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领导讲话>详细内容

刘玉宏在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作者:sky 发布时间:2011-09-06 08:28:20 浏览次数: 【字体:

 

提高认识 不断创新 

大力推动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在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刘玉宏 

201196日)  

同志们:
    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曾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了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会。三年来,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今天,我们在美丽的百泉之城--济南聚集一堂,再次就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交流探讨,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向与会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这次会议召开付出辛勤劳动的山东省史志办的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总结交流2008年以来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绩、经验,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讨论下一步的工作,大力推动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下面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三年来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2008年武汉会议以来,各地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各级网站、数据库、办公自动化等建设工作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相关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引进与培训以及网络信息知识的普及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机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呈现全面而深入发展的态势。
    (一)地方志网站、数据库等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建设向体系化发展。
    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规模扩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地方志网站、数据库数量增加,办公自动化的单位增多;二是指地方志网站、数据库和办公自动化的内容不断丰富。
    三年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更加重视全国地方志信息化的建设工作,2006年启动的“一网两库”(中国地方志网站和中国地方志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出版总库)的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地方志网站”版面进行了改造和完善,栏目进行了调整,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中国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年鉴出版总库”的建设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三年来指导小组办公室进行了调研和推进工作,开展了试点单位工作,确立了山东、内蒙古、天津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宁波市为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中国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以数据库系统为核心,以数字化志书、地情资料为基础的关系型海量数据库,全面整合我国地方志资源,在保证原书原貌阅读功能的基础上,提供全文检索功能,方便社会各阶层运用地方志成果。“中国年鉴出版总库”目前已收录《中国地方志年鉴》和省、市、县地方综合年鉴千余种,可为地方志工作机构提供包括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信息保存检索、年鉴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网络出版平台等系列服务。
    各地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三年前已建成的网站在不断改版升级,数据库在不断扩容和完善,自动化办公服务范围和内容在扩展。如北京、吉林、安徽、山东、湖南、陕西、甘肃等省市对地方志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栏目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江苏、湖北等省级网站建有旧志库,收录了当地历朝历代的旧志。北京“京网”设置“京韵视听”栏目,在线播放京郊方言采访系列节目;“上海通”网站开通英文子网站,把《上海年鉴》和《上海历史上的今天》全文发布上网,为参加世博会的国内外友人了解上海、认识上海服务;黑龙江主办的中国龙志网,专门设立了“在线修志”、“史志纵横”等栏目,服务覆盖省市县三级修志机构,实现了修志工作的互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打造在线编纂志鉴平台,在数字修志的探索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吉林、山东、陕西等省购买开发适合自身需要和特点的新的办公软件,并覆盖省市县三级修志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办公环境。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全国新增加省级地方志网站8个、市级地方志网站数十个、县级地方志网站上百个。
    总之,随着各地地方志信息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站由单纯工作网站向综合应用网站发展,由单一网站向网站群发展;数据库由小容量向大容量发展,由省级单级数据库向省市县三级数据库发展;办公自动化由信息共享、文字传输向互动编辑、流转、审批发展,由省级方志机构一个部门向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发展。就全国地方志信息化整体建设情况来看,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正在向体系化发展。
    (二)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有关制度、规划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日趋规范化。
    为了推动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三年来各地普遍加强了制度建设,陆续制定并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如山东、湖北、广东等省出台了地情网站管理规定,吉林、湖南等省出台了信息报送制度、资料审查制度、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一方面是对本地相关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地方已有相关制度的借鉴、丰富和发展。在规划建设方面,四川、江苏、山东、河南、广东、陕西等省的“十二五”规划中都含有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河南、湖北、四川等省还出台了信息化建设意见书,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明显提高。
    (三)注重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各地方志工作机构一方面努力引进专业人才,如吉林、江苏、山东、湖北、广东、四川等省都招考了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原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如黑龙江省开展信息技术讲座,吉林、湖北等省举办了形式不同的培训班,山东省每年都举办信息化建设培训班,立足从史志队伍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信息化建设人员2000余人次,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广东省2009~2011年,共举办了8期全省地情网站建设培训班,参加培训单位150个,培训信息员159人。有些地方还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培养人才。如江苏省设立信息处,吉林省建立表彰制度,山东省每年开展一次全省史志系统优秀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评选活动,评选结果由省政府办公厅发文通报。通过不懈的努力,地方志系统逐步形成了一支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有力地提升了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水平。
    (四)不断突出地方特色,地方志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信息化建设在强化其“存史、资政、教化”功能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的手段。目前,全国已建有23个省级地方志网站、近200个市级地方志网站、数百个县级地方志网站。规模较大的地方志网站还建有地情数据库。这些网站、数据库基于互联网平台,通过全文检索或专题数据库的形式,为群众提供便捷、先进的使用手段,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如“北京市地情资料网”收录了全市的首轮市志、区县志等,并提供了关键词检索,既可看到志书全文,又可根据需要进行检索,十分方便快捷,有效地提升了地方志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五)当前存在的问题
    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我国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与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形势还不相适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化管理。目前,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开展的,指导小组办公室虽然组织开展了“一网两库”的建设工作,但尚未出台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标准。仅就各地数据库而言,其数据格式就存在多种,有纯文本格式,有超文本格式,有图象文本格式,还有其他格式。不同格式互不兼容,很难做到资源共享。二是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进度和水平上。山东、上海、广东、陕西等地此项工作已开展至县级,并且质量和水平都比较高,而有的省份才刚刚启动,处于初始阶段,有的省份甚至尚未行动起来。这次有几个单位就没有上报会议交流材料,这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形势是不太相称的。三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还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和人才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地方志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应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逐步加以解决。
    二、几点建议
    2008年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提出:“今后五年,各地要继续加强地方志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积极招聘和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改进技术和设备,加快现有地情资料的数字化,做到市与市、省与省的地情网站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现在已是第三个年头,要如期完成第四次工作会议提出的这个目标,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现结合全国的情况谈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开拓创新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地方志系统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化建设作为地方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益重要,其作用日益凸显。各地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切实进一步提高认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可因循守旧,囿于传统思路,应结合地方志的特点和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借鉴他人的经验,开拓创新,特别在领导重视、经费筹措、人才引进、软件开发以及发展规划上要有新思路,努力探索出一条既有自身特色,又便捷高效的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
    (二)制定规划,统一标准
    近期,指导小组办公室正在加紧国家方志馆的建设工作,国家方志馆将来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全国地方志资源共享。这是一项浩大的基础文化工程,是全面展示地方志工作成果,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指导小组办公室在深化“一网两库”建设的基础上,将适时启动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的建设,邀请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和地方志有关专家,根据方志工作的特点,制定适合地方志工作发展且可供大家统一操作的标准。各地各单位也要立足自身的实际,加强研究,制定规划,建立标准,为最终完成全国地方志资源的共享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三)开展试点,深入推进
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任务重、要求高,特别是技术要求严格,与地方志编纂工作相比,有其特殊性。如前面所提到的,指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已正式开展了试点单位工作,旨在加强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少走弯路,进一步推动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初步设想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基本观念的突破,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二是基础建设的突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硬件设施、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和过硬的人才队伍;三是服务形式的突破,探索出最大限度利用地方志工作成果的手段和方法;四是技术标准和工作方式的突破,形成对地方志开发利用和编纂最有效、最便捷的技术标准体系。
    (四)重视培养和引进人才,造就一支专业化队伍
    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要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各地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解放思想,广开门路,多方引进人才,探索出一条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体制下吸引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的路子,采取有效的办法,不断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支高效、专业的队伍。
    (五)加强信息沟通,做好优势互补
    工作起步较晚的地区,可以向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发挥后发优势。已经取得成果、走在前面的地区,要尽力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持,帮助其他地区少走弯路。另外,各地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十分关注其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取其所长,为我所用,特别要关注有关单位开发的藏书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最新成果。
    据了解,许多图书馆在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方面,特别在馆藏旧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国家图书馆2002~2008年,完成馆藏地方志全文影像6868种335万页的数字化,其中有2000种经过了全文文本转换;天津图书馆为庆祝天津建城600周年,将其珍藏的天津地区善本方志进行了数字化;广东中山图书馆的“潮汕地方文献”项目,对潮汕地区地方史志(市志、县志、村镇志)、总集、族谱、家史进行数字化。此外,还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古文献资源库、北京师范大学的“线装方志书目数据库”项目等。一些市县图书馆也开展了此项工作,如昆山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常熟图书馆、吴    江图书馆等。各地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与相关的图书馆要加强沟通,保持联系,优化资源配置,做到优势互补。
    同志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目前,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工作总体形势很好,这是我们前进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立足地方志工作的实际,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大力推动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地方志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