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修志体会>详细内容

新方志的本质特征是书写社会主义伟大成就

来源: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0-01-18 22:44:32 浏览次数: 【字体:

我们已经编纂了两轮《四川省志·水利志》,从中得到一个很大的收获和体会,那就是:新方志的本质特征就是书写社会主义伟大成就。这是写好新方志的根本立足点。

盛世修志盛况空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祖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四川水利建设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建成水利工程129万处(其中水利部门管理的大型水库9座,中型水库126座,小型水库7674座),蓄引提水能力33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406万亩,建成堤防7978千米,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6万平方千米。而1949年底,全省仅有灌溉面积868万亩,仅占当时耕地面积的83%。两相对比,真是天渊之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翻开了中国历史划时代新的一页。四川水利也随之翻开了划时代新的一页。

伴随水利事业的发展,四川水文化建设也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其中突出的一项就是编纂水利史志,正是“盛世修志载辉煌,盛况空前水字香”。从1982年5月至1997年1月,在省志编委会(现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下同)指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第一轮水利志编写工作。

第一轮《四川省志·水利志》

从2006年开始,进行第二轮水利志编修,《四川省志·水利志(1986—2005)》已于2016年1月出版,并获省方志成果二等奖。全书54万多字,全面记述了1986—2005年20年间四川水利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各市县《水利志》也陆续出版,达州市、蓬溪县走在前列。还有一些灌区志、工程志,如《都江堰龙泉山灌区志》《都江堰人民渠第二管理处志》《玉溪河灌区管理局志》,已分别于2008年、2015年出版。这几部志写得很详实,很有特色,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灌区建设的历史成就。

在编纂水利史志的同时,还编纂了大量水利专著,如《巴蜀江河词典》《四川水库移民史》《四川水文化》《巴川蜀水》《四川水利旅游资源》《四川江河一览》《旅游都江堰》等一大批水文化专著。

2004年是都江堰创建2260周年,四川省水利厅和都江堰管理局推出了《都江堰水利发展与文化丛书》。丛书包括《都江堰史》《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数字都江堰总体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都江堰水利词典》等主要著作,总计170万字。2014年,出版了《都江堰创建史》。

都江堰水利工程(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利部组织编辑出版的国家重点图书《中国河湖大典》《中国水利史典》等大型水利专著。

《中国河湖大典》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水文化工程,它的问世是水文化建设结出的硕果,四川也参加了编纂。该书以流域为纲,以其所载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丰富性和系统性,确立了在中国水利史册中的权威地位,堪称当代《水经注》。《中国河湖大典》已于2010年陆续出版,共11册;收录了四川属长江、黄河水系的主要列传江河250多条(其余列名),天然湖泊6个,大型灌溉水库5个,大型灌区10个,中型水库101个,小(一)型水库719座,大型河道电站15个,中型河道电站水库53个,重要城市21个及相关的社会经济、人文景观、图片资料,约55万字。《中国河湖大典》以江河为主线,全面记述水利建设成就和沿江风物,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地势及江河走向;沿江水利工程,如都江堰;水利风景区,如都江堰景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如成都、阆中、黄龙溪;名人故居,如邓小平、张澜故居;名胜古迹,如乐山大佛;地方风俗,如康定情歌、广元女儿节;地方特产,如郫县豆瓣、成都小吃等,可读性强,是一部集大成的水利和水文化大典。

水利部编纂的《中国水利史典》,全书10卷50集,已于2015年开始出版。其中第一卷长江卷作为首批出版,收录四川水利历史典籍《江源考》《蜀水经》《蜀水考》《灌江四种》《华阳国志·都江堰录》五部。

《中国河湖大典》和《中国水利史典》为四川水利记载了存史资治的宝贵财富,对四川水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大支持。

两轮水利志尽载新成就

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本质特征就是记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就水利而言,就是记述四川水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是历史性的,是不断发展的。

水利建设是不断发展的,从农田水利到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到生态水利,到智慧水利,是不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水的功能充分发挥,从农田灌溉发展到发电、水产养殖、城乡供水、饮水安全、生态用水,以至事关国家安全,也是不断发展提高的。

因此,我们两轮水利志的内容也不断发展充实。

第一轮《四川省志·水利志》记述四川水利事业的发展状况和成就。断限,上限断自1840年,适当追溯事物起源。下限一般断至1985年,但为保持史实完整,有的下延至1990年。

第一轮《四川省志·水利志》共分六篇,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篇“水利环境”,记述四川地形、地貌、江河水系,水旱灾害、气象、水资源状况等,为水利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篇“水利建设”,简述四川水利建设的悠久历史和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868万亩(占总耕地83%),增加到1985年的有效灌溉面积323091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水利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截至1985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5449万处,其中大型引水工程有都江堰、玉溪河、通济堰3处,大型水库有黑龙潭、三岔、鲁班3座,中型水库84座。总蓄引提能力20277亿立方米(不包括划属重庆的范围)。

第三篇“江河管理与水土保持”,记述江河防洪、江河管理、水土保持方面取得的成就。

第四篇“水利管理”。记述水利行政,包括前代水政、当代水政、传统管理和岁修;轮灌制度;现代管理,包括灌溉管理、工程维护、水费管理、综合经营等内容。

第五篇“渔业”,记述四川渔业资源、渔业生产、渔政管理等内容。

第六篇“科研教育”,记述四川水利科研机构、科研成果以及专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情况。

第二轮《四川省志·水利志》内容更加丰富,共设十篇。

第一篇“基础水利”,记载四川雨情、水情、江河水系、水资源等水利基础条件。基础水利为水利事业提供重要基础资料。如水文工作者长年不断地观测水位、降雨、日照、测流、测沙,搜集各项数据,进行整编,为兴修水利、水力发电、农田灌溉、防洪抗旱、防治水污染提供依据。

四川水资源并不富有,随着全省用水量的持续增长,水的短缺进一步加剧。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有限的水资源,弄清水资源情况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为社会提供珍水爱水的水情资料。

第二篇“组织机构”,记载四川省水利厅自1950年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设置变迁和职能演变。四川省水利厅是四川省人民政府的组成单位,是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各市(州)、县(市、区)都设立了水利水务局等水利机构。省水利厅直属单位有行业管理单位、水利管理单位、科研设计单位、水利专业学校、培训服务单位、施工企业单位共21个。为全省水利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第三篇“水利建设”,专门记载各类水利工程,尤其是大中型骨干工程建设成就。1986—2005年间,建成绵阳市武都引水一期工程、南充市升钟水库一期工程、凉山州大桥水库枢纽及灌区一期工程等3个大型工程以及江油市战旗水库、仪陇县思德水库、古蔺县龙爪河引水工程等21座中型水库和5处中型引水工程。至2005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207万处,总蓄引提能力25039亿立方米,有效灌面374312万亩,其中节水灌面14417万亩。同时对已建的中小型水利工程,由于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有的已为病害,大力进行整治、维修,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效益。

实施大型灌区的续建、扩建、整修、配套工作。都江堰经过渠系调整、旧渠改造、渠首加固、整治岁修等,不仅适时满足春耕用水,还保证城市和工业用水,灌区范围扩大到37个县(市),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玉溪河引水工程设计灌溉面积为86万亩,已灌58万亩,进行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可达到设计灌面。通济堰是一座古堰,灌溉面积为62万亩,但因工程老化、年久失修,衰减到21万亩,进行整修配套,即可发挥原有效益。

第四篇“防洪抗旱”,记载四川水旱灾害情况、防治对策和成效。

四川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其中洪水危害尤为严重,进行江河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自1985年后,整治的重点河段,有沱江的金堂小三峡、岷江的金马河和涪江的绵阳射洪、三台河段,以及江河两岸的堤防建设,提高抗御洪水能力。到2005年底,共建成江河堤防4640多公里。实施治河与生态环境结合,把过去单纯防御性治理转变为开发和保护性治理,结合开辟沿河两岸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

四川省的防洪工程,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结合四川实际情况,采取蓄泄兼顾,治标与治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治江河洪涝与防治山区洪灾并重的原则,取得巨大成就,提高了河道的防洪能力,有效控制了洪涝灾害,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第五篇“农村水利”,记载农村水利的发展和成就。首先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根据多年治水经验,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满足农田灌溉需水,采取“三结合”的措施,即大中小微结合、蓄引提结合、新建与配套挖潜结合。每年冬春开展“李冰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冬春百日战役”竞赛活动,对成绩显著的给予“以奖代补”。在这一时期,四川农田基本建设有4年受到水利部表彰,评为先进省。

同时大力开展各类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如饮水工程、微水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大力开展灌区建设,同时健全基层服务体系,都取得显著成绩。

第六篇“水利管理”,记载全面加强水利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贯彻中央“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方针,“全面服务,转轨变型”的发展方向,重视和加强水利管理工程,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的作法,实行建管并重,改革水利管理体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各级水利工程都有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发挥各自优势,科学进行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积极开展综合经营,如兴办果园、茶场、种植、养鱼、旅游等。对小型水利工程权属下放,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拍卖、租赁等形式把水利工程当作企业来办。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征收水资源费,对工业、农业、城市用水户收取水费,作为管养经费。

水利管理的基本任务:一是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安全;二是发挥灌溉效益,促进农业增产;三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开展综合经营。

第七篇“水土保持”,记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9年“长治”工程实施以来,四川水土保持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步入新世纪后四川水土保持工作突飞猛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四川于1989年在金沙江下游、嘉陵江中下游启动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1993年又颁布实施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四川的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依法防治的新轨道,并抓住“98洪灾”后国家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陆续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县建设、国土整治及国债水土保持项目等生态环境工程。这期间的“长治”工程建设,加快了广大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县四川达62个。四川成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排头兵。到2005年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5万多平方公里。

第八篇“渔业”,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渔业发展成就。

四川有众多类型的广阔水域和种类纷繁的鱼类资源。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首先改变过去多个部门分管渔业生产的状况,改由水利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充分利用各种水面,如水库、池塘、溪河、稻田发展养鱼,实行承包责任制,调动群众养鱼积极性。增加渔业投入,在城镇、工矿区附近,进行渔业基地建设,培育、养殖、推广优良鱼种,实行市场经济,放开水产品价格,各地鱼产量大幅度增长。1985年以后,四川渔业进入全省鱼产量快速发展时期,不再存在“吃鱼难”的情况。200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9825万吨,是1985年129万吨的8倍。

第九篇“科技教育”,记载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实施“科教兴水”战略,加快水利科技和教育的创新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显著成绩。

实施“科技兴水”。根据中央《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制定了“科教兴水”的战略科技目标任务。在水文测验、水利工程建设、灌溉管理、水土保持、节水技术、水产养殖等方面,取得新的科技成果,并在“八五”至“十五”计划期间获得国家和省政府的奖励。都江堰实施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网络、水位遥测、闸门控制、水质监测、水量调度、数据库存等方面获取重大成就,成为全国大型灌区率先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典范。

与此同时,加强国际水利科技合作交流。先后有奥地利、日本、以色列等国专家来我省访问。为纪念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召开的国际学术论坛会,有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阿卜拉先生等8个国际机构专家、学者等来四川交流水利科技。

为适应水利、水电、水产事业的需求,必须进行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水利教育事业。原四川水利电力学校,于2003年4月升格为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设置有信息工程系、水利土木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资源环境工程系,开设有19个专业,在校师生5000余人。原四川省水产学校,2000年4月成立四川大学水产学院,专业设置有特种水产、养殖技术、渔业综合技术、饲料与动物营养等专业,在校生近2000人。四川省水电厅干部学校,创建于1959年,于1985年改为四川省水电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98年为四川省水电系统国家公务员培训中心,担负干部培训、学历教育、公务员培训任务,设有水利工程管理、水政水资源管理等专业。三所院校培养数万人才遍布四川各地。

第十篇“水政”,记载四川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所开展的关于水的立法工作、行政和行政管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认真贯彻《水法》,依法治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于1988年1月颁布实施,按照《水法》规定,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四川省水利电力厅为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并成立四川省水资源管理领导小组,从而确立了四川水利部门在水资源权属管理中的地位。在贯彻实施《水法》过程中,结合四川实际,制定一系列与《水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由省人大、省政府颁布实施,建立起了一套较完整的水法规体系。

三轮水利志书写新时代

对第三轮《四川省志·水利志》的编纂,我们认为要体现新时代的时代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践行新发展理念。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都进入新常态,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成就,正在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砥砺奋斗。

四川水利也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之中。水利志要充分体现新时代的时代特色,大力书写新时代的历史成就,在以下方面加以重视和谋划。

要体现新时代“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

要体现新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水利理念。

要体现水安全理念。

要体现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高质量新发展,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贡献等等。

要书写这个时期(断限期内)四川水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如:要书写“5·12”汶川特大地震,水利抗震救灾,从悲壮到豪迈的重大胜利;要书写2009年提出的“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于2015年全面完成;要书写“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动高质量发展四川水利取得的成就;要书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利脱贫攻坚的新成绩新贡献;要书写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等重大水利改革;要书写“忠诚、干净、担当、科学、创新、求实”的水利精神等等。

总之要突出时代特点,突出四川特点,突出水利特点。

编写志书是一项系统工程,波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资料量多,编写周期较长。因此建议,对第三轮修志要做好谋划和安排。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来源: 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