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编纂探索>详细内容

【史志论坛】村志村史写什么‖刘德元

作者:刘德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2-18 15:58:30 浏览次数:285 【字体:

村志村史写什么

刘德元

编者按:经省政府同意,2021年6月我省正式启动全省镇村志编纂工作。为加强对镇村志编纂工作的指导,切实提升编纂质量,写出本镇本村特色,2021年8月5日,省地方志办印发《四川省乡镇(街道)志、村志参考凡例》《四川省乡镇(街道)志、村志行文通则》《四川省乡镇(街道)志编纂基本内容》《四川省村志编纂基本内容》等规范。经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同意,2024年7月,省地方志办翻印《全国村志编修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发送各市(州)及县(市、区)地方志部门。2024年12月10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117期(总第722期)专门刊发《让村志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从编修〈大刘庄志〉谈起》一文。今天刊发刘德元同志积多年编纂与审稿经验撰写的《村志村史写什么》一文。请各市(州)地方志部门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督促所属县(市、区)地方志部门认真抓好编纂业务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组织镇村志编纂同志学习掌握以上规范及相关经验,避免套用市(州)志、县(市、区)志的结构,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亮点,真正编纂出一部记录镇村发展历史与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留存文化根脉、留住乡愁记忆、有益后世子孙的良志。

近年来,村志村史编修如火如荼。春节期间,笔者受朋友之托审读了一部村志(史)稿,改稿之余,感到有几句话要说。

编修村志村史,是全国二轮三级志书完成以后,由地方史志部门鼓励支持、乡村自发兴起的一种修志行为,也可以说是二轮三级修志的一种拓展延伸。

但是,村志村史写什么?怎么写?需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编写村志村史?我想,这就需要地方史志部门或社会上有“志”之士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若不然,村志村史的编写将会显得杂乱无章,良莠不齐,甚至浪费资源,误导后辈,起不到存史教化、留住乡愁的作用。

我审读的这部村志(史)稿最大的问题是,编者把主要笔墨放在了记录村官、领导视察(志稿把乡镇干部下乡称为视察,照片选择也不规范)、乡村名人、脱贫致富等重大主题上。但志(史)稿中,主笔对于乡村的历史沿革、姓氏源流、村民村事、民风民俗等方面关注不多,缺项多,明显错误多,不能显现一个村庄的历史沿革、文化故事和发展成就。这部村志(史)稿虽不具普遍性,但具有代表性,展现出当下编写村志村史应当注意的问题,明乎于此,才有可能编好村志村史。

纵观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乡村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不仅物质生活渐趋丰足,城乡之间的差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人们在精神文化追求上也日渐复杂化、多样化。诸多的外来文化不仅穿街过巷,风行于城市,也经由某些特定人群还有便捷的网络、快递,对广大乡村产生无形且强烈的、以点带面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庄在不断地消失,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时间推移,老人的不断离开,最后一代传统农民或将彻底消失。

而正如我审读的村志(史)稿,有的村志村史编写,重心或主要笔墨、书写的对象放在了记录村官、领导视察、乡村名人、经济发展等重大主题上,乍一看,抓住了时代的主流,具备一定“官修志书”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但是,我们要看到,村庄是村民聚居的处所,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家族聚居而自然形成,村庄的主体是村民,是家族,是氏族。古老的村具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历史,年轻的村也有数十年历史。村落的沿革、文化、物质、精神等问题关乎村民的心灵建设,关乎民族信仰,关乎村民的“自制”“自治”“自洽”和“自处”,以及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互动”“互融”“共进”与“和谐”。村民之所以为村民,不仅需要物质富足、治安无虞,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

换个说法,即我们的村从哪里来?我们村里的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谁来耕地种田?谁来继承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时期,真实记录乡村历史,讲好乡村故事,为一部分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村庄留下永久的文化记忆,为实现全面脱贫和全面小康的村子留下光辉的奋斗历程,唯有修好村志村史。

我认为,村志村史的编修,一是要关注乡村人精神文化的嬗变。费孝通先生说过:“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村志村史就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果实。虽然笔者从小生活在城市,但对农村一点不陌生。据我父亲讲,我的祖父和外祖母那一辈,都是农村人。我也曾以下乡知青的身份去农村劳动过多年,那里至今还有我母亲那一辈人的亲戚。我喜欢农村的田野、沟渠、小桥、流水,以及成片的树林。挖塘挑土,插秧割麦,夜晚数天上的星星,乡村经历至今记忆犹新。退休后,我一直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游走,城市是工作之地、生存之所,乡村则是生身之处、根脉所系。每一次回乡,我都觉得格外新鲜甚至诧异。

其一,从外观甚至表现形式上看,乡村与城镇之间的差异缩小,真可谓“忽然之间”。尤其衣食住行,城乡之间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各种装饰豪华的楼房、代步轿车、各式电器、手机、互联网、快递等在乡村的兴起与流行,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物质上的充裕程度,另一方面则是乡村模仿城市的直接表达。

其二,由于个体性现实生活的各种“必需”和不同境遇,很多乡村人不得不走出自己的农家之门,以打工或做生意的方式到城里生活,他们既热爱城市的各种便利,却又舍不得村里的房宅田地,个别人被尊称“老板”,绝大多数人被称为“农民工”。这些人进城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就近就医养老。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却又渴望回到乡村,在相对宽敞、自然、随意的环境中生活。然而,有的村庄在城镇化进程中消失了,有的村庄变换了昔日的模样,乡愁失去了可寄托的实物载体,想回去也回不去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从文化认知开始的,农耕文化的形成自有其环境、根脉、水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强烈的民族、家国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在长期的生活之中形成的敬天悯人、家国情怀、故乡情结、乡亲观念,以及对同一地域风俗习惯的认同感、亲和感、身体力行的传承与弘扬等,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下的城市文明与外来文化不断以各种面目、形式进入,已对乡村社会产生了较为强劲的冲击。这种冲击并非以粗暴的方式出现,而是以各种柔性、弹性极强的方式,温和地“介入”。

其三,客观来讲,城市文化、外来文化的进入,也使乡村变得越来越开明、现代,带来诸多好处。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嬗变。也就是说,编修村志存史,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官方的视角进行判断,而是要以志者史家的态度和情怀,深入分析其中的内在机制,寻找到融合、突破以及书写的新可能。

二是新的农村景观需要新的史志章法来表达。编修村志村史必须是原生态的、开放的、兼容并蓄的,主笔的职责就是以灵活的史志体裁与技巧,对一个村庄的历史演变进行更具史实性的关切与呈现。

其一,我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培育了人对土地、村落、乡人的浓厚情结,这种情结不仅存在于乡土空间里,而且根深蒂固地潜藏于传统文化中,成了不可磨灭、不可割舍的血脉基因。每一个村庄的人群之所以绵延不休,薪火相传,其最根本的支撑力就是他们在漫长时间中创造和积淀的独特乡村文化及其乡村精神。在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更多人的身体力行和代代传承。而“村民”不是抽象的,是我们长年累月在山野、工地、高速路之间奔波劳作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以及他们背后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也更是苍天之下亿万人民在晨光与暮色中的绺绺背影。

其二,放眼当下乡村,广阔的人群,悠远的故土,正经历着时代的巨变,体验着文化的转换。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的,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在乡村文化精神和心灵信仰赓续之间、转换之时,村志村史写作自有广阔天地。笔者在审读这部乡村志稿时,正好是蛇年春节期间,为此特意邀约了几个当年的下乡知青,去我们插队落户的地方,然而让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的车兜兜转转,居然如入“八阵图”一样找不到路,经多次下车打听,才知道我们那个生产大队(现在的村)的8个生产队中,有4个生产队已被推土机推平,我们当年的知青屋不见了,村民的土坯房和架子房也不见了,山湾堰塘、牛滚荡、土地庙、采石场和排水沟等都不见了。一个知青打算去看望曾关心过他的老农,据说也于年前去世了。在一家路边麻将馆内,一群春节回乡尚未返工的年轻人正在打牌,我们仔细分辨,一个也不认识。这种情况,让笔者强烈地意识到,在当下的时代,我们可能偶尔去到农村,看到村庄阡陌、山野河谷,小桥流水、盘山公路,看到以各种表情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农村人。可我们真的了解当下的农村和农民吗?了解他们的来龙去脉、乡村结构与文化心理吗?现在的中国乡村已不再是鲁迅《故乡》《社戏》等作品中的乡村,也不再是萧红的“呼兰河”、孙犁的“荷花淀”、赵树理的“山药蛋”。在这个乡村更新改造与文化重塑的时刻,对乡村文化传统和物质来源的反思,对乡村人文精神风貌的发现,进行独具特色的、别开生面的史志构建和表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其三,史志编修始终与乡村历史地理和村民文化息息相关。对目前的村志村史编写而言,其书写对象、题材内容,只能源于本土、出自本土,源于村民、出自村民,村民写村志,村志写村民,在书写中捕捉村民的来龙去脉,乡村的时代变迁,以史家笔墨,志者情怀,史志结合,以志为主,把村史、村志、村民口述史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写出乡村历史、地理和文化的魂魄与精髓,写出乡村文化精神在嬗变时刻的慌乱与艰难、不舍和创新。这应当是村志村史的另一个着力点所在。

基于此,笔者认为,村志村史的编写,不一定要严格遵循志体横分门类、纵述史实的体例来架构和陈述,也不一定要严格遵循史体的编年纪事来纵向叙事。

其一,村志村史主要记录乡村历史渊源和建置,村庄主要姓氏来源分布,家谱资料,自然环境,土地资源,河流山谷,气候降水,植被动物,道路状况,能工巧匠,下乡知青,水利农田建设,邮电通信,乡村卫生,学校教育,宗教庙宇,四季农事,村民忆事,粮食生产,林果业,养殖业,商业以及村办企业,村级组织,村规民约,历史人物,红色革命历史,大学生,老党员,手艺人,立功退伍军人,创业成功人士,民俗文化,山歌民谣,传说故事,书法绘画,名老中医,婚庆丧葬,风味小吃,老旧照片,老旧农具,文物遗迹,驻村干部,脱贫攻坚,农业发展等内容。

其二,村志村史的资料收集,除收集本村本土的资料外,重要的是村上的族谱家谱,还可以衔接乡镇文化站,县区级档案馆、地方史志办公室,以及个人口述历史等。收集的方法,一是组建村志村史编纂人才队伍,广泛动员和组织村庄内有文化、有热情、对村庄情况熟悉的村民参与。二是开展口述历史采集,以访谈的形式,对村庄内的老人进行深入采访,记录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三是建立资料收集网络,在村庄内设立资料收集点,鼓励村民主动捐赠或提供与村庄相关的资料。同时,建立资料登记和管理制度,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妥善保管。

其三,村志村史的编写,要不拘一格,充分写出本村本土的特色,坚持有什么就写什么,坚持“三个不”:不忌讳,不隐晦,不夸张;坚持“三个讲清楚”:把历史沿革讲清楚、文化故事讲清楚、发展成就讲清楚。

概言之,编写村志村史不仅是记录历史、地理和文化的需要,也是促进地方发展、增强文化认同和激励后人的重要手段。一句话,村志村史编修好了,即使村庄消失了,故乡变得面目全非了,村志村史仍可以让乡愁记忆永不消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德元(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