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简报>2023年工作简报>详细内容
2024-07-08 15:05:51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92期(总第587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2-12 17: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市州动态】

全省各地积极做好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工作

为持续巩固深化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及“当年卷当年出版”成果,切实履行“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法定职责,全省各地积极推进地方综合年鉴2023卷编纂出版。

截至12月11日,泸州市、广元市、攀枝花市东区、米易县、盐边县、平武县、广元市朝天区、井研县、南充市高坪区、南部县、蓬安县、营山县、江安县、长宁县、屏山县、岳池县、大竹县、巴中市巴州区、巴中市恩阳区、平昌县、通江县、南江县已完成公开出版。

自贡市、攀枝花市、乐山市、宜宾市、自贡市自流井区、自贡市贡井区、自贡市大安区、自贡市沿滩区、荣县、富顺县、攀枝花市西区、攀枝花市仁和区、泸县、德阳市旌阳区、德阳市罗江区、中江县、绵阳市安州区、三台县、盐亭县、江油市、广元市利州区、广元市昭化区、旺苍县、剑阁县、苍溪县、仪陇县、宜宾市叙州区、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市南溪区、珙县、广安市前锋区、华蓥市、石棉县、德昌县进入出版印刷环节。广汉市、绵竹市、高县、广安市广安区已取得书号。


成都方志馆、双流史志馆入选“首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

12月4日,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公布“首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名单,成都方志馆和双流史志馆入选。

“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是调动各级学校和社会资源,凝聚思政合力,增强育人实效,通过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的一体化基地。

 成都方志馆自建馆以来,强化“内功”,建强平台,相继被授予“成都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都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成都市红领巾方志学院”“学习强国成都学习平台青少年社会实践点”等称号。同时,打造以成都方志馆为核心的方志文化宣传阵地,初步形成11家分馆130家微方志馆组成的成都方志馆体系。

今年以来,成都方志馆主动联系对接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有关研学机构、在蓉高校、中小学、青少年志愿服务团体,先后开展“行走方志·掌道少年”“寻找蓉城红领巾小史官”“方志文化进校园”“我来方志馆讲堂课”等主题活动,社会反响热烈。今年内已有5000余名青少年现场参观成都方志馆,线上观看直播课程或参与活动青少年达20余万人次。建立首批“方志馆红领巾讲解员”志愿队伍,初步形成方志馆志愿者服务机制,向广大青少年积极宣讲成都历史文化。通过内容丰富、手段多样的主题教学研学活动,成都方志平台研学品牌初步形成,思政育人成效显著。 


南充市方志馆入选市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近日,南充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组织开展南充市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第二批)申报工作,南充市方志馆入选“地情教育普及基地”。南充市方志馆是全市唯一一所全面、系统、综合性展现本地自然风貌、历史文明、经济社会发展等地情状况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开馆以来,在志鉴展陈、地情挖掘、文化传播等方面创新作为,积极开展地情宣传、史志讲座、研学游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讲述南充故事、弘扬南充文化,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上贡献了史志力量。

               

阿坝州组建方志文化宣讲小分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地方志育人功能,更好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阿坝州组建方志文化宣讲小分队。小分队由阿坝州地方志系统干部、高等院校文史专家、地情文化研究者、教师等10人组成,原则上每两月开讲一次。小分队将从阿坝丰富的方志资料、多彩的地情资源中,挖掘能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方志故事,采取现场宣讲、线上“云讲堂”、户外讲堂、图文宣讲等方式开展宣讲。

12月6日,阿坝方志文化宣讲小分队成立仪式暨方志文化第一讲在阿坝师范学院举行。小分队成员、理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主任岳云刚讲授《让历史活起来、动起来——口述历史纪录片与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以理县为例)》,阿坝师范学院200余名师生、小分队全体成员聆听讲座。


成都市金牛区依托社区微方志馆创新本土文化宣传新形式

今年以来,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办深入挖掘方志资源,结合新桥社区微方志馆特色,开展“绽放!方寸里的时间画像——火花文化艺术展”,赋能火花文化“小切口”,展示传统文化、方志文化及民俗文化“大变化”。

一、在地挖掘见“火花”

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办始终立足本土,不断挖掘金牛历史文化,期间了解到居住在茶店子街道的退休职工杨步祥老人钟爱火花、邮票、报纸、书画等多种艺术收藏,其中火花品种与藏量极为可观,蕴藏丰富的传统文化、方志文化及民俗文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住历史记忆,金牛区地方志办不断探访老人,深度挖掘火花背后的历史文化,在新桥社区微方志馆举办“火花文化艺术展”。因火花数量大、内容丰,此次展览精选了杨步祥上万枚火花中的千余枚作部分呈现,涵盖从早期火花到反映地方人文的方志火花等多个主题和内容,将“金牛宾馆”“全兴酒文化”“巴蜀老火花”等独具本土特色的火花呈现给观众,展示了金牛在地文化的历久弥新,激发了居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真正焕发火花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因地制宜办展览

(一)多方互动强氛围。通过印发展览手册、展览画册等宣传形式,介绍展览的主题、时间、地点等信息,引起群众的关注和兴趣,并通过社区微信群和相关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展览相关信息,扩大宣传范围,增加大众对展览的了解和期待。 

(二)多样形式抓眼球。展览以图片、文字、实物、装置、文创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展现火花的数量与容量,辅以现场讲解,使观众更直观、深入地了解火花的历史文化。此外,注重从火花元素中汲取灵感,开发出火花文创系列产品,如明信片、书签、摆件、T恤、印章等,将展览延伸到创意产品开发上,把火花文创产品作为展览的配套产品进行展示,进一步增强展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挖掘火花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为火花文化带来更多创意性发展。

(三)多维联动有收获。金牛区地方志办主动与当地学校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增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展览吸引了机关单位、学校、协会等多个团体组织及众多市民前往参观。展览结束后,联系当地融媒体中心,邀请观展人和策展人接受采访,并拍摄详细的讲解视频,报道展览相关信息,增加展览的曝光度,并以影像方志的形式上传金牛数字方志馆,供留存及进一步传播。

三、放大亮点讲故事

(一)既能“阳春白雪”,也能“下里巴人”。传统观念认为,方志馆主要是存史的机构,致使与社会对接仍有局限,资政、育人功能发挥不够。主要原因在于方志馆定位不准确、组织不合理、资源开发不足、服务社会能力有限。微方志馆更多的是面对社区居民、当地群众,他们对方志文化、金牛历史感兴趣、想了解,只有让更多群众了解方志、熟悉方志,才能让群众更加读懂方志。如何利用社区微方志馆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更有趣、更容易被接纳的地情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本次展览的重点。

(二)既能保住“底色”,又增添“亮色”。在选址上,“火花文化艺术展”把地点设在新桥社区府河摄影公园,这里驻扎有金牛区摄影协会,不远处是成都当代影像馆,一直以来就是金牛区展览氛围浓厚的区域。展览期间,“火花文化艺术展”免费向公众开放,吸引了大量群众前来参观。金牛区地方志办将火花文化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全面展示火花中有关金牛的地方历史、特色文化等,让参观者更加深入了解火花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同时,在展览中设置互动环节和文创展示,鼓励观众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深度体验,以保住“底色”、增添“亮色”盘活在地文化资源,增强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区域文化活力和辐射力。

(三)避免“单枪匹马”,努力“协同作战”。方志馆加强与社区合作共建,发挥双方综合优势,实现从“单枪匹马”到“协同作战”。以社区微方志馆为平台不定期开展座谈、展览、研学等,由“自娱自乐”到“社会互动”。“花文化艺术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增加了与社区居民的互动,拉近了居民与方志文化的距离。通过文化惠民,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对社区发展的责任感,切实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总结与展望

社区微方志馆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地方特色的一项重要工程,对于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升社区文化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新桥社区微方志馆“火花文化艺术展”的实践,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市民提供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也是金牛社区微方志馆举办特色展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

走向社会,双向互动,是方志文化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应注重在地文化的大众化、多元化、品牌化,有效推动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加强地方史志宣传,普及本土文化知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下一步,金牛区将进一步挖掘微方志馆的功能和价值,整合各类文化资源,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各类特色展,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提高微方志馆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深化社会互动,使社区微方志馆真正成为基层地方文化网的“中心”。

                         

尼玛西日对乡城县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

11月30日,乡城县人民政府县长尼玛西日在《乡城县地方志办公室2023年报告》上批示:进一步挖掘乡城文化,备足文旅特色、定位香巴拉乡城底韵。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92期(总第587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江婷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