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毅:攀枝花为什么要建三线建设博物馆
攀枝花开发是三线建设的产物。当三线建设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代名词倍受争议时,攀枝花同样面临着历史和现实的诘问。
历史上,攀枝花基地搞不搞的问题就曾经在共和国的决策层反复讨论和争议。毛泽东说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在辗转反侧的难眠之夜,面对国际战争威胁和国内经济社会建设的新问题新矛盾,也许,他思索着“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西南巴蜀战略意义;也许,他听到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长叹在巴蜀山川的袅袅余音;也许,他想起了抗战时期重庆陪都的政权坚守和昆明的文化火种;也许,他还想到曾经彝海结盟的彝族同胞,他们世代生活的大小凉山,要以什么方式跟进新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步伐?
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和繁忙的白昼,毛泽东一定想到攀枝花。地质部李四光部长曾汇报过,川滇交界的金沙江畔有个叫攀枝花的小村落,蕴藏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他当时就希望在攀枝花建钢铁厂,后来钢铁厂上马又下马,现在也没有人提攀枝花钢铁厂要不要再上马。他想到攀枝花有矿有煤有水,远离海岸和边防线,战争袭击的威胁性小;它人烟稀少山高水长,不与民争水争地,为什么就不能把攀枝花搞起来?他还想到攀枝花紧邻大小凉山,与昆明成都南北相望,通过金沙江连接起重庆。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就可以把贵州六枝、盘县、水城的煤,攀枝花的钢铁,重庆的机械制造互动起来,再把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开通,整个大西南的格局将会是何等的面貌?想到这些,毛泽东急了,急的有些执拗。他放弃了骑马考察黄河源头的诗人浪漫,他要骑着毛驴下西昌了(攀枝花原属西昌辖盐边县的村落),他要拿出自己的工资建攀枝花!
毛泽东急了,同他一打江山的战友们出生入死几十年,当然知道他的意志和决心,更深信他的抉择和超越时代的洞察力。毛泽东坚持搞攀枝花基地,实际就是坚持要搞三线建设。这样,毛泽东国防要有一、二、三线划分,军工、工业和重大科研机构要向内陆腹地的三线地区转移,国家工业布局要有纵深配置的设想就成为国家“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在毛泽东的高度关注下,攀枝花以国家意志力强力推进,建成了川滇交界深山峡谷间的新兴工业城市。
斗转星移,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对国际战争的形势作出新的判断,国家经济建设面临开放和改革的新要求,基于战争防备,“分散、靠山、隐蔽”的三线企业顺势进行了调整。因为战争没有发生,因为三线企业的调整搬迁,因为三线建设投入产出的估计,三线建设就引发了社会的各种议论。
在攀枝花,因为道路交通的制约、因为攀钢的效益下滑、因为产业结构调整的艰难、因为城市建设的相对迟缓、因为不少离退休人员离攀而居……,攀枝花基地建设是否必要,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在中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但我们应该记住,正是毛泽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坚持重点加强国防和战备建设,才有“两弹一星”,才有防御战争的坚强保障。
现在我们来设想,在地图上把攀枝花抹去,我们看看周边两百公里的半径内,有哪一个城市能带动攀枝花区域的发展?
攀枝花起源于三线建设,但不会止于三线建设。
当三线建设的亲历者渐行渐远,我们的后代要问什么是三线建设?攀枝花从何而来?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建设好攀枝花这座城市,在这座城市里还要有一座博物馆——它们将告诉未来!
(作者:罗毅,攀枝花人)
(来源: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