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四川三线建设>总结研讨>详细内容
2024-04-25 19:31:23

三线建设助推“两弹一星”事业成功

作者:刘文 蒲江林 薛国兵 来源:中共梓潼县委党史研究室 两弹一星红色文化公司 发布时间:2020-02-29 11:42:09 浏览次数: 【字体:

三线建设助推“两弹一星”事业成功

刘 文  蒲江林  薛国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0余次在不同的场合谈及或涉及“两弹一星”的人与事,亦即“两弹一星”事业,甚至在2019年新年致词中,他还点赞从事“两弹一星”事业的军中挂像英模林俊德院士等人,并称赞“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标志则是,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给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成就,令全世界为之赞叹。“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2019年5月中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聚焦中国两弹城、绵阳科学城,均在显著位置回顾“两弹一星”事业,以今人的视角看成功的原由。“两弹一星”事业成功有多重因素,领袖们和许多专家都有过这样那样的总结与肯定,依笔者愚见,三线建设也是“两弹一星”事业成功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观点是,三线建设助推“两弹一星”事业成功。

一、三线建设和“两弹一星”事业

(一)三线建设和“两弹一星”事业基本内容

1.三线建设的概念与内涵

1964年,党中央作出“搞好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我国在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备战性质的经济建设,史称三线建设。所谓三线,是毛主席从我国当时战略需要出发,根据战略位置不同,将全国各地区划分为一、二、三线,三线地区是全国的战略大后方(简称三线)。三线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的西部地区,广东北部、广西西北部地区。一线是指东北及沿海地区,二线则是位于一、三线之间的广大地区。三线还有“大三线”和“小三线”之分,大三线即是涉及上述13个省、自治区。小三线即是一、二线地区按中央要求和计划,在自己辖区内立足国防进行的战备建设。三线建设是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以基础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为目标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从建设期来说,自1964年到1979年止,历时15年,从调整期看,1979年到1983年,初步调整4年,从1983年到2003年,大调整历时20年,大调整期国家共规划安排了三线调整项目201个。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调整是,1992年4月,国家决定利用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进入绵阳的95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在绵阳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逐步将绵阳建成西部的电子城市。通过搬迁,四川西部山区一批电子、核工业三线企业搬迁到成都、新都、绵阳后,吸引了许多博士和留学生前来创业,使绵阳市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按人口比例居于全国之首。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这也为四川今天实施国家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奠定了基础。截至2002年底,三线已建成或基本建成181项,完成投资206亿元。三线建设是“一五计划”开始的中苏新协定156个项目的延续和重点突破。三线建设的基础为,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建成了包括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等一大批军工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先后仿制飞机、坦克成功;并启动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武器的研制,制定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作的规划纲要,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全面起步。

2.“两弹一星”事业的概念与内涵

“两弹一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最伟大的成就之一。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核威胁、核讹诈,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国防尖端武器。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1956年5月,中央军委作出发展导弹的决定,并同意航空工业委员会下设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1957年10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新技术协定,规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苏方将供应我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供应我国导弹的样品和技术资料等。中苏“10·15”协定签订后,中央决定组建导弹和原子弹研究院,开始实施导弹、原子弹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勘测靶场和建立特种试验部队的计划。以钱学森为代表,包括任新民、屠守锷等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很快集中到导弹研究院,仿制东风1号导弹。同时,数以万计的朝鲜归国志愿军、大学毕业生、工人和技术人员,陆续来到一片戈壁大沙漠上安营扎寨,两年后建成导弹实验基地。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在中央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8年7月,中央决定建立核武器研究所,邓稼先等核科学家开始向所里集结。1958年冬,青海金银滩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开始建设;1959年春,马兰核试验基地开始建设。1959年,海军政治委员苏振华和中国政府专家代表团汇报了在苏联谈判的情况,很不理想,毛泽东随即指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并指示:“自力更生,大力协作,办好这件事。”1967年下半年,中央决定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孙家栋临危受命,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70年12月26日,新中国第一艘战略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入役,担负起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使命,被誉为“深海雷霆”“国之重器”。“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是中国国防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后盾。“两弹一星”事业也就是新中国积极防御战略下的国防科技走向现代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两弹一星”与三线建设的关系

1.时间上的延续性。从时间上说,“两弹一星”与三线建设有先后和重合,且有延续性。“两弹一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三线建”设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两弹一星”先于三线建设10年,“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以及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并交付海军使用,大都是在三线建设启动后成功的,也就是说“两弹一星”事业的壮大与发展是始于三线建设时期,且大部分时间是重合的,“两弹一星”从1955年1月到1999年9月,共约45年,三线建设从1964年8月到2003年底,共约39年,其重合时间达35年。

2.空间上的趋同性。从空间上来看,“两弹一星”与三线建设布局有高度趋同性。“两弹一星”工程几乎都在三线建设区域内,重点都在三线建设的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二、三线建设助推“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三线建设与“两弹一星”事业大目标一致

1.三线建设的主要目标。三线建设是在世界进入核时代之时,毛主席将人民战争思想运用于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举措。其战略意图是,扩展国家战略纵深,营造战略大后方,增强反侵略战争的潜能,有效应对强敌对我的核武器优势。特别是当时面对苏美两霸的核威胁,苏联称要对中国进行“绝育手术式”的精准核打击,美国则要使用核武器对红色中国进行全面毁灭性的打击,党中央、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因此,三线建设是不得不搞的“战略大后方”,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积极防御战略措施,要实现的目标也就是“备占备荒为人民”,保障人民有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保证国家有一个和平发展的前提条件。

2.“两弹一星”事业的主要目标。“两弹一星”是上世纪50年代世界上最先进的国防科技技术,也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标识。从1840年到1949年的百余年间,中国先后被迫应付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从战争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清醒地认识到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性,就以原子弹为例,毛主席说,“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其真正含义就是没有原子弹,我们没有发言权。国家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面临国防尖端项目是“上马”还是“下马”的关键时刻,牵头“两弹一星”事业的聂荣臻元帅认为,为了摆脱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经常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局面,必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而陈毅元帅的话说得更直白,“当了裤子也要搞原子弹!”对“两弹一星”的说得最形象有两个人,一位是张爱萍将军,他说,“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棒!”另一位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季希院士,他说,“两弹一星”就好比一杆枪,这个枪的枪杆是导弹,子弹就是核弹,卫星是瞄准器,就“两弹一星”整体来说就是我们国家的战略核力量。因此,“两弹一星”的目标就是为追赶世界先进国防技术,用它保卫人民幸福,保卫国家太平,让新中国不再被动挨打。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两弹一星”在那时也就是国防现代化的代名词。

(二)三线建设与“两弹一星”事业主要功能互补

1.三线建设所涉及主要产业及其布局。1964年上半年正是国家“三五计划”制定的时候,国家计委于同年4月提出了《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将基本任务概括为三方面:首先是大力发展农业,强化基础,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其次是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力争在尖端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最后是在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的同时,发展基础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和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当时简称为“吃穿用计划”。毛主席将其概括为一句话:“两个拳头,一个屁股。农业是一个拳头,国防是一个拳头。要使拳头有劲,屁股就要座稳。屁股就是基础工业。”可是由于越南战争升级,直接影响中国国防安全。8月下旬,中央书记处会议做出决定,搞三线建设。10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下发《一九六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确定了三线建设的总目标,即采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据不完全统计,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在西南、西北三线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中大型项目300多个,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肥、森林、建材、铁道、交通、民航、纺织、轻工、水利以及农业、林业、商业、邮电、广播、教育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等铁路干线,以及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成昆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基地和电子、光学仪器工业基地等为重点。

2.“两弹一星”成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大批原先位于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如陕西汉中建立飞机工业基地。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轻工业与电子工业,绵阳、广元接收核工业与电子工业,而重庆为常规兵器制造基地,甚至包括第三个钚生产堆(816工厂)和常规潜艇制造业(望江造船厂);贵州贵阳主要接受光电工业,安顺主要接受飞机工业。特别是在绵阳地区以梓潼为中心建设902基地(中国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梓潼县按四川省委、绵阳地委要求成立“三线建设支援重点工业办公室”,简称“支重办”。902基地在1974年基本建成,所属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研究院(简称“九院”,即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其院部机关即今中国两弹城。

(三)三线建设与“两弹一星”事业发展协同互动

1.三线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大三线建设初始阶段重点放在打基础,大部分投资集中建设成昆、湘黔等铁路、攀枝花钢铁基地、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国防工业。1973年,国家正式发文重点建设贵阳、重庆、安顺、绵阳四个重点城市,后来这四个城市成为全国三线企业的核心。到1980年时,三线地区初步形成了重庆、成都、贵阳、德阳、汉中、西宁等新的机械工业基地,能源工业建设有贵州六枝、盘县、水城地区和陕西渭北地区的煤炭基地,湖北的葛洲坝水电站、甘肃的刘家峡、八盘峡水电站,贵州的乌江渡水电站,四川石油天然气开发、陕西秦岭火电站等。原材料工业方面,钢铁工业是三线工业投资最多的,四川除建成攀枝花钢铁基地外,还有重庆、成都钢铁基地;铜、铝工业基地分布在四川西昌、兰州等地,其中西南铝加工厂是当时全国唯一可以生产大型军用铝锻件的企业。在交通运输方面,先后建成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阳安、太焦、焦枝和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等10条干线,加上支线和专线,共新增铁路8046公里,占全国同期新增里数的55%,比如1971年通车运营的成昆铁路被联合国喻为“20世纪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象征”,因为成昆线等西南三线铁道工程是一件极为艰巨的工程,特别是成昆线比较复杂,有“世界地质博物馆”之称。

2.“两弹一星”创造世界奇迹。1964年10月22日,毛泽东在一项指示中批道:“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立足于早打、大打、打原子战争。”在准备打仗的指导思想下,从上世纪60年代起,国防建设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备战整军,大规模进行三线建设,加速研制核武器、运载工具,以及成立“第二炮兵”部队、组建民兵师和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等等。由于国家倾全力进行备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一时期国防建设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主要是在战略武器方面的进展,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及回收,核潜艇的下水等都标志着我国的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两弹一星”的成功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是在环境最艰苦、耗费时间最短、投入资金最少的情况下取得的惊人成就。

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经济,作为部门经济之一,与其他部门经济有着共同的协调的经济关系。以三线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战争准备,无论从国家整个经济战略布局,还是从交通、能源、制造业以及轻工业的关系看,都是协调的。

三、三线建设助推“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启示

(一)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三线建设,都是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乃至世界历史的战略决策,也都是成功的战略决策,其决策者都是党中央和毛主席,而认真落实这些战略决策的都是从中央到地方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1964年4月25日,总参作战部向副总参谋长杨成武递交了一份报告,从国家安全考虑,认为当时存在的问题很多,有些情况甚至相当严重,建议由国务院组织一个专案小组,根据国家经济的可能情况,研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积极措施,以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8月18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这个报告对三线建设在大的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初步的实施意见。为加强三线建设的组织领导,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的决定》,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3月29日,中央又宣布了西南三线总指挥部人员组成:李井泉任总指挥,程子华、阎秀峰任副总指挥。后来又增派彭德怀任第三副总指挥。同时,还组成了以刘澜涛为首的西北三线总指挥部。4月份,中央、国务院再次决定成立国家建委,由谷牧任主任。国家建委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切实抓好西南、西北战略基地和一、二线后方基地的建设及重点项目的建设。而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集中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备受党中央、毛主席重视。1962年11月17日,周恩来在西花厅主持召开中央专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布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中央专门委员会正式成立,主任为周恩来,成员有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聂荣臻、薄一波、陆定一、罗瑞卿七位副总理和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七位部长级干部。从此,这个专门委员会直接组织领导“两弹一星”事业。

(二)靠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在当时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三线建设是全国一盘棋,按毛主席的话说,两个阵地,三线是一个阵地,一、二线是个阵地,以一、二线的生产来支援三线建设,也就是沿海工业支持内地工业,使内地工业逐步赶上沿海工业的发展水平。事实上也是“好人好马上三线”,三线的人才是优选的,三线的技术装备是当时最好的。三线建设是举国一心,与美帝、苏修抢时间,赶速度,参与三线建设的人们都不想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不好觉。如在902基地建设期间,1965年冬,国营曙光机械厂基建先遣人员从青海省海晏县来到梓潼。作为革命老区的梓潼人民像当年迎接红军一样,热忱欢迎三线建设各路人马。梓潼县领导将县委办公大楼、县委党校、县粮食局机关、县委招待所等腾空,交给这些先遣人员办公、住宿,先锋公社、太平公社等重点工程建设地点的社员腾让部分房屋给“远来的客人”落脚,凡涉及房屋、坟茔拆迁的,只需组织一声号召,绝对没有延迟现象,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社员,都以支援重点建设为荣。如教育部门在梓潼中学、城关一小、城关二小等县城中小学落实九院子女就近入学等。县上专门协调永胜裴家梁作为九院知青农场,解决九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等问题。为解决九院大型设备顺利通过,县上拆除横跨国道108线七曲山大庙灵官楼。2019年7月31日,在中国两弹城座谈中,九院两位老同志告诉笔者,在协同完成生产任务时,沿海一线企业也很拼命,一位说他曾在大连某厂督促过生产部件,另一位说他多次去上海催促所设计零件生产,在配合核试验中,所谓“大力协同”,就是大家结成一股绳,一起在战斗。

(三)靠全体参与者的奋斗精神

在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三线建设精神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精神动力。以攀枝花钢铁项目的实施为例,如果没有开拓进取精神,在弄弄坪这样一个偏僻而通途又很险峻的地方是无法建成钢铁厂的,在没有火车的条件下,如果没有团结协作精神,没有5省市1500辆汽车支持项目建设,一期工程也是不可能建好的。而今当年的三线建设者说起那段艰苦创业史,都以“三线人”而自豪,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而无怨无悔。“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同“两弹一星”精神一样都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也应是民族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两者都有相同的内涵。而一位九院耄耋老人在谈到“两弹一星”事业时说,“两弹一星”就如冷兵器时代的大刀长矛,终将进入历史的仓库,但“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将生生不息,得以永恒。

(作者单位:刘文、蒲江林,中共梓潼县委党史研究室;薛国兵,两弹一星红色文化公司)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J】科学新闻1999年28期

2.詹欣.我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现状与前瞻【N】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5日第14版

3.马英明.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J】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4.陈东林.备战:三线建设大揭秘【J】文史博览.2009年6期

5.李彩华.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5月第3期

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宣传部.我国“两弹一星”大事记【J】人民论坛.1999年9月

7.徐蓓.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N】解放日报.2016年06月17日

8.张翔.毛泽东国防大战略和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J】中国军转民. 2016年07期,2016年08期

9.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N】学习时报. 2018年06月13日

10.朱民.“总体布局”视域下毛泽东三线建设研究【J】学术探索.2013年02期

11.叶晖南.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战略的四次重大调整【J】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9年3期

12.梓潼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梓潼历史第二卷【M】党史出版社.2009年10月

13.孙东升. 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形成始末【J】党史天地.1998年05期

14.聂文婷. 中央专门委员会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01期

15. 宋毅军. 江泽民关于三线建设及其调整改造的思考【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下)

16.陈晋.三线建设战略与西部梦想【J】党的文献.2015年04期

17.郑有贵 陈东林 段 娟.历史与现实结合视角的三线建设评价【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2 第 3 期

来源: 中共梓潼县委党史研究室 两弹一星红色文化公司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