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 | 今年四川唯一的全国“最美公务员”!成都这名交警到底有啥不一样?
四川在线记者 张庭铭 付真卿/文 吴枫/视频
一个冬日的早晨,9点20分左右,被称为成都中轴线的人民南路,早高峰刚过,路面上车流逐渐平稳。在桐梓林片区的一个路口,邵军涛支好摩托车,摘下头盔,重重喘了口气,虽然气温不到10℃,黢黑的额头上依然渗出汗来。刚用手套擦了擦汗,左肩上的对讲机又响起来,“好勒,我马上过来。”邵军涛跨上摩托,一个转弯,不见了踪影。
邵军涛,48岁,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一分局一级警长,是四川全省1万多名公安交警中的普通一员。不过,26年如一日坚守一线岗位,在3.54平方公里警务区里留下41万多公里巡逻轨迹,被战友和群众亲切称作“钉子交警”的邵军涛又是不普通的。12月2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公布32名全国“最美公务员”名单,邵军涛是今年四川唯一上榜者。
一颗钉子 26年坚守源于热爱
“老刘,棕北中学路口,你去一下。小李,你补位。等会儿有学生过,维持下秩序……”10月28日一大早,邵军涛一如往常地上岗,迎接早高峰。半分钟里,他用对讲机跟队友们分配5个任务,然后发动摩托车,开始巡逻。
邵军涛所在的警务区,位于成都市最中心的人民南路。辖区总面积3.54平方公里,总共30余条大小道路,41个路口。这里有全国最繁忙的医院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有成都著名的休闲娱乐片区玉林,因赵雷那首《成都》而火遍大江南北的小酒馆就在这里。
邵军涛正在指挥交通 吴枫 摄
在这个警务区,邵军涛一“钉”就是26年。
要在同一个岗位坚持干26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邵军涛永远都记得,1995年刚入警时,单位一位老民警对他说的话,“要干交警,需要强大的体能,需要熟悉道路环境和法律法规,更重要是有‘钉钉子’的精神。”
直到穿上警服正式上岗,邵军涛才慢慢明白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强大的体能是必须的。当上交警,每天的工作都在马路上,酷暑严冬、日晒雨淋。指挥交通,每个动作都要标准有力,出现拥堵、发生事故时要最短时间赶到现场,更不用说随时可能发生的交通违法、紧急情况处置。“身体上的辛苦,咬咬牙就过来了。”邵军涛说。
当好交警,还要从熟悉路况做起。上班一个月,邵军涛专门买了一张成都市地图。下班后别人休息,他就在地图上做标记。哪里是堵点、哪里违法多、哪里事故易发,很快地图上就“面目全非”了。20多年来,每年邵军涛都要换一张新地图。最近几年用上智能手机,他才终于不用买地图了。不过这事经常被妻子抱怨,说他上班手机打不通,下班却抱着手机不放。
真正难的,是“钉钉子”。
刚入警时,因为对业务不熟悉,邵军涛没有少挨前辈们的批评。军人出身的父亲给了他在最初艰难时期坚持下来的勇气,“既然你选择了这一行,你就要认真地沉下去,钉下去,不要轻言放弃。”邵军涛记住这句话,从跑现场、学手势、背地图做起,向前辈请教,自己多总结,一本一本的写下20多本工作笔记。
慢慢的,邵军涛成长为警队的骨干。巡逻执勤、疏导交通、整治违法、处理事故,几十年如一日,换谁都难免乏了。跟邵军涛站在一起的,从前辈到同辈到后辈,换了一茬又一茬,最新入警的同事已经能叫他叔叔了。
邵军涛不是没有更换岗位的机会,但他每次都拒绝了,直到这时他才真正明白“钉钉子”的含义:热爱。
有一个例子最能够诠释这种热爱。当邵军涛“钉子交警”的称号不胫而走时,成都市交管局的一位领导对他非常好奇。警员出警时都要随身佩戴GPS系统,这位领导专程到分局调取了邵军涛的GPS定位记录,看后吃了一惊。
在电子地图上,代表着邵军涛的小点从一个点位到另一个点位,从一个路口到另一个路口,轨迹在地图上不断的来回,一天下来几乎从未停歇。
“涛哥基本上每天都这样,不停在巡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跟邵军涛一起共事了6年的辅警邓强说,大家都有点“害怕”跟他一起上岗,因为一般人真坚持不下来,“在分局提起涛哥,没得哪个不觉得他是排头兵。”
26年,邵军涛在他3.54平方公里的警务区内,骑报废了4辆摩托车,穿坏皮鞋无数,留下了41万多公里的巡逻轨迹,平均每天43公里多。
“涛哥能在同一个岗位钉上26年,除了热爱,找不到任何其它的理由。”邓强说。
一个点子 让辖区“堵点”变“畅点”
在成都这座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排名第二的城市当交警,缓堵保畅无疑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车子越来越多,道路资源又有限,要打通堵点,除了持之以恒的拼劲,更需要缜密思考的好点子。刻苦钻研业务的邵军涛就是警队里有名的“点子王”。
在邵军涛的辖区,有一个困扰他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华西医院片区的交通拥堵。
“过去我们每天一半的精力都要放在这个片区。”邵军涛说,这个片区集中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附二院、附四院和华西口腔医院4家医院,几乎集中了成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
随之而来的是极度繁忙的交通,特别是华西医院周边道路,交通拥堵指数5倍于成都主城区,一段800多米的道路开车能堵上半个小时。
要解决这个拥堵难题并不容易。“最主要是片区的停车位不足。”邵军涛道出症结。
2019年,转机终于到来。相关部门在附近的川大华西校区新建了地下停车场,并专门打通了一条连接到华西医院附近的地下通道,这意味着能一下子增加1400多个停车位。
在此基础上,成都市交管局启动了华西医院周边交通组织调整行动。作为常年坚守在这个片区的一线交警,邵军涛全身心地投入进来。上班时自不必说,每天下班了他也经常“钉”在医院周边,观察车流动向,研究交通组织方案。分局静态规划科民警陈新记得,那段时间,邵军涛每天中午回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自己商量,“怎么调整最合适,怎么规划最有效,提了不少好点子。”
当年6月15日,在邵军涛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华西医院片区交通组织调整正式实施,单向循环交通、增设就医通道、规划停车摆渡……一系列措施丝丝入扣。
“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见这么通畅过。”邵军涛回忆,调整实施后第二天,他拿到了一天前片区的交通数据,拥堵指数比以往下降了六成。
如果把大片区的交通组织调整比作一台大手术,邵军涛日常要面对的,更多的是小街巷里的“微手术”。
辖区玉林片区街巷众多,聚集着大量餐馆、酒吧,游客众多,一到夜晚就容易形成拥堵,周边居民怨声载道。其中尤以玉林东街为甚,这里有许多网红店,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再加上两边本来遍布居民小区。一到晚上,5米宽的马路经常被堵得严严实实。
商家要经营,居民要过路,这对矛盾该怎么办?邵军涛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后,想出了对玉林东街实施交通“微改造”的办法。他将街道原来的双行改为单行,与周边道路形成一个小循环,同时取消了街上26个临时占道停车泊位,然后利用周边的空闲路段作为夜间临时停车场。
“邵警官办法多,又细心。”说起邵军涛,家住玉林的市民高红贤连连称赞,自从车道改了,晚上回家的路通畅不少。
26年来,路上的车子越来越多,后来又有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新的问题总是不断出现。但每一次邵军涛都能够从容应对,因为他对辖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路口都了然于胸,更因为他遇到问题爱动脑子,想点子,让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
一份热心 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
“邵警官,吃早饭没得?”10月28日上午8点,在人民南路桐梓林路口,守完夜班的交通协管员彭洪君朝着邵军涛挥手致意。
别看他们现在那么亲密,以前可是对“冤家”。彭洪君过去是开“火三轮”的,熟悉当地的人都知道,“火三轮”交通违法一直是成都交警整治的重点。彭洪君跑车时经常撞在邵军涛的“枪口”上,超载、闯红灯……没少被批评和处罚。“我以前远远看到他就躲。”彭洪君说。
作为公安交警,严格执法是分内之事,但是在严格的同时,邵军涛多留了一份心。
整治“火三轮”违法时,邵军涛总爱跟被处罚的师傅多聊几句,慢慢地熟悉了解这个群体。他发现,这些司机大部分人都年龄偏大,没有稳定的收入,开“火三轮”往往是无奈之举。
每每听到这些无奈的故事,邵军涛虽然仍是一脸严肃,但心中已动恻隐,他决心要帮助他们。
彭洪君就是邵军涛帮助的对象之一。“老彭其实人很实在,又比较干练。”邵军涛说,恰好当时分局在对外招聘交通协管员,在他的推荐下,彭洪君应聘成功。“真的感谢邵警官帮我找到这份工作。”彭洪君说,“现在每个月能赚2000多元,还有养老保险,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去街头跑车了。”
邵军涛正在劝导交通 吴枫 摄
多年来,邵军涛发挥交警“联系多”“地头熟”的优势,跑街道社区,跑商家店铺,帮助多名曾经的“火三轮”驾驶员找到了新工作。
扎根辖区26年,邵军涛早已是当地的老熟人,更是群众眼中的热心人。只要群众有需求,他都会热心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我是一名党员,群众有需要的时候,我不上谁上。”
“自从20年前我们店开门,邵警官就在这里巡逻了。” 谢功福是桐梓林片区一家开了20年的餐馆的负责人。过去经常有食客开车来吃饭时,因为乱停乱放被处罚。一次遇到邵军涛,谢功福叫住了他,“我当时也就想试一下。”谢功福回忆。
没想到邵军涛耐心听完了谢功福的讲述。没过两天,邵军涛又来了,带着谢功福在附近选定停车区域。
对群众的事情,邵军涛从不轻视。但是,对家人他却非常歉疚。2017年,邵军涛的父亲因病住院,邵军涛却因为工作繁忙,只有抽空才能去医院陪护。甚至当接到父亲离世的电话时,他还在岗位上执勤。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成了邵军涛心中最大的遗憾。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千钧一发的神勇,邵军涛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交警。但是,他用自己持之以恒的执着坚守、睿智细心的工作作风、热心尽心的为民情怀,用“钉子”般的精神深刻诠释了一个最美公务员的初心使命。
26年,9400多个昼夜,41万多公里,就是他最美的见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