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红军长征在四川>长征回忆>详细内容
2023-06-23 10:30:25

红色记忆 一座丰碑永续传承长征精神

来源:20210701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01 14:52:06 浏览次数: 【字体: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雕塑。 姜跃斌摄

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走向未来。从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在一个个红色遗迹中,我们回望那一段段峥嵘岁月。从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中,我们感受到共产党人勇往直前、不胜不休的精神,更感受到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重温红色记忆,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发前进的力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续写新的辉煌。

坐标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探访

6月15日,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阳光照耀下,红军长征纪念碑的亚金铜贴面碑身光芒闪动,如同在火中煅烧的金子。

不同于其他地区修建的纪念红军长征某一事件或某一战斗的纪念建筑,这座纪念碑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总碑,具有象征意义。

1935年4月到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相继经过、留驻、转战阿坝州,停留16个月,经历了数十次大小战斗,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红军长征纪念碑矗立在这里,宛如一座路标,在见证雪山草地沧桑巨变的同时,更为我们指明方向。

千万公斤粮助红军翻雪山过草地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座为汉白玉,下铺绿色水磨石,表现了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历程;碑身为三角立柱体,每面上方镶嵌一颗红色五角星,象征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碑顶,一位红军战士一手持鲜花,一手持步枪,双手高举,仿佛欢呼红军长征的胜利。

这胜利,是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才换来的。据《红军长征在阿坝》记载,红军多次挑战了人类生存极限,翻越了人迹罕至、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达古山等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多座大雪山。

这胜利,也与阿坝州各族人民对红军的积极支援密不可分。

据记载,红军长征到阿坝州后,当地每天出动精壮劳动力5万人(次)以上支援红军;藏、羌等各族人民积极捐出粮食和牲畜等,总共支援红军粮食1000万公斤以上,各类牲畜20多万头;参加红军5000人以上,为红军长征和北上抗日付出了巨大代价和牺牲。

一张老照片记录﹃红色土司﹄的英雄故事

在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纪念馆中,陈列着一张照片和1985年由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照片中的人叫安登榜,是电影《红色土司》的原型。

1933年,安登榜世袭父职,成为松潘县镇坪一带的羌人头领,后又被国民党任命为松潘县第六区区长。1934年冬季,因为反对国民党横征暴敛,带领群众抗捐抗税,安登榜被撤销区长职务并遭到国民政府追捕。

逃亡途中,安登榜在北川墩上遇到了红军。在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和红军政策感召下,他毅然率众参加红军,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率众参加革命的少数民族领袖人物”。

那时,当地群众还不了解红军。精通藏、羌、汉各族语言的安登榜主动担任红军在各地的宣传工作,号召外出躲藏的群众返家生产;发动群众为红军筹粮、运粮,带路送信,协助红军组建儿童团、游击队;成立区、乡、村苏维埃政权。

1935年8月初,安登榜奉命随军北上。临行前,他给家人留下一床军用毛毯和一个军用水壶作为纪念,并告诉家人:“我们是有把握打胜仗的,不久就回来。”

但是,安登榜最终没能回来。在毛儿盖,他带领10多名战士外出筹粮时,被敌人残忍杀害。上世纪80年代,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安登榜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而他投身红军、为革命事业奋斗牺牲的感人故事,至今仍流传在松潘人民的记忆里,融入波澜壮阔的长征历史。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