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82期(总第687期)
【市州动态】
剑阁县着力构建“大史志”格局
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剑阁历史悠久,底蕴厚重。东汉建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积淀深厚,魏征、黄裳、李榕等名人辈出,李白、杜甫、陆游等文人墨客留下不朽诗篇。剑阁“最蜀道”,诗仙李白《蜀道难》诗中多处涉及剑阁,特别感叹“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是川陕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西进强渡嘉陵江后的主战场。党的三代核心领导人都曾来过剑阁或与剑阁有密切关联。毛泽东主席曾亲笔手书“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2次到过剑阁;2004年5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临剑门关高中(原沙溪中学),为浙广扶贫项目“之江教学楼”掀土奠基。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翠云廊古蜀道考察。
近年来,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牢固树立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理念,找准史志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契合点、着力点、突破点,着力构建“大史志”格局,全面记录改革发展巨变,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志工作取得突破性进步,稳居广元市第一方阵。2023年,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被评为“全市史志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史志研究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史志宣教工作先进单位”,《“333”模式提升资政辅治质效》被省地方志办评为资政辅治创新案例。
高效推进志鉴编纂
一是全力抓好年鉴编纂。紧紧围绕“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见书”工作目标,坚持早安排、早部署、早培训、早推进,严督、严审、严编的“四早三严”机制,有力有序推进年鉴年度编纂工作,把握组稿、编纂、审校、修改、印刷等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年鉴质量。《剑阁年鉴(2020)》获省第二十次地方志优秀成果三等奖。《剑阁年鉴(2023)》首次全彩印刷,《剑阁年鉴(2024)》目前已完成初稿编纂。
二是全力抓好乡(镇)志编纂。编印《剑阁县乡镇志村(社区)志编纂规范微读本》,免费发放至全县各乡镇和县史志专家手中,全面启动王河、江口、开封三部乡镇志编纂工作。
三是全力抓好《扶贫志》编纂。采取“争领导重视、早安排谋划、定岗位责任、建优质团队、抓质量提升”“五字”工作法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剑阁扶贫志》编纂工作。县领导5次专题研究,县财政足额保障经费,乡镇部门全力配合支持,目前完成资料征集工作,全面进入编纂阶段。
四是全力抓好特色图志编纂。加力推进《剑门豆腐图志》编纂,进度过半,力争年底成稿。谋划编纂《翠云廊图志》。
全面做好史志宣教
一是阵地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利用组织、宣传、文化、教育等行业资源,选择基础条件好、示范辐射强的阵地设立史志阅览室,目前,全县已建成9个省市县共建史志阅览室,9个史志“七进”示范点,建成省委党校翠云廊古蜀道生态文明现场教学基地,1个省级非遗体验基地和6个市级非遗工坊,协同有关部门建成260亩中小学生研学营地、广元市干部正确政绩观教育基地。不断提升“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李榕家规家风纪念馆”“红四方面军马鞍山纪念馆”“火烧寺战斗陈列馆”“升保起义烈士陵园”等史志宣教阵地作用,先后多次对展陈情况进行集中排查和审核审读,做到史实准确、与时俱进。
二是宣教活动常态开展。发挥“地方志专家人才宣讲团”“知客宣讲团”“五老宣讲团”作用,开展史志讲座进机关、进学校、进乡镇、进企业等史志“七进”活动300余场次,覆盖学生干部群众3万余人;积极组织史志专家全程主创、编排“点树交印”古制巡演编排,参与非遗表演等活动,史志融入景区掀起传统文化传播热潮;组织市县史志专家编排《剑门灯舞操》在全县中小学生课间操中推广,开展“万名学子诵读《蜀道难》”活动;调研指导普安镇锯山垭“大肉会”、杨村傩戏民俗文化活动,深挖非遗文化内涵,推动非遗活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是信息工作名列前茅。2023年央省媒体发稿167篇,居全市县区第一;今年以来,已在四川党史文献网、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等省级及以上官方媒体刊发地情文章及史志宣传信息90余篇,刊发数量在各县区中位居前列。先后拍摄推荐报送地情视频30余个,其中19个被四川省情网采用。今年以来,以“蜀道守柏人”“白龙花灯”“杨村傩戏”为主题开展地情短视频制作,参与“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全省地情短视频拍摄宣传推广活动,目前已完成3部短视频拍摄编审工作,正按程序进行参赛申报。
扎实开展资政研究
一是盘活专家人才。吸纳21名本土史志专家进入人才库,采取集中调研、小组调研、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会议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资政研究。组织8名史志专家,作为中国大蜀道博物馆建设专班和剑门关高中校史陈列室专班顾问团队,集中讨论完善方案12次。
二是加强理论研究。《翠云廊:中国植树护树制度演变发展史》被《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49期刊发;《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传承弘扬剑阁方志文化》等研究文章在“方志四川”刊发;《翠云廊对坚持正确政绩观的启示》等2篇文章被《巴蜀史志》2024年第1期采用。
三是推动成果转化。与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县社科联、县文旅体局等部门围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主题联动深耕细研,《关于加强蜀道古柏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推动剑门关高级中学高质量发展建议》引起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重视并予以签批,被市委纳入全会决定,县委转化为成果运用,组建专班予以推进;《加速推进剑阁史志文化优势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转变的建议》纳入县“旅游百日大会战”具体举措实施。
特色亮点初见成效
一是打造县域资政辅治拳头产品服务中心大局。扛牢资政育人职责使命,紧扣剑阁县委“1233”执政兴县战略,深入打造《史志资政》《参谋资政》两个拳头产品,截至7月22日刊发117期。围绕“1233”执政兴县战略,聚焦“翠云廊对坚持正确政绩观的启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剑门蜀道史志文化走廊建设”等重点专题开展资政研究,形成研究成果12篇,县领导批示18件次。
二是运用“借力思维”构建“大史志”格局。用好用活“借力思维”,有效破解县级史志部门工作“专业不硬”“力量薄弱”“运转不畅”三大难题。向上级部门借力,市县联动开展“党史地方志部门资政辅治能力提升”“习近平总书记与广元”2个课题研究,联动外出考察学习市内各县区和绵阳、南充、巴中、达州等地6次。向外部专家借力,以建好用好“史志专家人才库”为突破口,先后对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提升改造、剑阁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等5处场馆展陈进行审核审读,提出意见建议42条;推荐7名史志专家进入县委、县政府领导咨询决策库。向同级部门借力,以强化同级部门协同作战能力提升为主攻点,与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等部门在干部教育、阵地建设、惠民服务等方面凝聚起工作合力。
三是着力剑门蜀道史志文化走廊史志品牌建设。围绕市委党史研究室“一中心两走廊建设”目标,以“建好线路、搞好活动、抓好研究”为重点,扎实推进剑门蜀道史志文化走廊建设。抓好精品文化线路建设,深度挖掘剑阁县史志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红色文化”“蜀道文化”“古树名木文化”“名人文化”“特色民俗文化”五条精品文化路线。同时充分发挥牵头县区作用,与昭化、朝天等县区共同谋划县(区)域联动文化线路建设。抓活特色文化活动开展,深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内涵,深入调研指导“红色文化艺术节”、中小学校经典诵读班(队)会、杨村傩戏等特色文化活动,推动史志文化活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抓实专题文化课题研究,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树名木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等课题,联合县社科联、县蜀道文化联合会开展专题研究,今年以来,史志专家联动申报省市课题40个,省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立项2个,市立项13个。史志中心自主研究的《翠云廊古柏历史文化价值研究》立项为市级课题。
(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
宜宾市南溪区努力构建大史志工作格局
宜宾市南溪区委党史研究室(区地方志办公室)充分发挥史志部门存史、育人、资政职能,全力服务南溪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构建起区委统一领导,史志部门协调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大史志”工作格局。
坚持质量为先,不断增强史志工作质效。紧紧围绕存史、育人、资政根本任务,聚力征、编、研、宣、审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中国共产党宜宾市南溪区执政实录(2023)》《中国共产党宜宾市南溪区历史(第三卷)》编纂工作,有序推进三轮志书试点编纂工作和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校志编纂工作。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提升史志宣传质效,依托纪念馆、陈列馆、烈士陵园开展史志大讲堂3次,整合建成史志阅览室2个,捐赠史志书籍500余册。
坚持整合资源,不断增强史志工作保障。主动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工作,积极争取重视和支持,为高质量开展史志工作提供坚强保障。加强与区委宣传部、区档案馆、区文旅局、区委党校、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作,构建多方联动工作模式;深化与叙州区、江安县、兴文县史志部门的工作交流,互学互鉴、共促发展,构建起县委统一领导、部门共同参与、县区相互学习的大史志工作格局。
坚持整合力量,不断增强史志队伍力量。不断强化史志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干部提能培训,举办史志编纂业务培训会8次,并把干部放在重要岗位磨炼本领,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在守正创新中全面提升史志工作素养。坚持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邀请宜宾市委党校史志专家教授和本地史志爱好者6人加入史志人才库,壮大史志人才队伍。
(南溪区地方志办公室)
攀枝花市仁和区积极推动史志融入学校思政课堂
今年以来,攀枝花市仁和区地方志工作事务中心积极推动史志融入学校思政课堂,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帮助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将史志学习教育作为教师培养的重要一课,配合教育系统分类开展党组织书记、骨干教师、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用学生语言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将史志教育贯穿于思政课、文化课全过程。
融入课程建设“主渠道”。大力挖掘三线建设、红色遗址等资源,开发成昆铁路校本读物等史志课程,与学科活动、班队建设、校园艺术节、升国旗仪式、主题团日活动有机融合,通过听、说、读、写、唱、演、颂等多样形式,引导学生在创中学、学中思、演中悟。
强化校园环境“主阵地”。围绕重要历史事件、英模人物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为学校提供图文资料,助力史志文化橱窗设置、史志文化景观建设、史志文化长廊打造。
(攀枝花市仁和区地方志工作事务中心)
芦山县抓实四项基础工作
推动方志宣传工作提质增效
近年来,芦山县地方志编纂中心从阵地、队伍、平台、编刊物四方面基础工作入手,创新举措,搭建平台,拓展渠道,全力推动方志宣传工作走深走实、提质增效。
一是管好基层宣传阵地,延伸方志宣传触角。以开展史志“七进”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基层宣传阵地为抓手,以管好史志阅览室为重点,严格对照“五有”要求,统一制作标识标牌,设立史志专栏,上墙管理制度,落实管理人员,每年定期检查阵地管理使用情况,及时补充史志成果书籍。在全县建成村史馆2个、史志阅览室6个、史志书角2个、史志阅览专栏1个,摆放史志书籍近千册,切实做到建好、管好、用好基层方志宣传阵地,不断延伸方志宣传工作触角,让方志文化深入基层、走近群众。
二是建好社会宣传队伍,壮大方志宣传力量。整合县作家协会、县摄影家协会、县书画家协会、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社团组织资源,动员吸纳社团成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60余人加入方志宣传队伍,参与地方志资料照片收集、地情资料挖掘开发、方志文化宣传等工作。落实历史文化作品有偿征集制度,兑现稿酬经费,组织开展培训、考察、研讨、采风活动,激发方志宣传人员创作热情,壮大芦山方志宣传力量。2019年以来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活动3次,撰写地情文章400余篇,拍摄年鉴专题图片50余幅,开展儒学文化讲座、“红壁陶龙”故事会、芦山历史文化知识竞答、本土人讲本土事等方志文化宣传活动,3000余人次参与。
三是用好网络宣传平台,扩大方志宣传影响。拓展“互联网+地方志”宣传渠道,开通用好“芦山地方志”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封面新闻、网易新闻、喜马拉雅政务电台、抖音号6个新媒体平台,开设时政要闻、工作动态、历史往事、红色记忆、非遗文化、乡土人情等专栏,发布地方历史文化、方志工作的文章、信息、图片、音视频,实现同步链接、同步发布、同步运行,打造芦山地方志新媒体矩阵,不断扩大方志工作宣传面和影响力。自2018年创建“芦山地方志”6个新媒体平台以来,关注人数达5.2万人,累计发布文章、图集、音视频作品4650余件,阅读(播放)量突破2800万,点赞量超过29万次。
四是编好地情宣传刊物,提升方志宣传成效。注重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深挖芦山古羌文化、汉代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雕塑文化、灾后重建文化的内涵特质,组织采编禾茂故事6个、龙门故事32个、大川故事68个,创作诗词歌赋、楹联、绘画、书法等系列作品1000多件,编印大川故事画册3000本,编辑出版《姜城春秋》《芦山文化旅游资源要览》《秀美芦山千古颂》《大川故事醉山水》等地情书籍,加大地情刊物成果转化利用,为全县乡村振兴、文旅发展、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提供丰富素材,据不完全统计,有700多件作品被应用到人文景观和项目工程中,有力提升了芦山方志宣传工作成效。
(芦山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乐至县用活红色资源做好史志宣教
近年来,乐至县地方志办公室把红色资源作为史志宣教的重要载体,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帮助干部职工“润心铸魂”,为干部职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提档“示范点”。突出“陈毅故里”文化名片,围绕陈毅元帅生平事迹,深入挖掘其军事、诗词、清廉、外交等历史典故,依托友谊广场、陈毅诗艺苑、清风苑等15处红色文化景点,联合陈毅故里景区管委会、县委党校等单位,配套开发专题教学、情景教学、红色故事等课程,涌现出《缅怀元帅风范·传承红色基因》《实施“村级物管”补足治理短板》等全省干部培训好课程好案例,遴选收录全县21个红色资源,编制发布乐至红色教育VR地图,以“图文简介+语音解说”的形式,实现史志宣教“一点即学”。
提优“精品线”。以陈毅故里景区为核心区,充分发挥红色美丽村庄旧居村、乡村振兴重点村百花村的示范作用,串联城区陈毅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升级打造陈毅故里史志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1+1+6”精品研学线路,形成了爱国、廉政等12条主题教学线路,精心优选有底蕴、有特色的示范点位,因地制宜打造“红色教育”基层党建示范带,进一步丰富史志宣教培训资源,满足不同领域干部需求。
提升“整体面”。结合史志“七进”活动组建宣讲团,每年承办“弘扬陈毅家风·涵养家国情怀”巡展巡讲活动,领导干部带头到乡村、社区、校园、企业讲红色故事、宣传惠民惠企政策,引导干部职工主动传播革命精神,形成有乐至特色的“弘毅”宣讲品牌。把红色文化与乐至川剧相结合,以陈毅元帅生平事迹为创作蓝本,精心制作现代川剧《少年陈毅》《青年陈毅》等剧目作品,呈现了一堂堂生动鲜活的历史宣教课,不断提升史志教育实效。
(乐至县地方志办公室)
请点击查看全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