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四川三线建设>总结研讨>详细内容
2024-04-25 19:31:23

五十春秋励精图治 百年川纤基业长青 ——从四川玻纤50年看三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吴钧 来源:四川玻纤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3-13 15:51:04 浏览次数: 【字体:

五十春秋励精图治  百年川纤基业长青

——从四川玻纤50年看三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吴 钧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毛泽东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从1964年开始,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巨额资金和人力物力,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四川玻纤便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从上海耀华玻璃厂部分内迁应运而生的。伴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改革,四川玻纤几度辉煌几度沉浮,走过漫漫50载,铸造成为改革开放前国有16家大中型玻纤企业中的一枝独秀。四川玻纤的50年浑身遍布了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企业发展的烙印,它可以作为一类中国企业的典型缩影。为什么经历了半世纪风雨却还能保持较好的经营业绩,同时还充满生机?本文以四川玻纤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创新为例,浅谈三线文化对于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四川玻纤的历史沿革

三线企业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的标志。1964年12月,为了改善我国玻璃纤维的工业布局,适应西南地区三线建设需要,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提出规划,经国家计委、纪委(64)计字第2955号文件批准,决定在西南地区建立玻璃纤维厂。196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材料工业部军管会生产指挥部(68)军材计字第24号文决定,四川玻璃纤维厂定点在四川省德阳县罗江镇琵琶岩。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工厂“关起门来搞建设”,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经过专业建筑单位职工和四川玻纤职工的共同奋斗,1970年10月1日,四川玻纤建成投产,向祖国21岁生日献上了厚礼。1974年6月,根据国家建委建筑材料工业局(74)建材综字第287号文,四川玻璃纤维厂下放,隶属四川省建材工业局,更名为“四川省玻璃纤维厂”。1984年下放德阳市管辖。1997年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公司法》和深化国企业改革的有关要求,对原四川省玻玻璃纤维厂进行改制。把整个生产经营部分全部剥离,接收职工和其他法人入股,经市政府批准于1998年9月11日组建成立四川玻纤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6月13日四川省德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四川玻纤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更名为“四川省玻纤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6月公司成为省属国有企业四川富润企业重组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控股企业。

二、四川玻纤三线建设的形成

建厂初期,上海、南京、北京、洛阳等地的建设者千里迢迢来到罗江琵琶岩。他们正值青春韶华,从大城市来到穷乡僻壤,白手起家、不计报酬、默默奉献,发扬大庆石油工人“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赤手空拳搞建设,风风火火抓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狠抓改革,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这些口号标语随处可见,这既是当时的最高指示,也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印迹。

三线建设的困难时期,“支内”的建设者带着先生产、再生活的满腔热忱投身革命事业。生产经营初期,物资匮乏,设施简陋,大家一边抓革命一边抓生产,不谈物质享受,只讲精神追求。当时厂区除了一片临时窝棚什么都没有,到处都是石头和泥巴。初期的建设者们只好临时住在罗江北街采购站内。在夜以继日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慢慢地生产厂房、职工医院、子弟学校、办公大楼、食堂、澡堂、山上家属楼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从此乱坟岗里、荒草坡上竖起一片片厂房,西南地区首家玻纤企业在狮峰山上拔地而起。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成百上千的川纤儿女在这方热土上开始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艰苦创业浇铸了川纤人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创业艰苦奠定了川纤人奋力拼搏、发奋图强的雄心,“团结、拼搏、务实、开拓”的川纤精神因此孕育而生,被川纤儿女一代一代传承。

三、四川玻纤三线建设的继承和发扬

50年间,四川玻纤经历了从隶属关系、性质到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向电子、光学、玄武岩纤维等无机非金属高新领域的坚实迈进。作为一个深处西部丘陵地区、不沿江不靠海的三线企业,怎么做到50年屹立不倒且不断壮大,最根本靠的还是企业文化,这个企业之魂。

(一)坚持以人为本关爱职工的办企理念

1970年,企业开始招聘青工,首先便新建了幼儿园;1971年9月,经绵阳地区文教局批准,创办了子弟校(包括小学和中学);1973年,四川玻璃纤维厂职工医院成立。1978年起开始对全厂职工进行年度体检;1979年四川省四川省建筑材料工业技工校玻纤分校成立,同年开办电视大专班;1980年在退并车间建成第一个女工卫生室;1986年,企业又解决了天然气、闭路电视等民生工程。公园、电影院、灯光球场、浴室、食堂、粮店、职工住房等更多设施的新建改造,使职工及家属感受到国企的福利和优越性,企业亦然成为一个一应俱全的小社会、团结和睦的大家庭。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提出逐渐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四川玻纤职工医院、子弟校在二十一世纪初陆续剥离移交地方,2019年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也全部完成改造移交,实现了企业轻装上阵主抓生产经营、充分参与市场竞争。

虽然企业办学办医的职能消失了,但几十年来职工对企业的依存度和归属感依然很强,始终认为有了企业这个大家,才有自己的小家。现在,四川玻纤依然保留了不少老传统、老规矩:保留离退休办公室,专门负责办理离退休职工异地医保报销、慰问帮扶、政策咨询服务,开展离退休职工春游、参观交流和重阳节文体活动等;保留后勤服务部,负责职工用餐、面点、饮用纯净水、夏季清凉饮料的制作发放;保留保卫部安保服务职能,对职工小区进行安保巡逻,配合参与防火防盗、安保事项告知,职工有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公司内部报警电话。另外,企业在全省首创职工困难户互助会制度,职工每人每年仅交60元会费,其余的企业补贴,让生病员工特别是大病员工及时得到救助,最高受助比例达到70%,体现了员工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共度难关的团队精神。

企业的上海老职工不少,很多退休后便回到上海居住,他们的子子孙孙留了下来,为企业发展继续奋斗。企业历届高层都十分重视和关心这些上海老同志,多次亲赴上海看望他们。上海老职工们也一直心怀对企业的念想,经常组织聚会,成为四川玻纤的“上海之家”。老同志们很多都已经年过古稀,由于地域差异,不少家庭生活困难,疾病缠身。企业始终没有忘记他们为国家和企业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把这段光荣岁月记在四川玻纤的功劳簿上,一有好的政策和福利,都会记得他们,想方设法把款物送到他们手上。老同志十分珍惜来自“四川老家”的温暖,一些同志操着一口老上海话打电话过来表示感谢,还有的写感谢信过来,字句之间满含深深的思念,浓浓的真情。几十年的四川与上海这份相隔千里却心在咫尺的传统,不断影响着这一代,下一代,代代相传。

(二)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打造职工文化

开展了29届的千名职工技术比武赛,一年一度的“劳动模范”评选和每季度一次的“季评百佳”,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贯穿全年的三八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书画摄影、自行车等职工文体活动……都是企业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企业精神的鲜活写照,也成为川纤职工独有的“节庆日”“练兵日”。

四川玻纤全年开展的各类活动和比赛项目,大多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较量和奖赏,其目的是通过职工文体活动这些载体,树立团队意识第一、集体荣誉为主的企业价值取向,让员工在竞技中淡薄个人名利,维护集体荣誉。各单位通过比拼较量,最后收获只是小小的物质奖励,更多的是无形的精神荣誉和正能量的传播。在物质泛滥、娱乐泛滥的当今,川纤人依然十分看重集体荣誉和团队价值,这就是三线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坚持把企业梦与员工梦有机统一

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很大,听起来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其实是实际的,具体的,近在眼前的。梦的“不真实”从习总书记的口中显得那样的触手可及,“两个一百年”目标让亿万中华儿女为之振奋,为之努力,这是中国梦的力量,13亿中国人的力量。

1.圆梦“池窑”

80年代,玻纤行业引以为傲的池窑拉丝技术就是四川玻纤人的第一个梦。那时,中国玻纤行业还没有一座池窑,企业敢为人先,积极争取项目直至90年代,但最后终因种种原因被迫难产,让池窑梦成了真正的梦。方兴未艾的科技进步,不断开放的市场环境,让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四川玻纤有些力不从心,前景未知。靠着六七十年代的坩埚法拉丝和震耳欲聋的有梭织机,吃了将近30年老本的老设备老技术仅能勉强度日,又拿什么去跟别人竞争?活都成了一个问题。设备老旧,技术落后,人才凋零……如若继续下去,四川玻纤还没垮,四川玻纤人的精气神就先要垮了,这是最危险的。

新世纪新纪元,川纤人的梦必须重新燃起。2000年,建成3000万米热净化覆铜箔板基布技术改造项目——新材料车间。2006年,建成2116项目——四川天泉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每一步发展战略目标的迈进都是企业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与几代四川玻纤人的池窑梦紧密相连。新材料车间、天泉公司的成立解决了布的问题,这纱的问题就成了头等大事。池窑拉丝项目投资巨大,融资难,风险大,但要转型升级,必须走这一步。一方面,企业通过改革职工持股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功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完成股权转让,实现与四川富润的强强联姻;另一方面全力攻坚池窑项目,抢工期、控节点、盯质量,科学配置人力资源。2013年,公司自主投资4.3亿元、年产3万吨池窑拉丝项目——特种纤维厂顺利竣工点火,并在较短时间内达标达产,在玻纤行业内创造了池窑拉丝奇迹。特种纤维厂作为公司新的动力源和新的增长点,开启了公司发展的新纪元。

2.“安居”乐业

企业因“池窑梦”得以重生,职工因“安居梦”得以乐业。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让四川玻纤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危房33幢,1366户职工住房受损,大部分职工住进了活动板房。作为一个三线企业,原来集资建房,既要排队还得是双职工,也仅仅解决了一少部分,绝大多数职工及家属依然住在低矮潮湿、无独立卫生间、无抗震设防的干打垒“蜗居”,“有独立卫生间”“客厅不再是卧室”成为职工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唯一奢望。

居不安,何以乐业。拆除危房,全力建设受灾职工安居房,全体川纤人手拉手、心连心,发扬团结、拼搏、务实、开拓的川纤精神,夜以继日的重建家园。在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争取灾后重建、棚户区改造政策,自行出资近4000万元,沁苑小区、安澜苑小区、凯江苑小区全面动工,2011年起1073套安居房陆续交付使用,受灾职工用不到1000元每平米的成本价购得新居,广大川纤人梦寐以求的安居梦得以实现。对于不符合条件或无能力购买安居房的职工,提供公租房,保障职工住有所居。

3.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四川玻纤人先行一步。经过不懈努力,2013年,经德阳市玻纤持股会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公司所有股票由四川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设的四川富润企业重组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收购。企业出售全部股票后取得的股权款项分两个阶段进行了兑付。根据第二阶段对原固定职工股权投资分配方案进行测算,工龄较长的国有身份职工每人有7万多元的转让款资金收益,买个代步小车绰绰有余。2018年,圆了职工的“小车梦”,川纤人率先实现小康。

池窑梦、安居梦、小康梦的实现让川纤人的梦一个个都梦想成真,成为四川玻纤的新时代新里程新标志,让川纤人雄心壮志又燃起,而今迈步从头越。

(四)坚持以党建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50余年来,四川玻纤坚持以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以此指明企业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总方向,为推动四川玻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

企业历届党委都十分重视自身建设,通过着力提升驾驭全局、科学决策、化解风险、带好队伍的能力,保障了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方向准、路子正、实打实。党政班子始终认为,党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发挥好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又要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文化建设要靠基层党组织,通过建立健全党支部标准化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大力倡导和支持党支部开展职工思想教育、政策宣传和主题活动,统一员工思想,鼓舞员工士气,有力推动了企业各项决策在基层的落地落实,保证了企业文化在基层的扎根发芽。

在开展党的各项工作中,企业党委坚决杜绝把工作浮在面上、把成绩挂在嘴上,始终把结合实际、落地落实作为工作成效检验的唯一标准,各级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上上心,关爱职工群众上贴心,维护职工权益上热心,建立了良性互动、稳定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2019年,玻纤行业受中美贸易战、国内行业巨头倾销、下游需求疲软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玻纤企业上下游的生存危机日益加剧,企业主导产品电子纱、电子布价格持续下滑,屡创新低,导致企业经营亏损严重,经营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为此,党委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扣企业新形势下“上下齐心、外调结构、内抓降本”的基本方针,组织开展“面对面、心连心、实打实”主题活动,党政班子成员带头上党课,深入基层与各党支部、行政单位负责人谈心谈话,各党支部书记与党员、员工谈心谈话,并利用“三会一课”、生产调度会、专题讨论会、工段会、班前会等形式对企业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形势、经营压力和困难进行宣贯,就应对当前经营亏损的基本方针、具体举措进行传达,增进员工对企业的理解和支持,使员工与企业抱团取暖,共度难关。

企业党委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打造出了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正派、热爱写作的专兼职宣传员队伍,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企业党政决策部署,对重大事件、先进人物事迹进行专题采访、专题报道。2018年,共收到各基层单位投稿573篇,播报广播新闻248期,手机报42期,开展了党的十九大、省委十一届三次会议、市委八届七次会议精神专题宣讲及知识竞赛,对“7.11”特大洪灾自救进行跟踪专题报道,策划实施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川纤人物专访宣传。企业还建设有文化学习室、党建学习室、安全文化学习室,大力推广使用《四川玻纤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展示企业文化内涵,提高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和自信心。

(五)坚持川纤文化新时代新发展

经过几十年不断地文化积淀和经营实践,如今,四川玻纤形成以“团队、创造,成就企业以成就自我”的企业价值观、“真诚实在、艰苦奋斗、持之以恒、永不松懈”的企业精神、“想到做到、正派做人、踏实做事”的企业作风、“富裕员工、成就员工、回报社会”的企业使命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川纤人“务实、勤奋”的初心不改,不言弃不放弃的毅力不减。

五、三线建设带给四川玻纤的启示

四川玻纤的三线建设是什么?就是团结、拼搏、务实、开拓的川纤精神。

(一)三线建设是四川玻纤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必定有灿烂的民族文化,有历史的企业同样如此。从三线建设的大浪潮中一路走来,每一代建设者骨子里都印刻了一个时代的徽记,他们继承着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并传递给下一代,甚至下下代。老国企的一些传统貌似被现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是过时的、消极的,其实是很可笑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非但没有被时代所淹没,反而被新时代赋予了新价值新使命,成为强国强企的文化精髓。

(二)三线建设是四川玻纤抗击风浪的精神堡垒

企业历任高层都十分重视对企业精神的提炼和延续,始终秉承上海耀华人节俭务实的工作作风,同时把四川人的精明勤劳与之契合,相辅相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代一代加以传承。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至2016年玻纤行业生产经营困境……面对每一次挑战,企业高层都一直坚信并反复强调,只要全体干部员工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就能化解不利因素,在夹缝中求生存,要死也要死到最后。面对每一次困难,企业高层都没有放弃,效益再不好也不将一人推向社会,减薪就从领导干部开始减,坚持通过内部转岗分流来实现富余员工就业,用行动带领全体员工诠释务实作风和团队意识,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三)三线建设是打造百年四川玻纤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0年孕育茁壮的四川玻纤文化,蕴涵了三线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斗争精神,发展时期的务实精神、乐观精神,困难时期的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但根脉是三线精神。时代在变,初心未改。四川玻纤一以贯之地坚持把三线精神与川纤精神相统一,一以贯之地坚持把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相统一,一以贯之地坚持把企业愿景与员工期望相统一,以文化的力量感召人、团结人、激励人,以文化的精髓实现企业价值,展示企业精神,彰显企业担当。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四川玻纤董事长杨万嘉在建厂40周年时提出“百年川纤、基业长青”的企业愿景,如今时已过半,但接下来的路依旧任重而道远。纵观古今,虽然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是百年企业却屈指可数,大部分企业都没有经住时代的考验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打造百年老店谈何容易。50年的历练和打磨,让四川玻纤这块招牌有了一丝光芒,下一个50年,仍要几代人朝着这个宏伟蓝图不懈努力。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斗中,四川玻纤将坚守自己的百年梦想,继承和弘扬企业文化,带领全体川纤儿女勇担新的历史使命,在实践创造中不断进步,创造百年川纤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吴钧,四川玻纤股份有限公司)

来源: 四川玻纤股份有限公司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