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红军长征在四川>长征纪念>详细内容
2023-06-23 10:30:25

【 记者再走长征路】 踏着红军的足迹 我们在路上

作者:记者 张明海 邓嗣华 蒋松 祖明远 徐中成 四川在线记者 韦维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07-26 08:44:17 浏览次数: 【字体:

7月25日,四川日报记者再走长征路,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途经宝兴翻越夹金山。 本报记者杨树摄

沈国才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内讲述当年毛主席接见彝族代表的故事。  本报记者王云摄

彝海结盟纪念馆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游人前来游览。 本报记者王云摄

7月25日,再走长征路的记者们在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采访。本报记者杨树摄

宝兴县硗碛乡毛泽东、朱德长征旧居。 本报记者杨树摄

A组

重走大凉山

一曲《情深谊长》,是红军当年走过大凉山时的真实写照,唱出了红军与当地彝族群众结下的深厚感情

彝海作证:“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

“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索玛花儿一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红军走的是革命的路/革命的花儿开在咱心窝……”7月25日,“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踏访彝海结盟地等地时,不时听到这样的歌声。

这一曲《情深谊长》,是红军当年走过大凉山时的真实写照,唱出了红军与当地彝族群众结下的深厚感情。

□四川日报记者 张明海 邓嗣华

彝海边歃血为盟

红军顺利通过彝区

1935年5月,美丽的彝海边,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的头人小叶丹留下一段“彝海结盟”的佳话。

1935年5月21日晚,红军先遣队连夜向冕宁北面的托乌、筲箕湾方向前进。“在这之前,红军不了解彝族群众,彝族群众也不了解红军。”在彝海结盟遗址,小叶丹孙子、凉山州应急管理局职工沈建国告诉记者,“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穿着很简朴,进县城后还把国民党关押的彝族各家支人质释放出来。这让大家感觉到红军确实不一样。”

了解到彝族群众重义气、有歃血为盟的习俗后,负责接洽的萧华告诉小叶丹派出的代表沙马尔各和小叶丹四叔,刘伯承愿意与小叶丹结为兄弟。小叶丹听了很高兴,在彝海边与刘伯承进行会谈,时间不长,两人就举行结盟仪式。

“当时彝海附近没人居住,没有找到酒,就用行军的旧茶缸子装上彝海水。爷爷和刘伯承喝下滴了大公鸡鸡血的‘血酒’,发出誓言结盟。”沈建国告诉记者,结盟仪式后已是晚上,刘伯承邀请小叶丹叔侄一同到红军驻扎的大桥镇,并邀请镇上知名人士,把镇上的酒全部买完举行联欢会。在大桥镇与小叶丹联欢后,刘伯承代表红军宣布:将小叶丹的武装编为“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支队”,任命小叶丹为队长,并将一面写有“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授予小叶丹。

1935年5月23日早晨,红军队伍从大桥镇出发,小叶丹派沙马尔各、果基于达等送红军到托乌,再由果基其他支一站一站送到筲箕湾。“爷爷牺牲后,奶奶就给我讲这些故事。这些事在整个冕宁也是家喻户晓。”

“一切夷(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一走进彝海结盟纪念馆,就看到当年朱德总司令发出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红一方面军进入彝区后,特别重视民族工作。《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深入浅出地宣传了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彝族人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彝海结盟纪念馆内珍藏了很多文物,其中有一件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个盛粮用的小木升。旁边的说明写着:“红军过凉山时,杨宝珍整天忙着为红军打草鞋洗补衣服,红军走时送了这个木升给她做纪念。”

四川是红军在长征中开展民族工作最频繁、成效最显著的省区。“红军从咱家乡过,红军走的是革命的路。”红军走过大凉山,留下了革命的火种。

冕宁县志办主任王大钊告诉记者,1935年,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入川后来到冕宁,在冕宁建立了入川以来第一个县级党组织,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第一支县级革命武装,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当年在冕宁县直接加入红军的就有两百多人。”

如今,彝海依然秀美,当年的三块结盟石仍静静地矗立在彝海边的山坡上,向来往的游人讲述红军走过大凉山的故事。

B组

翻越夹金山

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垭口,时而小雨阵阵,时而雾气腾腾,给这座中央红军长征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增添了神秘感

感受红军精神:雨过天晴过夹金

7月25日,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垭口,时而小雨阵阵,时而雾气腾腾。变幻无常的天气,给这座中央红军长征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增添了神秘感。

“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在夹金山垭口,达维雪山红军小学6年级学生文膑仕和几个同学有板有眼地唱起了当地流传的歌谣。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甩掉国民党追兵后,来到雅安市宝兴县的夹金山脚下,由此拉开了艰难而伟大的爬雪山、过草地征程,为我们留下了勇往直前、不胜不休的精神。

□四川日报记者 蒋松 祖明远 徐中成 四川在线记者 韦维

将星闪耀

8位元帅、7位大将经过夹金山

7月25日,参加“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翻越夹金山,一路基本沿着当年中央红军行进的路线前行,遇巧的是,天气变化也如当年一般。夹金山垭口海拔4114米,中央红军战士多来自南方,从未遇过这样高的雪山和严寒。再加上衣服单薄,粮食不足,夹金山给红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翻越之前,红军在山脚下的宝兴县筹备了一些简单的御寒物资。在宝兴县城的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记者看到了当年红军所穿的简陋草鞋、棕衣。“还有一些辣椒和少量的烧酒,因为当时山脚下人口很少。”讲解员介绍。

就是这些装备,陪中央红军踏上雪山路。寒冷、缺氧,让红军遭受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晕山很危险,千万不能休息,一旦停下来就可能走不下去了。”70岁的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泽根村村民马文礼说。当年,他的父亲曾为红军做向导,收到一盏马灯作为酬谢。一位红军还给他起了一个汉族名字,“你用马灯给红军带路,就叫‘马登洪’吧。”

在这座巍峨的雪山上,镌刻了一大串闪光的名字——朱德等8位元帅、黄克诚等7位大将曾坚定地踏过夹金山。

雨雪交加

几乎成为红军长征中行军最慢路段

“长征万里险,最忆夹金山。”翻越夹金山给红军战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乘车翻越时正值下午3点多,山顶上下着雨,下车走了几步,凛冽的山风瞬间将身体的热度带离。

与今天不同,当年红军徒步翻越,必须选择9点到16点的日间。据邓颖超回忆,“山顶空气稀薄,必须在每天下午4时前走过,上下30公里,中途不能停留,否则,大风雪来了,就会冻死在山上。”

最后,中央红军用了7天时间翻越夹金山。山脚到山顶约15公里,一般要走6-8小时,宝兴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朱樊刚介绍,过雪山几乎成为红军长征中行军最慢的一段。此前在飞夺泸定桥之前,红军先头部队曾创下一昼夜行军120公里的纪录。

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时,山上天气变幻莫测,忽雨忽雪,中间还下过“核桃大的冰雹”。据伍修权回忆,最初走100步喘口气,后面改为50步,最后降到30步,“但不能再减少了,走不动也得走,否则只有永远躺在这里。”

翻过夹金山垭口后,就是阿坝州小金县。当我们乘车翻越垭口后,天气突然转晴。

当年,红四方面军已提前抵达山的另一边,等候中央红军,最后在达维会师。据当地人介绍,当时天气晴好,战士们在广场上举行联欢,欢呼声响彻山谷。

7月25日下午,记者抵达达维会师桥时,耳边响起达维雪山红军小学学生们的诵读声。从2017年起,这座山脚下的小学,就将红色教育纳入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能讲红军长征的故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永远需要红军这种勇往直前、不胜不休的精神!


来源: 四川日报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