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21期(总第626期)
编者按:2024年1月30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成都市、德阳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汶川县地方志部门及省监狱管理局7个单位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现将经验交流材料刊发于后,供学习借鉴。
狠抓落实强担当 对标一流提质量
聚力推动成都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2023年,成都市地方志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以党建引领地方志事业发展,全面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作用,聚力推动成都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主责主业,志鉴编纂质量提升更见成效
加快编纂重大专题志书。以志书的特有方式记述重大历史事件,《成都大运会图文志》取得阶段性成果,《成都市全面小康志》确定编纂方案,启动《2024世界园艺博览会志》编修。加快编纂《成都博物馆简志》,全景呈现博物馆之城的历史风貌。出版《成都乡镇简志》,为全市行政区划改革前的375个乡镇(街道)留存珍贵史料。
加强行业(部门)志编纂。健全工作机制,以《石室校志》《七中校志》等名校志编修为牵引,与市教育局共同推进普通高等院校、开放大学及具有20周年以上建校历史的中小学编纂志书,支持区(市)县教育年鉴实现一年一鉴,建立覆盖所有学校的大事记报送制度。增进行业(部门)志鉴意识,协同法院、税务局等部门开展《成都法院志》《成都税务志》等17部行业(部门)志编修,打造记录部门(行业)历史沿革、发展成就和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聚力铸造精品年鉴。实施“中国精品年鉴”一号工程,党组全程督导推进,全流程优化工作机制,邀请多位国内年鉴专家来蓉指导,反复锤炼编修质量,现已进入终审阶段。《成都年鉴(2022)》入选全国特等年鉴。制定区(市)县综合年鉴质量评价办法,全面规范年鉴的框架、条目等10类标准,鲜明提出“消除80分以下综合年鉴”的目标,扎实开展2023年卷篇目审查,《武侯年鉴(2022)》入选“中国精品年鉴”,《青白江年鉴》入选首批“四川省精品年鉴”。着力丰富年鉴品类,连续3年出版《成都市直部门大事记》,实现《成都微纪录》1月出版,及时服务市“两会”,推出每周成都、月鉴成都等年鉴新品。
二、聚焦服务大局,地情资源开发利用更见成效
积极服务“三城三都”建设。围绕“三城三都”品牌塑造,传承川剧、蜀锦等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镌刻成都印记的地情产品。制定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项目实施意见,整合作家、出版社力量,推出《三千年前的双城记》等4部热销作品。出版《郫都乡语词典》等8部成都风土人文丛书,助力文旅融合发展。推出《典籍里的成都》《成都古迹里的历史课》和“成都史志”期刊,服务党政干部、青少年学生和文史爱好者。在开普敦设立“成都方志文化南非合作交流单位”,联合新华网展开专题宣传,全球阅读量超1500万人次,助力增强城市国际美誉度。
积极服务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支持开展名镇名村志编纂”“建设一批精品村史家史馆”写入《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出台成都名镇名村志丛书编纂规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平乐镇志》《元通镇志》等5部名镇志创建“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少城街道志》《光明村志》等32部名镇名村志开展编修。发掘志书蕴藏的历史资源,为“都江堰猕猴桃”“邛崃黑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名优土特产品牌塑造等提供佐证,助推精品村史馆建设,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赓续天府农耕文明。
打造地情资源共享平台。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充分融入“智慧蓉城”体系,提升“智慧方志”服务能级,《典籍里的成都》等成果实现出版即上线,“成都方志云”全年阅读量108万人次。出台地方志资料建设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完善地方志资料收集、交换、采购等机制,成都方志文献馆藏书突破10万册。数字方志馆上线电子书2000余册,规范开放馆藏稀见旧志文献、珍稀古旧地图等,打造地情在线数据库,推动建立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图书馆等部门(单位)互通共享的成果交流平台。
三、聚焦修志为民,方志文化宣传弘扬更见成效
做优做强“成都方志”新媒体。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聚力建强政务新媒体矩阵,持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多维度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致辞中向全世界推介成都的129字指示精神,推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的这句用典,你知道出处吗?》等系列文章,履行为党立言的职责。建强读者、作者、编者、网评员4支队伍,健全每月主题策划、每周选题确认、每日多层审核等工作机制,以承载乡愁记忆的方志产品满足市民高品质文化需求,把成都方志历史故事讲生动广传播,全年阅读量过万微信推文26篇,被“方志中国”“方志江苏”等22家省外媒体转载50余次。
做优做强方志活动品牌。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培育青少年对成都“知之远,才爱之切”的深厚情感。全面融合团市委、市少工委工作体系,举办“寻找蓉城红领巾小史官”“志成都·知未来”等特色活动,推动方志资源转化为教育研究课题、优质乡土教材和学校精品课程,制作成都历史文化网络微课,打造精品研学路线,展演学生原创短视频,推出“名校名师讲方志”直播,开办文史知识系列讲座,推动乡土历史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吸引近80万学生超60万市民参加。
做优做强方志馆服务体系。凝聚社会各方资源,建设贴近市民生活的方志文化场馆,助力构建“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聚力办好民生实事,成都方志馆首次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新增方志馆分馆3家、微方志馆17家,规范运行108家史志阅览室和149家各类方志馆,免费开放7个方志馆分馆、50个微方志馆,开展参观接待、藏品巡展、上门讲解等活动。成都方志馆接待部门单位党建、青少年研学、高校教学座谈等活动200余场,服务群众6000余人,入选首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
守正创新汇志力 勇毅前行书华章
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2023年,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勠力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多项工作获中、省地方志办主要领导和市委书记肯定性签批,荣获2023年度全省地方志系统综合成效先进单位、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方志数字化成果先进单位。
一、服务中心大局,彰显方志作为
掌握工作主动,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聚焦奋进四十年。创新编纂方式,做群众爱看的“志书”。编纂《奋进四十年:德阳1983—2023》,用10万字255张图片勾勒40年发展脉络;开展50位建设者口述史专访采集,录制纪录片《征途》,“绘声绘色”多维度再现历史场景,为全市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提供历史滋养。
聚焦资政辅治。创新工作理念,与市委办联动建立覆盖市县两级的大事月报机制,创办《德阳大事记》月刊,呈送市领导和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编纂《德阳史志》期刊,及时跟进重大部署,聚焦市委“四五五六”发展总思路,展现德阳工作成效。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提供及时高质量的地方志服务。
聚焦难点堵点。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着力解决缺乏史志场馆的难题。争取分管市领导带队先后前往国家方志馆及黄河分馆、成都市和金牛区地方志馆学习场馆建设先进经验。市委书记召开常委会、专题会亲自推动解决史志场馆建设等重点工作,历史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二、践行文化使命,展现方志品牌
弘扬方志文化,以文化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
志书编纂深入推进。充分总结第二轮修志工作经验,形成《关于开展修志“先行先试”的实践与思考》等研究成果5篇。发挥旌阳区修志示范作用,统筹部署全市第三轮修志工作。与省地方志办联合撰写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的建议》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莉签批。出台《德阳市乡镇(街道)、村志稿评审办法(试行)》,为编修高质量镇村志保驾护航。目前,全市纳入规划的84镇21村进入初稿编纂阶段的超60%,其中12部完成初稿。
年鉴质量持续提升。深入实施年鉴精品工程,持续加大培训力度,对标精品年鉴持续优化编纂大纲,制定出台《德阳年鉴审校办法》,进一步规范年鉴审校流程和标准。建立专家会审机制,加大年鉴篇目审查和质量内容抽查力度,推动实施年鉴交叉检查和专家集中审查,市县两级综合年鉴质量持续提升。2023年,全市6部年鉴获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奖,2部年鉴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奖,《德阳年鉴》再次获评全国一等年鉴。
地情开发亮点纷呈。坚持开展地情文化挖掘,展示现代化德阳风貌。为招商引资和宣介德阳服务,编纂《德阳地情概览》;服务全市主题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编纂《四川省红色遗址普查成果汇编(德阳卷)》《什邡红色故事选》《中江百年图史》等;展示县域发展面貌和乡村振兴成果,编纂《旌阳史志》《什邡古蜀探秘》《绵竹史志》《绵竹文旅名村》《绵竹名村(二)》等。
三、拓宽工作视野,提升方志影响
坚持多措并举,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同频共振。
阵地建设立体推进。创建德阳市史志馆四川建筑工程学院分馆、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分馆;结合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挂牌史志阅览室29个。史志德阳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刊发领导讲话、重要会议精神和地情文化,全年推送160余期480余篇,受众达4万余人次。与移动德阳分公司合作定期短信推送史志知识,受众9万余人次。依托市委组织部“好德行”微信小程序,分批推进网上村史馆建设,将覆盖全市816个行政村,服务人数超59万人;在月活跃度270余万人次的“德阳市民通”上开设“话说德阳”版块,扩大史志影响力。
特色文化多元输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助力三星堆文物保护示范区建设,梳理形成《三星堆大事记》,指导《三星堆镇志》编纂,组织撰写研究文章3篇。组织“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地情短视频拍摄宣传活动,报送宣传短视频20余个;组织开展专题研究,什邡李冰陵、中江“铜山三苏”和罗江范家大院登录2023年《巴蜀史志》封面,弘扬德阳地情文化。不断深化成德眉资史志同城,在优秀传统文化和“天府粮仓”建设研究方面深入合作,与省地方志办、成都市地方志办合作,形成《关于统筹开发李冰文化的建议》。深度参与西博会德阳馆、“德阳之窗”历史文化打造,为地方发展贡献方志智慧。系列地情书成为世界清洁能源大会等在德重要会议、宣传推介德阳和招商引资的“伴手礼”。
大史志格局加快构建。创新“1+N”编纂模式,精选主题,主动对接职能部门(单位),靶向合作编纂特色书刊。搭建多协会合作平台,引入史志工作的源头活水,邀请吸纳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爱鸟协会、餐饮协会等专家人才进入史志专家库,共享人才资源。建强史志文化宣传宣讲队伍,用好用活史志宣讲小分队,开展史志宣讲40余场次,受众超8万人次。与主流媒体合作,接续推进“精品年鉴品读季”和《德阳味道》品读活动,创新开展《奋进四十年:1983—2023》新书首发暨宣传推介活动,营造“读志用志”良好氛围,推动方志成果“出圈”。开展史志“七进”活动60余次,赠书6000余册,让全社会了解史志,关注史志,支持史志,让史志工作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开创未来。
担负新使命 下足绣花功
奋力推动乐山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2023年,乐山市地方志工作部门担负新使命,下足绣花功,推动全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先后获得省市领导批示67条,获评全省市(州)地方志工作综合成效突出单位,《乐山年鉴(2023)》入选首批“四川省精品年鉴”,《乐山年鉴(2022)》获评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特等年鉴,《名人与乐山》获乐山市人民政府第十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一、强化政治引领,在高质量“续脉”上下功夫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
坚定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乐山市委主要领导深刻领悟其思想精髓,在2023年初的相关批示中,就原创性地把“续脉”二字作为地方志事业的首要使命,将地方志工作表述为“是一项续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事业”,为全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赋予与时俱进的光荣使命,将其对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着力锻造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践行省地方志办提炼的“4567”工作法,激励大家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干事创业。“4”即“四种方法”:党建与业务并重、编纂与宣传并举、历史与现实齐抓、机关与系统并进。“5”即“五心”:静心、用心、细心、精心、耐心。“6”即“六问”:问自己的言行是否与单位发展目标相符,问自己是在为同事加油鼓劲、还是扎针泄气,问自己是在积极出谋划策、还是袖手旁观,问自己工作是积极作为、还是消极被动,问自己是乐于担负重任、还是推诿塞责,问自己负责的工作是否是自己最高能力水平的体现。“7”即“七要”:要谨小节、慎交友、戒贪欲、知敬畏、多谋事、懂感恩、明是非。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同志们“用心认真尽责,敢担苦干善为”的理念深入人心,精神面貌和工作质量为之一新。
二、做精基本业务,在高质量“存史”上下功夫
打造精品年鉴。申报实施四川省年鉴精品工程,精心编纂《乐山年鉴(2023)》,严格落实《四川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范》等要求和专家反馈的100余条意见,从框架体例、条目标题、特色工作、内容记述、照片图表等方面反复打磨完善,最终成就精品。召开地方综合年鉴质量评议会,坚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篇目审查、复核及质量抽查制度,推动全市11个县(市、区)全面完成“一年一鉴,公开出版”任务。
推进志书编纂。第一时间制发《乐山扶贫志》编纂方案,启动4个重点区县扶贫志编纂工作。指导峨边彝族自治县率先开展第三轮修志,沙湾区全面完成第一轮乡镇志编纂出版,全市列入年度计划的19部乡镇(街道)志、9部村(社区)志陆续出版。
开发地情资源。编纂出版《盐风吹过》《犍为近现代史话续编》《乐西公路历史事件丛书——西康篇》等地情书籍,指导马边等5个区县启动编纂地方简史。乐山市8篇文稿入选全省市县地方志系统“好文稿”,3个案例入选省级创新案例,14项成果在四川省第二十次地方志优秀成果评比中获奖。
三、聚焦中心大局,在高质量“资政”上下功夫
为“强市兴市”建言。坚持在服务“产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中寻找切入点。深入研究乐山晶硅光伏产业发展史,紧紧抓住乐山是我国晶硅光伏产业发祥地并获得“中国绿色硅谷”称号等特色亮点,撰写的资政报告《关于建设“中国绿色硅谷博物馆”擦亮乐山晶硅光伏产业发祥地和“中国绿色硅谷”金字招牌的建议》,获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认可,相关建议转化为“中国绿色硅谷博展中心”项目在五通桥区落地。目前,项目展陈设计方案已定稿,主体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将建成形象展示的窗口、领导视察的场所、招商引资的平台、政企互动的基地、晶硅光伏科普基地和硅谷产业百宝箱。
为“成渝双圈”献策。坚持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中寻找突破口。认真梳理研究四川、重庆两地丰富的古代诗歌资源,立足推动川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走深走实,提出编纂一部诗歌文化书籍、推出一批诗歌文化项目、打造一台川渝舞蹈诗剧、建立一个诗歌文化联盟、建设一条诗歌文化走廊等意见建议,被市委办公室上报省委办公厅。与重庆市武隆区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签订史志工作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在资源共享、理论研究、优势互补等方面开展互动交流。
为“红色文化”发声。坚持把保护传承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内容。立足乐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进军西藏出发地,也是“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光辉起点的历史背景,撰写的资政报告《乐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进军西藏出发地》在《巴蜀史志》刊载,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强批示,正在转化为“五个一”方案落地实施。
为“乡村振兴”助力。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村史馆是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村史馆建设成功案例的剖析,结合乐山村史馆建设情况,撰写的资政报告《乐山市建设村史馆助力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在省地方志办《资政参阅专刊》(第61期)刊发,受到市委领导肯定性批示,相关建议正转化为乐山市村史馆建设3年行动计划。
四、拓展宣教渠道,在高质量“育人”上下功夫
加强场馆建设。坚持资源整合、场馆融合,与乐山师范学院合作建成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成“嘉州记忆·地情文化馆”,与乐山市图书馆合作共建“乐山市党史和方志馆”。设立第二批史志阅览室24个。大力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史馆建设,指导沙湾区踏水镇镇情馆、五通桥区冠英镇挖断山村村史馆等做好展陈设计。
畅通线上渠道。开通运营“史志乐山”微信公众号,指导五通桥区设立“史志·档案”融媒体号,峨眉山市、夹江县等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设数字方志馆专栏。策划“探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系列和“这里是乐山”系列专题片,创作播出《乐山古塔 屹立千年的嘉州地标》等作品16个。
推广史志文化。在“无限乐山”手机客户端、乐山综合广播FM102.8等本地主流媒体推介《名人与乐山》《乐山简史》等史志书籍,向相关人员、单位赠阅8000余册。在乐山市图书馆开展宋蒙历史文化专题讲座,在市委党校主体班开展史志专题讲座。17个短视频被“方志四川”视频号采用,3个短视频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
守正创新担使命 脚踏实地谱新篇
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眉山市地方志系统认真落实省地方志办“思想再解放、视野再开阔、本领再增强、能力再提升”的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争取领导重视,提升志鉴质量,强化阵地建设,推动眉山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组织领导,形成良好工作机制
争取中省志办领导重视。2023年11月10日至11日,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崔唯航莅眉调研地方志工作,出席全国地方志工作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会及方志出版社向眉山市赠书仪式,实地调研眉山市党史和方志馆、三苏祠博物馆、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彭山区江口沉银临展馆、仁寿县哨楼村村史馆。中志办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邱新立在眉开展地方志业务专题培训。方志出版社向眉山赠送珍贵方志书籍1010册。2023年,省地方志办领导多次到眉山指导阵地建设、三苏文化宣传等工作,开展年鉴质量提升调研和志鉴编纂业务培训。2月,省地方志办启动《巴蜀史志》“三苏文化”专刊编辑工作,成立眉山编辑部,成功举办专刊出版发行会,全力支持眉山地方志工作。“三苏专刊”亮相眉山两会,得到出席会议的代表、委员们高度评价,认为专刊回应了领袖关怀,全景式呈现了三苏文化样貌,为社会提供了一份存史资政与文化普及的精品读物。
争取党政领导重视。2023年9月,分管市领导专题听取史志工作汇报,同意启动眉山史志馆建设三期项目前期筹备工作,新增707平方米的使用面积。10月,分管市领导出席全市史志阵地建设推进会,全面总结眉山取得的成果和形成的基本经验,提出2024年实现各县(区)史志馆全覆盖的要求。12月,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史志工作汇报,充分肯定2023年史志工作,议定关于史志书籍编纂、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史志阵地建设等事项。2023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史志编纂中心工作作出批示。各县(区)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史志工作,在经费预算、人员编制、史志馆建设等方面给予有效保障。
加强史志队伍建设。眉山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主线,抓好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干部的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干部职工参加省地方志办、成德眉资地方志系统组织的各类培训12场次,实现干部职工培训全覆盖。聚集史志干部的选拔任用,突出业务能力,优化干部结构,2023年正式任命党史编纂科、志鉴编纂科、史志宣教科负责人,提拔1名副科级干部。7月,市史志编纂中心党支部被评为全市“五好三优”头雁支部,全年3名干部获得政府嘉奖。主动争取县(区)领导重视,调整了1名县(区)地方志机构主要负责人,5名地方志工作人员获得职务晋升,新进了2名工作人员,配齐配强了市县(区)史志干部队伍。
二、聚焦质量建设,深化拓展主责主业
记录眉山发展,年鉴质量取得新提升。坚持突出时代特征,注重质量把控,实现编纂工作科学规范。扎实开展县(区)综合年鉴篇目审查、复核及质量抽查工作。以提升地方综合年鉴质量为抓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动解决整体质量不高的难题,促进全市年鉴编纂质量大提升。截至2023年底,眉山市、县(区)两级7部地方综合年鉴全部公开出版。眉山天府新区的首部年鉴《天府新区(眉山)年鉴2021》正式出版。2023年12月,《眉山年鉴(2022)》获评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一等年鉴。
弘扬传统文化,志书编纂取得新突破。按中国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启动3部志书编纂,成功推动《柳江镇志》入选第八批中国名镇志丛书。坚持聚焦眉山特色,深挖地情文化,分别到洪雅县、眉山天府新区、东坡区开展编纂业务培训。2023年,全市完成8部志书编纂移交出版社,4部乡镇(村)志完成初稿编纂。2024年,将7部乡镇村志编纂出版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启动《眉山简史》编纂,按“广征、核准、精编、严审”的要求,力争客观准确地反映眉山历史。
坚持以文化人,方志宣传开创新局面。借力主流媒体,与四川新闻网、今日头条、《眉山日报》等媒体合作,广泛开展宣传,2023年以来,各级媒体采用眉山宣传信息251条,成效明显。《眉山日报》先后推出《修志问道守初心 以史鉴今担使命》《矢“志”不渝写春秋 直笔著史谱华章》专版,全面展示眉山地方志工作成果。在2023年12月召开的成德眉资党史和地方志同城化联席会议上,签订史志阵地传播联盟框架协议,改版“史志眉山”微信公众号,实现四地信息互相链接、实时互动。主动与市社科联合作,开展了《史志馆建设与发展思考——以眉山市史志馆为例》等8个课题的史志研究。制作《红色嘉禾映党史 铸就仁寿新辉煌》荣获全省“十佳短视频”,《眉山革命的摇篮——精进学校》荣获全市“十佳”微视频。
三、聚焦阵地建设,擦亮方志文化品牌
讲好眉山故事,提升服务水平。2022年10月18日眉山史志馆开馆以来,先后接待中志办、中国社科院、省委第九巡视组、主题教育省委第八巡回督导组、美国华盛顿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浙江、青海、湖北等各级各类社会团队201个5094人次,成为眉山弘扬文化的主要窗口、教化育人的重要基地、记录历史的资源宝库。全年接收方志出版社、省地方志办等捐赠书籍7050册,与各地交换书籍2923册。
做好历史传承,记录时代风采。眉山史志馆充分运用口述室功能,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来眉视察7名亲历者的口述视频录制与资料整理,做好历史的记录与传承。2023年,眉山史志馆成功申报四川省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市少年队实践教育基地,挂牌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三大实践基地,助力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协同创新发展,推动阵地建设。以市史志馆建设为引领,强化全市史志阵地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县(区)史志馆5个,镇(村)史馆35个,史志阅览室28个,在建县(区)、镇(村)史馆4个。各级史志馆立足阵地,强化宣教,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加速器和史志宣教的窗口。
用心念好“四字诀” 用情编好镇村志
汶川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2022年以来,汶川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按“全面启动、分步实施,梯次完成”的要求,以9个镇全覆盖推进、75个村全覆盖规划的思路,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镇、村志编纂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志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一、理想信念“燃”
汶川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深刻地认识到编纂乡镇、村志是地方志事业的一次发展机遇,是以村为最小单位,全方位整合力量,网格化开展的一次“地情大摸底”,其实质是一场刻不容缓的文化抢救和如榫似卯的记忆接力。锚定2023年底完成9个镇全覆盖编纂镇志、4个村试点编纂村志,2028年实现全县镇村志全覆盖编纂的任务,上报州志办纳入《阿坝州“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由州政府办行文按全省“一盘棋”的思路统筹推进。
二、干事创业“拼”
大胆主动请缨,高质高效完成9部镇志、4部村志的试点编纂。
拼力获得更多支持。县委书记过问批示,县长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一线督战,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各镇成立由镇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编审领导小组,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各方支持的工作格局,州地方志办的悉心指导和县级财政142万元试点编纂经费,增强工作底气和信心。
拼力网罗编纂人才。第一时间组建善调查考证,求真务实的修志队伍,指导各镇选派文字功底扎实、责任心强的干部,邀请“五老”、知情人、当事者、乡绅贤人及修志爱好者共同参与编纂工作,充分调动各界人士参与修志的热情,尽可能地凝聚镇、村志编纂力量。
拼力提高业务水平。多次邀请成都市修志专家实地授课;以州地方志办赠送教材《羌在增头》为例,录制发放汶川本土专家授课视频;畅通“州—县—镇—村”双向沟通渠道,通过电话、微信、上门指导、线上线下会议交流等多种形式,强化业务培训指导。截至2023年底,共举办编纂培训会15场,培训编纂人员300人次。
拼力精进度优质量。按县政府印发的《汶川县镇、村志编纂工作总体规划方案》要求,全县分级立下14份“军令状”,责任到人,时限到天。县委、县政府将镇村志试点编纂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确保进度与质量并重。严格实行“三审三校”制度,邀请熟悉史志知识的专业人士校对志稿,聘请专家成立专业审稿组,甄选专业性强的印刷企业排版印刷,用执行就执着、出手就出彩、完成即完满的方志精神,在规定时限内保质保量完成编纂任务。
三、资料搜集“全”
坚持史料记载和现实取证结合,以全面查阅档案为主,高度重视文献资料、口述资料、实物资料的搜集,力争不漏任何微观资料,通过翻部头、聚村头、进地头、坐炕头、烂笔头,做细资料分类统计,做到应收尽收,力求广泛翔实。在一场场村民大会、村老座谈会、实地勘探,一个个访谈电话、采访视频,一次次小组交流、阶段汇总讨论中,9镇4村的人事更迭、今昔流变,姓氏渊源、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百姓民生、族谱家训、文化习俗等跃然纸上,汇集成一汩汩回望生命来路和血脉流向的乡愁,勾勒出一个个记忆里热气腾腾的乡间村里。两年来,扎根乡土,地接民情,全面摸排,眼界大开,收获巨大,走访群众约1200人次,翻阅档案12186本,收集文字1012余万字,图片资料5000余幅,多媒体资料157部,实物资料526个(套)。
四、特色突显“准”
汶川县试点编纂的9镇4村,在建制历史、管辖区域、人口分布、发展水平上,有着较大差异,但各美其美。坚持志体为前提,紧紧围绕汶川特大地震前后社会发展和各镇、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碰撞两条主线,以“名”“特”为重点,用好历史的“长镜头”,群众的“短镜头”,实际的“微镜头”,对标又“精”又“美”。如《绵虒镇志》概述突出“大禹故里”之称和镇名来源的特色,呈现独特的区域历史文化。《三江镇志》则从“四川最美古镇”入手,篇目前置彰显“鞭子坟”内的家国情怀,升格文化内涵。《萝卜寨村志》以事系人,呈现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悠远厚重的古羌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汶川甜樱桃等产业,翔实具体,以小见大,以深见长。
汶川县高效完成区域内镇村志的试点编纂任务后,及时总结编纂经验,加速提升编纂能力,下一步将以第三轮县志修编为抓手,再接再厉做好村志全覆盖编纂工作,唤醒乡土记忆,焕新乡村文化。
突出“四高”编纂精品良志
学史用志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四川省监狱管理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学史用志的重要论述,打造富有四川特色的全国监狱系统一流精品良志,省监狱管理局于2020年11月启动《四川监狱志》编纂工作,历经3年精心打磨,2023年10月,《四川监狱志》(1950—2020)印制成书并在系统内发布。该志90万字,是全省首部全景式记述监狱历史和现状的史料性文献,首创大型史志主题宣讲、纯原创情景式演绎方式发布推广,12月被评为全省志鉴编纂创新案例。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站位谋划推进
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党委高度重视志书编纂工作,把志书编纂工作作为党委加强监狱系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一把手”工程、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传承监狱文化的重要载体、强化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来谋划推进。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省监狱管理局第一政委刘志诚任顾问,司法厅党委委员,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志林任主任委员,局党委全体班子成员为成员的志书编纂委员会,加大领导力度、全面统筹力量,强力推进志书编纂工作。
组建修志专班。从全省监狱系统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修志工作专班负责编纂工作,整合各方资源,举全系统之力、聚全系统之智开展志书编纂。
落实责任纪律。根据编纂计划,分解细化编纂任务,并将各篇章编纂责任落实到人。制定工作纪律,加强过程管理,形成责任明确、纪律严明的“一盘棋”编纂格局。
二、精心谋划部署,高效率开展编纂
以有序推进、高效完成为目标,夯实三大环节工作:
认真制定大纲。结合四川监狱70年发展历程,按篇、章、节、目体例进行编纂,且以简练文字高度概括各篇章节主要内容,为志书编纂搭建科学框架结构。
全力搜集资料。全方位收集整理1950—2020年四川监狱70年来改造罪犯的珍贵历史资料2000余万字、图片5000余张,完成长编300余万字,为志书编纂打下坚实资料基础。
压实任务进度。科学制定编纂任务推进表,明确各阶段工作时间节点,实行挂图作战、进度把控,为提升志书编纂效率压实责任。
三、加强质量建设,高标准评估审核
聚焦“精品良志”编纂目标,针对监狱工作的特殊性质、相关内容涉密的行业特点,坚持历史与现实吻合、内容与形式统一、质量与风险并控原则,创新举措把好志书质量关。
全面加强质量把控。开展一对一交叉审稿、封闭式集中审阅统稿、开放式广泛征求意见、多轮次全方位审核校对,对志书内容特别是历史沿革、政策变迁、逻辑关系、体例规范、语言风格、表述准确度等进行严格把关。
创新实施风险评估。从系统内抽调业务骨干开展专项评估,从意识形态、失泄密、业务专业3个方面对志书进行全面审核和风险评估。
严格志书审查流程。为确保志书质量,严格执行三审制度。志稿编纂成型后,即分送相关领导、专家对志稿开展初审,并根据评审意见补充资料、修改完善。2022年3月,抽调系统内业务骨干,集中开展志书质量复审,并邀请省地方志办领导及专家现场指导,会后再次对志稿进行认真修改。2023年2月,省监狱管理局志书编纂委员会召开志书终审会议,听取志书编纂情况和主要内容介绍,交流评审意见建议,为志书高质量定稿把好最后一关。
四、创新宣传方式,高质量推广运用
省监狱管理局党委高度重视志书成果运用,组建由局主要领导挂帅的学史用志主题活动筹备领导小组,提前策划志书发布工作方案,与志书编纂并行推进。
举行学史用志主题宣讲暨志书发布仪式。以“矢志不渝·砥砺前行”为主题,精心创作志书主题宣传片,以4个篇章回顾四川监狱70年发展历史,选取各个历史时期的民警代表作主题宣讲,以原创情景讲述、情景短剧、音乐剧目、组诗朗诵等演绎形式,生动再现四川监狱70年的峥嵘岁月和沧桑巨变。主题活动邀请司法部、省委省政府老领导及省地方志办、司法厅等领导见证志书发布。
策划开展专题宣传。在中新网、法治日报等主流媒体和司法部、省委政法委等上级宣传平台开展志书宣传,发布宣传稿件100余篇次。在四川监狱“两微一网”和短视频新媒体平台开辟“四川监狱·学史用志”专栏,定期推送,全面宣传四川监狱开疆拓土的艰难历程、扎根深山的感人故事以及改造罪犯的典型案例,展示四川监狱70年来的风雨历程和非凡成就。
深入开展学史用志工作。借《四川监狱志》发布契机,省监狱管理局及时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学史用志工作。全省监狱系统迅速行动,采取座谈研讨、微党课、主题宣讲、征文比赛、重走老基地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志寻根、溯源教学实践活动,在系统内掀起学史用志热潮。
《四川监狱志》既是赓续四川监狱历史文化的宏大载体,又为丰富四川地方志工作内容、创新史志成果运用方式、推进四川方志事业发展增添了四川监狱力量。回顾编纂全程,感到遵循方志工作规律,善于守正创新是实现编纂目标的不竭动力;严格把控质量流程是实现编纂目标的基本保证;实施风险评估是防范失泄密风险、规避负面影响的重要环节;开展主题宣讲、持续开展学史用志是推动成果转化运用、扩大影响的重要途径。
请点击查看原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