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四川三线建设>总结研讨>详细内容
2024-04-25 19:31:23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三线建设经验与启示研究 ——以四川为个案

作者:陈 英  李紫荆 来源:中共南充市顺庆区委宣传部 重庆大学 发布时间:2020-03-05 15:31:53 浏览次数: 【字体: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三线建设经验与启示研究

——以四川为个案

陈 英  李紫荆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四川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要论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全局对四川提出的战略定位,是四川迈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的逻辑起点。

随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四川乡村振兴迎来来了诸多发展机遇。但是四川的省情异常复杂,乡村振兴任务繁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小级根据2000年资料统计分析,“胡焕庸线”[1]东南侧以占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社会功能。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广人稀,受生态胁迫,其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总体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体功能。而四川恰好被这条线比较均匀地一分为二,大致上从雅安到盐源,再到云南腾冲。线西北部的阿坝、甘孜等藏区和线东南部地区的气候和经济状况差异很大。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提出“胡焕庸线”怎么破?如何打破这个规律,让中西部的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提出了促进约1亿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等战略举措。李克强总理引用《诗经》开篇的爱情诗作比喻,说有爱才有家,如何让偏远的西部农村有好的人居环境,让他们的家更安全、更舒适、更宜居,让中华民族更有凝聚力,家园更美好!李克强总理的这些论述为四川乡村振兴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上个世纪60到80年代,历时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达到400多万元,建设项目上千个。三线建设者们一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他们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对我们今天的24字的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诠释。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精神源泉和动力。三线建设落户四川主观上是为了备战备荒,客观上为今天的四川乃至西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留下了富贵的精神财富。

一、三线建设国家战略落户四川

(一)国际国内形势

三线建设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的重大战略定位,当时的国际形势异常严峻。北有背信弃义的苏联,东南有美帝的战略包围,南有美越战火“炙烤”与漫延,西有印军的边境挑衅;内有蒋介石的疯狂叫嚣。中国濒临战争深渊。

(二)工业基础布局严重失衡

建国之初,中国工业布局尤其是国防工业布局过浅,大都集中在东北、华北及沿海一带。东北重工业几乎完全暴露在苏联轰炸机一小时航程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华东(上海)地区则完全在美国航母的攻击范围之内。除此之外,人口、交通枢纽、桥梁港口都集中在这些地区。一旦战争,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毛泽东说: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强大、稳固的后方不行。于是我们开始了二战以来第二次战略大转移。

蜀道的难、险、幽无缝对接了“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选址要求。四川天然成为了三线建设的布局重点。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重庆基地、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和成昆铁路是三线建设初期在四川的建设重点。

(三)三线建设的成就

三线建设是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先后建成10条总长8046千米的铁路干线,建成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配置了数十万台(套)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在崇山峻岭中拔地而起。交通运输、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子产业、国防科技等取得了重大发展。三线建设落户四川为四川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为四川乡村振兴奠定了发展基础。

二、研究三线建设的经验与精神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了四川“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的重要判断,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四川乡村振兴面临着诸多“硬骨头”。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仍然存在,发展不足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存在诸多挑战。今天研究三线建设的经验和精神,势必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一)破解了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难题

三线建设历时20年,据不完全统计,不包括员工家属和就地参加三线建设的员工,单是从外地迁入四川三线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就达45万人,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点。仅1965年、1966年就从全国50多个城市的200多个厂矿产和科研单位中动员了3万多领导干部、工程技术骨干和施工力量奔赴四川乐山,拉开了三线重点建设的序幕。为了保障人才供应,仅1970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毕业生集中分配及相继调到攀枝花市的就有56人[2]。正是这一批又一批的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者,才有了三线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可见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最为活跃、最为关键的因素。

四川有20个百万人口的大县,基本上都是传统农业大县,原有的农技人员大部分是80、90年代的统招统分大专毕业生,年龄老化,知识更新慢,对服务现代农业没有优势,且乡镇工作人员长期不足,普及存在借岗或混岗使用现象。因此,应该发扬三线建设的经验,充实基层农业工作人员,实现基层人员专业化、年轻化。专人干专事。要想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就必须引进或培养一批有文化、懂专业、会管理、善经营、爱农村的应用型人才。

(二)对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方针的启示

一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看似和今天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相违和。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政治环境下,却是天经地义的革命要求。参加三线建设的工作,在荒山野岭,天当罗帐地当床,两块石头支个锅。没有汽车、铁路和公路,肩扛人拉,把笨重的机器设备硬是搬进了深山峡谷,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啃窝窝头。建好一个厂就需要搬到下一处,总是居无定所,无法照顾家庭和孩子,家属和妻子不得不把家里家外该干的全部承担下来。三线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脊梁。

二是“靠山、隐蔽、分散”的方针,三线工厂大都处于偏僻之地,没有路,没有房,没有水,没有电,只能自己建、自己造,无私的奉献是三线建设者们的真实写照。

上个世纪,人民生活日用品供应普遍长期不足,在艰苦的三线建设岁月里,流传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同帝修反抢时间”的说法。来自东北、沿海一带的专家、学者、技术员和工人们,拖家带口来到大西南,无怨无悔地扎根西部荒芜之地。而且当时参加三线建设的双职工不多,大都是有老有小的青壮年劳动力,工资很低,要养活全家几口人,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那个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年代,没有电视电影,更没有网络,他们的业余生活可谓一片空白。唯有厂区的大喇叭会在下班后播放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偶尔成为他们艰苦而紧张生活的调解剂。就这样,三线建设者们肩负着“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重担,创造了历史奇迹。成昆铁路是穿梭在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的崇山峻岭,铁道兵们冲破重重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特别是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共有41千米的路段全是人工架桥和开凿隧道,在60多米高的峡谷桥墩铺架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筑路史。仅成昆铁路,就有1000多名铁道兵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就是三线精神。在那个没有机械化的年代,能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其难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三线建设者不因为从经济相对发达、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舒适的地方到人烟稀少的深山艰辛创业而怨恨、后悔,反而对奉献终身表现出坦然和欣慰,这是三线精神的创造者、践行者对三线建设精神最朴实的诠释。

今天,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精神用于乡村振兴,用于脱贫工坚,也就没有调动不了的人力,没有集中不了的财力和物力,也就没有振兴不了的乡村。特别是以四川阿坝州、甘孜州和木里县为代表的藏区,自然条件差,一直是我国重点帮扶区域。这些地区经济社会普遍滞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薄弱,城镇化起步晚,产业发展内源动力不足,集中连片深度贫困现象普遍。我们今天的扶贫干部,大都来自城市,如何发扬三线精神,扶贫攻坚中的“沉下去,扶真贫”,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三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今天发展“三农”提供了参考。

三线建设本着“不占高产田,少占可耕地,不迁居民,因地制宜”。做到“三不四要”即不占或尽量少占良好地;不拆或少拆民房,不迁或少迁居民;不搞高标准的非生产性建设;要搞农业用水、用电,要给农民留肥料,要给农民留饮用水。在我们今天的乡村建设中,也应该考虑危房改造和迁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如遇占用农民的耕地或屋基地,也应该尽量以人为本。做通思想工作。化解民怨,促进农村稳定与和谐。

(三)为乡村振兴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提供借鉴

三线建设促进和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三线地区城市的兴起和繁荣[3]

表1  1964~1980年四川省新建、扩建的主要城市、城镇


数量

城市名(建设时间)

城市发展模式

新建城市

1

渡口(1965年)

在非城市地区集中新建


新兴工业城市

18

德阳、绵阳、江油、广元、乐山、峨眉、雅安、西昌、内江、自贡、泸州、宜宾、遂宁、南充、华蓥、达县、涪陵、万县

依托老城扩建


中心城市

2

重庆、成都


新兴工业城镇

60余

德阳县罗江镇、共许镇,绵竹县汉旺镇,江油县武都镇、后坝镇,乐山县沙湾镇、五通桥镇、金河口区,眉山县思茅镇,汶川县映秀镇,万源县白沙工农区,大足县木桥区等

依托老城扩建

城市的兴起或者迁建都能增强对本地农村经济辐射动能。当时的四川省重庆市把一部分企业迁建到工业基础很薄弱的南岸区、江北县和巴县以后,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南坪成为新的电子工业区。四川省新都县和啤县是川西平原有名的两个农业县,先后迁过去六个电子、光学和机械厂,使两县而貌有很大改变,现己逐步发展成为成都市的卫星城市,增强了城镇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区域发展能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样不仅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也带动了当地农副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引领乡村发展。

(四)为发挥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的地理二元结构理论。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中指出,由于经济发展带来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会使先进的地区更先进,落后的地区更落后。为了避免“循环累计因果关系”的影响,防止地区发展中出现两极分化,不能消极等待市场力量发生作用,必须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刺激和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4]三线建设项目不仅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而且是在这些地区的穷困山区,地形艰险,交通不便,原材料运输和吃穿用物资供给都很困难,如果仅仅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这些项目是难以实施的,东西部地区差距必然会比现实更大。势必加大今天四川乃至西部乡村振兴的难度。

三线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硬骨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都必须面对闭塞的交通、信息以及恶劣的自然条件。四川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区县高达68个。四川大凉山,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十二五期间,大凉山地区有69万人成功脱贫。然而,剩下的38万贫困人口大都居住在山高路远、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没有脱贫,何来振兴!

三线建设经验成为我们今天乡村振兴借鉴的法宝。三线建设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政府主导行为取得的巨大成功。而今天的乡村振兴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主导行为。经过三线建设的投产几十年以来,已经出现了优质资源枯竭现象。如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如石油价格的暴跌,带动其他资源产品的价格大跌。导致许部分企业难以为继,如南充炼油厂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宣传使命终结。如转基因农产品的大量生产,化肥需求量下降,使拥有现代生产设备技术的重庆建峰化工集团生产尿素连年亏损。这些国际市场需求锐减的影响,也难以通过自身适应市场机制的改革来解决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特别是在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对四川乡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农村信息不及城市灵便,容易对市场需求误判。因此,因此需要有专业人士来负责调控,很好地利用信息时代的技术和设备为群众提供信息。这在三线建设中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因为三线建设不仅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即使有也难以发挥作用,因为三线建设是在隐蔽状态下进行的。从三线建设为西部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石,缩小了东西部差距的历史功绩来看,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即使在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三线建设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价值取向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正如我们十九大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基于乡村振兴视角对三经建设局限性的思考

一是辩证地看待三线建设。三线建设遵循“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多数产业远离中心城市。由于选址布局过于分散,或是远离原料产地,不适合行业特点,造成极大不便。企业选址没有考虑本行业特点。如川东一家潜艇厂建在长江三峡上游,每年有1/3时间潜艇不能下水,入海试航要通过驳船装载通过三峡急流险滩,运到几千公里之外的东部沿海,十分不便。另外由于自然条件不佳,产品无方向,生产科研难以为继,导致许多城市、城镇的企业发展步履为艰。因此,我们现在乡村振兴产业选址应该考虑如何面对市场的因素,如何依靠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考虑如何向原料产地方向、产品市场、有利于发挥本身技术优势和加工协作的地区、有利于技术和市场信息交流的城镇靠近。做到分而不散,分工协作,这样有利于机械化耕作,节省成本。三线建设需要隐蔽和保密,而今天的乡村振兴需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寻求多方支援。

二是三线建设抢时间、争速度,快中有粗。因此,我们的乡村振兴也有时间表,也要抢时间,争速度,但我们不能粗糙行事,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因素。特别是扶贫产业,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做到不返贫,才能真正振兴乡村。

三是四川是生态比较脆弱的省份,地质灾害频发。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让四川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等重要论述,体现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赋予了四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因此,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生态家居都要考虑灾害因素,进行灾害评估。

四是建设规模浩大,战线太长。三线建设违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则,使得最初设想没有充分实现,给以后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少困难。乡村振兴项目跟进要量力而行,不能好大喜功。应该多出去走走,走出去,引进来。多向成功试点的地区学习经验或者引进人才进行培训和指点。

四、对德阳市乡村振兴前景的初步分析

德阳是因三线建设国家布局现代大工业(机械和电子产业)而兴起的城市,现在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其重装设备涉猎航空、深潜等多个领域;拥有两个第一:发电设备产量居全球第一,石油钻机出口居全国第一。德阳的罗江镇和黄许镇是三线建设时期新兴工业城镇。德阳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对德阳乡村振兴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所以德阳的乡村振兴前景远大。

第一,德阳可以继续发挥机械和电子产业优势,特别是取得国际高水平核心技术的突破是关键。如果能够生产出国际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德阳仍然能够以机械电子产业旺市。但是机械也好,电子产业也好,这些产业更新换代快,如果核心技术不能与时俱进,长期徘徊在低端产品市场,那么将会影响德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从而削减了对德阳乡村的辐射力。

第二,德阳是中国最重要的观鸟城市之一,市区野生鸟类超过200种,每年都有大量从北方来的候鸟飞进市中区的旌湖两岸,生态环境超好。德阳先后获得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誉。从这些条件看,德阳发展乡村旅游是非常有条件的,也是乡村振兴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三,德阳在宣传上要注重策略。建议分期或分层宣传。既然德阳评上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说明环境治理达到国家标准。对于全国和全世界不了解德阳的人们来说,还是很难把工业企业和旅游康养和谐地视为一体。因此在宣传康养旅游业的同时,尽量少出现城市工业的宣传,反之亦然。

第四,将三线精神传承。三线建设的旧址可以开发成“城市记忆主题公园”,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记住三线精神。三线建设形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可以在主题公园建成后加强国防教育。

总的来讲,四川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阳光、气温、植物等。而且不乏著名的风景名胜古迹,交通比三线建设时期便利了许多。但是单纯走旅游和康养之路,对于西部消费能力较差的城市来说,难以达到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因此,应该将现代工业产业与旅游康养齐驱并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实施军民深度融合,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乡村美起来,农村富起来。

(作者单位:陈英,中共南充市顺庆区委宣传部;李紫荆,重庆大学)

注释:

[1] 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这条线将中国地图上的东北角和西南角的两点连接成线,从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以东被视为适宜人居地区。这条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直观地展示出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现实。线以东地区以43.71%的国土面积养育了94.39%的人口;以西地区占国土面积56.29%,而人口仅占5.61%,这些人口主要生活在适宜和基本适宜地区

[2] 刘庆华:《最后的贵族》,台海出版社_2010年版,第212、215页。

[3] 政协乐山市委员会:《乐山三线记忆》2018年8月,第007-008页

[4]Gunnar Myrdal.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 developed Regions,  Gerald Duckworth,  1957.转引自郑有贵《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政策,《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

来源: 中共南充市顺庆区委宣传部 重庆大学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