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四川三线建设>人物回忆>详细内容
2024-04-25 19:31:08

【红色记忆】花开三线:一座被时代遗弃的三线旧址‖邓龙

作者:邓 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31 21:04:40 浏览次数: 【字体:

花开三线

一座被时代遗弃的三线旧址

邓 龙

1

川中三线 选址射洪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作出英明决策,在我国中西部13省区开展以国防军工为主的涉及交通、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时期,遵照中央统一部署,解放军总后勤部组织选址专班奔赴三线地区,在全国选址布局全军军需生产基地。从1966年初至1970年底,总后勤部分别规划建设了河北承德(县)片区、山西闻(喜)绛(县)片区、湖北均县(今丹江口市)片区、贵州贵定(县)片区及四川射洪(后改为江津)片区五大军需生产基地,新建38家三线军需厂,加上原有的军工厂,全军后勤军工厂达72家,职工人数达10多万人,基本满足了当时全军后勤战备保障需求。

3536厂区

1966年,总后勤部选址川中射洪县,开工兴建了六大三线军工及配套项目:312战备库、射洪棉纺厂、东风电站、3533厂、3536厂和3537厂。然而,因一条规划建设中的铁路几经波折,最终与射洪擦肩而过,正在筹建的军工厂及配套项目或外迁或改建归属地方,唯有3536厂坚守在射洪。

3536工厂

2

走进深山 艰苦创业

1966年11月初,一支神秘的队伍分乘两辆解放牌汽车,从成都3508厂出发,向位于川中盆地射洪县境内的大山里驶去。

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时,两车抵达射洪县万林公社二大队的涂家大院,但距目的地三皇寺还有6华里。这里已是公路尽头,前面被群山阻隔,今晚只好住在这个小山村了,而前面的山路只能靠“11”号了。

这支56人的小分队是3536筹建处的先头队伍,他们此去大山深处,是执行筹建3536军工厂的重任。

翌日清晨,这56人背着行李,扛着器材,向庙子湾大山进发。

筹建进山

翻过庙子湾大山,眼前是一座荒芜沉寂了上千年的山沟,四周群山环抱,山山岭岭,郁郁苍苍。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摆在筹建处眼前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先解决几十号人的吃住问题。

先说说吃。

当时,工厂的筹建工作千头万绪,一干起来就忘记了吃饭,等大伙饿了,才想起来做饭。哪里有什么厨房,平常就在空地上挖个土坑,找来几块大石头,把锅一支,就地捡些干柴,埋锅造饭。烧出的饭菜还真的别有一番风味。后来,遇到刮风下雨,这才搭起简易的草棚,垒个灶台,作为临时厨房。

那时候,当地老乡吃水都没有井,全靠从山崖石缝里接水吃。可是,筹建处这几十个人,光靠石缝里接水吃怎么行?跟老乡争着接水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一到下班时间,山沟里就出现一大奇景:几十个人端着脸盆,提着铁桶,沿着山间小路四处找水。有时找不到山泉水,就只好到附近的小河沟里挑水吃。当时条件极差,大家吃的饭菜也很简单,全是大锅饭、大锅菜。开饭时,值班员把哨子一吹,大家围过来,自觉编成小组,每人打好一份饭,各组再端上一盆菜,找块大石头当桌子,大家围个圈,往地上一蹲,吃得特别香。

再说说住。

当时,根本没有现成的房屋,住的自然也很简陋。一部分人到老乡家租房住,剩下的人就挤在三皇寺的几间平房里。说起三皇寺,其实早就没有了菩萨,解放后先改成了村里扫盲学校,后来自然就变成了小学校。地方政府为支持三线建设,提前把学校腾出来,给筹建处当办公室兼宿舍。

因庙小人多,又在庙子外边搭了个临时帐篷。白天忙碌工作,还好打发,一到夜晚,空旷寂静的山沟里一片漆黑。到了夜深人静时,小庙周围的野猫出没,田野里蛙声阵阵。尤其是山沟里的野猫子叫起来真瘆人,那声音阴森凄厉,突然一声撕心裂肺的叫声划破夜空,闹得胆小的夜不成寐。那时候,山沟里还没有通电,老乡们祖祖辈辈都是点油灯照明。筹建处也不例外,点的是煤油灯或蜡烛,后来上面发了手电筒,方便夜晚出行和起夜。办公用具就更奇特了,一律是石桌子、石凳子,可不是雕琢好的石桌石凳,而是找来的青石板,四角一支就是办公桌,再搬块石头就是凳子,写文件、画图都在上面完成。尽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谁也没有牢骚怨言,大家一门心思想着:早日建好“三线”,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

3

实现“三通” 大干快上

把筹建处的生活初步安排好后,筹建处就集中心思和力量抓好水、电、路的“三通”工作。

筹建处积极与射洪县人民政府协调,射洪县组织民工连,全力支持厂区“三通”建设。遇山开路,逢水架桥,日夜奋战在修路、架线的施工现场。是年11月,修通了从3636厂区至县公路间全长3公里的公路;1967年4月初,又架起了从工厂至太乙区全长5公里的输电线路;7月中旬,上级调来钻井队,打出了日出水量达700吨的第一口深水井。为了早日实现水、电、路“三通”,筹建处人员付出了心血,流下了汗水。路通了,电通了,水有了,基础工程突飞猛进,一天一个模样,工地上处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初步实现了“三通”,103工程队即将进场搞基建。那时候干工作都讲抢时间抢进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去完成。筹建处不等不靠,自己动手盖一批“干打垒”宿舍,解决施工队的住宿问题。开始,大家没有经验,就向当地老乡请教。当地老乡盖房就采用土夯,两边用木板一夹,中间填土,再放些竹条,然后用木夯把填土夯实;夯完一层后,两边再加木板,再填上一层土,放些竹条,再夯实。这样一层接一层地夯实,就把土墙主体先建起来了。接着给房屋上架梁,铺檩杆和檩条,再铺上一层油毯,上面盖上布瓦,三间“干打垒”的房屋就盖好了。就这样,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仅一个多月,就建起10幢“干打垒”宿舍。

当年建设三线有一条不成文的原则,那就是“先生产,后生活”。在初步实现“三通”后,由建工部103工程指挥部第三处进场施工,一时间,山沟里推土机、翻斗车、人力板车车来车往;数以百计的木工、瓦工、钢筋工、搭棚工等工人遍布工地各个角落,真可谓群山沸腾,人欢马叫。

厂区

三线建设者们用“革命加拼命”的工作劲头,人人争时间,抢进度,盼望工厂早日建成,早日投入生产,让毛主席睡好觉。经过一年多建设,基本建成了工厂的生产车间、附属设施及部分宿舍。1968年,3536工厂正式投产。

毛主席与三线建设

4

将军下放 殒命三线

1966年,3536厂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线军需工厂序列,隶属总后勤部工厂管理部,1968年正式成为军队企业化军需工厂的一员。按当时总后对工厂下达的生产命令,工厂由筹建阶段转入正规生产,以生产65式制式军服为主。

工厂鸟瞰图

此时,正值“文革”期间,派系斗争在三线军工系统时有发生。地处深山的3536厂并非世外桃源,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冲击,但三线军工人坚持“抓革命,促生产”,排除干扰,确保军需生产不受干扰。

1969年3月至8月,中苏边境接连爆发了珍宝岛等冲突事件。之后,苏联大军压境,扬言对我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展了以防范“苏修”“美帝”侵华战争的紧张战备和紧急疏散工作。由于事件发生在“文革”期间,当时林彪集团风头正健,在他们一手操纵下,被“疏散”人员实际上是换个地方继续被“监禁”。

1969年11月,地处川中山区的3536厂走进一位将军,工人们不知将军的军衔,只知这位将军来自北京总后勤部机关。厂领导私下交待,对将军不亲不疏,分配工作也不能重。

将军两鬓斑白,身体瘦弱,没有官架子。他带着女儿住在草房沟家属区,每天从草房沟走到李子湾一车间,参加车间的劳动生产。当年从厂家属区到一车间走的是蝉石旁边的小路,路两边是水稻田。遇到雨雪天气,泥泞不堪,时常有人摔到水田里。将军与职工一样,按时上下班,从不无故迟到早退。

这位将军名叫周长庚,湖北石首人,时任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将军参加过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斗争和长征,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身经百战,多次负伤。他是我军军事医学科学研究机构的创建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将军为何千里迢迢从京城迁到位于四川腹地的射洪县3536厂呢?

1967年,时任总后勤部部长的邱会作在总后机关制造出“特务叛国外逃集团”冤案,株连了总后原政委李聚奎上将等26名军职以上干部和269名师职以下人员。

据总后档案材料记载,1967年至1971年,邱会作在总后私设监狱,刑讯逼供,直接迫害干部群众462人。其中,给总后原政治部主任等17名军职干部和107名师职以下干部群众,强加了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其中108名同志被非法关押、刑讯逼供和揪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时任总后政治部副主任的周长庚因揭发邱会作的生活工作作风问题,被扣上“贺龙亲信”“走资派”等罪名遭到隔离、批斗和迫害,以致身患重病。1969年10月,邱会作借中央战备疏散令之名,将周长庚等军师级干部数十人强行“疏散”到总后所管辖的三线军工厂进行“监督改造”。

当时,将军已身患重病,来厂不久,于1970年1月29日,因心肌梗塞被送往射洪县人民医院,经抢救无效病逝,终年59岁。将军病逝的噩耗传到3536工厂,厂里几百名三线工人自发赶到几十里外的射洪县人民医院,参加了将军的追悼仪式。

农场首届党代会

得知噩耗后,将军的家人从京城赶到射洪,将军的儿子到了3536厂,专门重走了他父亲每天上班要走的这条路。

5

战转出山 人去楼空

20世纪80年代,由于三线企业普遍存在交通不便、生产成本高、信息不畅等制约因素,国家对三线企业实施调整改造和战略转移,一部分地处环境恶劣的三线厂开始向城市搬迁。之后,除重要的尖端科研基地外,其他大部分三线军工企业外迁、转产,遗留下许多工业建筑及配套设施。

3536工厂同许多三线厂一样,遵循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三线企业战略转移”的指示精神,抓住机遇,出山选址,同当年选址进山不同的是,工厂有自主权,可充分利用总后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决定新厂落户绵阳。

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与射洪同饮一江水。

彼时,绵阳有个长虹厂。长虹也是三线企业,长虹电视风靡全国,绵阳成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绵阳因此而名声在外。

大树底下好乘凉,3536厂毅然选择了科技城。

1993年,工厂开始实施出山战略转移,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梦,然而,要实现“美梦成真”绝非易事。接下来征地几百亩、投资几千万搞建设,新建厂的艰辛程度,不亚于当初进山开拓,过程不用赘述。

当年,三线厂的战略转移又叫“二次创业”,国家和军队对三线军工企业的搬迁只给政策,没有专项资金,各自想办法找钱。很多三线厂在战略转移中没有把握好老厂的生产与新厂建设的尺度,到最后搞得老产品丢失,建新厂烧钱,落得一身债务,最终厂子转不动了,资不抵债,破产倒闭。而3536厂当年完成产值1.17亿元,实现利税700多万元,奇迹般地避过险滩,做到了生产建设两不误。接下来就进入产出与投入的良性循环,3536厂步入佳境。

1998年,3536厂战略转移、走出山沟的工作,圆满地画上了句号。昔日生活在三皇寺这条山沟的三线人,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山,迈向了现代化的都市。新的厂,新的城,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向往,而老的厂,老的地方,却有着他们的丝丝牵挂和念想.....

山沟中的工厂

曾经人气旺盛的3536厂,人走楼空,斜阳草树下,苍台露冷。风雨寂寥中,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6

沧桑风景 保护三线

风雨二十年后,有几位山外来的客商好奇地走进了3536老厂,他们面对的却是一座荒凉的军工城:残壁断垣、荒草连天。恰逢秋日,一路上落叶纷飞,枯黄的落叶撒满坑坑洼洼的路面,沿途墙壁上藤蔓攀援,屋顶上蒿草疯长,屋檐下挂满蜘蛛网......眼前的这一切衰败的场景,让这几个人心生悲凉,他们纷纷失望地离开这里,唯有一个叫桂雪梅的女士留了下来。当时,她心里也没底,但是,一棵生长在厂区陡坎上的黄桷树,在秋风中的沧桑风景,让她深感震撼:这棵有着50多年树龄的大树,树形盘龙虬枝,古态盎然,树根盘根错节,犹如游龙,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

黄桷树

这座行将荒废的军工城让她深深牵挂,她决心留下来保护这棵树,保护这座城,不能让它继续荒废下去。

2018年,桂雪梅的四川彩皇公司正式入驻3536厂军工遗址,她开始了保护行动:清理脏乱的环境,修补漏雨的屋顶,拾掇破旧的门窗,整理荒芜的土地,恢复厂区的路灯和绿化,初步完善了园区基本设施,并形成了一定的接待能力。

桂雪梅

很多商界朋友都劝她不要在这里浪费功夫了,那时没人能想到,几年后,这里会是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线厂大多建在广大的山区农村,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三线企业外迁后,留下的军工厂旧址,大多是简单粗暴的利用,如用于养猪、养鸡、种蘑菇等,很多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和开发,甚至遭到大面积破坏。

厂区开展活动

如何保护、开发利用这些稀缺的三线资源?桂雪梅挤出时间,外出参观学习,请教业内专家,召开研讨会。她苦苦思索,她踌躇满志,决心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来。经过几番曲折,多次尝试,桂雪梅对这座军工城有了全新的设想和规划: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挖三线文化,将其打造成红色文旅项目和综合型旅游目的地,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支生力军,对于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不失为一种创新型的发展思路。

开展活动

7

风雨阳光 花开三线

3536厂建于20世纪60年代,那个年代,由于工厂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文化生活贫乏,工厂非常重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号召全厂职工种植菊花,美化生活。于是,家家户户阳台上栽种着各种品种的菊花,每年厂里举办菊花展比赛,获胜者将代表工厂去射洪县参加菊花展。这样就形成了数十年种植菊花的传统习惯,一直传承至今。

3536秋风落叶

在得知3536老厂一直有栽种菊花的传统,桂雪梅便从外地引进菊花精品,大力发展香菊、金丝皇菊等菊花种植、深加工产业,同时公司与镇、村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合作的“产联式”模式,打造千亩香菊产业扶贫基地,带动周边100多农户脱贫致富,共同发展。

3536菊花节

与此同时,她将企业挣来的钱投入到军工城的保护中,并依托3536厂旧址遗存的厂区建筑和三线红色资源,结合射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以“讲好三线故事、弘扬三线精神、推动乡村振兴”为主题,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三线军工城,带动周边乡亲共同发展。

目前,规划建设的项目有:3536三线建设博物馆、3536三线工业馆、党史学习教育馆、65式军装体验馆、响旗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射洪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基地、菊谷观光旅游区等项目,以及菊花组培室、菊花炼苗温室大棚、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和乡村大舞台等。

3536菊花节

近两年来,3536三线城成功举办了两届彩菊文化旅游节,每年吸引游客达30万人,人们前来休闲、观光、寻根、怀旧、探秘,来的人逐年多了,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里先后接待了来自成渝两地、川中地区各级党政机关、大中型企业及中小学校的党员干部、教师学生3万人次前来参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参加团队军事拓展训练等,取得了骄人成绩。公司有了收入,周边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参观3536

自2021年来,3536三线城先后获得“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称号,3536遗址荣登“四川省工业遗产”名录,3536三线建设博物馆被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授牌为“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射洪分馆”。

基地称号

这一个个荣誉的背后,是这些年来桂雪梅的泪水和汗水凝结出的果实,是她坚守与付出的回报。正如她的名字一样,一剪寒梅,傲立雪霜,在艰难困苦面前,她从没低头,顶风逆雪,坚守三线。寒梅傲雪,只留清香,在荣誉、成果面前,她低调谦逊,显得那样平静,只留一缕清香在大山里。

如今,在射洪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在射洪市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以3536三线城为核心的射洪市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三年前,这里一片荒凉,三年后,这里将建成引领射洪文旅产业的新亮点,川中地区独树一帜的红色文旅创意新名片,四川省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全国乡村振兴的典范。

参观厂区

沧海桑田,风雨阳光。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早已尘封。沉寂多年的三线城,如今老树开新花,旧貌换新颜。3536,一颗闪亮的新星,升腾在川中大地。3536的明天将青春重焕,辉煌可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邓 龙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