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刻在大地上的耕耘之诗——农业题材版画的创作与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1-11-07 14:00:31 浏览次数: 【字体:
  【学人谈】

  作者:解丹(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

  农业是人类从依靠采集、渔猎等“攫取型”生存方式走向开发和改造自然的标志。“我国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农业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无疑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在中国农史学家李根蟠所著《中国古代农业》中的这段描述,直观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悠久历史。

刻在大地上的耕耘之诗——农业题材版画的创作与发展

初踏黄金路(版画) 李焕民

刻在大地上的耕耘之诗——农业题材版画的创作与发展

陕西凤翔“女十忙”木版年画

  以美术形式反映农业生产,是我国农耕文明所蕴含的思想精华的直接体现。北宋楼璹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创作《耕织图》,首次系统地将“耕”与“织”按照生产程序组合成写实性的连续画面。此后众多文人、画师、民间手工艺人不断参与到“耕织图”的绘制与创作中,并赋予其不同的时代特点和艺术风格。到了清代,焦秉贞所绘《御制耕织图》的出现,再次将“耕织图”的创作推向高潮。这些表现“耕”“织”内容的作品不仅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更承载着中国社会变迁、农业文化传播、大众视觉建构等文化内涵。

刻在大地上的耕耘之诗——农业题材版画的创作与发展

丰衣足食图(版画) 力群

  据统计,清代以焦秉贞作品为蓝本摹绘的“耕织图”包含绘本、刻本、拓本等多种形式,除此之外还有模仿《御制耕织图》而演变出现的《桑织图》《棉花图》等与各地农业生产特色相吻合的图像。其中,“男十忙”“女十忙”题材木版年画直接涉及民间农业劳作程序,是“耕”“织”主题在民间传播的典型图式。“男十忙”描绘了以锄、耕、耪、耙、割、收、运为主的男性田间劳作内容,“女十忙”则着重表现纺纱、织布等女性劳动场景。以陕西凤翔和山东潍坊杨家埠的“男十忙”“女十忙”木版年画为例,它们均提炼了历代“耕织图”中的劳动环节,创造性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整体概括与组合,充分表现出民间木版年画自身的构成特点,但是在构图和读图方式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陕西凤翔木版年画中,“男十忙”“女十忙”均由左右两部分组成,而山东潍坊杨家埠的该题材木版年画作品则以长卷式结构展开,形成一种“图有尽而意无穷”的视觉意象。可以说“男十忙”“女十忙”的图式不仅呈现了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场景与民俗,同时也蕴藏着农耕文明中“天、地、人”和谐相生的时空秩序。

刻在大地上的耕耘之诗——农业题材版画的创作与发展

重读授时图(版画) 解丹

  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开拓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现实主义路径,也开启了以版画介入生活的艺术实践。战争时期的农业题材版画不仅是现实的写照,也是唤起民众觉醒与斗争的武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晋察冀等解放区在面临敌人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和自然灾害时,以发展农业作为首要任务。许多优秀的相关题材版画作品也在这一时期涌现。有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与时代风格相结合的新年画,如力群的《丰衣足食图》、沃渣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通过将民间年画的造型、构图形式与农民新生活的现实景象相融合,建构起农业生产与幸福生活的直接联系;有以“秋收”为主题的叙事图像,如吴耘的《麦收季节》、邹雅的《帮助老百姓》,这些描绘丰收的版画作品在能指层面上呈现了军民团结的劳作瞬间,又在所指的层面中隐含着普通大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与此同时,李桦于1947年创作的《怒潮》组画,则以农民的视角深刻揭示了国统区农民苦难的现实生活:《挣扎》中在田间苦耕的农夫、《抓丁》中离散的家人,《抗粮》和《起来》里奋起抗争的农民,他们是那个时代农民集体命运的缩影,也是在黑暗中最强大的觉醒者与反抗者。

刻在大地上的耕耘之诗——农业题材版画的创作与发展

北方九月(版画) 晁楣

刻在大地上的耕耘之诗——农业题材版画的创作与发展

飘动的白云(版画) 苏新平

  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后,版画中的农业图像逐渐成为一种精神性的象征符号。在版画形式语言探索与版画家个性表达的相互催生中,以“乡土风情”“农民形象”等为主题的视觉建构,极大拓展了农业题材版画的创作维度。晁楣的《北方九月》是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征服自然的战斗史诗;徐匡的《大江之源》将农业自然景观与地域人文图景相结合,生发出版画形式语言的多样性与视觉表达的丰富性;《飘动的白云》则展现出艺术家苏新平在其独到的观察视角下,对草原牧民生活的体悟。这些作品演绎出农民在中国社会演进中其生命个体与时代变奏相碰撞出的生命之歌。

  进入新时代,越来越多的版画家从农耕文明的土壤中汲取养分,积极探索农业题材版画创作的新方向。农业现代化图景的表现、版画新图式与新材料的探索等课题,为构筑当下农业题材版画创作的新面貌提供了动力。陈琦在创作《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时,力图将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与人类生命的内在气息相呼应,以此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笔者的《重读授时图》将现代与古代、人造与自然、工业时空与自然节律进行并置,从而引发观者对中国传统农业哲学所蕴含的“文化生态模式”和全球范围的环境与生态危机问题进行思考。

刻在大地上的耕耘之诗——农业题材版画的创作与发展

起来(版画) 李桦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仅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而且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们也正快速经历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然而只要有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的存在,农业便是我们永恒的生命主题与生活基石。深植于中华大地的农耕文明,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华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一代代版画家将其以艺术的形式保存于图像之中,以此滋养和灌溉中国人的心灵,让璀璨的中华农耕文明焕发出时代光彩。

刻在大地上的耕耘之诗——农业题材版画的创作与发展

金秋时代(版画) 沙永汇

刻在大地上的耕耘之诗——农业题材版画的创作与发展

新征程(版画) 时素梅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31日 09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