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四川三线建设>总结研讨>详细内容
2024-04-25 19:31:23

三线建设和改造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作者:甄冀川 来源:中共宜宾市翠屏区委党史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0-03-01 15:11:13 浏览次数: 【字体:

三线建设和改造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甄冀川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了备战指向型的三线建设规划方案,决定“在纵深地区,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从当时开始到70年代后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三线地区建成了以军事工业为重点,以交通、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为基础,以机械、电子、化工为先导,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及配套使用的基础设施。

作为三线建设重中之重的四川,在此期间达到了国家投资的最高峰。四川省三线建设所占用资金约占中央整个三线地区投资的近1/3;全川军工企业占全国军工企业的18%;全川军工单位职工人数占全国军工总职工人数的20%;所占有固定资产为全国军工固定资产总量的17%。中央依靠高度集中的行政计划体制对四川这一时期的大规模投资,为四川省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潜力;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三线改造,又给予四川省经济发展以直接的核心推动力,使四川经济走入外向型发展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根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重新分析,作出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战略决策。为了适应这一重大战略转变,中央决定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和改造。三线建设时期,由于三线企业大多是中央直属企业,又是以军工企业和重工业为主体,有自我服务的企业群体特征,所以三线建设对宜宾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而80年代初的三线改造,三线企业按照中央“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十六字方针纷纷开始转型,三线企业产业也由军工产业为主向军民结合的方向转变。

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的四川省宜宾市,作为四川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了三线建设带来的深远影响,成为因三线建设兴起、加速发展的地级市之一。本文拟通过分析三线建设与改造对宜宾地区经济的影响,探讨三线建设与改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一、三线企业建设对宜宾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三线建设之前,宜宾市的经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很小。而在1964~1968年期间,三线建设投放到宜宾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49项,其中国防军工17项,项目覆盖机械、电子、氯碱化工、有机化工、造纸、轻化工、仓储、兵器等内容,如宜宾三江机械厂、建中化工厂、八九九厂等一批重点项目。不仅使宜宾工农业结构得到调整,而且使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三线建设前,宜宾工业主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轻工业总产值约占工业产值的70%,经过10多年三线建设后,宜宾工业产业结构变化为机械、化工、制造为先导的较为先进的产业结构,重工业产值提升到占工业总产值的约50%。

(二)大批科技人才聚集。三线建设建成的大中型项目,不仅为宜宾带来了工业生产线,而且带来了科研及产品研发力量,大批各方面科技人员集聚在宜宾,形成了宜宾人才优势。如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宜宾三江机械,不仅在国内车辆制动、传动系统供应市场占据重要席位,更承担着国家各型号飞机配套产品的科研生产任务、国家“神舟”系列飞船、“天宫”系列空间站配套产品的科研任务、国家863计划海洋深水工程项目研制任务,为宜宾带来了以流体密封技术为基础,阀类产品、组合装置及管路系统组件为载体的流体传递控制设计与精密制造技术等先进的航天航空技术,同时为宜宾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建设人才。

(三)培养中小城镇成为地方经济新的生长点。三线建设期间,兴办大中型企业必然带动相关工业企业、科研院及其他服务性行业的发展。而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必然随之高速发展,随着三线建设内迁人员及其家属汇聚到厂区,进而形成以大中型三线企业为枢纽的特色城镇区。这些中小城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市场,逐步形成活跃的消费品市场,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同时吸纳相当数量本地劳动力进厂务工,减轻城镇就业压力,增加了这部分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企业学校、医院等附属设施的建设,也为当地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使得以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特色城镇区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点。这些特色中小城镇为宜宾的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之后宜宾的工业化、城镇化增加了潜力,对宜宾经济的影响是根本性、长远性的。

二、三线企业调整和改造对宜宾经济社会转型的影响

(一)通过三线企业技术由军用向军民两用和民用转化,提高了宜宾整个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三线企业与地方企业相比在科技力量方面拥有明显优势,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宜宾三线企业虽然同样面临设备老化、技术人员流失等问题,但与地方企业相比,仍集中了较多的高、精、尖设备与检测手段。在三线改造期间,商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走入市场,与地方企业和经济部门深入合作,转让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极大提高了宜宾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二)三线企业科技成果向民用经济转化,起到了促进宜宾与沿海乃至海外经济合作的作用,宜宾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吸引外来资金方面并不占优势,但三线企业的科技优势对市外资金却有相当的吸引力,上世纪80、90年代期间,市外资金向宜宾提出的合作项目,几乎全部来源于与三线企业的技术合作。同时,三线企业转型还大量节约了地方企业在技术改造或产品开发方面的资金。

三、对三线建设和改造的总体思考

(一)应全面辩证的看待三线建设与改造的得失。一个时期以来,部分人从政治角度认为三线建设是“左”的产物,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三线改造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拨乱反正”;部分人从经济角度分析认为,三线建设是对国家财力物力的浪费,不符合最有效利用资源的市场原则,而三线改造则是对过去的纠正。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去看,三线建设确实消耗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且经济效益并未立即发挥出来,但仅一个角度出发去探讨问题,结论是并不客观的。在面临严重国防压力的大三线建设时期,我国的战略核武器、战术导弹、卫星、飞机、电子设备等军用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内迁,产生了巨大的安全效益,为国家的安全稳定做出的投入,并不能简单的从经济效益一个角度去分析,而应该站在整个国家、社会效益的层面去进行思考。

(二)三线建设与改造对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三线地区地跨我国中西部,面积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矿产资源约占已探明能源储备的一半以上。三线建设前,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基础工业设施落后,现代化工业几近空白的情况。如果三线建设期间仅从投资成本、利润方面思考,将大量的国家资源向效益最优的地区投入,那今天我们将面临东西部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其带来后果的严重性将难以想象。正是三线建设的大量投入打开了限制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并且三线建设中大量企业建在远离当时大中型城市的偏远山区,三线建设对这些贫困山区走向现代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是不能以单纯的经济效益或其他任何方式进行衡量的。而三线改造期间,由于三线企业与地方经济的直接融合,在部分贫困地区,三线企业直接与间接创造的产值占到该地区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三)新形势下三线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得到了高度增长,但总体而言与西部沿海仍有较大差距。要逐步缩小这种差距,三线企业更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这需要三线企业更好的与地方经济相互融合,更深入的进行“军民结合,以名养军”改造,三线企业的技术储备仍有潜力可挖。

(四)研究三线建设与改造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还有很深的历史与理论意义。长期以来,国防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防经济学这门学科便由此而来。但这种研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世界经济的经济形势、地缘政治的不断演变,同样处于需要不断顺应局势进行发展的情况之下。而对三线建设与改造的研究,涉及到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防经济布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等各种可以深入研讨的课题。本文对三线建设与改造对宜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了一个粗浅的论述,不到之处尚请斧正。

(作者单位:中共宜宾市翠屏区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 中共宜宾市翠屏区委党史研究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