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8期(总第613期)
编者按:2023年以来,全省地方志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全省地方志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为促进全省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和典型推广,省地方志办特刊发2023年度各市(州)地方志特色亮点工作,供学习借鉴。
乐山:聚焦主责主业 强化使命担当
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守正创新、踔厉奋发,认真履行“存史、育人、资政”职能,综合年鉴编纂、资政辅治、宣传宣教、阵地建设等工作特色亮点凸显。
一、以“质量建设”为依托,抓实年鉴编纂,奋力打造精品年鉴
搭建老中青结合的最优编纂团队,形成定期研判、目标精准的研讨工作机制;科学分类、编排合理,设置凸显年度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编纂篇目;反复调整、雕琢,形成简洁明了、行文规范的年鉴书稿;精心选图、设计,构建图文表适配度高、装帧美观大方的整体布局,《乐山年鉴(2022)》获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特等奖,《乐山年鉴(2023)》获评全省首批“四川精品年鉴”。
二、以“三个服务”为支撑,抓好资政辅治,助力全市发展大局
围绕全市“产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撰写的《乐山——第18军进军西藏出发地》在《巴蜀史志》刊载,获省、市领导批示,转化为“五个一”项目;《关于建设“中国绿色硅谷博物馆”擦亮乐山晶硅光伏产业发祥地和“中国绿色硅谷”金字招牌的建议》获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认可,推动“中国绿色硅谷博物馆”在五通桥区落地;《乐山市建设村史馆助力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被省地方志办《资政参阅专刊》(第61期)采用,受到市委领导肯定性批示,相关建议正转化为乐山市村史馆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三、以“传承文化”为引领,抓活宣传宣教,彰显方志使命担当
开通运营“史志乐山”微信公众号,开设“乐山掌故”“名人与乐山”“党史人物”专栏,展示古今地情文化、名人逸闻趣事、地方红色文化。借智借力,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乐山广播电视台等部门(单位)合作,策划打造“探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这里是乐山”系列专题片,全媒体传播形式展现乐山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总播放量20万余次;全程参与中央电视台专题片《百年巨匠——马一浮》拍摄;17个地情文化短视频被“方志四川”视频号采用,3个被“学习强国”采用。
四、以“共建共融”为导向,抓牢阵地建设,搭建史志文化平台
印发《乐山市史志“七进”示范点工作指南》,党史、地方志部门合作打造宣教阵地,让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革命遗址与地情风俗深度融合。与乐山师范学院合作建成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成“嘉州记忆·乐山地情文化馆”,与乐山市图书馆合作建设“乐山市党史和方志馆”。在犍为县委党校、沐川县沐溪镇三观楼社区等设立第二批史志阅览室24个。
南充:先破后立创建省级精品年鉴
2023年,南充市地方志办紧扣综合年鉴高质量发展主题,创新举措,成效显著。《南充年鉴(2022)》获评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市(州)一等年鉴,《南充年鉴(2023)》成功首创四川省精品年鉴。
一、坚持“一把手”导向
决策定向,过程把控。市地方志办主要负责人从决定创建全省精品,到全书谋篇布局,面对面与专家探讨,点对点推敲修改。指导建立“南充年鉴工作微信群”、建立年鉴稿件“初审、复审、终审”制度。带队请教年鉴专家5次,外出考察学习3次,集体研究大纲设置5次、解决疑难问题20余次、审定样书10次、提出修改意见100余条。
二、严格“一把尺”标准
标准明晰,成竹在胸。严格执行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有关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规定和省地方志办创省精品年鉴专家指导意见。年内组织年鉴编辑部成员研学全国年鉴编纂培训专家音视频讲座10余次,到成都等地考察学习10余人次,邀请省地方志办专家及创精品年鉴专家小组面对面辅导8次,撰写精品年鉴品读论文报省地方志办8篇,获省特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5篇。以精品稿件范例集中培训市、县年鉴撰稿人员180余人。搜集各类文稿资料200余万字、成书143万字。
三、破除“一根筋”思维
破除陈规,立定精品。根据事物性质并吸收其他方面分类标准,科学设置类目、分目、条目。《南充年鉴(2023)》编纂大纲历经近10次调整完善,新设立特色类目“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等10个、分目100余个、条目200余个、表格110张、图片280幅、背景链接内容5000余字。对照标准,逐条整改吸收专家意见280余条。
四、突出“副中心”特色
以“组团培育川东北经济副中心”类目领衔“省级新区—南充临江新区、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协调推进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开放型经济”等4个分目、14个条目内容,擦亮南充时代特色、存续市委市政府服务人民之史。特载图片90幅、内文插图149,力求存史、审美,增强阅读愉悦感。新增大量统计表格力求全面性、研究性、实用性,如“科学技术”类目中,设置“2022年南充市省市重点实验室”等5类9页表格。“改革深化”分目下,设置“四川省南充市打好‘下、控、提’组合拳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南充样本’”“南充市顺庆区推进城乡集成改革试点”2个背景链接内容,便于资政研究。
宜宾:打造“立体式”宣教体系
确保史志宣教常态长效
2023年,宜宾市地方志办紧盯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新需求及获取信息途径的新变化,多措并举,打造“立体式”史志宣教体系,推进党史宣教活动多层次、全覆盖、经常性开展。
一、编纂通俗读物
编纂出版《红军长征在宜宾》《宜宾史话》《宜宾城的2200年》等地方历史通俗读物,参与编审的本土革命题材话剧《赵一曼》在北京、上海等地公演,引起极大反响,并受邀参加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展演。参与编审的红色电影《孤军》已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完成摄制,并在北京首映。
二、制作宣传视频
制作《红色宜宾》等宜宾红色文化系列微视频,通过宜宾电视台和其他新媒体传播推送,并上传“央视频”“四川观察”等客户端,获得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反响热烈。该纪录片已作为宜宾市委党校主体班教学视频。
三、开设媒体专栏
结合年度主题,在市级报纸、网络推出“重回历史现场”“中共百年·宜宾印记”等宣传专栏,宣传红色文化、优秀历史文化。
四、开展主题巡展
每年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的重要时点,组织开展主题巡展、征文演讲、文艺演出等活动,先后举办“甘将热血沃中华——民族英雄赵一曼”“红军长征在宜宾”“党领导的宜宾革命武装斗争”等主题巡展,区域遍及10个县(区),推动史志宣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
五、打造宣教平台
紧跟全媒体时代步伐,推动传统和新媒介立体传播,在办好《宜宾史志》期刊(季刊)、编好《宜宾史志信息》基础上,积极推动史志信息化建设,升级改造宜宾史志网站,完成《宜宾市志》《宜宾市年鉴》等现有公开出版物的数字化处理,建立数字史志馆,办好宜宾史志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质量得到提升,点击量不断上升。结合年度宣传主题,在市级报纸、网络推出“重回历史现场”“中共百年·宜宾印记”等宣传专栏,宣传红色文化、优秀历史文化。
六、构建全媒体宣传格局
加强与地方主流媒体合作,推进多媒体常态化宣传。注重对外宣传,史志信息工作较好发挥了宣传作用。
七、推进史志宣讲规范化
制定《宜宾市史志宣讲活动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按统一组建队伍、统一培训骨干、统一标识标志、统一基本内容、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资料归档“六统一”标准,推进党史宣教及“七进”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开展。组建市、县党史地情宣讲团11个,组织开发出《党旗高扬 逐梦领航——党在宜宾的不懈奋斗历程》《从“四川农民运动根基地”看宜宾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等11个党的宜宾地方历史系列课程,创新“点餐(邀请讲)+送餐(主动讲)”宣讲模式,开展专题式宣教活动,扩大社会影响。
广安:以创建精品年鉴为引领
开创地方志工作新局面
广安市地方志系统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正创新,勇于实践,年鉴质量建设等多项工作特色亮点突出,有力助推广安现代化建设。
一、年鉴质量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3年12月,《广安年鉴(2022)》获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特等年鉴;《广安年鉴(2023)》成功创建首批四川精品年鉴,赵波市长、刘襄渝常务副市长给予肯定性批示,并纳入广安市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内容。
一是组织保障坚强有力。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一纳入、八到位”,定方向、解难题、强保障。各级各部门全力配合,按时按要求提供较高质量的100万字图文资料。
二是年鉴编纂守正创新。坚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广采博览搜集资料、科学设置篇目结构、突出地方特色和年度特点、集中力量深度打磨”的编纂思路和路径。
三是严格审查反复打磨。实行年鉴篇目审查、复核和年鉴质量评比制度,全过程引入审查机制,包括部门审核、编辑审核、重点行业审核、总纂审核、出版社审校,确保年鉴的资料性和存史价值。
二、以宣传信息大突破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提升
2023年,广安地情文章(音视频)、工作信息报送量、刊用量居全省前列。
一是构建三级责任体系。明确市地志办的组织统筹、县(市、区)的组织实施及宣传信息岗位三个责任,确保宣传信息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
二是建立三大工作机制。建立全员办信息、信息联络员、定期通报制度,认真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人文地理信息,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广安实践,不断提升宣传信息工作质效。
三是打造宣传信息矩阵。充分借助四川省情网等省级宣传信息平台、市县线上线下方志馆、乡村(社区)史志阅览室,延伸拓展宣传渠道,大力提升方志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三、扶贫志编纂高位推进
一是获得大力度的政府支持。市政府分管领导及联系副秘书长先后召开三次会议,研究讨论《广安扶贫志》编纂方案;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广安扶贫志编纂工作方案》,明确实施主体、人员组成、资金来源。
二是成立高规格的组织机构。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主任的编纂委员会,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编纂出版工作。
三是组建业务熟的编纂班子。编纂委员会下设编辑部于市地方志办,市乡村振兴局抽调专人,另聘请2—3名熟悉业务的人员集中办公。
四是落实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广安扶贫志》编纂经费由市财政予以全额保障,县(市、区)扶贫志编纂由本级财政予以解决。
四、镇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打好准备战。2023年全市规划编纂出版乡镇志26部、村志13部,提前将任务分解到具体乡镇、村。
二是建立推进机制,打好攻坚战。建立经费上县财政保障、业务上县地方志机构工作人员1对N联系指导、镇(村)为实施主体的工作机制。年末累计编纂出版乡镇志39部、村志19部。
三是狠抓督促指导,打好质量战。市级层面出台镇村志编纂规范,建立面对面指导、每月督导、每季度通报、年终评优等制度,严把质量关口,打造镇村志的“广安品牌”。
五、“三拓展”深化史志“七进”活动
一是拓展活动内容。重点开展史志文化进校园、进警营活动,进一步扩大读志用志覆盖面。
二是拓展活动形式。走出单一送书形式,采取到市政府办“夜课大讲堂”讲授方志文化、到学校交流地情等方式,提升史志“七进”活动质效。
三是拓展阵地建设。在市图书馆完善方志阅览室,在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方志分馆,同时建成39个史志阅览室,举办赠书活动20余次,赠书1万余册。
达州:《〈达州年鉴〉简本》创刊首发
为有效开发利用地方综合年鉴宏大资源数据库,发挥志鉴文化成果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现实作用,2023年初,经达州市地方志办汇报争取,达州市人民政府决定,自是年起,在编纂出版《达州年鉴》的同时,每年同步编纂出版《〈达州年鉴〉简本》。12月下旬,达州市地方志办组织编纂的《〈达州年鉴(2023)〉简本》创刊首发。
一、功能定位
《〈达州年鉴〉简本》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年度特点、达州特色,致力为社会各界认识研究达州提供地情“白皮书”,为达州各级领导、干部职工宣传推介达州提供地情“口袋书”。
二、组织领导
《〈达州年鉴〉简本》创刊号2023年卷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丁应虎任主编;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室党组书记张乐,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室主任李超,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杜成英担任副主编;市地方志办具体负责编纂出版工作。
三、经费保障
市政府每年将编纂出版经费单独列入市地方志办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四、纂辑内容
《〈达州年鉴〉简本》是对《达州年鉴》编纂成果的再次开发利用,内容精编精选,以达州基本地情、核心数据、各行各业基础信息和年度大事要闻为主,力求宏微结合、重点突出、系统便览。2023年卷设数字达州、荣誉达州、市情速览、历史人文、年度概述、县区概况、年度大事记、“双城圈”“示范区”建设大事记8个部分,32开本130mm×210mm印刷、锁线装订,全书160余页6万余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反映2022年达州发展进程和辉煌成就。
五、文稿撰写
《〈达州年鉴(2023)〉简本》编纂充分借用了市政府研究室在重要资料收集、综合文稿起草上的优势,特设执行主编两名,由市政府办公室分管研究室的副主任秦世兵和市地方志办编辑科科长郑庭筠共同担任。两名执行主编共同拟定编纂篇目大纲草案,依次送副主编、主编审定。综合文稿由市政府研究室负责收集资料、组织编写,基本地情、大事记和编排设计由市地方志办负责。两套人马各展其长,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完成了《简本》编纂任务。
六、印发范围
2023年卷共印2600册,向达州市各市级领导,市人代会、政协会参会代表、委员和列席人员,市直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含学校、代管单位、下属单位),中央、省驻达机构,《达州年鉴(2023)》参编单位,以及各县(市、区)四套班子领导赠阅。
《〈达州年鉴(2023)〉简本》创刊首发,开启了达州开发利用地方综合年鉴资料价值的新篇章,是达州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达州市地方志办将继续坚持修志为用、质量至上理念,夯实主业,存史、育人、资政“三大功能”协同发力,持续做好一年一鉴一简本编纂,全面深化方志数字赋能、地情开发,为践行“三个服务”不断贡献多维度、宽领域的志鉴成果和衍生产品。
请点击查看原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