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县三线建设的经验、历史作用和启示研究
青神县三线建设的经验、历史作用和启示研究
徐 红
上世纪60年代,我国政府在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略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青神县境内的黑龙公社、青竹公社(现属黑龙镇)两个乡镇,也在迎来了3个三线军工企业和1个附属医院建设项目。
一、青神县三线企业的基本情况
一是国营星华仪器厂(国营八六七厂,代号:709信箱)从1967年起至1971年建成,地点在黑龙公社十一大队(今黑龙镇徐冲村),按第四机械工业部(67)四计字0672号文“关于一九六八年内地建设方案”通知要求,由七六六厂筹办新建国营星华仪器厂,以时间统一勤务系统和Rb原子钟为主要产品。
二是国营建川机器厂(国营四五一厂,代号:405邮箱),地点在黑龙公社一大队(今黑龙镇肖坝村)。1969年,经国家三委一部(计委、建委、经委、财政部)在“69.10会议”上批准了国营建川机器厂(代号四五O一厂)的立项,生产各类气候环境试验和可靠性试验专用设备。197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机械工业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以(70)军管生字第182号文,批转四机部机电设备安装公司负责包建国营四五O一厂,由四机部第十一设计院负责设计。
三是国营建华仪器厂(国营八六三厂,代号:306信箱)。地点在青竹公社(今黑龙镇建华社区)。1970年4月,第四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八六三厂筹备领导小组”,负责建厂筹备工作;5月,第四机械工业部下达《关于八六三厂建设方案的通知》,将工厂命名为“国营建华仪器厂”(代号国营八六三厂),生产通讯类有线电测量仪器,新厂由国营涪江有线电厂(即国营第七三O厂)负责包建,由十一设计院与七三O厂组织以工人为主体进行设计。
在进行三线企业建设的同时,1972年,电子部第四O八医院在青神县黑龙镇建院,主要是为周围3个三线企业和附近的广大群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二、三线建设的主要经验
三线建设已告一历史段落,企业转型已尘埃落定,它是我国在那一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总结。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保障。三个三线企业在厂党委的领导下,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按照毛主席“一定要把三线建设好”的指示,经过批陈整风、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等运动,狠抓革命大批判,提高广大职工的三个觉悟,激发战天斗地的革命干劲。贯彻毛主席的三条重要指示,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理轮的学习,进一步促进了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端正了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增强了革命团结,增强了抵制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能力,推动了革命和生产的发展。开展现场忆苦思甜的教育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批判会、学习班,对职工进行形势时事的教育,大讲战争因素增长,讲扎根三线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提高职工群众加快三线建设的认识。”
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的领导,使三线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力推动了三线建设的发展,凝聚了职工的人心。出现了临死前还要叫4个儿女用担架抬着自己再到星华仪器厂那块牌匾前职工杨翠蓉等爱岗爱厂典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我们任何时候任何事业取得胜利的保障。
(二)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积极对外合作。毛泽东在1945年8月13日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演说中,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原则。自力更生成为了我们取得政权和建设国家的基本方针。青神三线企业也是自力更生的典范。
一是自主设计。自主设计工厂,在当时没有任何参考和借鉴的条件下,采取老厂带新厂的办法进行工厂设计和建设。国营星华仪器厂(国营八六七厂)由七六六厂筹办;国营建川机器厂(国营四五O一厂)由四机部第十一设计院负责设计;国营建华仪器厂(国营八六三厂)新厂由国营涪江有线电厂(即国营第七三O厂)负责包建,由十一设计院与七三O厂组织以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小组进行设计。
自主设计产品。坚持工厂一切活动为设计服务,当时的产品设计任务来源于国家统一分配,从全国各地抽调电子机械等专业人才组成设计研究所。白手起家,无样机、无现成可以参考的资料。由于当时条件有限,翻译室提供的翻译资料十分有限,都需要设计师自己琢磨,设计十分困难。当时为了设计造型和色彩等,设计人员经常要熬夜加班。
八六七厂的时间标准(时间统一勤务系统)设备,是工程系统内时间统一的全球时间同步的守时设备,先后设计出各类石英频率标准及分路放大器等频率标准设备、各类数字式电子测量仪器、电源和彩色印像等电子应用产品。国营建华仪器厂(八六三厂)主产产品为有线电测量仪器,先后设计出制有线电测量仪器38种、通用测量仪器9种、其它产品8种。四五〇一厂先后设计6大系列40个品种的各类环境和制冷设备。
二是自主发展。建华仪器厂建厂之初,有的同志主张把七三〇厂的电子管仪器接过来,先练练兵,再搞半导体仪器比较保险;有的同志则主张,应着眼于“新”,从半导体仪器着手。经过充分讨论,统一认为:电子管仪器是落后于时代的被淘汰产品,不应当沿着已经落后的老路爬行。于是下定决心在“新”字上下功夫。从半导体仪器搞起。当时新厂没有房子,就暂借老厂(七三〇厂)一间六十平方米的房子做作场地;没有元器件,就向老厂调了一部分,又找些边角余料代替;没有设备,就利用老厂休息时间见缝插针;技术力量少,就一专多用。三〇六厂先后开展了302机大会战,开展了四个新产品(303、304、305、306机)调试检验突击战。四五〇一厂是特定为研制和生产环境试验设备方面的专业厂家,当时只能从既定的专业方向去求发展。尽管专业技术比较狭窄,但在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和全厂职工的努力下,二十年来,对环境试验设备的开发上,经过了从小到大(容积)、从简到多(功能)、从低到高(性能)的发展阶段,在压缩机的二元复叠制冷系统和功能扩展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
自主管理。三线企业开始建设以来,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广大三线人边探索,边建制,加强企业管理,丰富企业文化,为三线企业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主包括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安全制度、产品质量责任制、设备管理维修制度、原材料消耗节约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规章制度。开展以整顿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整顿工作,采用组织有关人员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请专业技术人员作企业管理报告,由生产计划科、劳资科、技术科上业务技术课等方式,进行产品质量整顿,开展“十查”和“质量信得过”活动,严格执行三级检验制,着重抓原始记录、定额管理和开展经济核算,落实技术责任制,进行技术考核。制定劳动、计划、物资、技安、房产管理办法。抓安全教育,形成有力的生产指挥系统和厂部、车间、班组管理网。抓劳动纪律,提高职工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抓文明生产评比,清除垃圾、疏通沟渠、整修房顶、粉刷墙壁、油漆门窗、修整道路、植树栽花,设备“脱黄袍,换新装”,保持良好的工厂面貌。
积极对外合作。我县三线企业在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也逐步解放思想,积极争取国内外的援助。建华厂先后邀请美国FIVKE(弗鲁克)公司国际部经理RON-Wamloet(隆奈·万姆德)和亚洲市经理蔡金德来厂参观、商谈合作事宜,随电子工业部电子量仪器考察组前往美国进行技术考察,从美国FIVKE公司引进8020B数字电压表设计技术,邀请日本亚细亚交易株式会社来本厂参观并洽谈业务,邀请西德W·G公司出口部销售经理简克·施律特和高级销售工程师克利斯朵夫·享弟斯到厂考察。建川厂引进丹麦丹弗斯(DANFOSS)公司PW型压缩机生产线,邀请丹弗斯公司项目经理和总工程师来厂,进行了引进设备和技术的交工验收。
(三)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胜利永远的法宝。三线建设中,离不开当地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一是无偿划地。国家确定三个三线企业放在我县建设后,当时的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都无条件支持,我县三厂一院,先后上千亩土地征用,按资料上反映时间推算,都是1~2个月内完成。二是参与建设。县革委、县人武部在1970年12月,组织1700名民兵参加三线建设。他们都是青壮年,背着被盖卷,扛着锄头,握着扁担,带着箢篼,背着粮食,采取回生产队记工分的方式,参与到了三线建设中。他们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建起了上座座高楼,修起了一条条沟渠。在八六三厂的建设中,随着基建工程的进展,先后进入工地参加建厂的除厂里的职工外,还有省建、省安装公司、青神和眉山的县、社建筑队伍,井研、五通、青神的民兵等共约1000人。出现了各地支援建设的动人局面。三是输送工人。我县三线企业除援建企业派出的领导班子和技术人员外,上万名职工中,绝大多数是从当地就近招收的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民工,他们是三建设的有益补充。
(四)坚持艰苦创业。首先,发扬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的精神。在开始试制产品的时候,利用援建企业仓库积压的质量不太好的、精度不高的机床,作为生产工具,很多生产加工的机床还是国民党时代留下来的皮带车床加以改造而成的。对于没有的设备,在部分都是通过自己动手生产出来的。其次,发扬“三边”精神。建厂之初,围绕抓基建的同时,要不要抓试制、生产的问题,发扬边建厂、边设计产品、边试制生产的精神,提高生产效率。再次,广大干部群众不怕困难,勇于奉献。八六三厂在抢修“三通”(路通、水通、电通)工程中,一位汽车司机带领民工仅用三天时间就抢修了一条七百米长的简易便道;一位老工人领头,群策群力,自己设计,土法吊装,架设了鸿化堰公路桥,自制了二万多平方米预制构件;一位木工师傅主动担任设计和现场施工指挥,修建了四千多平方米工棚,解决了临时住房。试制队伍利用工地简陋条件,建起临时生产线,把简易五金库作为车工、钳工场地,干打垒办公室作为装配场地,临时工棚作为表面处理场地。当时,机械加工条件很差,最初只有两台旧车床、三合钻床、几个老虎钳,大家群策群力,自制了一些专用设备:电镀没有专门设备,就利用一口铁锅,两个瓦缸和一些面盆、铁桶来代替;自制电路没有工作台,就把旧晒板、旧腐蚀箱修改后利用;晒板没有光源,就利用自然的阳光。建川机器厂在1971年7月3日,一场罕见的雷电风暴和大雨席卷着建设工地,全部工棚和临时设施倒塌破坏,发电机房的钢屋架都埋成麻花。为了抢救被雨水浇湿了的水泥,大家顾不得抢搬个人物品,而突击连战四天三夜,把全部水泥用到基础工程上,挽回了国家损失。
(五)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三线企业的建设者们尊重自然规律,传承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在选迁厂址方面,1970年7月,四川省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八六三厂建在仁寿县花瓷公社金家湾和庙儿沟;8月,基建队伍进入该地,进行道路等工程建设,由于该地水源不足等原因,不符合建厂条件。10月,就及时进行重新选址,12月,经省工办批准,将厂址重新选在青神县青竹乡(今青神县黑龙镇)。八六七厂选址上,1970年5月,先后在四川省广元、仁寿、青神等地区选取厂址,几经变动最后将厂址确定在四川省青神县黑龙公社十一大队的丘陵地区。
在及时转型方面。建川机器厂在出现企业“吃不饱”并可能亏损的情况下,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发挥设备制造方面的优势,积极转型,研发生产工艺相近的民用工业品。克服搞民品是“不务正业”“产值低,没搞头”“成本高、没销路”、担心“丢下军品搞民品,还是不是军工厂”等认识,从试制出第一台生活用的半导体冰箱开始,主动与商业、畜牧等部门联系,先后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大小冰糕机和冰淇淋机、各种型号冷藏箱(库)、小型食品冷藏库、疫苗冷库、压缩机和配套机组、各种规格容量的活动冷库与固定冷库、全封闭压缩机和配套机组等,成为了军工企业成功转型的典范。转型组建的丹甫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成为眉山市首家上市公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华仪器厂也主动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以销售、试制、创优为重点,开展多项可研试制产品创新活动。先后有17个新产品设计定型,其中有11个生产定型,其功能和技术指标优于同行厂家;另外,还试制生产了9个应用产品。这些新产品在渡过经济难关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四〇八职工医院1997年2月,从青神县黑龙镇迁往眉山县东坡镇黄州路并开诊。2002年7月更名为眉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保留“四〇八职工医院”牌子。2008年7月与市第二人民医院再次整合重组为眉山市人民医院(眉山市传染病医院)。
三、正确认识三线建设历史作用
(一)促进了我国军工企业发展和军事强国。三线企业为特定任务而建,也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虽然现在不复存在,但其光芒永存,功绩永在。星华仪器厂系全国唯一定点研制生产时(统一时间统一勤务系统)的军工企业,为我国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远程导弹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亚洲一号卫星”“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以及“澳星”“神舟号”的发射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护航了中国飞天梦。建华仪器厂是电子工业部所属生产通讯类有线电测量仪器的专业厂,先后开发研制67门类147系例的80多个新产品,并获得国家银质奖和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为军用通讯用出了卓越贡献。建川仪器厂是电子工业部特定的研制和生产环境体验设备的专业厂家,主要为电子、电工、航空、航天、化工、冶金、生物等行业,提供大型试验室,其大部分都被电子工业部列为第一批公布的替代进口的设备。其中为780厂试制的温度——高度试验箱,全套工程包括制冷、高温、低压真空、透波、风速、温度转换、监测控制等全部项目,为我国的歼8-II机载多卜勒雷达地面试验提供了手段。三线建设成果是为战争作好了准备,一旦沿海发生战争,内地有了作为国家的战略后方和安全保障的资本使发达国家的封锁、控制、勒索已不到我们;三线企业虽然解体或转型了,但其科技成果保留了下来,为军事工业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为改革开放做好准备。三线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完成了历史使命,促进了军强国。三线建设的背景本身就是在1956年之后,中苏由于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分歧,引起了苏联极大不满,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逼还抗美援朝时期购买军备所欠下的债务,并且还策动新疆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两国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台湾海峡,他又挟迫我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在这种形势下,从备战的角度,提出的三线建设。试想,中国没有三线建设,没有三线建设所形成的工业基础,没那一批企业管理人才,没有两弹一星,如何保障我们的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如何保障在开放过程中不被丧权辱国。三线建设在当时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巩固了国防,镇慑了一切侵略者。
同时,三线企业建设是我国在西部部署工业的大手笔,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部分三线企业解体后,大量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创办企业,参与外资引进,成为改革开放的另一支生力军。
(三)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青神三线企业给青神带入了全新的工业文明和文化资源,让原来僻远无名的青神悄然成为了国防工业基地,大量外来建设者的进入,从工业技术、道路建设、能源保障、文化卫生设施等方面,推动青神进入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为青神当时以农机服务为主体的工业,以水电和散煤为主的能源业,以机耕道拖拉机和船运为主的交通运输业,以及粮猪结构的农牧业,带来了新的冲击,催生了全新的理念,传播了工业的新技术,也提高了青神人民的医疗卫生水平,丰富了青神人民的文化体育生活。三线建设”虽然结束了,但在三线建设中形成的水电气路基础设施、转型后的大中型企业等仍在继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三线建设中的机械制造和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县的机械制造、铸造等工业相对发达,为全市唯一的全国机械产业百强县,和当时三线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四、坚持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有规律的,如果建设和发展的方法不当,势必适得其反,影响人民利益。第一,大规模三线建设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投资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未能协调发展,农、轻、重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三线建设投资方向主要集中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形成基本建设规模过大,积累率过高,忽视了对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甚至职工工资事实上处于冻结状态,致使人民生活水平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第二、三线建设忽视了沿海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未能统筹东西部发展,影响整体国力的增长。由于集中建设三线地区,全国有380多个项目、14.5万人、3.8万台设备从沿海地区迁到三线地区。由于西部当地经济基础比较落后,措施难以配套,大量资金和设备闲置,施工队伍窝工严重,生产、生活问题较多,造成长期不能开工或开工不足。底子厚、本来能取得很高经济效益的沿海地区,投资相对严重不足,影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第三,三线建设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三线建设是按“山、散、洞”的方针建设的,当时确定的“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方针有它的合理性的,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一些国防尖端工程,更应首先考虑其隐蔽性。但是,过分强调了山、散、洞原则,势必违反经济规律,也不利于企业发展。比如,由于谷深山高,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资源开采利用困难;远离大城市,信息不灵,企业和社会负担加重等,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三线建设已成辉煌历史,总的来看,三线建设是正确的,成就是主要的,它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青神县党史和县志编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