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资治】关于三江闸水利文化遗产打造的建议意见‖汪毅

作者:汪 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11 20:05:34 浏览次数: 【字体:

关于三江闸

水利文化遗产打造的建议意见

汪 毅

摘 要: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创建的三江闸是一处不可复制的水利遗产,具有再度深挖价值和文化基因解码意义。拓展未来,既需登高放眼,更需与时俱进。基于对三江闸的基本评介、评价和思考,以及笔者曾对汤绍恩与马臻、汤绍恩与李冰的比较研究等,特提出此建议意见。

关键词:三江闸 遗产 打造 建言献策

一、三江闸概况

汤绍恩,四川省安岳县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出任浙江绍兴郡守,主持创建三江闸(又名“三江应宿闸”,或“三江星宿闸”),节江治海,使江海两分,曾福祉一方。该实践的巨大成功,体现了汤绍恩的高度智慧,创造了中国古代水利奇迹,系绍兴古代重要水利遗产,堪称绍兴明代断代史“封面”。

绍兴治水广场上的汤绍恩石刻像,载四川政协《文史专刊》封面

汤绍恩主持创建的三江闸,以处钱塘、曹娥、钱清三江交汇口而得名,全长108米(原长103.15米,1962年拓长),共28孔,两端旧闸面总宽9.16米,中段宽16.47米,闸面总宽11.68米,为典型砌石重力建筑工程,系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砌石结构多孔水闸。其砌石重力标志性结构,强调了闸体砌筑和开闭的科技性,挑战了前贤传统水利工程技术,是我国唯一以星宿名称建筑的大型挡潮排水闸,也是“现存我国古代最大的水闸工程”①,又是创造性的水利科技杰作,即通过特殊水文设施——“五行”(金木水火土)水则碑来实现定量调度水资源,代表了“我国传统水利工程建筑科技和管理的最高水平”②,领先世界300多年,在中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非常可贵的是,三江闸以“二十八顺天应宿”及调度水的“五行”水则碑为创意,具有震古烁今的想象力,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绝唱,而且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关于“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标准。

据有关资料梳理,三江闸至少体现了五个“最”: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砌石结构多孔水闸;二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水闸工程;三是我国东南沿海萧绍平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拒海蓄淡工程;四是创造了世界最特殊的水文设施——“五行”水则碑,实现了水资源的科学定量调度;五是代表了我国传统水利工程建筑科技和管理的最高水平。三江闸还体现了它具有的“唯一性”,即为以星宿名称建筑的大型挡潮排水闸。

三江闸水利工程的记载史不绝书,史籍多达数十种,如《大清一统志》《敕修两浙海塘通志》《浙江通志》《浙江省水利志》《绍兴府志》《山阴县志》《中国水利发展史》《中国治水史鉴》等,无不具有信史价值和“申遗”附加值。尤其是在明代《绍兴府志》和清代《山阴县志》中,还刊有三江闸的白描画图,十分生动,颇具形象感,有利于深度解读三江闸。

志书中的三江应宿闸,载清嘉庆《山阴县志》

然而,在这些水利要籍中,最具代表性的却要推清康熙年间由程鸣九纂辑的《三江闸务全书》《三江闸务全书续刻》。这两种书,系古越郡治水研究和记录的权威,堪称稀籍。为古为今用,绍兴有关部门将其合并整理,于2013年由黄河水利版社出版,书名为《闸务全书》,202千字,署名为程鸣九纂辑、邹志方标点、冯建荣主编。该书中的若干信息,既是记录三江闸的重要依据,又是转化为开发拓展三江闸文旅产业的支撑之一,还是三江闸“申遗”的学术支撑。

此外,对于汤绍恩和三江闸研究的书籍,还有《闸务全书三刻》《汤绍恩述评》等。《闸务全书三刻》由邱志荣、赵任飞主编,广陵出版社2018年出版;《汤绍恩述评》由汪毅著,四川省历史学会、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编,2020年问世。

《闸务全书》程鸣九纂辑,邹志方标点,冯建荣主编,黄河水利出版社,2013年11月

三江闸固然神奇,然而三江闸主持创建者汤绍恩本身也是一张名片,古籍文献中有一个评价体系,即关于他的《两川间气引》《功全禹迹引》《三代遗才引》《冰清蘖操引》等系列引和《永思集集》等记。他善治水,在绍兴治水历史上可与马臻相提并论,甚至不逊大禹(史籍中有若干表述);他有庙堂雅量,《庙堂雅量引》中称他不逊曾提携苏轼的恩师、一代名宰相的王安石,即“(王安石)不得专美于前”;他诗文书并举,有“三代遗才”之说,即明初叶至嘉靖年间难得之才;他经历神奇,充满故事;他的名字特别,于绍有恩;他根植民心,百姓为他请封;他德政远扬,坊间有“泰山巅,高于天;长江水,清见底。功名如山水,万古留青史”歌谣并载朱彝尊辑录的《明诗综》;他被清代四任皇帝褒封,入《明史·循吏传》,为“国字号”人物;他被奉为祀传中的“浙海之神”(像塑于浙江宁海海神庙),成为跨绍兴地域崇拜海神,等等。总之,汤绍恩自身便是一本书,具有历史文化和“遗产”特质,有助于三江闸遗产的成功申报。

题署汤绍恩匾额对联、汤绍恩被载入的史志鉴

二、建三江闸遗址博物馆

升格文物级别和申报水利文化遗产

三江闸于1963年便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较早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鉴于治水和社会发展需要,1977年,浙江省水电厅批准在三江闸下游约2.5公里处建新三江闸,闸长158米,定型为大(2)型海滨排涝闸。1981年,新三江闸运行,替代和扩展了三江闸的功能,使三江闸由此成为内河闸,其核心价值由水利工程价值转变为水利文化遗产价值,包括它曾有的“汤闸秋涛”“汤堤绿荫”“宿闸渔灯”“越望亭”等景观。1987年,三江闸左岸新挖150米新河,配建钢架拱公路大桥,名“汤公桥”。1988年,三江闸面改筑公路路面,与汤公桥联通,构成两岸公路交通。三江闸下部结构(明代遗存)至今保存原貌,为不可复制的“不动产”。

三江应宿闸(1934年 摄,王烨 供图)

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和旅游价值取向的不断调整,绍兴历史上越州十景之一的“汤闸秋涛”已渐行渐远,三江八景之一的“宿闸渔灯”已渐明渐暗,三江八景之一的“汤堤绿荫”已渐黄渐枯,三江闸畔越望亭的深情“越望”已淡出人们记忆,使“海上生明月”与诗人把酒临风、浅吟低哦的故事似乎已成为过去……唯有那排排像壮士一样的重石闸墩(孔高在3.40米至5.14米间),让你惊讶在没有起重机的时代它怎么砌筑,让你想象它如何砥柱三江,让你感慨它怎么托起了绍兴一路走向的富庶和文明。

上图:三江闸遗存:闸墩(部分);下图:闸遗存:梭子闸墩(部分)。在没有起重机的明代,怎么把这些重石砌上去?实在难以想象

随着三江闸水利工程价值的转变,近年来,三江闸水利文化遗存越来越被边缘化,几乎快淡出人们的视野。幸具有远见卓识的是,水利和文化专家群体与地方政府达成共识,即2013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文物学会在绍兴主办的“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上,全体代表发出《加强绍兴三江闸保护倡议书》;2014年11月4日,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三江闸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按照世界领先水利工程、中国最早海滨大闸、绍兴水城海滨明珠的总体定位”,编制规划,组织实施。该文件中,还附有《三江闸保护利用传承工作任务分解表》,提出了对以三江闸为核心的海塘等水利文物进行系统保护。继后,绍兴市文物部门形成了《绍兴三江闸区块历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对绍兴水环境变迁历史、三江闸区块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保护策略和建议。

如今,鉴于三江闸的抢救性保护和借势开发迫在眉睫,笔者以为,三江闸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专项规划应当亟待出台,并进入组织实施快车道。其重要途径和捷径,一是建三江闸遗址博物馆(或“三江闸遗产博物馆”,或“三江闸遗址公园”,待论证后确定),二是升格文物保护级别,三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三江闸遗址博物馆”

三江闸遗存属于珍贵的水利文化遗产,既是绍兴古代水文化的重要地标,又是绍兴古城灵魂的组成部分,具有引领明代大事记唯一的记录(见绍兴博物馆“绍兴历史大事记”),无疑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的优质载体。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争取国家经费补贴政策,由绍兴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原址基础上借势建“三江闸遗址博物馆”,以具体讲好“汤绍恩与三江闸故事”,做好一桌汤绍恩与三江闸的“满汉全席”——有关名人的、水利工程文化的、科技与文化的,等等,确有其价值。

目前,在绍兴水利纪念性建筑方面,虽有绍兴治水纪念馆、大禹陵庙、大禹纪念馆(筹),马臻纪念馆、浙东古运河绍兴运河园(又名“浙东运河文化博览园”)集群,但似乎唯独缺三江闸遗址博物馆,故其立项颇具必要性(特别是三江闸的国际化影响,即世界领先水利工程的定位不可忽视)。这些已建成的纪念性水利建筑,主题纷呈,互为补充,形成了绍兴水利建筑特色,整合了绍兴水文化优势,既是绍兴城市名片之一,又是一条具有国际影响的水利文化黄金旅游线。当然,这个整合需专题创意策划,放大思维,甚至连接曹娥江大闸(三江闸延伸的“第三代”)、杭州西湖和建于杭州的中国水利博物馆(其中涉及杭州、绍兴两地政府与水利部的衔接),以形成新的联动和“共荣圈”,从而做足杭州、绍兴两地“水效应”,共同写好杭州、绍兴水利文旅“双城记”,成为杭州都市圈精品旅游线路关于水文旅的“一盘棋”,共同写好“游”字新篇章(游字的偏旁有水。而水是绍兴城市灵魂,也是绍兴文旅的大格局之一,举足轻重),实现绍兴文旅的新突破。

按实际情况和功能划分,遗址博物馆属于特殊类型的博物馆,其定义是“指在供保护已发掘遗址或为展示发掘成果而在遗址上修建的博物馆。”三江闸遗址博物馆,当然是指在“遗址(存)上修建的博物馆”,其客观存在自然属于此建设范畴。

在一座城市,通史性和专题性博物馆往往如过江之鲫,但属于专门类的遗址博物馆却寥若晨星。以成都地区的博物馆为例,公立的、民间的数以百计,但遗址博物馆却只有“金沙遗址博物馆”“荥经县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邛窑遗址博物馆”,颇有物以稀为贵之感。中国水利发达,水系纵横,水利博物馆如同繁星,但以“水利遗址博物馆”命名的馆却暂付阙如,盖因它作为遗存的选择性强,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和特殊存在的价值。

目前,就江闸遗址博物馆而言,据笔者在互联网上寻查,全国仅有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于2012年12月开馆。该馆虽再现了元代上海水利工程与内河航运情况,但却不具备“挡潮”,即“江海两治”这个重要特色。

绍兴是水城,有“东方威尼斯”之誉。其形成,与汤绍恩主持兴建的三江闸水利工程密切相关(当然,亦包括后来历代的疏浚、整治和维修)。也就是说,没有当初的三江闸,一定意义上就没有今天的绍兴水城。而今,绍兴尽管水系发达,水潆城市,水构成了城市的灵魂,但迄今为止却没有一座水利遗址博物馆。或者说,绍兴人文荟萃,各种纪念(博物)馆多如繁星,但却没有一座与名人相关的水利遗址博物馆。况且,这位“名人”汤绍恩,被绍兴人世世代代尊为“恩公”。而这个三江应宿闸,具有水利+科技两全优势,曾泽润绍兴约450年,一度创造了绍兴“化泽国为膏腴之地”的辉煌历史,使绍兴“沃野千里”。其科技性所包容的理念、智慧、想象、气度、神韵等,无不体现了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关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多元价值。

汤绍恩之所以被历代绍兴人尊为“恩公”,是因为他“有恩于绍”且实至名归。在绍兴,汤绍恩已成为历史文化品牌之一。以汤绍恩姓氏命名的,不仅有“汤公路”“汤公桥”“汤公社区”,而且有企业、餐饮业。可见,汤公恩德植根民心和绍兴这座水城。其厥功至伟,诚如《汤公治水利民碑》中所言:“此劳此功,承此开辟;此德此恩,垂于罔极。”

以汤绍恩名字命名的汤公社区

汤绍恩主持兴建的三江闸,据绍兴博物馆“绍兴历史大事记”记载,具有引领明代276年绍兴大事记唯一记录的定位。该定位具有拓展意义,构成了特色文化旅游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即明代绍兴水利建筑工程的标志或象征。围绕此定位,深度挖掘,纵横向联系,创意策划,完全可做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效果。

至于“三江闸遗址博物馆”,作为特殊类型博物馆,应当是一个大格局定位,因为三江闸区块的历史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故完全可以三江闸为核心,辐射三江闸区块所包括的桥闸文化、海防文化、水乡文化等,以整合文化遗产资源,见证绍兴水城一路走来的变迁。

就建设的意义而言,“三江闸遗址博物馆”不仅是绍兴博物馆系列中的唯一,而且是浙江省博物馆系列中的唯一,凸显了遗址遗存得天独厚的优势及其特殊价值,甚至可作为绍兴“古城申遗”的一部分。其创意策划,可请专业团队进行,并按集文博、文创、文旅于一体的思维,借助已有的相关文献古籍和现有的相关调研报告,深挖其活态传承底蕴——三江闸自1537年建成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活态传承达400余年,期间历代群贤继事,具有的培植保护之功史不绝书。

在历史上,三江闸曾有六次代表性维修。与其说这六次代表性维修,不如说是三江闸的六次“活态传承”,有着潜在的“传承基因”,有待进一步解码。这六次维修,具有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囊括了明清和民国形态。第一次为明万历十二年(1584),由太守萧良幹主持;第二次为明崇祯六年(1633),由修撰余煌主持;第三次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由闽督姚启圣主持;第四次为清乾隆六十年(1795),由尚书茹棻主持;第五次为清道光十六年(1833),由郡守周仲墀主持;第六次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由浙江省建设厅主持。这些传承人,包括太守、修撰、闽督、尚书、郡守、浙江省建设厅。至于传承时间,大大超出非遗申报在时间、时代方面的标准。这些传承记录,有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古籍文献作为学术支撑,颇为难得。因此,确有必要把握“活态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把平面的历史碎片拼织为立体的水利文化画卷,并辅以高科技手段,使之成为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水利景观等一体的遗址博物馆景区。

与此同时,使之与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互补,强调“遗址”特色,突出“遗址”主体,讲好汤绍恩治水兴水故事,深化古代循吏治水特征,升华三江闸与绍兴水城关系(包括绍兴因水而获得的各种荣誉),进一步拓展文博、文创、文旅格局,以逐步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的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③

至于三江闸遗址博物馆的具体陈展,既包括汤绍恩“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属于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内容,又包括汤绍恩作为明代循吏(在明代276年中,《明史》记录循吏仅有30人)的内容,还包括三江闸本身所体现的学术、文化价值与升格文物保护级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等核心内容(见前后所述内容),甚至与西方国家同类水利工程比较,使之与大禹陵、绍兴治水纪念馆、马臻纪念馆等纪念性水利建筑形成互补,与大禹、马臻、浙东古运河“运河园”等水利文化、城市水文化作普遍联系和相应研究。

具体设想为:阐释闸孔28应宿的天人合一,恢复闸中“五行”水则碑及闸堤两岸的“双济祠”(张帝殿、汤公祠)、禹庙、封堠、三江所、三江巡司、观澜亭等人文景观,再现“汤闸秋涛”“宿闸渔灯”“汤堤绿荫”情景(均系绍兴“古城申遗”景观),让渐行渐远、颇具地方特色的“越望亭”诗会——“越地之望”再度耀眼中华诗坛(可据此创办诗词刊物,举办全国性专题诗词会,重版《越望亭诗集》,讲好“水”和“月”的故事,等等)。此外,参考《闸务全书·议增祀典》内容,修筑“前后十贤”闸功道(类似今都江堰修筑的古代十二贤“堰功道”)和闸工纪念堂,雕塑三江闸一路走来的贡献者(包括上启明嘉靖,下至清嘉庆的“前后十贤”以及碑刻三江闸的若干动人事迹等),记录闸工创造三江闸历史的过程;同时,据《闸务全书·续刻·修闸备览》等内容,情景再现泄水、筑坝、分修、灌锡、物料、器具、夫匠、监工以及修闸相关事宜,以展示古人的科技智慧,彰显三江闸的时代精神,并在非遗“活化”特征上加大创意力度,体现“活化”利用,讲好关于闸和人的精彩故事,使之成为绍兴旅游文化名胜的特色名片。

(二)升格文物保护级别

1963年,三江闸被浙江省人民委员会 (1968年改为浙江省革命委员会,1979年恢复成立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迄今60个年头,属于较早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对象。根据三江闸的优良品质及近年来对三江闸价值体系重新评估的结果来判断,可以肯定,当初申报三江闸时在认知上不乏局限性,更何况60年前的恒定标准也与今天有所不同,因标准早已赋予新的内涵。

三江闸,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3月11日,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

近年来,若干早期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纷纷升格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汤绍恩桑梓地的安岳摩崖石刻造像为例,曾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毗卢洞、华严洞、圆觉洞、孔雀洞、茗山寺、玄妙观,经评估均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保护好三江闸遗存,重新评估其综合价值,突出其特点(若干“最”与“唯一性”)、时代、定性、规模、难度、功能、地位、学术、评价等考量,申报三江闸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时代意义。可喜的是,数年前,绍兴市文物部门在《绍兴三江闸区块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中,已建议将三江闸的保护级别由现在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三江闸曾抵御涌潮,开启河湖体系,系绍兴古代治水兴水标志性工程,也是福祉绍兴的惠民工程,对于绍兴“威尼斯水城”打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三江闸(第一代)今貌(1981年,随着新三江闸修筑,三江闸已成内河闸)

三江闸以“二十八顺天应宿”,按四方七宿排列,传递了“天地人水”四位一体互为关联的信息,体现了汤绍恩建闸的奇思妙想。至于调度水的水则碑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创意,更是具有无古无今的想象力,属于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关于“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范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三江闸遗产价值清晰,真实性和完整性明确,具体表现在它拥有的“现存我国古代最大的水闸工程,代表了我国传统水利工程建筑科技和管理的最高水平,领先世界300多年,在中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有重要地位”的定性。其价值体系,包括拥有的“天文科学”元素——星宿建闸(号曰“应宿”)、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砌石重力结构多孔水闸、首度实现绍兴古代水利工程“六位一体”(拒潮、抗旱、排涝、灌溉、供淡、交通)等,构成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即符合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关于“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标准。对照此标准,参照其他同类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顶层设计,制定遗址保护专项规划,势在必行。

三江闸中所指的“三江”,即曹娥江、钱清江和钱塘江,为同一水系,也是绍兴的代表性水系。因三江,也顺理成章了三江闸、新三江闸、曹娥江大闸的代代赓续的“闸三代”。

新三江闸(三江闸第二代),建于三江闸下游约2.5公里处,为大(2)型水利项目,1981年竣工(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提供)

在“闸三代”中,三江闸建成于1537年,新三江闸建成于1981年,曹娥江大闸建成于2011年(曹娥江大闸与三江闸“二十八应宿”设计概念一脉相承),具有薪火传承和发扬光大关系,构成了建筑群类,形成了“闸三代”,最终使三江水系布局步进入了全新时代。其基因解码和整合效应,既与世界文化遗产定义的“建筑群类”条款“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型式、分布或与环境和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关联的建筑群”相吻合,又与都江堰“申遗”格局相似。

曹娥江大闸(三江闸第三代),建于三江闸下游约18公里处的钱塘江畔曹娥江河口处,2011年通过验收,为大(1)型水利项目(曹娥江大闸运行管理中心提供)

需说明的是,三江闸遗存迄今仍保留,有近500年历史。都江堰虽有近2300历史,但渠首鱼嘴遗存标志却为1936年,即选址在今天鱼嘴处(之前“遗存”早已付诸东流)。较之起来,三江闸遗存比都江堰鱼嘴遗存早约400年。基于三江闸“闸三代”的格局和相关的充分理由,将其整合“申遗”理所当然。

2010年12月,曹娥江大闸被水利部公布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至于如何以科技赋能,把三江闸、新三江闸、曹娥江大闸“闸三代”整合一体,打造三江闸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包括借鉴都江堰景区创意),其布局和构架,则需进一步策划和规划。

2020年5月,在曹娥江大闸考察,感受三江闸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左起:颜越虎(《浙江通志》副总纂)、汪毅(本文作者)、邱志荣(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绍兴市鉴湖研究

三、结语

三江闸水利遗产注定了它拥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具有文化基因解码的意义。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浓厚社会氛围。”据此讲话精神,期待把三江闸打造列入绍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一,以“积极推进文化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使三江闸遗产焕发时代青春,再度福祉一方。

(说明:对汤绍恩、三江闸的有关阐述,详见笔者《李冰与汤绍恩的比较研究》专文,此不赘言)

注 释

①《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周魁一著,卢嘉锡总主编,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

②《运河论丛——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集》,邱志荣、李云鹏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版,第379页。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参考资料

①《汤绍恩述评》,汪毅著,四川省历史学会、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编,2020年8月。

②《闸务全书三刻》,邱志荣、赵任飞主编,广陵书社,2018年4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汪 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一级文学创作职称,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