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绵阳地区三线建设
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绵阳地区三线建设
徐江山 董 洋
早在“一五”期间,朱德、刘少奇、邓小平就分别视察绵阳、德阳、江油、剑阁等地,奠定了绵阳地区早期的工业雏形。三线建设时期,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九0二、九0三工程在绵阳、广元、江油、安县等地得以兴建,邓小平视察德阳工业区和曙光机械公司,六二四工程在聂荣臻的关怀下顺利开工,国家先后在绵阳地区布点了40多个重点项目,奠定了绵阳地区国防科研和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时期,在周恩来、张爱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长虹通过引进民品生产线实现了军转民发展,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通过八三九工程进行调整搬迁,科研优势得以凸显,加快了绵阳现代化城市进程。绵阳撤地建市后,江泽民关心电子工业生产,胡锦涛指导科技城建设,习近平深入国防军工企业调研……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期待,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改革创新的支持,激发了绵阳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励着绵阳人民将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战略向纵深推进。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绵阳地区工业起步
“一五”时期,国家开始布点建设“156”项重点工程,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156项重点工矿业基本建设项目。奠定了中国初步工业化的部门经济基础。以这些项目为核心,以900余个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配套为重点,初步建起了工业经济体系。绵阳地区的工业建设正是从这时开始起步,电子工业、机械工业、装备制造业等从无到有。
(一)朱德与绵阳电子工基地建设
1957年3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在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的陪同下,到绵阳视察。在绵阳城郊的西山,朱德听取了绵阳地委负责人关于绵阳城市规划方案和苏联专家建议拟在三里村、圣水村、青义坝、龙门坝分建四个厂的规划。听取汇报后,朱德提出“考虑把4个厂放在一起……规划建厂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是人多地少,四川更是人多土地少,绵阳也是一样,和苏联不同,苏联是人少土地多,他们的工厂绿化带很宽,我们不能完全搬他们的样子。现在已进入原子时代,现代战争是原子战争,不是距离两公里就能起到防空和防止战争破坏的作用”。
朱德同省、地、县领导一起,在规划图纸上反复研究,基本确定4个大型军工项目布置在绵阳城郊平政桥东南紧靠旧城集中建设。朱德副指出:“根据目前的形势,十来年打不起来,就是打起来,开工厂就要吃饭,因此,战争工业变为和平工业,到战时和平工业变为战争工业,工厂的布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针对朱德副主席在绵期间所作的重要指示,绵阳地委召开了常委会议,提出了具体的贯彻措施并狠抓落实。当年7月,地委给朱德作专题汇报。第二年,根据朱德指示,中共四川省委派省城市规划院的有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来绵阳,为城市总体规划作修改和调整,将4个大型军工项目:长虹机器厂、华丰无线电厂、涪江机器厂、涪江有线电厂,并列在平政桥南1200米的长度中建设,生产区与生活区建18米宽的跃进路。这便是绵阳现代工业的雏形。
(二)刘少奇与德阳重工业
1960年4月29至30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携夫人王光美到绵阳地区视察。火车到达德阳二重厂的专线之后,刘少奇在专列上接见了德阳县委、德阳工业区和二重厂的相关负责人,听取了各方面工作的汇报。在审阅了德阳规划图后,刘少奇就工业区的布局、城市规划和工厂建设作了具体指示,随后与夫人王光美来到车间、工地,和干部工人们见面,看望慰问战斗在生产车间和建设工地一线的工作人员。刘少奇非常关注工业区大工厂的发展建设,在工业区建设现场,他明确地提出大工厂要学习西方托拉斯模式,搞投资包干。在视察过程中,刘少奇副主席特别关心职工生活,叮嘱陪同领导要把职工宿舍建设好,厨房修好,方便群众生活。针对中央大型企业与地方的关系,他提出可以把有些大厂交给地方管理,以调动地方积极性、提高生产力。
在1960年这个最困难的时候,刘少奇为德阳大型企业的建设者们带来了战胜困难的巨大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关于搞好工业建设的许多真知灼见,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邓小平视察绵阳
1958年10月27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在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杨尚昆等人的陪同下,到绵阳地区德阳、江油、剑阁、梓潼等地视察。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绵阳地委第一书记李林枝、地委第二书记彭华等陪同视察。
10月27日,邓小平一行视察了绵阳地区德阳工业区,对工业区建设作了重要指示。邓小平同志指出:德阳的工业是全国的大工业,制造冶金设备、电站设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他形象地比喻德阳是机械工业之母,将来会建成为一个新的工业城市。邓小平还告诫绵阳地委领导要打破陈规,边建设边生产,投资要按计划、要节约成本。关于工业区和整个城市规划,要考虑长远,方便群众生活。
离开德阳后,邓小平一行于10月27日下午到江油视察武都镇的七里坡、公平坝大炼钢铁的现场,观看了二号高炉出铁的情况,地委第二书记彭华作了简要汇报。1965年,冶金工业部在江油利用原来停办的“江钢”基地和公平坝、厚坝兴建了“长城特殊钢厂”,是全国特钢重点企业之一,并带动了江油一批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
10月28日,邓小平一行又马不停蹄赶往广元视察。在广元宝轮院,地委第一书记李林枝登上了在邓小平的专列,汇报了绵阳全区的基本情况和大炼钢铁的进展情况。在汇报农田水利建设时,李林枝特别提到了武都水库的问题。因为绵阳地委早就想在武都建一个大水库,来解决涪江两岸的灌溉用水。但由于库区要淹没2万多亩农田,还要搬迁大量的城乡人口,加之不久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省委决定暂停修建这项工程。邓小平在听了汇报后表示:等以后条件具备了再修。
10月29日,邓小平来到广元剑阁县城,剑阁县委书记刘成基汇报了剑阁县的基本情况。下午,邓小平一行由剑阁出发前往梓潼考察。邓小平的这次视察,一方面为在德阳建设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提出了现实性的目标导向,为德阳长远发展“划了一个圈”,规划了科学蓝图;另一方面,邓小平的这次绵阳之行,对武都水利工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2年9月中旬,邓小平陪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访问四川,在两天的紧张活动中,他还抽空听取了四川省长鲁大东关于四川水利建设的汇报,并指出武引工程是第二个都江堰工程。这才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1987年6月国家计委以计发〔1987〕第989号文批准同意恢复建设武都引水第一期工程。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绵阳地区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的一次重要战略部署,是一次倾全国之力而为之的浩大工程,也是建国以来的一次国民经济、区域经济、战略安全布局、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末,国家在绵阳境内进行的大规模、高强度的三线建设,先后有40多个项目布点建设,奠定了强大的国防军工科研优势,也为绵阳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变化,为辖区德阳、绵阳、广元、遂宁、江油等地城市化进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毛泽东、周恩来与九〇二、九〇三基地
1956年11月,作为国务院核工业归口管理部门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二机部)成立。1964年11月17日,中央决定由15人组成中央专门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委员,全面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其他成员有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等7位副总理和7位部长。中央专委办公室主任由罗瑞卿兼任,赵尔陆兼常务副主任,张爱萍、刘杰、郑汉涛兼副主任。
三线建设开始后,二机部于1963年11月提出在三线地区进行核工业建设的报告,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专委批准了这个报告。1964年9月,二机部做出了“关于调整九院规模,加快建设四川新基地的决定”,新基地的代号为九〇二工程。1965年5月,中央专委批复,“同意九〇二工程分散布置在四川剑阁、梓潼、安县一带,建设总投资4亿2千万,建设面积约为76万平方米。”九〇二基地与青海金银滩221基地不同,221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选点和建设的,他们了若指掌,九〇二则是第一个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其意义十分深远。根据中央指示,二机部的建筑安装公司以及建设部、铁道部、水电部、邮电部、交通部、工程兵的大批人马云集九〇二,开始施工建设。1965年8月,在成都召开了九〇二基建指挥部第一次会议,宣布成立九〇二工委和基建指挥部。
到1974年,九〇二工程基本建成,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研制任务的调整,国防科委和二机部补充了八次设计任务书。它的建成,为我国全面开展核武器的研究、试验、定型和生产,为开展各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特别是为第二代核武器、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等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聂荣臻元帅给毛主席报告称,集中尖端力量形成拳头。1967年7月毛泽东主席批准,九院纳入军队建制,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研究院,对外番号是总字819部队。
1969年8月12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决定在绵阳地区江油抢建九〇三工程。1969年8月,九〇三工程筹建队40多人赶赴定点,开始了新的征程。为了抢建九〇三工程,1969年10月,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从中蒙边界调总字358部队工程兵一工区8000多人,承担抢修桥梁、公路和洞体工程的施工任务。11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汽车团(410部队),承建九〇三工程繁重的运输任务。
核工业部设计院以及23、24公司也都进入了建设现场,为协调关系,统一指挥,经四川省委批准,成立了九〇三工程总指挥部。到1977年,九〇三工程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后来根据情况变化,建设任务又做了多次调整。
(二)邓小平与绵阳地区三线建设重点项目
1.邓小平与德阳工业区建设
1965年,德阳第二重型机械厂、东方电机厂被列入全国三线建设“歼灭战”项目。当年11月4日,邓小平再次来到德阳视察三线建设,经过7年的建设,此时德阳工业区已厂房林立,拥有大量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先进设备,人口已由2万多人增至7万余人。“这已经是一个工业城市了!”看到德阳短短几年间发展变化巨大,邓小平欣慰地说道,并殷切嘱托:“要加强协作,把工业和城市搞好。”当天离开德阳时,邓小平再次殷切嘱托省委、两厂和德阳县委“要加强协作,把工业和城市搞好”。在这里,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城市建设应该遵循工农业并举,加强工业生产内部协作和工业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
从1965年起,中央和四川省又陆续在德阳县扩建和新建了数户大中小型三线企业。1966年9月,一机部决定在德阳邻县绵竹县汉旺镇动工新建东方汽轮机厂。该厂由哈尔滨汽轮机厂对口援建,1974年全部建成投产,完成总投资近1.3亿元。从1964年到1980年间,国家对德阳高达10亿元的倾斜性投资,推动德阳由一个普通农业小县向一个新兴的重工业城市的转型,到1970年末德阳已经发展为全国三大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业基地之一。
2.邓小平为曙光机械公司题词
1966年3月上旬,邓小平受中共中央委托,在李富春、薄一波等领导的陪同下,带领国务院20多个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到西北视察三线建设,贯彻落实毛泽东关于战备的指示。1966年3月30日,在中国氢弹技术即将取得突破的关键时刻,邓小平视察了曙光机械公司(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青海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他仔细询问了各方面工作进展情况,并亲笔写下: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豪情使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全体同志受到极大感染,激发了大家的创造热情。中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66年12月28日成功进行氢弹原理爆炸试验,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到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也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其发展速度之快和邓小平对国防工业建设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
(三)聂荣臻与六二四工程
1964年,聂荣臻元帅指出,“要抓紧空气动力中心和高空模拟试车台的建设,否则,将来势必造成大的被动”。六二四工程就是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关怀下,经国家计委、原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于1965年9月批准,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又于1983年12月批准六二四所建设规模调整并安排进行建设的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总投资2亿9千万元。它包括以高空台为主体的37套(台)发动机整机和零部件试验设备,以及相应的动力、机加和生活设施。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零部件试验设备先后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它们为高推重比发动机预研、三大核心部件和中推发动机核心机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高空台投资1亿9千多万元,是自行研制航空发动机必不可少的大型试验设备。1965年开始建设,1977年一期工程安装完成,直接排大气联合调试取得一次成功。
(四)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绵阳“三建”建设
1965年3月,董必武、贺龙和聂荣臻到四川三线地区,分别视察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德阳第二重型机械厂、攀枝花钢铁基地等。[1]1977年5月14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接见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的川西北矿区代表刘汉贤。[2]
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绵阳地区三线建设调整改造
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国际形势的主流。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判断和三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和党中央作出了“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战略决策,部分三线企业开始向城市调迁。1984年11月,国务院三线办公室在成都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七五”三线地区企事业单位调整方案》,全国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由此全面展开。
(一)周恩来与长虹产品结构调整
1958年,长虹机器厂开始筹建,建成初期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企业一直发展缓慢。在这样的形势下,长虹人不得不在完成军工生产任务的同时,研制民用产品,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寻求出路。在1960年至1961年的两年间,工厂曾组装“海燕牌”五灯收音机818台,自行设计制造“海燕牌”50瓦扩音机1013台。靠这些民用产品,长虹度过三年困难时期。进入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1973年国家下达给长虹厂的军品生产任务几乎为零。
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提出的“军民结合”方针为长虹人指明了方向。厂长王治东与长虹厂的决策者们反复商议,果断地提出了“保军转民、以民养军”的战略,选择市场潜力很大的电视机作为民用产品,从而使长虹厂在军转民的道路上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1972年10月,由周恩来总理批准,王诤亲自点将,让王治东参加中国电子工业代表团,前往美国考察引进彩色显像管生产线,以配套国内的彩电生产。谈判获得了成功,康林公司送给代表团一只象征长寿、吉祥的玻璃制品——蜗牛作为纪念。却被诬告“接受帝国主义屈辱”。后来由于周恩来总理的干预,“蜗牛事件”才算平息。直至1986年8月,长虹厂与松下联合设计、分工制造的一条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彩电生产线才终于建成。至此,长虹在彩电生产技术和规模经营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长虹的军转民战略终于迈出了致胜的一步。
长虹在完成了“军转民”的战略转变后,深入调查,认真分析,摸准经济脉搏,把握市场机遇,发展规模经济,狠抓内部管理,增大科技投入,高举“产业报国;振兴民族工业”大旗,促进了经济效益的高速增长,使企业发展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1997年,长虹电子集团公司工业总产值达250亿元,彩电产量为667万台,销售收入达188亿元(含税),分别为1992年的9.6倍、6.6倍和10.7倍。
(二)张爱萍与“八三九”工程
1983年4月,国防科委主任陈彬来九院视察,邓稼先院长陪同用了一个星期时间,才把分布在绵阳地区5县2市的相关研究所转了一圈。国防科工委领导和九院领导都认为,九院整体调迁到计算机所所在地绵阳是最佳选择。并且请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到九院调研。
张爱萍不久来到九院,他走访了所有研究所。调研结束回到院部,张爱萍连续召开了几次院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九院必须改变现在这种分散的被动局面,尽快调整布局,做到相对集中,提高科研效率,稳定科技队伍,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加快新一代核武器和战略威慑武器的研制速度。随后,张爱萍又征求了四川省委书记谭启龙的意见。
1983年6月13日,张爱萍给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提交报告:“经与九院领导及四川省委领导同志商量,均认为必须调整九院基地布局,原则是凡因分散而不利于尖端武器研制生产者,一律集中到绵阳市郊,与正在那里建设的九所、计算中心(含亿次机)靠拢,其经费约3.5个亿,第一年,只需几千万即可,建议国家予以批准,以便九院作具体规划”。中央军委、国务院很快批准了该报告,第一年投资列入国家当年财政支出,九院迁建开始启动。八三九工程在四川省绵阳市东北郊申家沟、周家湾一带建设,占地3362亩,建设规模52.70万平方米(前期工程加后续工程),建设总投资55210万元,定员9000人。工程于1985年6月正式开工,1992年基本建成,1993年收尾。国家验收委员于1994年11月2日全体委员一致通过《八三九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并指出:“八三九工程是1983年9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核工业部九院)的布局调整工程,是“七五”“八五”期间按合理工期组织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八三九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后,提高了科技工作者研发工作的效率,解除了职工生活后顾之忧,极大地发挥着人们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已完成多次国家试验任务,对高技术探索研究、先进性常规武器研制和军民两用技术开发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充分表明国务院、中央军委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建成军民结合的现代化国防科研基地英明决策,为新一代核武器研制和高技术探索研究,为提高科研水平,稳定科技队伍,促进对外开放、加强学术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党和国家领导人关爱下绵阳新发展
(一)改革开放与绵阳撤地建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绵阳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加大城市改革的步伐也提上日程。1983年8月18日,国务院批复成立四川省辖德阳市。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绵阳地区建立绵阳、遂宁、广元三个省辖地级市的方案。绵阳撤地建市后,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绵阳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决定将“科技兴绵”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中国科技城建设
2000年,绵阳经济总量由四川省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排名西部地区第五位,仅次于成都、重庆、昆明、西安,先后创建了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以及联合国宜居环境城市。绵阳雄厚的科技资源、较好的产业基础、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城市环境,特别是国防军工方面的特殊地位,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江泽民、朱镕基等先后到绵阳视察,对绵阳科技优势留下深刻印象,认为绵阳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可以在西部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并发挥示范的引领作用。世纪之交,党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在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中央逐步确定了依托绵阳科技优势,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思路。2000年9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绵阳视察,专题研究绵阳依托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发展高薪技术产业,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绵阳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吴邦国、贾庆林、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绵阳视察灾后重建和科技城建设工作。大规模的重建,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提供了加快前进的新机遇,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明确要求绵阳科技城要努力建设成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3个重大国防科研项目布局绵阳。
1950年代中后期至今,绵阳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地区成长为国家三线建设布局地、国家科技城建设创新示范区,这是党执政兴国的巨大历史成就,蕴含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正式他们的关心、支持和殷切期望,把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及时转化成了绵阳三线建设、军转民和军民融合的巨大动力,推动了地方克难前行、富民强市,激励着绵阳人民开拓前进,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