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四川三线建设>总结研讨>详细内容
2024-04-25 19:31:23

强化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 大力推进凉山州全域旅游发展

作者:罗瑾 罗艳 胡澜 尚培林 来源:凉山州史志办公室 中共凉山州委党校 发布时间:2020-12-17 15:58:13 浏览次数: 【字体:

强化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

大力推进凉山州全域旅游发展

罗 瑾  罗 艳  胡 澜  尚培林

三线建设是1964年由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确定的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大战略,为时15年,投入资金2052亿元,人力数百万,涉及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建成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四川总投资规模达393亿元,新建、扩建、内迁以重工业为主的项目250多个。凉山作为三线建设重点区域,三线建设惠民富民的重要工程,促进了凉山州的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至今仍然发生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好三线建设文化遗产,既是对红色建设文化的传承,增强凉山文化软实力,又增加了新的旅游项目,对于推进我州全域旅游发展,打造旅游首位产业,加快脱贫攻坚、转型跨越发展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凉山三线建设基本情况

(一)凉山州境内的重点项目。由于三线建设是以从西昌专区分出建制而建立的攀枝花市(时年称渡口市)、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为中心。西昌专区和凉山州境内没有摆什么大的建设项目。重点项目一是建立实验基地。建立四一○厂,作为冶炼钒钛磁铁矿的试验基地,还建立了泸沽铁矿、会理镍矿等;二是提供交通、电力保障。三线建设重点项目成昆铁路贯穿凉山州全境,新建卫星发射中心、青山机场、磨房沟电站等项目。

(二)凉山州的支援。现在的凉山州占攀西地区面积的70%,在1978年西凉合并前,分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西昌专区。当时,凉山州和西昌专区的主要任务是支援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从1964年下半年起,参加攀钢建设的各路大军高达8万多人,参加成昆铁路建设的铁道兵和民工多达30万人,分布在凉山州的甘洛、越西、喜德和西昌专区的冕宁、西昌、德昌、米易、盐边等县。中共凉山州委、中共西昌地委组织各族人民大力支援三线建设。

1.提供临时用房和建设用地。凉山州仅1965年就提供临时住房52945平方米,赶修简易住房23万平方米;西昌专区1965年为成昆铁路征用建设用地12928亩,1967年为西昌青山飞机场征用土地2478亩,1970年,为西昌卫发射基地征用土地6200亩,此外还为各建设单位征用了一些生产、生活设施的用地,以保证三线建设的需要。

2.组织供应建筑材料和三类物资。仅1965年上半年就提供火砖484.5万块、土砖140万匹、瓦88.2万匹、石灰1622吨、沙石43095立方米;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提供石料、河沙29.36万立方米。西昌专区仅1965年上半年就为三线建设提供原木7066立方、杂木13万多根、各种工具1.55万件、竹子13万斤;下半年又提供木杠166万根、扁担11万根、锄把22.1万根、抬杠2.4万根、箭竹500万斤、麦草和茅草1420万斤。

3.组织粮食、副食品和蔬菜的生产、供应。三线建设开始后,西昌专区将历年积存下来的2亿多斤粮食拿出来供应建设大军,仅会理、米易、盐边三县每年供应攀枝花的粮食就有1700万至3000万斤。1965年供应建设大军各种副食品758万斤,蔬菜563万斤;1966年供应鲜肉350万斤,蔬菜1400多万斤,粉条、豆类等273万斤,引火柴4378万斤,木炭313.45万斤等等。1966年3月,西南三线建设委员副主任彭德怀到西昌视察工作时,听到西昌地区将2亿斤存粮供应给三线建设时,对中共西昌地委的领导说:“感谢西昌人民对三线建设的支援。”当他看到各族人民给筑路部队、职工送肉、菜、柴、水时,高兴地说:“过去战争年代靠的是群众支持,如今搞建设也离不开群众支持,真是军民鱼水情啊!”

4.设置各种服务网点。建设施工单位摆在哪里,多种服务网点就设在哪里。在攀枝花、锦屏、沙坝以及铁路车站等建设工地,新设了30多个网点,共新增职工868人。

5.修筑公路,解决短途运输问题。在三线建设期间,西昌专区承担了几条通向建设基地的公路,从漫水湾到沙坝卫星发射基地的公路,从冕宁至磨房沟电站的公路,雅砻江上的新哈渡大桥等。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后,西昌专区又组织数万劳动力,新建和改建铁路进站公路19条,共50.1公里,还有两座安宁河大桥,使铁路同公路更好地衔接。

6.组织民兵团参加三线建设。参加成昆铁路建设的民工有上万人,从漫水湾到沙坝卫星发射场28公里的专用铁路路基,就是民工修建。1970年西昌、凉山分别组建“西昌专区民兵团”“凉山州民兵团”,直接参加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西昌民兵团有干部300余人、农村基干民兵5000多人,配合铁道兵修筑从倮果到矿山铁路支线路基,在朱家包包、兰尖火山铁矿山会战中,承担了狮子山矿硐开凿和12800吨TNT炸药当量的大爆破,修建五道河排水工程渠道,并配合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自始至终参加攀钢炼钢厂、初轧厂、轨梁厂的基建工作。凉山州民兵团,有干部360人,各族优秀民兵5000多人,配合铁道兵部队修建铁路单线路基9公里,修建、改造宝鼎煤矿公路18.5公里。西昌专区和凉山州的两个民兵团完成上述任务后,大部分回原地,留下部分干部、工人继续参加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

二、凉山州三线建设文化遗产的作用和影响

由于三线建设,有了凉山州的生命线、致富线——成昆铁路;由于三线建设,有了卫星发射基地,使凉山州成为科技最先进的地区之一,今天仍然成为凉山州打造旅游首位产业的重要名片;由于三线建设,有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对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凉山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建起了一批工业企业,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凉山州的协调发展和民族团结。

(一)极大地推进了凉山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一○厂试验基地的建成,对钒钛磁铁矿冶炼试验的成功,破除了苏联专家曾经判定钒钛磁铁矿“渣铁无法分离,不能冶炼”的神话,为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与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工艺设计依据,也为凉山地区钒钛磁铁矿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直接带动了凉山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电力、邮政、电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改变了封闭落后的历史状况。青山机场的开通,打开了凉山的空中通道,加速了凉山物流人流高速进出的开放进程。2016年,机场的年吞吐旅客量达469089人次,通航城市15个,乘坐率在西南30多个支线机场中名列前茅,同时,机场在开展飞播造林、飞播牧草、防火护林、地质航测、空中摄影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昆铁路贯穿凉山全境,每年的客运达500万人次左右,货运达3000万吨左右。依托成昆铁路,重要的钢铁重镇——攀枝花市得以建成,重要的航天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得以建立,重要的资源聚宝盆——攀西地区开发驶上了快车道。

(三)有力地促进了凉山经济社会发展。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大量外来人员和先进文化的涌入,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观念意识和民族团结等方面都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也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大凉山,让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彝区群众走出了大凉山,成为了凉山与外界互联互通和脱贫奔康的大通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落成,从1984年到2016年,先后组织了101次卫星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使得地处偏远的凉山西昌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的航天城,成为凉山的一张靓丽名片。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1991年在对攀西地区考察后,曾感慨地说: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三、三线建设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三线建设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标本,对凉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尤其是它所留下的三线建设精神更是一笔宝贵财富和优势资源,是凉山人民奋进拼搏的最好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因此,一定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在当下,凉山脱贫奔康已进入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期、冲刺期,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大仗,必须要有一股精神。当年的三线建设者们,在那样艰难困苦条件下,以舍我其谁的豪气,干成了国外专家断言根本不可能干成的“世界奇迹”,用他们的青春热血甚至宝贵生命,谱写出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形成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值得倍加珍视和大力弘扬。比如建设一条成昆铁路,牺牲人数就达到了2100名;全长6379米的沙木拉达隧道工程,就有87名建设者壮烈牺牲;当年邓小平、彭德怀、贺龙等国家领导人,到过工地视察,眼见条件之苦、施工之难,都曾纷纷流下了热泪。无数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折射出前辈们那种不畏艰险,团结奋斗,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进取奉献精神,这些精神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三线建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凉山的关怀,毛泽东主席说:“成昆铁路为什么停修了?你们不去安排,我要骑着毛驴下西昌”。朱德、邓小平、贺龙、彭德怀、李富春、薄一波、彭真和谭震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三线建设时期到过西昌,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诗人郭沫若到西昌诗兴大发,吟诗二首热情歌颂三线建设。为此,应该高度重视三线建设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梳理,继承和弘扬红色建设文化精神,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把三线精神组织成可读、可看、可唱、可演、可参观体验的艺术作品或实体场馆,通过扩展三线精神的资政育人价值功能,不断彰显三线文化魅力,增强凉山文化软实力,构建凉山发展精神高地,增强全州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直接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思想泉源、精神养分和创新动力,共同努力开创新的业绩,谱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四、凉山州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存在的问题

三线建设作为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因其与大规模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在时间和空间上相重合,具有历史的短暂性、消失的快速性、认知的多重性,这些因素导致了对这段历史的忽略和漠视,也使得人们对三线建设文化遗产的价值功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保护和开发意识比较薄弱。从凉山州整体情况看,无论是对遗产资源的保护和挖掘,还是开发和利用,在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上,都呈现出缺失、分散、弱小和滞后的状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保护和开发的制度机制呈现出滞后或缺失的状况。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缺乏相应的管控系统,文化遗产没有被列入各级政府的文物保护目录,没有具体保护和开发的规划与措施,也没有相关牵头和协调的专门机构与专职人员,缺乏相应的配套资金和政策支持。

(二)三线建设文化遗产涉及的空间布局和重要文物处于家底不清的状况。迄今为止,州内三线建设遗址遗迹和重要文物还没有进行过全面的资源普查梳理与价值评估,没有形成三线建设文物的资源名录和专题数据库,只能知道一些当年重点工程项目的粗略情况,缺乏详细的记录和全面的掌握,这是整个遗产资源保护开发面临的突出短板和难题。

(三)三线建设的档案文献、图片资料处于零散不齐的尘封状态。调研所到之处,收集三线建设相关资料时,普遍性只有零散不齐的纸质资料,缺乏系统完善的档案记录,更没有系统完善的电子文档和互联互通、成果共享的遗产保护开发的网络信息平台。因信息不畅、资料零散,查阅起来费时费力,极为不便;也极少看见针对凉山州三线建设文化资源发掘和应用的相关研究著述,缺少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三线建设遗址遗迹保护和开发几乎处于沉睡状态。从调研所考察的遗址遗迹情况看,除了卫星发射基地、青山机场等仍然在发挥作用的重点项目之外,大多数的三线建设重要发生地、关键节点上基本没有设立标记或纪念碑,也没有建立保护性基础设施,无专人管理,普遍是杂草众生、荒凉残破。虽然许多分散的不可移动文物,因经受岁月沧桑洗礼变得残破不堪,保护和修复难度大,却是凉山三线建设历史最重要的实物印迹和记忆见证,依然能够在全域旅游布局中发挥重要的价值功能,是不可再生和复制的宝贵财富。

五、凉山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三线建设文化资源链条,提升凉山红色旅游目的地影响力。当前,红色文化的旅游价值功能日益凸显。三线建设所形成的红色建设文化遗产是红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凉山州发展红色旅游重要资源。因此,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规划和布局上,应该将红色革命文化与红色建设文化进行对接融合,把三线建设文化资源纳入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系统和主题规划范畴,切实加强遗址遗迹和相关文物的保护和开发。为此,需要花力气、下功夫,从无到有地构建三线建设文化资源链条。

一是摸清家底,对全州范围三线建设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梳理和价值评估。既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遗址、实物、文献、记事、照片、图片、作品等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也要对三线建设历史脉络、演进过程、基本情况、个性特征、典型业绩、价值意义、精神风貌等进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挖掘凉山三线建设文化遗产的主线、内核、驱动力及其核心引爆点,形成相应的遗产知识和研究成果体系。

二是拓宽教育功能,既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开发,更注重精神内涵的提炼升华。教育价值功能是红色旅游本质特征,衡量红色旅游发展成效,关键和根本是看教育功能发挥得如何。因此,要重视突出红色旅游的内涵式发展,一方面既要积极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为支撑的实践活动物质实体;另一方面也要在党校系统、教育系统等部门设立相应的教育基地,加大研究力度,强化内涵挖掘,推动互动交流,讲好凉山故事。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构建既有实物实体的游乐体验感受,又有知识学习的理性认识提升,形成全域红色文化旅游生态链,达成“学”与“游”深度结合,从根本上提升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是依托大数据、新技术,充分运用好互联网各种先进传媒平台。一方面,在全州范围三线建设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梳理过程中,要发挥影像资料的特点和优势,重视影像资料的拍摄和收集,通过影像载体把分散的遗址遗迹、烈士陵园及其相联系的景点景观等资源链入网络。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全方位扩大影响范围,大力推广红色旅游+互联网,建立相关文化网站、网上展馆,推行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全覆盖,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从“有限现实空间”进入“无限网络空间”的跨越时空交互式互动展示,为红色旅游发展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二)以“成昆精神”和“改革开放”核心资源为主线,打造马道镇、普雄镇红色建设文化小镇。红色文化旅游吸引游客的核心在于是否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选好地域文化主线、反映特殊文化主题、开发相关文化产品,是塑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驱动力根基所在。作为三线建设重点工程之一的成昆铁路建设,其重点、难点、亮点,都主要集中发生在凉山境内。因此,凉山所拥有的成昆铁路文化遗产不仅积淀多、范围广、影响大,而且异常独特、价值巨大,是凉山州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深具差异化优势的核心资源。

1.把马道镇打造为成昆文化旅游小镇。西昌市马道镇具备打造条件:一是成昆铁路文化底蕴厚重。马道镇是三线建设重要历史遗址,曾经是成昆铁路分局、机务段、车辆段所在地,有成昆铁路战备防空洞指挥系统,有成昆铁路烈士陵园,有许多记忆中的老厂房和老设施;二是交通十分便宜。马道镇距西昌市中心12公里,面积22.9平方公里,307省道、雅西高速、成昆铁路横穿境内;三是资源组合优越。背靠风景秀丽的泸山,面朝清澈明媚的安宁河,有深沟水库、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自古就是川滇结合部重要的物质集散地,拥有源远流长的马道子驿站文化等资源;四是基础配套设施俱全。马道镇作为成昆线上一个重要货运站,铁路公安分局、铁路供电段、铁路学校等各类铁路单位汇集于此,加之是镇政府所在地,具有深度开发利用的优势。

2.要把马道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按照“策划先行、规划引领、统筹建设、循序渐进”的原则,再来“借题发挥”,创造条件,打磨细节,活化文化,做出规模,打造“一体多翼”的以成昆铁路历史博物馆为龙头的集教育研学、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康体养生、集散中心、商贸物流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实现马道镇“铁路货运车站”到“红色旅游小镇”的华丽转身。

3.把普雄镇打造为展示成昆精神与改革开放成就窗口小镇。越西县普雄镇具备打造条件:一是地理位置独特。普雄镇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中普雄火车站是成昆线上三个折返段之一。修建成昆线时,有中铁二局的两个处、铁路学校和医院等近10万人居住在普雄镇。成昆铁路的建成,使普雄镇成为东五县人流、物流的集散地,成为彝区群众走出大山的主要通道;二是成昆遗迹众多。普雄镇曾经是工务段、机务段、车辆段的所在地,有掩埋着修建成昆铁路工人、解放军等的普雄烈士陵园;三是改革开放惠及彝区人民的窗口。由于交通便宜,改革开放后,使以经商为耻的彝族群众,特别是只习惯在家劳动的彝族妇女,依托成昆铁路,乘坐便民、低价的绿皮火车,北上成都,南下昆明,买进卖出,做起了生意,逐步走上了致富路;四是成为历史遗迹的趋势。现在在建的成昆复线不经过中普雄,今后成昆线的客运功能将会萎缩,作为历史遗存,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功能将会显现。

4.把普雄镇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整合资源,准确定位。应把修建成昆铁路和改革开放给凉山彝区人民带来的变化核心资源作为打造普雄镇的主线,使其成为展示成昆文化和改革开放惠及彝区人民的窗口;二是摸清家底,做好规划。在摸清普雄镇各类资源情况的同时,把北三县成昆铁路历史遗迹进行梳理,对当前依托成昆铁路开展脱贫攻坚的措施成效进行总结,做好规划;三是条块结合。把普雄镇的打造列入旅游规划,争取成都铁路局的支持,用好老厂房、老设施、老物件,共同打造集成昆精神、改革开放成就和彝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一体的特色镇。

(三)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打造成昆铁路红色旅游带。全域旅游是应对全面小康社会大众旅游规模化需求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战略。四川省旅委会在打造全域旅游布局上,已洞察到铁路交通所拥有的特点和优势,把铁路交通视为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在红色旅游服务提升工程方面,将推出“交通+旅游”试点项目,开行红色旅游专列,激活沿途乡村旅游资源,拓展脱贫富民功能,这也是铁路沿线老百姓普遍愿望和心声。

成昆铁路复线建设预计在2021年建成和使用,届时成昆老路的旅客运输功能必将极大削弱,存在着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为此,应该抓住省旅委会“交通+旅游”试点项目机遇,突出红色旅游脱贫攻坚作用,积极开展与成都铁路局联手合作,争取成昆铁路红色旅游专列的项目立项,利用成昆老路,采取“串点连线式”的开发方式,以旅游为载体来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共同打造成昆铁路旅游带,形成红色文化与藏羌彝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有机融合的慢旅游精品线路。一方面,能够将凉山州五县一市44个车站和铁路沿线崇山峻岭中的零散景观、遗迹、陵园、村落等各种资源有机串接起来,以旅游效益促进红色文化保护、发展、传播,带动成昆路沿线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让游客寓教于游,寓学于行,在感知中领悟,在体验中升华。另一方面,通过乘坐观光列车便捷往返于景区之间,不仅可以观赏成昆路盘山绕水、穿云破雾的壮美风光,还将形成外来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双向互动,产生物质和精神“双扶贫”效应,促进乡村旅游致富发展,助力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作者单位:罗瑾、罗艳,凉山州史志办公室;胡澜、尚培林,中共凉山州委党校)

来源: 凉山州史志办公室 中共凉山州委党校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