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激情岁月 凝聚“三线精神”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在上世纪60年代以战备为中心开展的三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在四川地区建设了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和国防工业基地等一批战略项目。回首三线建设那段敢为人先的壮丽史诗,重温三线建设那段热火朝天的激情岁月,凝聚三线建设历程中所体现的“三线精神”,对四川在现代化新征程中承担好新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什么是“三线精神”?
艰苦创业是“三线精神”的基点。三线建设所遇到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悬崖险绝通铁道,巍山恶水齐变样。”这是彭德怀在视察工作时写下的诗句,也是三线建设艰难条件的真实反映。在成昆铁路的修建中,必须要穿越地质大断裂带,沿线山势陡峭,地形地质复杂,设计施工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与此同时生产工具又比较单一落后。面对如此艰难的情况,三线人没有胆怯和退后,用双手、用钢钎和铁钎在水中、泥中开山。成功开凿隧道427座,总延长341公里,架设桥梁991座,堪称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正是三线人靠着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才能在悬崖绝壁上修建铁路,使三线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质的改观。
无私奉献是“三线精神”的灵魂。三线建设荆天棘地的困难对每个三线人来说都是一场考验。“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白天杠杠压(挑土抬石),晚上压杠杠(睡树条做成的床)”是三线建设艰难条件的真实展现。三线建设期间,一些军工企业迁到了四川宜宾,参与其中建设的大多数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知识分子和科技精英等。他们甘愿放弃原先较好的工作和生活,为三线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尤其是在建设之初,以核工业为首的国防工业具有一定保密色彩,所以他们大多是无名英雄。就是这些无名英雄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四川的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团结协作是“三线精神”的核心。三线建设是举全党全国之力进行的。“好人好马上三线”,三线建设需要什么,举国上下就支援什么。就攀枝花钢铁基地而言,参与建设的有13个部委,涉及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份。只要是攀钢需要的,都会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你们不搞攀枝花,我就骑着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的稿费去搞”“攀钢建设不是钢铁问题,是战略问题”,这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对攀钢的重视和支持。“我是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是三线人的内心真实写照。举全党全国之力进行三线建设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全国一盘棋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勇于创新是“三线精神”的精髓。三线建设是出于“如果占领中国一半我们还有一半”的考虑,通过四川航天工业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核工业和电子工业、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等一系列项目的建设,建设稳固的国防工业基地。在筹建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时,拟在绵阳建立研究院的核心项目——高空台。在既没有完整技术资料,也没有试验经验的情况下,科研人员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独立自主地完成了设计和建造高空台的项目。在三线地区建设国防工业基地是打破困局开新局的创新之举,是在当时外敌环视和国内经济建设布局不合理的情况下,另辟蹊径的一种创新实践。
如何传承弘扬“三线精神”?
重温三线建设那段热火朝天的激情岁月,学习三线建设历程中所体现的“三线精神”,是为了赋予在新时代继续奋勇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三线建设不仅为四川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为新时代四川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了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来,四川人民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勇于创新,使四川的经济社会面貌实现了质的改观。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需要继续传承好弘扬好“三线精神”,锚定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川落地。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兴省之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传承弘扬“三线精神”,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三线建设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外交困局势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创新,也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条件下举国体制的创新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为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需要继续传承好弘扬好“三线精神”,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创新和科技创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过程中发挥更好作用,推动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我们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促进城乡循环、区域循环、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和内外市场循环,着力建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
传承弘扬“三线精神”,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局。三线建设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四川人民上下齐心,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大局,抓住了三线建设的历史机遇,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今后五年,是四川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继续传承好弘扬好“三线精神”,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局,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推动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传承弘扬“三线精神”,统筹推进发展、治理和民生。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三线建设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因为坚持“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原则,致使有的企业建成后由于选址不当需要进行调整搬迁,有的过于偏僻则无法形成产业配套,有的厂区三线人的生活服务长期面临着不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需要传承好弘扬好“三线精神”,汲取三线建设的经验和智慧,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以发展牵引治理、以治理保障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价值取向,以发展之举增进民生福祉,以治理之效破解民生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
(执笔人:纪志耿,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罗倩倩,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