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简报>2024年工作简报>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7期(总第612期)

发布时间:2024-01-15 18:26:02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2023年以来,全省地方志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全省地方志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为促进全省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和典型推广,省地方志办特刊发2023年度各市(州)地方志特色亮点工作,供学习借鉴。


德阳:聚力成势 夯基固本

推动地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3年,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有思路,志鉴编纂与宣传弘扬齐发力,攻坚克难推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补短板提质效,推动全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力成势,推动志鉴编纂高质量发展

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客观、及时、系统、科学记录社会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是包括地方志系统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同职责。德阳市地方志办多措并举,调动各方力量,共绘记录时代发展的同心圆。

(一)以奖促干。高标准召开德阳市“精品年鉴品读季”总结会暨2023年度年鉴工作培训会,表彰优秀年鉴稿件,从130多位供稿者评选出33名优秀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增强年鉴工作者价值感,提升年鉴稿件质量。

(二)加强合作。编纂出版《奋进四十年:德阳1983—2023》,先后与20余个重点市直部门点对点会商,与德阳新老摄影家20余人建立合作关系,与德阳日报社、德阳市广播电视台、国机重装、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等密切合作,形成行业骨干撰稿、专业摄影师供图、各领域专家提升的强大合力。同步开展亲历者口述采访,录制影像资料超2000分钟,制作片长30余分钟的存史纪录片《征途》。高规格举办新书首发暨宣传推介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代表,推动书籍“出圈”。

(三)大事月记。积极作为,推动建立大事月报机制,创建《德阳大事记》月刊。与市委办、市政府办分工合作,整体作战推动德阳大事月记高水平、高标准、高效率开展。

二、多方发力,推动宣传工作谱新篇

久久为功,开拓创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宣传阵地建设。

(一)争取领导重视。撰写《关于德阳市党史馆、市方志馆建设相关情况的汇报》,整理场馆建设推进情况大事记。市委书记亲自组织召开工作专题会,聚焦史志领域急难愁盼问题,明确推动史志场馆建设等重点工作。

(二)建设网上村史馆。与市委组织部共同探索建设网上村史馆,计划在全市816个村分三批(2023—2025年)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村史馆同步推进。

(三)打造“指尖”微平台。在月活跃度270余万人次的德阳市民通APP上开设“话说德阳”窗口模块,开启新阵地。第一批率先开设了“地情概要、红色故事、德阳味道、风景名胜、工作动态”等栏目,推介德阳历史、人文、美食等内容,扩大史志影响力。

三、夯基固本,推动史志资料数字化

与市大数据局、市档案局联动将德阳数字史志库纳入全市档案数字化平台建设。2023年,完成第一批预录入共160万余页史料统计,为构建数字化史志服务各界的线上+线下立体化、多层次历史文化宣传阵地筑牢数字化史志底座。


绵阳:守正创新 笃行实干

努力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省地方志办工作部署,牢固树立“三个服务”理念,坚持守正创新,笃行实干,努力推动全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精心谋划,多措并举,成功创建首批“四川精品年鉴”

成立由室主任为组长的精品年鉴创建专班和编纂工作组,认真制定创建工作方案,仔细研读和消化《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及近年来省地方志办对《绵阳年鉴》的审查意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多次与主管领导沟通交流寻求指导,主动联络知名年鉴专家开展业务指导,开门编鉴,对内严把质量关,严控时间节点。经过14次审校,《绵阳年鉴(2023)》成功入选首批“四川精品年鉴”。

以科技城年鉴为引领,高质量推动园区年鉴全覆盖。为系统、全面、科学地记录全市“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奋斗历程,创新性探索形成“1+4”地方专业年鉴发展模式,即以1部市级专业年鉴(《中国(绵阳)科技城年鉴》)为总核心,4部园区专业年鉴(《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鉴》《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年鉴》《仙海年鉴》)为补充的专业年鉴,该模式为市委、市政府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为加强经验交流,市地方志编纂中心成功协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第十一次地方专业年鉴和第四次高校年鉴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参会,绵阳市的年鉴编纂工作经验得到全国同行肯定。此次会议被新华社、光明网、半月谈等中央媒体宣传报道,首日浏览量突破50万。

二、加强指导,逗硬考核,扎实推进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纂工作

以开展业务培训讲座、审查编纂纲目和志书初稿、现场调研检查等方式,加强对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纂工作指导。同时把志书编纂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园区的年度目标任务,对工作推进情况逗硬考核。截至2023年底,全市第一阶段规划的乡镇(街道)志已出版19部,村(社区)志出版10部。第二阶段规划(2025年底前完成)的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多数已经启动编纂工作。

三、开拓思路,主动作为,积极开发利用地情资源

组织编纂完成并公开出版《绵阳市传统村落志》,以图文并茂的风格,生动、直观、简洁地彰显绵阳市16个中国传统村落的鲜明特色和重要价值,为推动绵阳乡村振兴尤其是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农业农村发展道路起到启示和助力作用。完成《绵阳地情》系列丛书之《绵阳建置》《绵阳名产》《绵阳故事(一)》出版以及《绵阳故事(二)》编辑工作。该丛书以绵阳地方特色文化为主题,通过对其历史起源、传承演变、发展现状等情况进行概要性介绍,让读者对绵阳地方历史文化的总体面貌有所了解和认识,对于绵阳城市形象塑造、旅游经济开发和文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价值。该丛书被市政府驻京办选为宣传书广泛赠阅。

四、创新发展,开门修志,大力推进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和史志“七进”工作

年内重点推进绵阳市地方志信息化项目建设,“一库两平台”基本完成,695部各类史志文献资料数字化处理并入库,两平台正式上线测试。全年新建史志阅览室3个,组织向四川大学等高校、市直各机关单位、社区阅览室等赠送各类图书8500余册。通过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校、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绵阳市委党校、绵阳市档案馆、四川九洲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绵阳外国语学校、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等单位建立合作机制,推进史志资源共享、课题共研、活动共推、宣教共促、队伍共建,通过建设共建共享新史志格局,推动史志“七进”工作走实走深。


广元:坚持“四联动” 画好“同心圆”

着力构建“大史志”工作格局

2023年,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开门办史志,联合促史志,务实兴史志,坚持“四联动”,画好“同心圆”,着力构建新时代“大史志”工作格局,不断推动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市县(区)纵向联动

充分聚合力量、整合资源,推进市县(区)一体互动、各展其长、整体发力。坚持赋能一体联动,锻造过硬史志队伍,累计开展培训60余场次、外出学习260余人次。坚持课题一体联动,铸造史志特色精品,联合编纂史志书籍20余部,撰写研究文章30余篇,开展专题研究10余个。坚持活动一体联动,彰显史志融合效应,联动召开史志重点工作推进会、现场会、座谈会等22次,举办史志宣教活动30余次。坚持纾困一体联动,积极争取支持,市县(区)党委政府在史志机构编制、干部配备、经费预算等要素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二、坚持部门单位横向联动

主动与市直各部门(单位)紧密联系,协同推进史志主责主业。加强与组织、宣传、党校以及史志“七进”牵头部门联动,把史志学习和宣传作为干部培训、意识形态等工作重要内容,扎实开展史志“七进”。持续加强与机关、学校、文博等部门合作,共同攻关重大研究课题,组织宣教活动。统筹用好《广元日报》、市县(区)电视台等媒体,开辟史志宣传专栏。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史志工作,充分发挥70余人的地方史志专家智库作用。

三、坚持川东北五市片区联动

积极主导巴中、达州、南充、绵阳、广元川东北片区联动,实现川东北片区史志工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以片区为主体举办学术研讨活动10余次。组织开展纪念“木门会议”召开90周年等各类征文300余篇。协同编纂史志书籍10余部,共同举办史志宣教活动10余场。片区史志干部开展学习考察、交流互访活动20余次,互赠史志书籍近万册。

四、坚持川陕甘毗邻市跨区域联动

围绕实施“1345”发展战略,助力广元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率先倡议并积极推动构建川陕甘毗邻市“大史志”工作格局。组织全市史志部门赴甘肃陇南、陕西汉中等地学习交流,共商合作需求,建立合作机制,协同建设史志智库。牵头举办川陕甘毗邻市党史地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推进区域史志资源共享、课题共研、活动共推、宣教共促、队伍共建,画好携手同行最大“同心圆”。合力推进“一中心两走廊”文化建设向川陕甘毗邻市延伸,努力构建川陕甘毗邻市史志资源共享共建共融共兴的“大史志”发展格局。


遂宁:凝聚力量 守正创新

推进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11月,《遂宁年鉴(2023)》正式出版发行。《遂宁年鉴(2023)》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对标精品年鉴编纂标准,对全书多个版块进行改版,对内文进行调整。

一、会训结合,常学常得

为认真贯彻省地方志办《关于实施地方志工作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关于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的意见》,2023年,市地方志办组织召开年鉴编纂例会18次,要求干部职工对年鉴审改进度和下步计划按周进行汇报,确保年鉴编纂工作高效推进;学习《四川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范》,对全体机关干部开展年鉴规范化编纂培训,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编纂能力,实现“年鉴编纂全员参与、业务水平纵向提升”。

二、严格品控,专人专审

将《遂宁年鉴(2023)》编纂任务细化分工,分别由4名编辑人员对年鉴初稿进行一审,二审施行交叉审改,三审由业务分管领导统一审查,审查结果与干部绩效考核挂钩。按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要求,每月召开年鉴稿件审改内部交流会,对框架分类不当、内容要素不全、图片质量模糊、语言表述不规范等问题在会上进行讨论交流,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规范,有效提升年鉴编纂质效,为创建四川省精品年鉴打下基础。

三、对标精品,常编常新

《遂宁年鉴(2023)》按精品年鉴标准,对纪检监察、商贸服务业、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建设、教育、体育、社会事务等11个版块进行调整,确定编纂篇目,提前对接涉及版块调整的部门,为其资料收集提供指导;内容编辑上突出“年鉴服务社会的功能”,增设遂宁农特产品介绍,刊载遂宁无抗猪肉、遂宁庄园黑猪、遂宁晚熟柑橘、遂宁柠檬、遂宁仙桃等农特产品,为原产地理标识认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名优土特产品牌塑造等提供佐证服务,助力地方品牌创建;选择45幅年度特色图片在要文版块展示发展成就、80余幅内文插图展示文章内容,并在图片说明编辑中增加时间和提供单位;年鉴装帧设计更为精美、大气,有效体现地域特色和年度特色。

四、组织评议,提升质量

制定出台《遂宁市各县(市、区)综合年鉴篇目审查制度》,2023年对县(市、区)2023卷综合年鉴篇目及2022卷综合年鉴内文进行质量抽查,提出彩版图片问题18条、篇目结构问题17条、内文记述问题22条,督促县级综合年鉴严格对照审查意见修改完善。


内江:守正创新谋发展 笃行致远促提升

2023年,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守正创新,不懈奋斗,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新突破,凸显了新亮点。

一、深化方志开发利用,着力挖掘地方文化

市县联动,挖掘内江历史文化资源,上报资政报告11篇,7篇获县(市、区)领导批示。资政专报《内江糖业历史回顾及启示》得到采用,推动“中国甜食之都”成功命名,在“中国甜食之都”共建启动仪式暨内江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推进会上发布《内江市甜文化研究倡议书》,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牵头成立内江市甜文化研究会。2023年6月14日,内江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内江城市形象LOGO——“内江印”,资政专报《关于明确内江城市形象定位语和形象标识(LOGO)的建议》实现现实转化。积极参与资中县罗泉古镇、隆昌市云顶古寨历史文化挖掘,开展张大千家族文化、隆昌郭氏家族文化、沱灌文化、内江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研究,全程参与内江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布展。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形成10万字史志专刊《成渝铁路在内江》。

二、加强理论研究,助推史志事业发展

组织开展志鉴编纂理论、地方志事业发展等重要问题研究,助推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学习时报》《巴蜀史志》《方志四川》《内江日报》等发表《周敦颐的清廉之思》《成渝铁路见证内江贡献与变迁》《史志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以精品意识推动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等理论成果类文章7篇。2023年12月15日,与内江师范学院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2023年内江市推动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征集史志文章14篇。征集2023年地方志理论研讨会论文8篇,上报《二轮志书政治部类记述问题与三轮修志之观照》等文章6篇;征集“我的修志故事”文章4篇,上报2篇。

三、深化史志七进,着力两个全覆盖

推动乡镇(街道)史志阅览室建设全覆盖行动。2023年7月18日,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制发《关于开展乡镇(街道)史志阅览室建设全覆盖行动的通知》,明确与内江市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城市更新行动同步,到2027年实现全市83个乡镇(街道)史志阅览室全覆盖。现已完成2023年22个乡镇(街道)史志阅览室建设任务。

启动学校史志阅览室(图书角)全覆盖行动。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负责为市属高校和普通高完中提供史志书籍,县(市、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负责为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史志书籍,力争三年内实现学校史志阅览室(图书角)全覆盖。已完成2所高职院校和1所中学的史志阅览室建设。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7期(总第612期)


终审:江婷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