充满活力。在十多年的辅导员工作中,他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利用环境日、劳动节、教师节、六一儿童节、建队日等有利契机,举行主题教育活动,培养了队员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情感,树立起努力学习,感恩奋进的远大志向。
他与老师们多次组织承担了市、区级少先队示范观摩活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沐浴春风“特色小队”在行动,快乐夏日“少年军校夏令营”国防教育,金秋时季开展“启明星科技活动”,冬日暖阳中进行“勤巧小手爱劳动”教育。丰富多彩、赋予教育意义的“手拉手”互助活动、“民族精神代代传”等主题教育活动,成为孩子们道德认识的阶梯、陶冶情感的熔炉、转化行为的动力,如花的少年在县小写下了童年难忘的日记。多姿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成为县小教育特色的名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荣获全国优秀辅导员、四川省“十佳”优秀辅导员称号,学校九十多项少先队活动获全国、省、市优秀奖,学校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红旗大队、雏鹰大队。
时光荏苒,不负韶华。在新的岗位上唯有那一抹红领巾情愫难于割舍,他带着一批批青年教师走在少先队辅导员的路程上,他们从红领巾这片育人的热土里成长,让生命谱写着红领巾更美好的希望。
引领教师走向教育科研
从少先队辅导员转型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他始终带领大家向着为科研型教师转型而奋斗,始终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坚持教学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开展科研、教学、培训三位一体的课题研究模式,指导老师们写论文、开展教育教学反思、撰写案例。引导教师进入研究状态,不断研究和解决课改实验中的问题。他组织教师们就“新课改的‘问题’(研究)点”的解决与突破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教学的驾驭能力。
为积极带领学校教师向科研型转化,进而提升全校教师的业务素质,他积极主持、指导各学科教师参与了多项全国、省、市课题研究工作。围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组织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小学生的行为问题与良好习惯培养的研究》,省级课题《新时代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研究》;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新问题,组织主研省课题《小学课堂开放式教学活动情景创设研究》;根据多校区特点,组织主研市级课题《城市多校区校本教研有效性研究》;围绕学校体育、音乐教学,主研市级课题《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小学生乒乓球训练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研究》《小学口风琴助教音乐课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教育教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情境中去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获得新知。教师成为教育与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主动、积极学习,让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他组织主研的课题一项获西南师范大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等奖,一项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共有五项科研课题成果获乐山市人民政府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荣获乐山市优秀教科研工作者荣誉。他通过教育科研的引领,使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用知识、智慧、情感
全身心投入教学管理
因工作需要,他又担任教导主任工作,在千头万绪、繁杂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用自身的知识、智慧、情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努力探索新课程环境下制度建设与多元管理的关系。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质量监控,注重调动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用求实的教学管理追求实现了教学常规管理的规范化,教育教学质量在市区名列前茅。
在与多校合并后,面临教师结构老龄化,一校多址教学管理制度需到位,教师心理需要归属等诸多问题,特别是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如何科学配置,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如何管理,不同文化底蕴的学校制度如何重新制定,不同学校的教学经验如何总结推广,各校区的文化资源如何等等众多现实问题。面对这些艰巨任务,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深知要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并非是件容易的事,但一颗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不敢有丝毫怠慢。他坚持制度管理和感情管理相结合,紧密团结广大教师,服务于教学,依靠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制定并完善了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带头执行遵守。
面临着学校合并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他与学校班子一道,在“实”字上下功夫,在“研”字上求发展。发挥听课、评课活动的教学诊断功能,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把握教学动态,了解教学情况。针对不同学科,从具备的学科知识、学科基本功、知识面、教学理论以及个性特点等,定期召集各年级组学科教师理论学习、坚持开展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上课、议课听课、评课;赋于组长责任,让他们带动全组教师开展互听、互学、互研活动,使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以强化校本研究为抓手,使教研活动经常化、专题化和系列化。通过组织教师合作交流,探讨反思,各科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开展组内教学研究课,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探讨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在教学管理上用情感管理老师,少责备,多关心,营造了团结、健康、向上的学校风气。获得同事们好评。
修炼自身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他认为不仅要有对党忠心的政治责任感和为人民尽责的工作责任感,更要具备牢固的专业根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完成为党和国家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任。他在品德教学中,始终坚持教学方法的研究,苦苦探求高效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他订阅了大量的小学品德教学方面的报刊,广泛学习同仁们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不断充实自己,积极参加各级教学教研活动,听公开课,读课改理论,不断提升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积累和锤炼,他对整个小学品德教材结构,每个年级的知识重点难点、都了然于胸。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让课内外教育活动成为学生认知的阶梯,改变行为的动力”,是他在长期的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特色。他的品德课堂,不说教,不枯燥,课堂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点一滴地产生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智慧,孩子们非常喜欢。在长期的品德课堂教学中,他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形成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他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学习,学生才会在快乐中学习。
他倡导学生的品德认知在活动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通过语言表达自主“内化”。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认知,实现在“动态”中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捕捉点化,不断生成课堂品德教育资源,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让品德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这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发展。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让品德课堂充满智慧和乐趣。离开学校的学生还常常回忆起他们在品德课堂上的乐趣。他也因此多次应邀在市、区小学品德研究会上作经验介绍和专题发言。在参加省、市小学品德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他还十分注意将教学教研中的感受和体会写出来,与同仁们交流。当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技艺的提高,而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努力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在教改中,他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每天夜晚,他独坐在书房里,拿起手中的笔,将自己对教学的点滴感悟毫无保留地倾诉在笔记本上。他撰写的《让开放的品德课走进孩子们心里》《品德教育与习惯培养》《让教育活动成为品德教学灵魂》等十篇论文,分别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先后有三十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区一等奖。面对成绩,他总是告诫自己:“在教学上反思与探究永远没有最高的峰。”
援彝支教,生命因它而精彩
走进小凉山。有人说:“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在临近退休时,他走进凉山支教,为自己人生留下难忘的记忆,生命因为它而更加丰富和精彩。
2015年,他来到小凉山峨边红星村小学支教,彝族山区的学生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各方面基础都较薄弱,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会遭人耻笑,发言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在教学中,他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多用亲和力的语言给予肯定。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尤其是对彝族山区的学生,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肯定,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所以课前他认真备课,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因材施教;课堂上尽量用精彩的讲述,循循的诱导,积极鼓励来吸引每一个学生;课后,他认真批改作业,并对潜能生进行重点辅导,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并理解消化了才肯罢休。工作中,他发挥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作风,很快与学生、家长、老师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同时他非常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个人卫生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能够和学生谈心,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嘘寒问暖,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主动担当
助力义务教育均衡迎检
大凉山谱写彝汉一家亲。乐山对口支援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选派优秀教师对口支教。临近退休的他克服重重困难,用责任、爱心、业绩谱写了一曲彝汉一家亲的赞歌。
59岁临近退休的雷晓春,带着学校“老行政”的丰富经验,捧着一颗发挥余热的真心,毅然投身于援彝支教行列,走进了美姑县典补乡中心小学校的支教。
2020年4月初,忙完乐山市县街小学开学疫情防控工作,雷晓春便马不停蹄来到美姑县。距上一次到峨边彝族自治县对口支教,已过去4年了。再次走进彝区,走进熟悉的课堂,他有些感慨:“作为县街小学的‘老行政’,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发挥余热嘛。”
2020年,正值美姑县开展义务教育均衡迎检。作为典补乡小学的一员,他主动承担起迎检资料的整理。本次迎检,时间紧,工作量大,年近花甲的他刚接手任务,便认真研究检查要求,仔细逐项核查资料。
“这次检查对美姑的教育发展至关重要。乐山学校成功迎检的经验对这次检查具有借鉴作用。”在这句话的背后,是雷晓春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白天,他穿梭于各个教室,听课、评课、备课、研讨,助力彝区教师找差距补短板,指导教师教学教研;晚上,忙碌一天的他仍然坐在书桌前,借着灯光思考、梳理准备迎检资料。
雷老师没有休息过一天,我们从心里敬重他。”雷晓春的敬业和奉献,典补乡小学教师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授人以渔
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我这个年龄能留在这里的时间有限,让这里的老师成长起来才是长久之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带动美姑县典补乡中心小学整体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雷晓春结合县街小学开展的送教活动,帮助当地教师提高理解实施新课程模式的能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同时,他还从教学微型小课题入手,结合均衡教育迎检,帮助学校新立项课题《彝族小学生语文课语言规范运用研究》,指导研究方案、开题报告、调查报告撰写,开展科研、教学、培训三位一体的课题研究,努力引导当地教师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此外,他还积极指导当地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案例撰写,提高他们从“小”入手,撰写小随笔与小案例的能力……支教日子如行云流水,雷晓春将深厚的教育情怀,根植于典补乡小学贫瘠的土壤,致力于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时光荏苒,韶华易逝。在四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雷晓春始终牢记人民教师属于自己的那颗初心和那份使命:对事业的热诚和担当,对党和国家的赤诚与热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