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青神“三线建设”记忆 ‖ 邵永义
青神“三线建设”记忆
邵永义
青神,史称古蜀国“后户”,第一代蜀王蚕丛氏故乡,也是南方水陆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茶马水道的驿站。自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在瑞峰镇思蒙河水口建郡,恭帝二年(公元555年)建县,迄今青神已走过1400多年历史。
由于岷江纵贯全境,留下了39.8公里的岷江水岸线,又因岷江从北向南,将县域划为了东山、西山两大板块。东山为龙泉山脉尾段,浅丘连绵,林果丰硕,稻米优良;西山为平坝河谷及部分浅丘,是粮经之乡,尤以竹、桑、茶、菜、油料、烟叶为盛,历史上属经作区。更因五条支流如叶脉联动岷江,四川四大古堰之一的唐代农业水利工程鸿化堰自北向南,自流灌溉农田达5万亩之多,形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青神坝子,并使之成为天府之国的组成部分,成都平原的南端福地。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青神县城迁入今址。千年耕耘,形成了1967年全县386平方公里、人口约14万的基本状况:农业深耕细作,粮猪、林果、桑竹、鱼禽四大基础稳定;工业则以小水电、农机配件生产为主,小手工业配套,属于起步阶段。便捷的岷江水运让陆路交通发展滞后,影响了后续发展,一度有县小境僻的困境。
历史选择了青神,是蚕丛开国建蜀的福报?是岷江水运的优势?是1934年中共青神中心县委“西山暴动”的革命影响?是青神人民的期盼?
196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牵动了青神的山川地脉。从沿海到中部、从中部到曾经的抗日战争大后方西部,党中央的这三条红线,把青神圈进了三线建设的大西南版图中,让红色青神承载了共和国“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三线建设新使命。这是历史的选择,是青神大地的机遇,是青神“西山暴动”先烈的夙愿。
三线建设,是国家战略,宏大而神圣。在当时国际形势复杂、敌对势力临境的大背景下,入驻青神的国防企业,都只有一个对外信箱号码。青神是乐山专区(后改地委、市委)领导下的区县之一。一份份文件、一道道指令,都是机要渠道下到县上的。而当时人人听得见的广播,从入户小广播盒到户外高音喇叭,已开始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声中,拉开了迎接三线工业进入的序幕。
勘测、设计、交地、修路、建厂,随着一系列工程的推进,从北京、上海、成都总厂精造的企业、设备以及技术人员、驻厂解放官兵,从1967年开始,分批随着一辆辆绿色解放牌大卡车,从眉青路涌进了青神。三线建设的火热场面,唤醒了青神山河,震动了全县上下,带动着各行各业。
三厂一院入青的时间是:
1.国营星华仪器厂(国营八六七厂)。
1967年6月17日,第四机械工业部(67)四计字0672号《关于一九六八年内地建设方案的通知》,要求七六六厂筹办新建国营星华仪器厂(代号国营八六七厂),以时间统一勤务系统和Rb原子钟为主要产品,建厂地址在陕西省或甘肃省。1970年5月14日,七六六厂核心领导小组为贯彻部抓紧筹建新厂的指示,决定抽调5人组成新厂筹备组,先后在四川广元、仁寿、青神等地选取厂址。几经变动,最后将厂址确定在青神县黑龙公社十一大队的丘陵地区。
1970年8月11日,第四机械工业部(70)四生字473号文批准,以七六六厂生产时间统一勤务系统的十九车间部分职工为班底,负责包建时统设备厂,列为部基本建设歼灭战项目之一。1970年9月,组织首批人员进入筹建现场,12月破土动工,1974年11月28日建成,交付国家验收,合格投产。
2.国营建川机器厂(国营四五O一厂)。
1969年,国家三委一部(计委、建委、经委、财政部)在“69.10会议”上,批准国营建川机器厂(代号四五O一厂)立项,生产各类气候环境试验和可靠性试验专用设备。1970年3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机械工业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以(70)军管生字第182号文,批转四机部机电设备安装公司负责包建国营四五O一厂,由四机部第十一设计院负责设计。1970年12月14日,成都军区、四川省革委国防工办,以(70)成川工字第305号文,批准四五O一厂在青神县黑龙公社一大队八小队所在地的汪沟定点建厂。同年,四五O一厂筹建组着手三通一平准备工作。1971年2月6日,十一设计院和四五O一厂军管会分别率队进驻现场,一方面开展土建和工艺设计,同时开展生活设施建设。1977年10月24日,国营四五O一厂举行国检验收投产庆祝大会,同年在新厂生产出高低温环境试验设备24台,以及研制成功两个品种的半封闭式氟利昂压缩机。
3.国营建华仪器厂(国营八六三厂)。
1970年4月1日,第四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八六三厂筹备领导小组”,负责建厂筹备;5月29日,第四机械工业部下发《关于八六三厂建设方案的通知》,将工厂命名为“国营建华仪器厂”(代号国营八六三厂),生产通讯类有线电测量仪器,新厂由国营涪江有线电厂(即国营第七三O厂)负责包建,由十一设计院与七三O厂组织以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小组进行设计;7月27日,四川省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本厂建在仁寿县花瓷公社金家湾和庙儿沟;8月26日,基建队伍进入该地,进行道路等工程建设,由于该地水源不足等原因,不符合建厂条件,10月20日接到乐山地革委重新选址通知,仁寿基建工程随即停止,接着进行重选厂址工作;12月14日,经省国防工办批准,厂址重新选在青神县青竹乡(今青神县黑龙镇)。
1971年1月16日,动工建厂。建厂第一年,完成了“三通”,建成了干打垒办公楼、五金库和汽油库等。截至1975年4月,共完成国家投资1521.9万元,其中建安工程758万元,设备仪器478万元,其他285.9万元,完成建筑面积40365平方米,工厂基本建成,设备配套成线,经四机部批准1975年7月1日验收投产。以后继续进行配套工程建设,截至1985年底,共完成建设投资1986万元,实有房屋建筑面积49974平方米。
国营建华仪器厂厂区旧址
4.电子部第408医院。
1972年,电子部第四O八医院在青神县黑龙镇建院,属三线二类艰苦地区单位,占地52002.6平方米,主要是为周围3个三线企业近万名职工、家属和附近广大群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到1996年底,共收治门诊病人58万人次,住院病员2.4万余人才,为提高企业职工和周边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树立了良好的四O八信誉。
三厂自1967年至1972年,先后完成建设、验收,正式进入生产。408医院,1974年启动建设,1977年建成正式开院。
星华仪器厂系全国唯一定点研制生产时(统一时间统一勤务系统)的军工企业,为我国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远程导弹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亚洲一号卫星、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以及澳星、神舟号的发射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建华仪器厂是电子工业部所属生产通讯类有线电测量仪器的专业厂,建厂后独立开发研制了67门类147系例的80多个新产品,并获得国家银质奖和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建川机器厂是电子工业不特定的研制和生产环境体验设备的专业厂家等。三个厂的产品看似独立,其实也互相关联,并且迄今仍有很高科技含量和广阔市场。
随着世界环境的改变,在平等发展的国际主题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个背景给三线企业提出了新的课题。订单减少了,指令性计划减少了、市场关系改变了,而长期处于信息僻塞交通滞后的山区,企业的转型转轨举步维艰。更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包办制,企业承担社会事业的包袱更加沉重。内外交织的矛盾,一度使企业处于惨淡经营的状况。对此,三个厂的领导和科技人员仍然发扬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保军转民的道路上进行看有益探索。
星华仪器厂发挥自身优势,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转民探索,开发电视数字的辅助设备,生产录像设备电池充电器、视频音频切换器、彩色照片自动放大打印系统等;建华仪器厂研制生产了面包机、电动自行车;建川机器厂为食品行业研制开发了冰淇淋机、挂架式冷藏柜、疫苗药品冷库等.....一步步转型,一次次探索,从“断奶”后到政策性破产,三线建设者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最终走向了市场经济一线.......
作为国防工业的重要企业,它们的技术仍在总部和关联企业继续服务于国防建设,企业的成果被嫁接到新的经济主体中。建川机器厂的冰箱压缩机项目支撑了眉山第一家上市公司,408医院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医院逐级下放到乐山市,与三个企业完全脱钩。由于地处三线,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病员逐年下降,四O八医院处于极度经济困难之中,其生存如履薄冰。医院充分利用建院20多年来形成的自身技术优势,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电子部及四川省人民政府、乐山市人民政府关心和支持下,在眉山县东坡镇征地10亩,新建眉山四O八医院。医院建设项目于1996年11月底竣工,1997年2月24日正式开诊。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星华、建华、建川,这3个闪耀着共和国青春期光芒的名字,这3个三线建设的重点企业,随着时代而离开了我们,离开了那片连绵起伏的群山。老樟树还在,筒子楼还在,露天电影院还在,红砖墙上的标语还在,车间墙上的宣传牌还在......
三线建设,实现了新中国的工业布局,强化了新中国的国防实力,奠定了西部工业的基础。三线建设体现了艰苦创业的精神,乐于奉献的情怀,为国分忧的担当。它的果实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它的种子培育了青神的工业基础。
仰望那厂区宁静而苍兰的天空,亲历者会在宁静中听到当年高音喇叭里送出的歌曲: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他好象大松树万古长青!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邵永义(四川省青神县文化旅游局)
配图: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