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红军长征在四川>长征纪念>详细内容
2023-06-23 10:30:25

红军长征过德昌宣传工作纪实

作者: 赵 英 来源:德昌县史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1-10 17:16:00 浏览次数: 【字体:

1935年5月14-20日,红军长征途经德昌,这一史实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的宣传工作在这七天中充分发挥了赢民心、获拥护、克敌致胜的重要作用。

从现存的党史资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红军长征途经德昌时,运用高超的军事智慧,向当地驻军将领宣传党的抗日救亡和民族团结政策,赢得驻军配合,主动为红军让路,红军仅以很小的代价便占领德昌城,并顺利通过德昌,继续挥师北上;红军以通俗易懂的标语、漫画、布告和他们的实际行动在贫苦百姓中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他们为宣传和模范遵守党的民族政策作出的努力和付出的巨大牺牲,无不深深地打动了包括彝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的德昌贫苦百姓,让他们深切地认识到红军是一支抗日救国、为老百姓谋福祉的自己的队伍。贫苦百姓在红军的感召下纷纷拥护红军的革命行动,并毅然参加红军,走上了翻身解放、北上抗日的长征之路。

宣传工作在军事上使得红军顺利通过德昌

红军途经德昌时,向当地驻军许剑霜和邓秀廷部进行党的抗日和民族团结政策的宣传。在红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宣传工作面前,“不战而屈人之兵”,当地驻军主动为红军让路,使得红军仅在击溃当地民团规模不大的伏击和小股驻军的堵截后,未消耗多少兵力便轻而易举地占领德昌城,得以休整和补充军粮,并顺利通过德昌到西昌的防区,在军事上赢得宝贵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红军的实力。

智退守军许剑霜部,占领德昌城   1935年5月14日晚,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1军团2师先遣部队,经会理摩挲营至永定营入德昌境,击溃当地民团组织的100余名团丁的伏击。5月15日后,红军陆续进入德昌境,在锦川瓦窑村(今锦川乡蒲坝村)短暂休整,当天下午沿安宁河北上,兵分两路进逼德昌城,东路于15日、16日突破小股敌军设在乐跃、半站营的防线后,向德昌城进发。

德昌城紧濒安宁河西岸,当时属西昌县管辖。川康边防军司令刘元璋派第16旅旅长许剑霜率一个团加一个营驻扎德昌,担负阻截红军的任务。红军入德昌境后,要打通北上之路,必经此要镇。中央军委认为,会理既未攻下,德昌、西昌也用不着强攻。为避免无谓消耗,也为了战略的需要,争取和抓紧时间北上,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刘伯承利用许剑霜与刘元瑭、刘元琮的矛盾和他与自己旧时的关系,还在会理时就派人给许剑霜送去一封亲笔信,晓以大义,望他不要阻止红军北上抗日,不要与红军为敌,使蒋介石坐收渔利。许剑霜接信后,一为刘伯承堂堂大义所感动,二也深知不是红军的对手,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意欲避之,又不敢自作主张。权衡之下,派亲信将刘伯承原信秘密送西昌交刘元璋,并主张给红军让路。刘元璋接信后不置可否,未作答复。许剑霜即视刘元璋默认,故而只在半站营对红军略示阻截后,便率部急速撤往西昌。许剑霜部一撤离,德昌城内官绅、土豪、商贾、民团也纷纷躲进山里,城防十分空虚。半夜时分,一队红军由城南下栅子突袭,未耗兵力和弹药即占领了德昌城。

红军不仅以书信向德昌驻军将领开展宣传工作,还通过书写标语等方式向驻军普通士兵进行宣传,瓦解其军心。如“欢迎川军弟兄来当红军!”“欢迎川军弟兄回家打土豪分田地、干革命!”“不当刘文辉的饿肚兵!”等等,向贫苦百姓出身的川军士兵们宣传红军抗日反蒋、打土豪分田地的主张。

顺利通过德昌到西昌防区   5月18日,红军从德昌兵分东西两路夹安宁河向西昌挺进。西路经沙坝、黄家坝、阿月沟进入西昌阿七;东路经凤凰桥、贾告营、点马村、麻栗寨进入西昌黄水塘。于20日全部离开德昌境。

当时,刘元璋令川康边防军第20旅旅长兼彝务指挥官邓秀廷在德昌至西昌之间布防。邓秀廷有两个正规团,且能调动附近彝民武装近万人,是当地实力最强的地方武装。刘伯承了解邓部情况后,给邓秀廷送去一封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刚柔相济,说明红军北上抗日,路过贵军防区,不与彝民为敌,但路是一定要过的,望邓秀廷考虑。邓接到刘伯承来信,犹豫不决。他在川军多年,深知刘伯承智勇双全、英勇善战,是川中名将。打,自己不是对手;不打,对刘元璋不好交待。思虑再三,决定随机应变。邓召集军官会议告诉部下,赔本的买卖不能做,不能打就跑。并强调:今日之事,不比往常,非我命令,不许开枪。会后,邓在山上刚作好布置,即见红军前锋队伍军容严整、秩序井然而来,更不敢贸然行动。有几个彝兵不听招呼,开了十几枪,未及伤人,邓立即用彝语喊话制止。红军前锋亦未作还击,还高喊“彝汉是一家”“汉彝是兄弟”等口号,边喊边前进,顺利地通过了邓秀廷的防区。

红军宣传并模范遵守党的民族政策,维护了民族团结

红军在德昌广泛宣传并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来化解和消除德昌(包括凉山地区)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民族隔阂,维护民族团结,使少数民族同胞看到了共产党的伟大,看到了红军的真挚,为如今德昌这个地处凉山,汉族与彝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县形成民族融合和团结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局面。

其中一个典型事例就是红3军团游击队的一个支队积极宣传并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生命的代价。

1935年2月,红3军团遵照党中央的命令抽调了三、四百名红军战士组成游击队,分别在川、滇、黔边境建立新的根据地,为当地留下优秀的革命骨干,播下革命的红色种子。5月18日,红3军团到达德昌锦川新马坎,派出由毛玉山任队长、刘勤武任政委的100多名红军战士组成的一个支队进入岔河。毛玉山、刘勤武奉命带领游击队战士离开主力部队,前往德昌与会理交界的老碾、岔河一带,拟与盘踞此地的蔡姓支彝头人蔡长发接洽,商议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等事宜。19日上午,红军游击队抵达老碾大村黄家坪子,毛玉山、刘勤武派人给蔡长发兄弟送信,宣传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说明红军的来意和目的,提出与蔡长发等在岔河街见面协商。下午,游击队继续向岔河方向行进。

孰知,蔡氏兄弟获悉红军游击队有枪百余支,即生抢夺歹念,策划了一场罪恶阴谋。21日晨,谈判中蔡氏兄弟软硬兼施,威逼红军游击队接受他们的条件。游击队代表在交枪问题上态度强硬,绝不让步。蔡氏兄弟凶相毕露,将毛玉山、刘勤武捆绑在村头大树下,企图威逼就范。同时,蔡长林率千余名彝兵散布于漫山遍野,将红军游击队包围,吆喝声、喊杀声此起彼伏。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游击队组织人员不断向不明真相的彝兵喊话,耐心宣传共产党团结少数民族的政策、红军的宗旨和游击队的来意,未能奏效。许多彝兵在吆喝声中接近游击队岗哨并开始抢枪,情势十分险恶。红军游击队严守纪律,严格执行党的少数民族政策,保持克制,始终未放一枪。他们撤至村头时,彝兵蜂拥而上,红军游击队被冲散,3名战士牺牲在河坎上;多数红军战士撤至两岔河泅水过对岸,进入大森林;有的几经辗转,流落在会理、德昌农村定居;有的被蔡长发等生擒,年老的被杀害,年轻的被卖到普雄等地彝族奴隶主家当娃子(奴隶),其余的被野蛮剥去衣裤后释放。22日,毛玉山、刘勤武被押往会理交给苏绍章(海澄)处置,二人均遭杀害。

红3军团游击队虽遭蔡氏支彝武装袭击,未能实现建立游击队根据地计划,但他们为执行党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维护民族团结尽了最大努力,付出生命的代价,作出了巨大牺牲,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英雄群体。

宣传工作使红军赢得普通民众的拥护

红军将士途经德昌时,通过书写标语、张贴布告和实际行动向民众宣传革命道理,他们英勇善战和打土豪救助贫苦百姓的光辉形象给德昌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一支穷人自己的队伍,让生活在那个军阀混战、地方豪强恃强凌弱、土匪猖獗的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德昌民众耳目一新,看到了新的希望;让他们理解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从内心深处拥护共产党,拥护红军,积极支援并参加红军。

红军宣传革命道理,播下无数革命火种   红军在锦川瓦窑村刁家大房子和附近竹林休整时,积极向贫苦百姓宣传红军抗日反蒋、打土豪分田地的主张。在碉楼上、墙壁上和屋内写下标语:“打刘文辉的军队,不要打自己的红军”“红军不拉夫!”等等。红军在墙壁上画了一幅漫画,内容为红军举枪刺杀敌军,配有标语“红军要打倒军阀刘文辉!”。老百姓听(看)了红军宣传,心情激动,深受鼓舞。

红军到来前,蒲坝粮绅刁军虎曾造谣说:“红军要把姓刁的人全杀光。”当地百姓听了很害怕。红军来到铁匠房,对百姓很和气,尊敬老人,问寒问暖,一路秋毫无犯,还把查抄土豪的浮财分给贫苦农民。红军帮穷人闹翻身,百姓十分感动,刁军虎的谣言不攻自破。红军后续部队在金沙坝打土豪,没收了刁、梁两家地主的衣服、被子、大米、猪肉等,拿到铁匠房分给贫苦百姓。百姓做了馍馍卖给红军,红军照价付钱,买卖公平。观音堂农民殷子才得到3张面值1元的苏维埃钞票,珍藏在墙缝里,解放后捐了一张给西昌博物馆。

5月16日,红军来到半站营,见五省庙内敌军囤积的大量军粮,立即开仓济贫,观音堡、旧营盘、龙洞营一带的穷苦百姓纷纷前来撮米。红军吃了百姓家的猪肉、大米、鸡蛋,用了柴火,照价付钱。如果主人不在家,便将钱放在屋里,有的甚至比市价高出一倍,还留下写有“谢谢”字样的纸条。红军来到小冯村,毫不打扰百姓。只将门板取下放在地上休息,走时又把门板安好。

 红军在李家营盘石灰墙上和东岳庙墙上写下“打倒刘湘、刘文辉!”“反对划宁归康,打倒刘文辉军阀!”等标语,还在火敞坝南面大墙壁上画了一幅军阀刘文辉压榨穷苦百姓的漫画,在老百姓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5月17日,红军在德昌城内休整时,抄了10余户污吏劣绅的家,杀了大户张善祥家几头肥猪,将抄来的物资和猪肉,一部分分给当地百姓,一部分留作军用。红军在大总团张拔之、地主曾乃猷家门外贴出以苏维埃政府名义发布的布告,宣传红军政策,安抚城中百姓。

红军在与少数民族同胞的接触中,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尊重民族习俗,至今传为美谈。红军路过永郎,在一农民家做饭、切猪肉,当发现这家人是回族时,深感歉意,因主人不在家,便留下字条致歉,并留下一把刀作为赔偿。主人回家后很受感动,将红军留下的刀作为纪念,珍藏至今。红军在乐跃李家店子杀了猪,将好肉送给房主人,当听说房主李大娘是回族,连忙止步并表歉意。

在红军感召下,德昌穷苦百姓积极帮助、慰劳并参加红军 红军长征过德昌短暂的几天里,他们用各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党的革命和民族政策,并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德昌贫苦老百姓的拥护和信赖,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华章。

金沙乡观音堂村农民殷子才见一红军战士负了伤,将他扶回家中养伤,炖鸡给他补养身体。锦川蒲坝一带的百姓,把平时舍不得吃的母鸡、鸡蛋拿去慰劳红军。一李姓红军战士负了伤,半站营后街的周二娘留他在家住了两个多月,为他疗伤。当地中医杨声玉,将因伤掉队的刘姓红军接到家中为他接骨疗伤月余,刘伤好后离去。家住土地梁的傈僳族青年纪老大、新塘村钟姓穷人等,主动为红军带路。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红军长征每到一地,便向当地贫苦百姓宣传革命道理,动员和鼓励青年参加红军。据老红军李廷武回忆,四川省军区于20世纪50年代统计的德昌籍红军约60多名。

(作者单位:德昌县史志办公室)

来源: 德昌县史志办公室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