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简报>2018年工作简报>详细内容
2024-07-08 15:05:28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2018年第18期(总第164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5-11 11:35:00 浏览次数: 【字体:

【特辑】

十年耕耘修佳志  存史资政鉴后人

——《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在成都召开

5月10日,《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在成都举行。省政府副秘书长钟承林、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邱新立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陈建春就《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出版作说明。省政府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蔡竞,原省志编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秦安禄,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省地方志办原党组书记、主任马小彬,省地方志办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邓瑜出席会议。省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行主持会议。

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宁委托,钟承林代表省政府在讲话中对编纂这部志书的重大意义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这部志书全面系统地保存了汶川特大地震的珍贵历史资料,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灾区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气概,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赴时艰、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发挥积极作用。他还对全省地方志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要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志鉴编修质量;二要发挥优势,进一步提升资政辅治能力;三要开拓进取,进一步做好文化传承创新。

邱新立指出,这部志书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之作、传世佳品,作为四川省第一部为记录重大事件而编纂的专题性志书,必将在我国著述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邱新立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要进一步传承弘扬修史修志优良传统,二要进一步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三要研究总结好汶川抗震救灾经验。

陈建春介绍编纂出版情况时指出,这部志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展现,是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实践结晶,是奠定文化自信根基的方志贡献。它的出版面世,必将有助于进一步系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应对突发事件、抗击特大自然灾害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弘扬“感天动地”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将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巴蜀文化、地震感恩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会议向7个牵头承编单位及6个重灾市(州)、3个极重灾县赠送了《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

各分卷承编单位和省直有关部门分管领导、6个重灾市(州)及汶川县、北川县、青川县志办40余人参加座谈。

(省地方志办)

《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出版发行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之际,四川省人民政府组织编纂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正式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部志书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数十家省直部门全省上百个单位共同参与,从2009年初启动编纂,历时近十年。

《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系我省历史上首部针对重大事件的专题性志书,分《总述·大事记》《灾情》《抢险救灾》《医疗防疫》《赈灾》《灾后重建》《英模》《附录》8个分卷,近7000页逾1000万字。该书通过真实的史料、客观的描述和典型的图片,全景记录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带领全国人民沉着应对特大地震灾害、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恢复重建伟大胜利的历史过程;全景展现了四川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谱写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科学发展的壮美诗篇;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灾区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气概,以及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赴时艰、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

《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既是一项重大基础性文化工程,又在我省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省地方志办)

省地方志办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图书出版座谈会上

介绍《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情况

5月8日,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在北川举办“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图书出版座谈会。省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行出席会议,专题介绍《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情况。

赵行从这部志书的重大意义、编纂历程、主要特点等方面,向与会代表进行了详细介绍。这部志书作为此次30种抗震救灾精品主题图书之一,一并捐赠并将收藏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省地方志办)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