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公司前身所在建筑系统对新中国工业及三线建设的历史贡献
金鑫公司前身所在建筑系统对新中国工业及三线建设的历史贡献
侯德芳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三线建设55周年,也是金鑫公司入川建厂61周年。1958年,金鑫公司前身所在的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以下简称:建工部一局)1.2万工匠们,在先后完成第一汽车制造厂和第一重型机器厂等建设任务后,从东北挥师南下,其所属10多家单位在德阳白衣庵(现名:工农村)安营扎寨,进行以西南重型机器厂(第二重型机器厂)、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东方电机厂)为代表的德阳工业区建设、江油钢铁厂建设和1964年开始的大规模三线建设。作为建工部一局汽车运输设备、施工设备的配套修理和机械加工企业,金鑫公司的前身——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机械厂就在金鑫公司现址建厂,成为德阳地区建厂最早的机械制造企业。
1971年,经过下放和合并,金鑫公司前身的主管单位变更为四川省建设局,并先后更名为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建筑工程总公司、四川华西集团总公司(以下统称:华西集团)。
本文主要介绍金鑫公司前身及其所在的建工部一局、华西集团对新中国工业建设、三线建设的历史性贡献。
一、系统历史沿革
建工部一局组建于1953年。由于任务和隶属关系的变化,曾名称先后变更为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建筑工程部第六工程局、国家建委第六工程局、国家建委第一工程局、国家建筑工程总局第一工程局,1982年6月更名为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
建工部一局起源于1950年组建的东北工业部机械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还处在医治战争创伤、经济恢复时期,抗美援朝还在进行之中,百废待兴,建筑业基础薄弱,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即将开始。1951年初,国家重工业部为发展汽车工业,开始筹建汽车工业652厂(第一汽车制造厂代号)。1953年1月,为建设国家首批重点工程之一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即652厂),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调东北工业部机械局长春建筑公司2000多人到一汽,并以此为基础组成652厂工程公司。1953年夏,在毛主席党中央力争三年建成一汽的号召下,全国形成了支援一汽建设的热潮,各种施工力量纷纷加入了一汽建设的行列。施工任务由建工部组织施工力量总承包,这是建工部成立以后开工的第一个重点项目。1953年12月1日,一机部和建工部指示:将建设652厂集结的全部施工队伍组建成由建工部领导的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
1952年4月15日,毛主席、周总理亲自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军事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集体转业部队的决定》,提出:“为适应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决定从人民解放军中调拨41个整师、11个整团共465000人转为各种工程部队和屯垦部队。”1952年5月,华东军区99师、104师分别被整编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五师、第六师,归华东建工局领导。1953年9月,第五师整师7102人从上海赴东北长春,参加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1954年1月与一汽652工地上的全部施工力量合组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1955年5月2日在长春召开大会,正式撤销建五师番号,完全实行企业化。
1954年1月1日,根据中央及建工部命令,包括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五师等在内的原一汽建厂委员会的全部建筑力量合并组建“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公司下属15个施工生产单位,即:101工区(以652工程公司一工区为基础)负责底盘车间施工,102工区(以652工程公司二工区为基础)负责有色修铸工场、木工场、模型工场、煤气站、氧气站施工,103工区(以652工程公司三工区为基础)负责辅助工场施工,104工区(以建筑五师十三团为基础)负责铸工场施工,105工区(以建筑五师十四团为基础)负责锻工场和工程大楼施工,106工区(以建工部直属工业建筑工程公司三处,即建筑二师五团为基础)负责车身压制工场和整径(拔丝)工场施工,107工区(以中南建筑一公司为基础)
负责热电厂(站)施工,108工区(以建筑五师十五团为基础)负责摩托工场施工,109工区(以沈阳卫生设备安装公司为基础)负责采暖管道和上下水施工,110工区(以建工部直属工业建筑工程公司一处为基础)负责厂区铁路和道路施工,还有木工厂、钢筋预制厂、混凝土搅拌站、修理厂、机械化供应站等。公司在册职工21659人,其中管理干部4743人,工人16916人。
1958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
1962年8月,建工部一局与四川省建设厅(1958年8月由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总局与四川省城市建设厅合并组建)合并成立“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总部设在成都。
1965年7月,撤销“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分别成立建工部第一至第四工程局,成都为建工部第一工程局。
1970年7月,建工部一局更名为国家建委一局。
1971年2月,国家建委一局六个单位下放,与四川省建设局合并组建四川省建筑工程局。1980年4月,四川省建筑工程局更名为四川省建设厅。1983年7月,四川省建设厅改为四川省建筑工程总公司。1993年8月成立四川华西集团总公司。1997年7月,改制为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12月,挂牌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二、“一五”建设先锋
“一五”期间(1953~1957),国家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作为初创阶段的建工部一局从承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起步,连续奋战,相继完成了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齐齐哈尔车辆厂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被建筑工程部和全国建筑工会授予“工业建筑的先锋,南征北战的铁军”的光荣称号。
从1953年初进入一汽建设工地,到1954年1月组建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建工部一局前身),作为共和国工业建筑的开拓者,年轻的直属公司在一汽工程上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第一汽车制造厂规模大,技术新,结构复杂,不仅为我国建筑史上前所未有,而且筹建初期,连一支现成的足以承担此项工程的施工队伍也没有。作为刚刚组建的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马上承接现代化的工业建筑,困难很大。一是队伍新:公司职工中有转业的部队官兵,有在地方工作过的干部,有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普通农民,有刚出校门的学生,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大部分是私营营造厂的从业人员,过去搞民用建筑多,对现代化工业建设则十分陌生。二是施工对象庞大复杂:全厂建筑面积702480平方米,其中有的厂房结构跨度达12~24米,开间高27米(屋架下弦到地坪),基础深3~8.2米,柱子重17.7吨,以前从未施工过。三是工期紧:由于原设计任务书的变更大,施工图纸到达较晚,技术资料不全,形成了一边集结力量,一边进行准备,一边组织施工的局面。图纸随到随开工,加班加点突击抢工。为保三年建成的目标,1954年十大厂房全面开工,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施工高峰时,每天需数百辆汽车和上千辆马车担任现场运输;工程紧张,一天要浇灌混凝土一千多立方米。加上场地狭窄,气候寒冷,管理力量不足,技术力量不够,矛盾、困难十分突出。
困难和矛盾难不住开拓者。这支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经历的建设者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顽强地与困难和矛盾拼搏。一些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干部,带头刻苦学习文化技术和建筑安装知识。刘裕民、张哲民等领导经常深入工地,组织干部一起研究问题,探索建筑安装的施工规律。大批刚迈出校门的大中专毕业生,以能参加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建设而感到自豪,满腔热忱地投入建设的行列。一批批南方大城市的老技工,为支援一汽建设,毅然告别亲人,来到冰天雪地的东北,热情地给青年工人传授技艺。特别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五师为代表的转业战士,过去南征北战立下战功,现在来到汽车厂工地,头顶青天,脚踏荒原,过着最俭朴的生活,干着最艰苦的工作,成为工地上一支最活跃、最过硬的突击队。广大职工通过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在艰难困苦中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毫无怨言。在热电站工程施工中,工人们有时顶着9级大风,坚持在20米高空浇灌混凝土。平时,在零下20~30度气温下施工也不间断。不少基层干部,经常几天几夜不离岗位。滴滴汗水换来座座厂房,整个建筑安装速度越干越快。1956年7月13日,即建厂三周年前夕,第一辆国产汽车开出了总餐配线,实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提出的力争三年建成一汽的伟大号召,结束了中国人自己术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三年中,共完成建筑面积702480平方米,其中工厂区382274平方米,宿舍区320206平方米,,经国家验收,工程符合设计所规定的技术标准,全部建筑安装工程总鉴定为“良”。在短短的三年里,保质保量地如期建成具有当时国际水平的汽车厂,是党中央的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全体建设者的努力共同创造的一个奇迹。
1955年,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承担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建设任务,1956年6月正式开工。第一重型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兴建的第一座最大的制造大型轧钢、冶炼设备的现代化机器制造厂,是我国的工业之母,施工难度大大超过一汽。当时有三大难关要过:沉箱工程,地下26.5米,面积800平方米;打桩13400根,其中最深的24米,最重的5吨/根;钢结构制造与安装35800吨,最重的钢柱82吨,行车梁最大跨度24米,高3米,重52吨,安装高度30米。同时该地冬季较长,全年冬季施工期为177天,最低温度为零下44度,通常在零下30度左右。直属工程公司在总结一汽施工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抓好施工准备,严格施工程序,实行区域管理,开展以完成国家计划和提高施工技术与管理为目标,以技术革新和劳动竞赛为手段的增产节约运动,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沉箱工程从开始挖土到封底,只用125天,创造了优质快速施工的范例。一重从1956年7月正式开工兴建,到1958年9月只用了建设汽车厂时期60%的施工力量,就完成了比汽车厂规模更大、技术更复杂的建筑安装任务,工期提前15个月,建筑工程质量经国家验收为“优”。同时还完成了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厂(扩建)、齐齐哈尔和平机器厂(国营127厂)、齐齐哈尔华安机器厂(国营123厂)等建设任务。
“一五”期间,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局、四川省建设厅等川渝建设单位先后完成了列入156个重点工程的成都量具刃具厂、红光电子管厂(国营773厂)、宏明无线电器材总厂(国营715厂)、成都新兴仪器厂(国营719厂)、成都锦江电器厂(国营784厂)重庆507电厂、成都热电厂和宜宾发电厂(宜宾506电厂)、昆明发电厂、重庆钢铁厂、重庆特殊钢铁厂、重庆建设机床厂、重庆长江电工厂、重庆江陵机器厂、重庆长安机器厂、重庆嘉陵机器厂、重庆长寿化工总厂、成都无线电器材厂、四川省第一棉纺织印染厂、宜宾五粮液酒厂等一大批钢铁、机械、电机、发电、水泥、造纸、制糖等工业企业。
三、“二五”再创辉煌
建工部一局“一五”期间的施工建设,不仅拿下了全国注目的国家重点工程,同时大大地积累了建设经验,培养和锻炼了队伍,开创了新中国建筑史的新篇章。一汽是建工部成立以后开工的第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工部党组根据中央对建设汽车厂要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的指示,决定把直属公司建设成为培养我国建筑业干部队伍的实习基地和练兵场。周荣鑫副部长到公司蹲点,又从部机关抽调100多名干部加强公司工作;1954年初,各地建筑业派得力骨干到直属工程公司实习,部分干部直接参加公司有关部门的领导工作;全国15所大学派出毕业生到公司实习的共3000多人,到公司参观的338个单位11049人。同时,公司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形成10个专题总结,对我国大型工业建筑施工与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直属公司较好地体现了为新中国建筑事业培训骨干、提供人才的光荣职责。
1958年7月20日,建工部通知: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改为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同月,建工部一局先遣队伍从东北到达四川德阳。自此,建工部一局职工1.2万人(包括家属3万多人)举行了从东北富拉尔基到西南四川德阳号称“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大转移,进川承担西南重型机器厂(第二重型机器厂)、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东方电机厂)及江油钢铁厂的建设任务。9月,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工程破土动工,10月13日,德阳工业区举行二重开工典礼大会。
1958年11月,二重施工全面展开之时,建工部一局奉命进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工程建设,主要承担了钢结构吊装、设备安装及施工任务。工程的钢结构主要集中在宴会厅和观众厅两个项目上,钢结构件超长、超重,施工场地狭窄,交叉作业多。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和技术难度,最后采用了十四台卷扬机、四台钢桅杆分别起吊,用浪风绳控制钢构体方向就位的施工方法完成了吊装任务。为了保证超长钢屋架在吊装时不致发生侧向挠曲,创新使用了锥形立体屋架加圈固定技术。1959年6月,圆满完成了大会堂施工任务的所有人员和设备撤回到了建工部一局二重厂工地。
第二重型机器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组织施工,并由国内提供大部分工艺设备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建设单位: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单位: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总包单位: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1958年10月13日开工,历经初建、缓建、续建、填平补齐、技术改造等5个阶段。工厂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6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生活区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全厂有18个特大型生产车间,10个大型辅助车间,具有重型机器、大型铸锻件、火炮、模锻件4条生产线。年设计生产能力为重型机器产品12万吨,机器产品配件1万吨,外售机件11.1万吨。
二重建筑物和构筑物特点是“高、大、重、深”。如1.2万吨锻造水压机的基础埋深达10米,120吨平炉行车梁跨度达36米,每根行车梁柱重不小于150吨;热处理车间内的各式井式炉施工深度分别要求达到34米、18.5米、15米、11.5米、6.5米;各主要生产车间中凡设有双层行车梁的跨间柱子高度都达到40米,单柱重不小于100吨,构件大量采用新型、大跨度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
针对二重的特点在一期施工中,基础工程主要采取先深后浅,设备基础尽量与柱基同时施工,室外水电管网、铁路、道路工程先于室内工程,配套和辅助设施与主要生产车间同时建成的原则。对降低地下水位,加固密实地基基础和深基础施工工艺,采取了用竹滤管土井点解决幅度降低在-5米以内的地下水位;在锻压车间采用30X30厘米钢筋混凝土桩基;对水压机等车间,凡邻近设备基础的柱基,以先深后浅次序施工;热处理车间井式炉深基础采用人工冻结法施工工艺,其中34米工艺设计深度的井式炉包括三个外径12米、内径10米、底板厚2.5米、深入地面以下37米的环形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在地平以下31米钻孔下管达116根。
二重工程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在1960年年末停缓建,于1971年全部建成投产。
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东方电机厂)为国内发电设备行业骨干企业,工厂规划占地115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1958年9月17日开工建设,1959年底建设占地74万平方米,建成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其中1万平米以上的厂房7座。加上后期的续建、扩容扩能,于1970年全部建成投产。
四川江油钢铁厂是一个年产70万吨铁、56万吨钢、43万吨钢材、60万吨焦的中型冶金联合企业,是四川省50年代的重点工程。建设单位:四川省冶金局;设计单位: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总包单位: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建筑面积:42780平方米;1959年3月开工,1962年6月竣工。工程大部分系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组成。构件采用工厂化预制,机械化吊装,组织快速施工。工程质量均达到了设计要求,主要工业厂房被评为优良。
同期,1958年8月由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总局与四川省城市建设厅合并组建合并成立的“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系统先后承建了列入国家156项重点工程的峨嵋机械厂(国营132厂——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涪江机器厂(国营783厂——四川九洲无线电厂)、华丰无线电器材厂(国营796厂)、成都热电厂、四川化工总厂(国营460厂)、西南缫丝厂(绵阳丝绸印染厂)、四川矿山机器厂和新都机械厂(国营420厂——成都航空发动机工业集团公司)、长虹机器厂、涪江有线电厂(国营730厂)、电子部第十一设计院、电子部404医院)、江油水泥厂、江油发电厂、成都钢铁厂、成都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
四、三线建设铁军
1964年,我国国民经济正处在调整时期的关键冲刺阶段,鉴于中苏关系恶化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中共中央作出了“准备大打、早打”的备战战略方针,部署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工程,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奉献着青春和热血。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西南地区是三线建设的主要地区,四川是“大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1965年召开的全国迁建工作会议决定,沿海、沿边的98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內迁四川,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拨款迅速向四川倾斜,1965年拨给四川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为19.8亿元,1966年猛增至30.6亿元,占当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25%左右。大批內迁的国防科技工业、钢铁工业、燃料动力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企业动工兴建,除了少数已于“一五”“二五”时期开工者外,四川省在“三五”“四五”计划时期,投产大中型建设项目168个(不包括在建的大中型项目),为前16年完成的大中型项目的2.5倍。
这一时期,承担二重、东电等续建工程的建工部一局与建工部在西南地区的建筑队伍、四川省的建设力量几次合并、更名,1971年2月,建工部一局等六个单位下放,与四川省建设局合并,组建四川省建筑工程局。作为华西集团前身的四川省建筑工程局(以下把参与三线建设这几支建筑队伍统一简称为华西集团前身)承担了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的大部分三线建设任务。在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公布建成的30个大项目成果中,华西集团前身直接承建施工的项目成果有17个。建成有: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锅炉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攀枝花钢铁集团、重庆长安机械厂、重庆建设机床厂、四川维尼纶厂、四川仪表总厂、重庆钢铁厂、重庆大江工业集团、重庆望江船舶集团、重庆珠江光电集团、川西北核工业基地、中国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参与协作或援建施工的项目有6个:重庆红岩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重庆816核工厂、长城钢厂、成昆铁路、襄渝铁路、湘黔铁路等配套房建及基础设施项目。在国家156项重点工程及三线建设重中之重的15座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基地建设中,华西集团前身建设者们建了8座:061基地(防空导弹生产基地、贵州遵义)、062基地(火箭弹道导弹生产基地、重庆万源)、064基地(国防尖端后方战略战备基地、达州宣汉)、081基地(川北电子基地、广元)、821基地(火控雷达生产基地、广元)、082基地(东郊电子机械工业基地、成都)、29基地(风洞实验中心、绵阳)、27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按內迁企业来源地和建设区域划分,华西集团前身分别承建了从哈尔滨內迁的三线项目——东方汽轮机厂(德阳)、东方锅炉厂(自贡)、东方绝缘材料厂(绵阳),从上海內迁德阳的东方电工机械厂、四川玻纤厂,从南京內迁长城特殊钢厂,从河南洛阳、北京、甘肃等地迁入绵阳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三机部322研究所、8635研究所、624研究所,从上海、汉阳、大冶等地迁入整合组建的重庆钢铁公司、重庆特殊钢厂,从郑州迁到北碚的重庆空气压缩机厂,从上海、北京签到重庆组建的四川仪表总厂、重庆天原化工厂,从南京、上海、吉林迁来的四川染料厂,从法国引进技术设备建设的重型军用汽车和牵引的专业生产企业——四川汽车制造厂……在东郊不足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华西集团前身建设者建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9家,在绵阳地区境内(含当年管辖的德阳、广元、遂宁)建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院所89家,在重庆地区建造工业企业及科研单位118家,在川西北和川东南山区的48个县新建三线建设项目400多个。
经过10多年的三线建设,四川境内工业布局进一步展开,工业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随着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川南为中心的盐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和以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为中心的电子、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基地的建设,四川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三大电站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之一、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五大钢铁基地之一,形成了重型装备制造、矿山及工程机械制造、机床工具制造、汽车、仪器仪表、农业机械等完整的体系,能够独立生产许多高、精、尖产品。1965年~1979年,四川的铁矿石开采能力由40万吨增长到271.69万吨,炼钢能力由59.65万吨增长到289.7万吨,钢材生产能力由92.48万吨增长到251.85万吨,发电装机容量由83.47万千瓦增长到379.32万千瓦,水泥生产能力由117.02万吨增长到556.88万吨。同时,大三线建设还带动和促进了四川科学技术以及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三线建设中兴建的许多工厂和企事业单位都尽可能地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拥有一批高精尖科研设备和实验手段,特别是国防尖端工业的建设,使四川的科技水平提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人才配备方面,三线建设调集了全国一大批科技人才的精华,其中不少是全国第一流的专家。
同期,建工部一局在参加三线建设的同时,还将主业从机械工业建设调整为石油化工建设,先后参加了大庆炼油厂、荆门炼油厂和北京石化总厂的大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