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方志馆与地方文化传承保护‖张琴

作者:张 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26 14:30:36 浏览次数: 【字体:

方志馆与地方文化传承保护

张 琴

方志是地方志的简称,方志馆是地方志的展览馆。方志馆里面有历史、文物等展览,有许多书籍、实物和档案等,是一个地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展示地。方志馆也是填补当地文化基础工程空白的重要项目,是集收集、保管、阅览、编纂、研究、咨询、展示、交流于一体,具有开放式、服务性、公众化特征的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而具有鲜明辨识度、区分度的地方文化,不仅是构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提升文化自信、强化地域认同的核心要素。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通过碰撞、交流、融合,不同地域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在数代人的延续、传承以及变革中,地方文化对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华民族有两千多年编修地方志书的优良传统,也一直伴随有兰台、东观、史馆、翰林院、图志局、一统志馆、通志局等相关机构编纂或收藏地方志书和相关文献资料。但受“史志同源”“史志合一”历史渊源的影响和各方面客观条件限制,史志机构合一的现象非常普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全面兴起的新方志编修热潮,加速了现代新型方志馆的发展。自2006年“方志馆”一词出现在新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后,兴建方志馆更成为许多省市县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之一。经过几十年探索实践,在建设方志馆与地方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累积了丰富经验。基于在史志办工作多年的实践体验,在此谈谈一些粗浅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南充市方志馆(图片来源:南充日报)

方志馆的定位与功能

方志馆可定位为综合性展示地情国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且具备收藏、展示、爱国教育、交流研究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五大突出功能。

(一)方志馆是综合性地情馆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和相当程度上,史馆、藏书楼、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场馆,都直接或间接承担了方志馆的部分功能,但它们大都局限于收藏或编纂等传统功能,与现代意义上的方志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方志馆是依法收藏保存地方文献资料的场馆;是集中反映、全面展示区域文化、自然状况、历史沿革、社会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开展地方志史料研究与学术交流、推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平台。各级方志馆是最全面展示区情地情国情研究成果的场馆。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是中国有地方志以来的第一部有关地方志的全国性法规。《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修志工作完成后,应当依法移交本级国家档案馆或者方志馆保存、管理,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者出租、出让、转借”;第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可以通过建设资料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这是首次以法规形式确定政府主导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是决定地方志工作公共文化服务属性的根本依据,同时也是首次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方志馆”是依法收藏和管理地方文献资料的机构。由此,作为地方志基础设施建设之一的方志馆,无疑也具备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属性,属于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范畴。

(二)方志馆收藏地方文献资料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依法收藏和管理地方文献资料的机构,方志馆首先应具备的就是收藏保存地方文献功能。在方志馆没有建立前,地方志文献资料、书籍常见于图书馆、藏书楼、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但它们对于地方志文献的收藏各有侧重,图书馆、藏书楼一般馆藏范围广泛,地方文献仅是其众多馆藏中的一个门类,且讲究版本和收藏价值;档案馆所藏涉及各级党政机关文书档案、知青档案、户粮档案、明清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等原始文献。方志馆则收藏范围广泛,凡是涉及地情的(包括各种版本、各个时期、各种类型),乃至市、县以及部分乡镇和各级志书承编单位以连续出版、不定期出版形式,单独出版印行的志书、年鉴;各级修志部门为现实服务所编印的大批专题资料;省、市、县各级编印的地情类著作;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的内部刊物、文件汇编和区域内著名人物的著作、文集、手稿、族谱、家谱等地情资料都是收藏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绵阳市安州区(原安县)首轮志书历经7年编修完毕,当时印数2000册,但到目前为止,首轮志书现存仅几十册。对照档案馆、图书馆或藏书楼等收藏单位看,我们会发现收藏保存地情资料和文献资源就成为了方志馆的立馆之本、发展之基。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编修志书的优良传统,方志发端于先秦,历经秦汉魏晋隋唐的发展,定型于两宋,至明清达到鼎盛,民国之后方志体例有所创新,转型为新方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也多轮修志,历史可谓悠久。特别是从明代开始,无论是内陆平原还是遥远边疆,均有志书编纂。除少数地区仅纂修一次之外,绝大多数地区均一修再修。从其记载区域看,除记述省以上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的总志外,还有以省、府、州、厅、县为记述范围的通志(省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等。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类专志。中国现有历代方志8000余种10余万卷,约占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作为全面系统记述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方志可谓一方之“百科全书”。方志馆保藏着丰富的地方志资料和文献,就好比守着一座民族记忆的宝库,开发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借助自身力量和社会力量开发和传承民族文明、区域文明,也应成为建设方志馆的应有之义。

成都市方志馆(图片来源: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

地方文化的作用及开发打造

(一)地方文化在凝聚区域共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方文化能加强人们对地域的认同,夯实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信基础。地方文化往往具有普遍影响力,是一个区域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方文化代表了一个地区的价值取向,是确保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群体利益诉求更为多样化的时期,区域社会的治理、发展也面临越来越多的考验与挑战。只有满足地方民众差异化发展需求,形成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才能有效推动区域社会的长远发展。地方文化能有效推动区域社会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地方文化集中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思维理念、精神状态以及思想认知,是区域社会意识形态的直观映射。深入、全面地了解地方文化,能有效捕捉区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态势与演变趋势,准确掌握差异化、多样化的发展要求,使各类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寻求更为切实、多元以及长远的发展方式,彰显不同个体、群体的价值理念与利益诉求,是当前地方文化发展的突出特征。

(二)提升地方文化建设水平,深度开发地方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一是增强民众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凝聚向心力,提升地方文化建设水平。各地应逐步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多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发展格局,围绕地方文化保护与科学开发等问题,充分借助各类宣传与推广途径,全方位展现地方文化中蕴含的人文底蕴、思想内涵及道德观念,并通过定期进行社区交流、组织社会活动,提高民众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不断增强其认同感、强化其归属感、激发其责任感,形成相互交流、彼此探究以及主动传播的积极效应,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激发民众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二是深度开发地方文化,推动相关产业转型,提升民众的归属感、自豪感。各地应建立、完善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主体的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地打造高水准、高质量的地方文化产业链条。同时,还要以地方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为契机,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使之与地方文化紧密融合。此外,各地还可通过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鼓励地方民众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引导其逐步参与到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事业中来。

三是打造地方文化品牌,聚合区域联动发展的协同力。根据地方民众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各地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逐步形成规模化、精细化以及定制化的市场运营模式,加快品牌建设,提高地方文化资源的辐射力、知名度以及影响力,增强地方民众的文化自信。

建设好方志馆,传承保护好地方文化

(一)建设方志馆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积极鼓励发展,注重创新引领。方志馆既是各地方志事业和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也是“方志之乡”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我们应从弘扬方志文化、发展文化事业的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理念意识到位,在于我们的工作责任到位。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创新引领,注意与其他场馆的区别。如与博物馆相比,展示“历史”显然是其独特优势,但展示“现状”却是目前全国各地展馆行业尚未充分关注的一个问题,这恰恰为方志界腾出了发展空间。而且对大多数观众来说,越是遥远的历史他们会越感到陌生,往往敬而远之;而对自身亲历的历史却具有天然的亲切感,也越愿意接近。这就是综合地情馆独特的优势所在。

二是注重资源共享,提倡形式多样。在尚不具备条件单独建馆的地区,或是区域文化基础设施资源已十分丰富的地区,不一定盯着一座“独木桥”,而要善于共走“阳关道”,特别要善于用好党史、档案和方志“多合一”的体制优势,借台唱戏,借梯登高,加快发展。如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不仅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很多也有合作意向并经常开展相关活动。譬如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面积较宽,非常适合与方志馆整合。

总之,建设方志馆要进一步明确目的,找准定位,统筹规划,分馆布置,形成布局合理、地情介绍连贯的展示馆,让历史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二)坚持传承保护好地方文化

方志是全面记述一个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与现状的地情书。方志馆是方志的实物化、展品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国地方志事业和各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以国家方志馆和相继建成开放的山东、江苏、北京等地的方志馆为标志,无论从内涵到外延,还是从展陈格局到运用手段,方志馆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各地的当代新型方志馆展陈内容普遍呈现出五大特点。一是“史”:包括一地的历史总情、分类介绍和有关方面的专题史等;二是“情”:包括当地综合地情、所辖区域地情和专题性地情等;三是“志”:包括历代志界名人、历代方志机构变迁、历代修志成果和当代地方志事业发展成就等;四是“人”:即各地历代名人事迹展示;五是“物”:即历代特别是当代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产品等。所以,各地方志馆的展陈内容都涵盖了地方文化,方志馆成为了串联地方历史文化脉络的展示平台。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进方志馆建设,四川各地该如何打造方志馆?我们首先要追根溯源,弄清楚建馆目的何在。方志馆不是方志研究办公楼,也不仅仅是旅游接待地,关键是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当地历史、传承地方文化、接受文化熏陶、提升文化素养服务。方志馆是地情馆,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一步一景观、处处皆文化”地推进建设,要将散落各处的历史文化“珍珠”串成“项链”。要统筹规划,分馆布置,注重资源综合利用,与其他专业馆协调,形成布局合理、地情介绍连贯的展示馆,让人身临其境感受本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作为综合性展示地情国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方志馆和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城市规划馆等机构一样,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代新型方志馆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虽然社会知名度还不是很高,但有其独特的优势。努力办好方志馆,传承保护好地方文化,积极发挥方志馆的功用,扩大地方志工作的社会影响,强化地方志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作用,对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 琴【绵阳市安州区委党史研究室(绵阳市安州区地方志办公室) 】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