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四川三线建设>总结研讨>详细内容
2024-02-28 14:26:54

德阳成为三线建设重点地区的原因分析

作者:朱淑君 周世学 来源:中共德阳市委党校 发布时间:2020-02-18 09:32:08 浏览次数: 【字体:

德阳成为三线建设重点地区的原因分析

朱淑君  周世学

三线建设是1964年开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这次大规模经济建设,总投资达2052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近40%,是新中国建设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德阳经历了三线建设全过程,在此期间,国家在德阳投资约10亿元,建成了中国二重、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等中央和省属大中型企业近20个(不含县属国有企业),形成了重型机械、大型发电设备、建材、化工、食品等多门类工业体系。三线建设使德阳从农业文明一步跨入了工业文明,推动德阳完成了由一个普通农业小县向一个新兴的重工业城市的彻底转型,同时也为德阳地级市的诞生及其后续成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那么,德阳为何能抓住三线建设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成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并最终彻底改变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德阳区位优势明显

德阳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阳县位于中国具有战略纵深的成都平原东北边缘,地势较为平坦,建设成本较低;二是德阳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境内河流纵横,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农业灌溉便利,自古以来农耕发达,粮食较为充足;三是德阳毗邻成都,交通方便,宝成铁路和川陕公路纵贯全境,有利于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德阳附近的江油钢铁厂、成都钢铁厂、无缝钢管厂的钢铁,德阳南边的乐山、宜宾、西昌钢铁厂的钢铁以及广元、昭化、江津、乐山等地的煤都可以方便地运输到德阳[1];四是德阳的地下水位较低,对建筑物基础的不利影响较小,能够满足大工业建设对地下水位的严格要求;五是德阳有优质的砂石资源,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砂石资源丰富,德阳黄许镇砂石厂生产的砂石更是产量大品质好,是建筑工程不可缺少的原料;六是德阳气候适宜,很少出现太冷太热的极端天气,利于精密仪器的维护保养。所以,西南重型机械厂的厂址在德阳、眉山、成都、简阳、宜宾5个地区选来选去,选了2年,最终仍选在德阳。

二、德阳工业区建设为三线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在三线建设开始之前,德阳就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建设的重点区域。从1956年到1960年,德阳先后进行了两次工业区建设。因此,三线建设开始的时候,德阳已经有了一定的建设基础。

(一)德阳第一次工业区建设

一五计划期间的1956年9月,国家决定在德阳进行航空电子工业建设,拟建设“4厂4校”[4厂即420厂(今成都发动机公司)、电子雷达780厂(今四川长虹公司)、776厂](今成都国光电子管厂)和711厂,4校即航空工业学校和2417、2418、2419三所航空工业技术学校],职工总数为39000人,其中420厂及4校26000人,711厂等3厂为13000人。为服务航空电子工业“4厂4校”建设,四川省委决定在德阳县建立工业区并组建四川省德阳工业区建委。1957年2月15日,德阳工业区工委也正式成立,并由省委直接领导。在德阳工业区工委、建委和德阳县委的协同配合下,工业区规划、新厂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和建市工作都相继展开。遗憾的是,1957年,根据党中央“保障重点、适当收缩”的方针和国家计划调整的统一部署,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推迟“4厂4校”的建设。同年9月,省委决定撤销德阳工业区工委、建委。“4厂4校”后来改建他地。

(二)德阳第二次工业区建设

第一次工业区建设下马不久,国家决定将原德阳工业区建设重点从航空电子工业为主调整为以重型机械制造和大型水力发电设备为主。

1957年12月下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来到成都,确定在德阳县城南边建一个有12000吨水压机的大型重型机器厂,定名为西南重型机器厂(1959年5月更名为德阳重型机器厂、1960年12月9日更名为第二重型机器厂)[2]

1958年6月8日,国家确定在德阳建设6个电机制造厂,即: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1965年6月2日更名为东方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电器控制设备厂、电器材料厂和重型电机厂,目的是把德阳建设成重型机械工业基地,逐步承担起为国家发展矿山、冶金、电力工业所迫切需要的机械设备制造任务。

1958年10月13日,中共德阳工业区委员会在德阳县城南郊隆重举行了西南重型机器厂、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制造厂开工典礼,揭开了德阳重型机械工业和发电设备工业建设的序幕。来自中央、四川省以及邻近郊县的来宾和德阳建设者3万余人参加了此次盛大的活动。次日,《四川日报》在头版头条用大红标题《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将来产品世界称雄》报道了此次开工庆典活动。

后来,由于大跃进的失败导致德阳工业区建设再次下马。1960年6月29日,四川省委决定撤销德阳工业区党委、建委机构,德阳工业区除重机厂和水力发电设备厂继续建设外,不再安排新建项目[3]。遵照省委的此项决定,德阳工业区党委、建委机关研究决定从7月20日起停止办公。

(三)德阳工业区建设取得的成就

截止1960年7月德阳工业区建设停止时,德阳工业区建设的两大重点建设项目:德阳重型机器厂和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的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德阳重型机器厂厂房建设完成45%,铸铁、粗加工、模型、电炉炼钢、黏土砖等5个车间局部投入生产,锻压车间的1250吨、3000吨水压机基本完成安装;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基本建成厂房6.7万平方米,占计划的37%,焊接、冲剪、铸铁车间的熔化工部及大电机厂房的两个18米跨1.8万平方米建成投入生产[4]。城市建设方面,德阳城市用地近9平方公里,新建市政道路21879米,基本建成日供水3万吨的南塔自来水厂以及电管所、邮电所、医院、托儿所、中学校等配套设施,县城总人口达9万人,城市化率为23.2%,比全国高3.5个百分点[5]

基于以上建设成果,虽然德阳工业区建设停止了,但两次工业区建设所留下的大量工业用地、现代化的厂房、先进的生产设施设备、生活用房和初步形成的市政设施为后来的三线建设选址德阳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保证。昨天,我们依靠党的统一领导,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用很短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十八大以来,我们依靠党的统一领导,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而德阳能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同样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关怀。

1957年3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朱德同志到四川视察军工生产,在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陪同下,火车专列停靠德阳站。朱德同志在专列上听取德阳工业区和德阳县党政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对德阳工业区建设表示极大的关注[6]

1958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来到德阳,视察中,小平同志以战略家的眼光和气魄为德阳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规划了美好蓝图。他说:“德阳的工业是国家的大工业。拿制造冶金设备、电站设备的大工厂来说,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这是机械工业之母——‘母机’工业,德阳将成为一个新的工业城市”。为了解决副食品、劳动力和其他资源问题,小平同志站在中国地图前,用手在地图上把德阳、绵竹、中江、广汉、罗江划了一圈,说“德阳是不是也要划几个县进来”。“城市规模根据这些工业项目和将来的发展,郊区要划大一些,许多东西才可以自给。如果城市人口以30万规划,还是小了些,要按城市50万至100万作规划。德阳50万城市人口完全可能”。关于城市道路的建设,小平同志提出“城市的马路要宽,干线36公尺窄了,马路要100公尺宽,还要林荫道、栽树栽花,象长春那样宽才好。”

1959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元帅由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陪同视察建工部一局承建的二重厂、东电厂。

1960年4月30日,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二重厂首任厂长兼西南重型机电学院院长景晓村陪同下视察德阳工业区建设。他听取中共德阳地委、德阳县委和德阳工业区党委负责人汇报工作后,指出:由于当前国家经济很困难,工业区要做好缓建的准备,暂时“下马”,但必须保护好一切设备,一旦形势好转就要立即再“上马”[7]

1965年11月4日,邓小平同志再次来到德阳视察。经过7年的建设,此时的德阳已是烟囱高耸、厂房林立,拥有大量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先进设备的崭新工业区了。看到德阳短短几年间发展变化巨大,小平同志高兴地说,“这已经是一个工业城市了!”并殷切嘱托:“要加强协作,把工业和城市搞好。”

四、德阳县及邻县人民的大力支持

德阳之所以能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还离不开德阳全县人民以及邻县人民的大力支持、通力协作。

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其中不仅涉及到农民耐以生存的田地、他们常年居住的宅基地,还涉及到他们埋葬逝去亲人的墓地。按照当时的规划,从1958年起,德阳工业区有7个较大型的工厂(水力发电设备厂、电气材料厂、控制设备厂、西南重型机器厂、汽轮机厂、重型火力发电厂)和部分市政单位开始进行施工建设,征地范围涉及到德阳县的孝感、金阳、八角、田园、大漠、城关等6个乡镇,约占用土地面积18381亩,涉及到需要移民搬迁的农户约1400户,坟墓13829个[8]。据德阳工业区关于土地证明居民安置工作的总结报告,截止1959年4月,全区先后被征用土地的搬迁农户和居民共1683户计6453人,其中男3449人,占总人数的53.44%;女3004人,占总人数的%46.56;有劳动力的3327人,占51.55%[9]。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看着自己的房屋被拆而被迫迁居他处,对任何人来讲都不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在德阳县政府及工业区党委的积极动员下,广大农民明白了工业建设的重大意义,努力克服了自家的困难,积极支持移民搬迁工作。他们有的说“为了工业建设,拆房搬迁是完全应该的”,有的说“社会主义建设好了,人人都有一份”[10]。而在征地移民搬迁工作开展之初,由于还未采取居民点安置的方式,而是采用挤房移民迁居的办法来解决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居住问题。所以当时的移民搬迁,不仅需要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的大力支持,还需要附近其他居民全力配合,将自己有限的房屋腾出一些给移民居住。在1958年8月的移民搬迁工作中,德阳县城铁路以西的红雨社、红五四社、大桥社和油店子附近的共和社等处共动员出空房屋123间[11]

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还需要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学徒工和民工等劳动力。在1959年德阳工业区建设进入高峰期时,全年需要新增的工人数达到55698人,包括学徒工15799名,合同工9079名,民工14390名,技工16412名[12]。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对当时县城人口仅仅1.8万人的德阳来讲,是远远不能满足的。据不完全统计,为了支援德阳的工业建设,绵阳、遂宁专区向德阳调配民工等3万余人。

今天,德阳人已基本实现了小平同志为德阳描绘的蓝图,川西平原上耸立起德阳这座耀眼的工业城市。

五、结论

正是因为德阳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并在工业区建设时期形成了较好的工业基础,才能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关怀下,在德阳全县人民以及邻县人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为国家的国防和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德阳力量,并同时推动德阳这座城市自身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壮大。过去,德阳抓住三线建设的机遇,实现了从农业县城到新兴工业城市的华丽转身。今天,已经成为重装之都的德阳,更应该抓住高质量发展和创建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的重大机遇,引领德阳工业和城市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中共德阳市委党校)

注释:

[1]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线建设在四川·德阳卷(上)[M].四川: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2015:121

[2]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工业区及三线建设大事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12

[3]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线建设在四川·德阳卷(中)[M].四川: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2017:342

[4]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线建设在四川·德阳卷(上)[M].四川: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2015:4

[5]周明长.三线建设时期的中国城市化——以四川德阳为中心[J].江西社会科学,2018

[6]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工业区及三线建设大事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10

[7]余凡.1960年,刘少奇在四川视察[DB/OL].2018-04-30

[8]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线建设在四川·德阳卷(上)[M].四川: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2015:118

[9]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线建设在四川·德阳卷(上)[M].四川: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2017:53

[10]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线建设在四川·德阳卷(上)[M].四川: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2015:119

[11]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线建设在四川·德阳卷(上)[M].四川: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2015:119

[12]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线建设在四川·德阳卷(上)[M].四川: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2015:175-176

来源: 中共德阳市委党校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