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四川三线建设>人物回忆>详细内容
2024-04-25 19:31:08

【记忆】一位三线建设亲历者眼中的金河磷矿‖钟斯云

作者:钟斯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23 11:30:58 浏览次数: 【字体:

一位三线建设亲历者眼中的金河磷矿

钟斯云

2023年4月25日上午10点左右,笔者在什邡市金河小区采访了79岁的朱常米老人。他既是矿区的管理者,又是矿区的建设者,见证了三线企业金河磷矿兴衰全过程。

初入矿山

朱常米,1944年8月13日出生于金堂县淮口镇建设乡红阳村。1960年,初中未毕业,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放弃学业,成为西昌工业建设者。

从1960年4月至1961年3月,他随几十人到辽宁锦州学习用原煤炼油技术。因大庆油田顺利采出高产原油,此项技术被停止,回川后被分配到金河磷矿。

同矿山休戚与共

1961年7月20日,朱常米满腔热忱地来到金河磷矿。当晚,几十人挤在礼堂舞台上,一个挨一个睡通铺。

第二天,矿里发给每人一把弯刀上山砍白夹竹做床铺,修建牛毛毡房做寝室,又组织其学习建设矿山的重要意义、矿山的安全防护知识。经过几天培训,他们有的被分配到井下采矿,有的被分配到基建队搞土木建设。

在基建队,无论搬砖还是拌混凝土,哪样需要,朱常米就干哪样。当时矿区500多人,只称工作组,是金河磷矿的初创者。1961年底,第一任矿长邓登会到来,成立了金河磷矿。乐山矿产学校又分配来100多人,金河磷矿才初具规模。

三年困难时期,国家提出“调整、改革、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企业面临下马困境。为挽救金河磷矿,邓登会大胆提出靠山吃山,号召职工上山砍竹子编席子,砍杂木做架架车杠子,砍杉木做木桶,然后组织人员运到山外市场上出售,筹集职工的生活费用。

1964年,省委书记杨超来视察,被全体职工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所感染,看到这里的未来和希望,决定正式投资矿山建设,金河磷矿上马。《四川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省职工学习金河磷矿的“四大精神”:立大志、吃大苦、耐大劳、创大业。开始建矿仓,修铁路,计划年产磷矿50万吨。

1965年,单位又招收1000多名职工,建立了三道沟采矿场,三坪采矿场,建立了机电车间,后改建为机械厂。1970年始,又建了岳家山分矿。金河磷矿最兴盛时期,职工人数高达5000多人,1978年年产磷矿高达130多万吨,是历史上产量的最高峰。

1997年,金河磷矿开始走向衰落。当清平磷矿、雷波磷矿建成,市场饱和,金河磷矿产品慢慢滞销,严重影响职工收入,最终发不出工资。

面对困难,经过努力,单位总算将工人应领的工资发放。“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企业造成极大损失,罹难职工家属180多人。尤其是岳家山生活区,强地震波致使巴蜀电站沿山而下的引水管爆裂,泥石流将这里埋葬。上班的40多人,仅一人幸存。与生活区同一位置的生产队和巴蜀电站也被泥石流埋葬。

灾后重建,矿里恢复了年产50万吨的磷矿生产,又与什邡市领导协商,为解决职工住宿,先后修建了金河磷矿北苑生活区、金河磷矿东苑生活区,再加上原来的金河磷矿皂角生活区、金河小区生活区,基本解决了全体职工的住房。

在金河磷矿史上,有两次较大的洪水:一是1983年,洪水给木瓜坪生活区造成了极大影响;二是2013年8月,洪水将灾后重建的楼房及恢复生产的设施、金马电站全部冲毁,致使全面停产,工人下岗,每月领800元生活费。

1967年,朱常米在岳家山分矿库矿留影

矿山人生历程

1961至1964年,朱常米一直在基建队工作。1964年,他被调到空压机房开空压机,一切从头学起。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7月18日,朱常米与金河磷矿压空班合影

1976年,他被调到南区4队任党支部书记,总是上班走在前,下班走在后。有一次,当他巡视到一个工作场面时,发现一名工人躺在那里,无论怎么都喊不醒,他赶紧和工友将其运送出来,结果是因爆破时产生一氧化碳中毒。如果不是及时发现处理,那位工友便有性命之忧。因此,他任分矿领导期间,要求井下每个班组长,放炮之后一定要清点人数,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1978年,他又被调到北区5队任党支部书记,除抓好党员思想 政治工作外,经常深入一线,下矿洞检查督促安全工作:工人们正在架箱木,他发现了一丝异样,赶紧催促工人撤退。工人们刚撤离,洞顶便发生了垮塌。还有一次,他在井下检查安全时,见一名工人用钢钎在洞顶轻轻撬了撬后,自认为安全没事。见状,他亲自用钢钎撬了撬,一块约一吨重的岩石轰然落下。不然,其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他又先后任岳耳岩分矿党总支书记、岳家山分矿党委书记、总矿退休管理委员会主任至退休。

无论朱常米的工作怎样变动,职务怎样迁升,其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不变,努力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他那一代人,为金河磷矿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2年,朱常米参加矿区安全会议合影

献了青春献子孙

1964年,朱常米结婚后和妻子两地分居,生活极端不便。1982年,收到家书后,方知母亲和二女儿生病,赶紧请假回家。母亲的肺心病发作,他急忙将母亲送到金堂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母亲还未痊愈,女儿又突发脑膜炎住院治疗。一老一小痊愈后,他才赶回单位上班。

在他心中,有一道难过的坎,即对父亲的愧意:1978年父亲肝癌去世,他没在身边尽孝,家里全靠妻子支撑。后来,妻子又得了肺结核,生活重担全压到他肩上。

1985年,他妻子农转非,被安排到“五七”社工作,三个孩子也到子弟校读书。毕业后,两个留在了矿山。大女儿朱燕红被分配到岳分矿上班,女婿刘发云也在岳分矿上班。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女儿、女婿不幸遇难,留下孤儿给老两口抚养。二女儿朱燕茹也留在金河磷矿工作,1988年下岗。二女婿邹平伟,在矿业公司上班。二儿子朱叙超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环保厅上班,2006年在出差途中遇难。

如今,朱常米在金河小区内安度晚年。看到他脸上常带笑意,手捧茶杯,轻轻抿上一口茶水——唯有他品出其中滋味。

1994年,朱常米参加矿区党委表彰先进个人、先进单位合影

这就是朱常米那一代三线建设者的胸怀,这就是朱常米眼里的金河磷矿。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钟斯云

供稿:什邡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