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简报>2024年工作简报>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88期(总第693期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23 16:44:49 浏览次数:372 【字体:

特别关注

全面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四川省地方志系统深入推进史志育人新实践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2024年4月19日,一场以《〈华阳国志〉与古蜀文明》为主题的“四川方志大讲堂·方志文化高校行”活动在四川大学江安图书馆明远学堂举行。四川大学师生代表、省地方志办相关人员130余人参加活动。现场互动问答环节氛围热烈活泼,神秘的古蜀文明照亮探寻文化根脉之旅。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地方志被誉为“一方之全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存史、育人、资政”的重要功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地方志“育人”功能,2019年11月以来,省地方志办先后在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川渝两地18所高校设立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以此为平台,开展“四川方志大讲堂·方志文化高校行”活动,在全省积极探索史志育人新实践,让史志文化以生动鲜活的模样走入高校,提高史志文化教化育人实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本培元、凝心铸魂。

2023年6月8日,省地方志办在西华师范大学开展题为《走进方志》的首场宣讲。2023年10月23日,一支由全省地方志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地方志专业人才、文史专家、地情文化研究者组成的四川省方志文化宣讲队正式成立。2023年12月19日,省地方志办印发《“方志文化进高校”宣讲活动实施方案》。截至2024年7月底,省地方志办先后在阿坝师范学院、西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内江师范学院6所高校相继主办一系列史志文化宣传专场活动,开展宣讲9场,其中6场通过“方志四川”视频号同步直播,受到现场2000余名大学生热烈欢迎,10000余名线上观众频频点赞。

2024年3月29日,省地方志办、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全省教育系统史志文化宣传工作的通知》。2024年4月至6月,成都开展第二届寻找“蓉城红领巾小史官”活动暨第七届红领巾故事会历史文化知识系列讲座,全市1600余所中小学校学生参与,参加线上知识答题的学生超20万人次,相关线上学习超100万人次,活动报道全网浏览量超5000万人次。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广元、乐山、南充、广安、眉山、资阳、甘孜等地积极开展“史志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情文化,激发学史探源兴趣,增强文化自信自强。

同时,省地方志办顺应新时代网络发展趋势,倾力打造四川省情网,精心维护“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及系列新媒体,推出“四川方志云”,免费提供数字化电子版志鉴图书3520余部,为地方志“以志育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途径。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志润心,育才铸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四川省地方志部门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高质量抓好记录伟大时代这一“存史”工作的同时,深入推进修志为用,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大力加强开发利用和宣传弘扬,擦亮“四川方志大讲堂”品牌,在持续的宣讲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浸润青年一代,为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方志力量。

(省地方志办)

【市州动态】

成都市新津区聚众合力挖掘传播方志文化

今年以来,成都市新津区地方志办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中志办和省、市地方志办工作部署,围绕“紧贴群众需求干事业”要求,坚持“民有所需、志有所为”导向,通过打造“三支队伍”、建立“两套机制”、营造一种环境,聚众合力挖掘传播方志文化,推动地方志“飞入寻常百姓家”,全区志鉴意识进一步增强,方志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打造“三支队伍”,让方志事业有人干。区地方志办围绕解决方志文化人才不足的问题,坚持多维度发力,积极打造文稿编撰、地情挖掘、宣传宣讲“三支队伍”,聚集一批方志文化专业人才。一是聚焦文稿撰写,打造一支有功底、有爱好的“妙笔生花”队伍。针对地方志文稿从哪里来的问题,区地方志办采取激励方式发动办内人员参与文稿撰写,同时积极组织作家协会等团体以及史志爱好者共同参与。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支由史志爱好者13人、省市区作协14人、办内人员7人组成的方志文稿撰写队伍。二是聚焦地情挖掘,打造一支讲情怀、能担当的“挖矿找宝”队伍。坚持把深入挖掘和搜集整理在地文化资源作为推动新津方志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组织办内人员从旧志文献、部门志、行业志和乡镇志中利用开发地情资源。鼓励作协作家围绕地情史实开展文学创作。动员广大方志文化爱好者多渠道搜集和挖掘新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三是聚焦宣传宣讲,打造一支高素质、接地气的“移动喇叭”队伍。强化方志文化传播推广,围绕史志“七进”活动,区地方志办打造“志在课堂”宣传宣讲平台,开发《新津简史》《古蜀宝墩文化》《西蜀文化名山修觉山》《新津出土文物精讲》等10余个主题课程。今年以来,已经深入学校、社区、园区开展“志在课堂”19期。

建立“两套机制”,让方志事业有人愿意干。新津区地方志办围绕让各类编撰人员留得住、愿意干,坚持从制度机制入手,积极探索建立文稿选题沟通和稿酬梯次激励机制,让编撰人员能够发挥所长,踊跃投稿有干劲。一是建立文稿选题沟通机制。区地方志办坚持内部研究与外部商讨相结合,根据全区中心工作、重大活动或时间节点策划专栏选题,及时与文稿撰写团队沟通专栏内容和相关要求,确定撰稿人。及时推出“应时而食”“城市记忆”“烟火新津”等主题专栏。加强与史志爱好者交流,结合实际策划选题,由史志爱好者牵头组织人员撰写专栏,策划推出“逛世园·识新津”“诗游新津”等特色专栏。二是建立稿酬梯次激励机制。针对基层地方志供稿渠道狭窄、人员有限等问题,区地方志办探索优化稿酬激励机制,通过参考借鉴各方经验做法,明确文稿撰写基本稿酬标准,同时将稿酬发放与推文阅读量进行挂钩,激励编写人员提高文稿质量水平、扩大文稿传播范围。

营造“一种环境”,让方志事业有人愉悦干。区地方志办围绕让更多的方志文化专业人才在地方志乐意干、愉快干,从营造氛围入手,积极创造有感有获、心情愉悦、认同尊重的干事氛围。一方面,积极争取作者文稿社会效益最大化,积极向省市地方志办、学习强国等平台推介文稿,提升能级,扩大社会影响,增强作者获得感。今年以来,已撰写文稿136篇,被省市地方志办采用49篇次、学习强国13篇。另一方面,在每年年底开展“好文稿”评选,按照理论文章类、地情资料类、文学创作类分别评选最佳文稿,并评选方志文化优秀供稿者、首席供稿者,提高作者荣誉感。

(成都市新津区地方志办公室)

红原县培根铸魂以志育人

近年来,红原县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功能,深挖文化资源,创新文化驱动,建强文化阵地,打造文化品牌,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具有红原特色的史志育人新路径。

深挖文化资源,“百姓志书”传承红原记忆。围绕重要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深挖本土文化资源,编纂老百姓自己的志书,传承一方记忆。一是倾力打造重大志书。聚焦志鉴编修主责主业,编纂出版《红原县志(1949—1991)》《红原县志(1992—2005)》,完成《红原县扶贫志》资料收集编纂工作,指导编纂《红原县政协志》《红原县人大志》《红原县藏文中学志》和10座寺庙志。二是有序编纂乡镇志、村志。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2023年12月率先出版《邛溪镇志》《玛萨村志》,目前已完成《龙日镇志》《瓦切镇志》《龙日坝村志》《德香村志》《日干村志》编纂工作。三是积极丰富特色丛书。立足红原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山川美景、民俗风情等,编纂《红原文史丛书(第一辑)》、《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红原卷)》等。

创新文化驱动,“数字史志”传播红原声音。顺应新时代网络发展趋势,全力推进史志数字化建设,为“以文育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途径。一是推出“红原史志”微信公众号。开设史志典籍、史志图像、史志视频等专栏,将传统纸质史志文献资料转化为数字化文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发布藏语语音讲解和藏语短视频以及藏文版志书等具有牧区地域特色的史志文化栏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方志力量。二是首创志书电子扫码阅读方式。严格落实地方志书编纂出版相关规定和要求,扎实推进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并在全州内首创志书扫码阅读方式,从传统纸质阅读方式向电子阅读方式转变,实现“一卷在手”向“一屏万卷”转变。

建好文化阵地,“史志场馆”展现红原魅力。主动作为、广开思路,多措并举推进方志文献馆、史志阅览室建设。一是建好方志文献馆。立足地域位置、人口分布、特色现状等,2023年建成红原县方志文献馆,全面展示县域自然、政治、经济等状况。方志文献馆设收藏保护区、展览展示区、学术交流区、信息技术区等区域,馆藏志鉴文献、本土文献、省市州文献等14类分区文献书籍10万余册。二是建好史志阅览室。采取“项目带动、部门联动、乡镇互动”的方式,在玛萨村、玛萨寺、藏文中学、格玛村、县图书馆统筹建成5个史志阅览室,常态开展史志宣传和研学活动,将史志阅览室打造成地方历史文化对外宣传、对外展示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打造文化品牌,“特色活动”讲好红原故事。坚持从小处着眼、难处着手,大力推进移动课堂、设置特色课程、拍摄口述历史,催生多种题材百花齐放。一是开通移动课堂。立足宣讲对象地理位置分散、人员结构复杂、喜好不一等情况,采用“现场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现身宣讲”“藏汉双语宣讲”等模式,开通“大篷车”移动课堂,深入全县各乡(镇)、村(社区)开展送学活动100余次,参与党员400余人。二是设置特色课程。结合史志“七进”活动,精心打造地情课,从人口迁徙、地理位置、红军长征过草地等方面讲述红原历史。三是拍摄口述历史纪录片。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深挖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生动反映红原游牧文化交流交融的进程和社会变迁,以及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历史。现已拍摄《红色草原》《红原马术》《英雄扎江》等口述历史纪录片、地情短视频10余部。

(红原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请点击查看全文: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88期(总第693期 ).pdf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