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领导讲话>详细内容

马小彬同志在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月20日)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02-02 16:16:00 浏览次数: 【字体:

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度重视修史修志”的重要讲话及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落实2016年度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会议的工作部署,总结“十二五”特别是2015年的工作,安排“十三五”特别是2016年的任务。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开好这次会议非常重视。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宁同志多次听取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亲自审定了会议方案和主要内容,因为公务原因不能前来看望大家,特别委托陈越良副秘书长到会,就进一步做好全省地方志工作提出重要意见,我们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向大会作以下工作报告。

一、“十二五”全省地方志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中指组及其办公室有力指导下,我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各参编单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历次全会及省委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和全省第八次地方志工作会议部署,紧密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不断完善依法治志格局和法规建设,积极拓展工作领域,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进一步发挥了“存史、资治、教化、育人”的独特功用。

(一)坚持推进法治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依法治志格局

“十二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依法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各级人大、政协加强了调研和视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了《条例》,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省政府法制办与省地方志办开展了贯彻落实情况的执法调研。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和政策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后,省政府办公厅及时组织省地方志办、法制办、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等单位,拟制了《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报请省政府常务会审定通过并将印发,为“十三五”时期我省地方志工作作出了顶层设计、宏观部署。

省领导及时听取工作汇报,就地方志办班子配备、机构更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专项经费预算、抗震救灾志、方志馆建设以及四川抗战史料编纂等作出明确指示,提出具体要求。省政协委员多次就加强省方志馆建设及旧志抢救保护,编纂四川当代史、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及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村)志、出版民族自治地区双语志书作出提案,推动方志事业全面、深入发展。

各市(州)依法强化了法规保障。自贡、宜宾、阿坝等市(州)修订了《条例》实施办法。成都、泸州、绵阳、遂宁、南充、广安、雅安、眉山、甘孜、凉山等市(州)以“两办”名义印发了贯彻《意见》的文件。德阳、乐山、南充、眉山等市(州)人大、政协及市级相关部门共同进行执法检查,推进《条例》的贯彻实施,有力、有效推进依法治志格局的完善。

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法履职,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在制定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开展依法治志的调研与检查、志书年鉴编纂及质量要求、信息化建设、旧志整理、资料征集、信息宣传、课题管理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规范了依法治志的工作依据、程序和机制。

(二)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质、量并重推进志鉴编纂

三级志书编纂工作全力推进。“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志书参编单位凝心聚力、共同推动四川作为全国第二轮三级志书编纂试点省工作。截止2015年底,规划的《四川省志》93个分卷(5000万字)已终审55个分卷,其中44个分卷进入出版程序;正编纂的38个分卷,有33个分卷完成初稿或复审稿。21部市(州)志已审查验收16部(出版15部,交付出版1部);《内江市志》报终审。181部县(市、区)志已出版或交付出版172部。《川北区志》编纂出版,《川南区志》进入资料整理阶段。部门志、行业志、乡镇(街道)志、村志编纂工作有序发展。北川县志、李庄、南溪镇志列入国家资助的精品志书、首批中国名镇志丛书工程编纂出版名单。

年鉴编纂提档升级。县级以上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作为省里的规定得到较好落实。各地坚持每年以政府名义部署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综合施策,推进编纂内容的拓展与质量的提高。至2015年底,全省21个市(州)、90 %的县(市、区)开展综合年鉴编纂工作,80%左右的县(市、区)实现一年一鉴。省交通厅、教育厅、科技厅等20余个省直部门编纂出版(行业)年鉴,并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

(三)不断拓展内涵外延,努力实现与时俱进

“十二五”期间,省地方志办和地震灾区地方志工作机构坚持把真实记录全省人民战胜特大自然灾害的宏伟历程为己任,以为后人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为历史使命,夙兴夜寐,呕心沥血。至2015年底,省地方志办主持编纂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8个分卷通过终审,汇编出版了《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文献选》(8册,400万字),完成了《“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大事辑要》编纂。成都、德阳、阿坝及16个极重或重灾县(市、区),眉山、巴中等地出版抗震救灾志20部。雅安市出版《“4·20”芦山强烈地震大事记》、文件资料汇编等阶段性成果,正加紧编纂《“4·20”芦山强烈地震雅安抗震救灾志》。遂宁、泸州编纂出版了《抗洪抢险纪实》《抗洪救灾志》。这些成果,为全省减灾防灾、治国理政保存了珍贵史料,提供了历史借鉴。

服务资政决策有力有效。省、市(州)、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各级各部门开展城乡建设、招商引资、繁荣文化、防灾减灾提供历史借鉴、智力支持。成都、宜宾等市(州)积极撰写调研、资政报告,得到领导肯定,不少建议被采纳。自贡、内江、凉山等市(州)积极参与本地陈列馆、纪念馆、科普馆、博物馆和历史文化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实实在在的“硬作为”,增强地方发展的“软实力”。

地方史研究有效拓展。2014-2015年,落实省政府安排,省地方志办组织启动了《四川当代史》(8卷,400万字)、《四川抗战历史文献》丛书(18卷,1000万字)编纂工作。自贡、乐山、宜宾、雅安等地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地方史、抗战史研究。《巴蜀史志》等方志刊物推出了纪念专刊或专栏。

深度整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五年来,省地方志办整理出版

《四川历代旧志目录》《四川历代旧志提要》《四川历代方志集成》(第1、2辑共54册)、《西康通志稿》(上、下卷)、《迪山日记》(10册)。成都整理刊行《蜀藏》,系统整理明·天启《成都府志》,编纂《华阳国志珍本汇刊》,绵阳、乐山、阿坝等市(州)旧志整理成绩突显。

突出巴蜀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特色文化等资源保护开发。省地方志办加大了川菜、川剧、川茶、川酒、川盐、川方言及《西康通志》《四川羌族志》《西部博览会志》等的特色志编纂的指导工作,在德格县、红原县、喜德县开展了藏语、彝文“双语”编纂出版志书试点。攀枝花、阿坝等市(州)编纂特色文化专志,成都、内江、乐山、广安等市(州)编纂系列地情读物。《四川年鉴》、《宜宾史话》(英文版)出版。

(四)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各级方志馆被规划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软硬件建设方兴未艾。省方志馆建设已完成选址、规划、环评、节能审批工作,即将报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立项。成都、巴中、资阳市方志馆开馆;南充、内江方志馆正抓紧修建;乐山、宜宾、达州、阿坝、凉山等市(州)积极推进方志馆建设。武侯区、郫县、平昌县、普格县、美姑县等县(市、区)级方志馆建成,面向社会开放。

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省地方志办完善了省情数据库

和志书数字化系统,完成“四川省地方志照片资料管理系统”软

件研发。成都市及所属县(市、区)“数字方志馆”、志书数字化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取得成效。巴中加强图像信息资料库建设。成都、自贡、德阳、雅安、甘孜等市(州)实施资料年报制度,或定期出版大事记,建立起信息、资料收集的长效机制。

(五)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全力增强发展活力

积极争取上级领导来川指导,加强学习宣传交流。五年来,中央委员、中指组组长王伟光,中央候补委员、中指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等中指组及中指办领导多次来川考察,调研指导;广泛开展与北京、山东、江苏、河南、山西、江西、福建等兄弟省区市交流,组织人员赴台湾考察,增进了解,加强交流。

各级各部门认真实施《四川省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意见》,省地方志办完成四川地方志网站改版及微信平台建设方案等工作。内江、眉山、巴中、雅安、南充、甘孜等市(州)、县网站建设有序开展。《巴蜀史志》《成都史志》《眉山地方志》等方志刊物在刊载内容、栏目设置上积极探索,注重向社会宣传,增强宣传影响。内江、资阳、眉山等市(州)与报刊、电视台合作开辟专栏、拍摄专题片,开办讲堂、沙龙活动,宣传方志知识、挖掘地情资源、弘扬地域文化。阿坝方志文献的精品力作纳入州委、州政府的《阿坝文库》编纂出版,作为“读史明志·我爱家乡”的重要内容,共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地方志学会发挥平台作用,积极组织学术交流、理论研究和评奖工作。省地方志学会坚持召开理论研讨会,以课题研讨推进方志理论研究,编印《地方志工作文献选》《四川省地方志论文选》等书籍交流学习。宜宾、眉山、巴中等市(州)新成立或改选了地方志学会。各级地方志学会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促进了一批地方志优秀成果脱颖而出。“十二五”期间,省地方志办、省地方志学会开展了两届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组织参加了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四川省志·税务志》《南充市志》《宜宾市志(1991-2000)》《凉山彝族自治州志(1991-2006)》《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川工会抗震救灾志》《四川历代旧志提要》等方志成果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六)着力提升自身素质,培育发展内生动力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全省方志系统稳妥参与了事业单位改革,保持了机构不变、队伍不散、人心不乱。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唱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旋律,夯实“志鉴管库网用研”多业并举的主阵地,建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主力军,着力“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潜心“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一批经历丰富、年富力强的干部调整、充实到市县地方志工作机构领导班子,人员编制增加,业务骨干成长,干部队伍学历、专业、年龄构成不断得到优化。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坚持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会、培训班,坚持岗位练兵、实战成才,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的履职能力和技能素养,为地方志事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总体来看,在“十二五”期间,四川地方志事业伴随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既是全省宏伟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服务全省 “三大发展战略”“两个跨越”中作出了应有贡献。四川的多项工作经验和做法在全国性工作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受到领导和社会各界好评肯定。四川地方志工作也实现了由依法修志向依法治志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由编修志鉴一项工作向“多业并举”一项事业的转变,实现了由记录历史史实向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转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办公室有力指导、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省地方志工作者和衷共济、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省地方志办,对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地方志工作与四川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与省委省政府的期待、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与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讲政治、观大势、识大局、干大事、干成事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地方志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与开发利用工作等还相对滞后,需要我

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积极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

迈入“十三五”的新征程,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文化强省建设的机遇期,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攻坚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历次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围绕全省工作大局,以提前实现中指组提出的“两个全面”任务为目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抓住机遇,乘势而为,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依法推进地方志事业全面发展。今后五年的任务,2016年的具体工作任务,在即将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发展规划》《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2016年工作要点》已作了明确安排,请各地结合实际,扎实抓好落实。这里,我着重从工作思路、方法方面强调几点:

(一)聚焦规划,明确任务,压实职责、分级负责,精心编制各地“十三五”发展规划,为事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

《规划纲要》规划了新时期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各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细化、分解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规划纲要》和我省《发展规划》,主动向领导报告,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精心编制本地本部门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从加强依法治志、全面完成第二轮三级规划志书编修任务、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实现全覆盖,方志馆建设、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方志编修体系、资源抢救与保护开发利用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工作体系、工作保障体系等方面,形成高质量的顶层设计,完善全省地方志工作管理体制、工作机制。

(二)积极争取领导,善于借助外力,真正实现依法治志

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善思善为、敢作敢为,要抓住贯彻《规划纲要》《条例》《意见》《发展规划》的机遇,以“一纳入,八到位”为主线,继续积极争取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支持、监督协商。要多想办法、多出实招,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把省委、省政府规定的“地方志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地方志工作是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法定职责、法定行为”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落到工作中,变“请你做”为“我要做”,因为法有规定必须为。明年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机遇之年,各级各部门要注意争取领导对学习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意见》《发展规划》的重视、支持,千方百计为本地本部门的发展规划、长远打算,争取支持、创造条件、打牢基础。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力推进滞后志书及年鉴编纂出版工作

切实加快第二轮三级志书编纂工作。2016年,要终审验收10部《四川省志》分卷、《内江市志》及《成都市志》部分分卷。加强分类指导,做到一市一策,一单位一计划,确保眉山、资阳、雅安市志和汉源县志等30余部志书编纂有明显进展。积极对接、争取中指组的各项志书出版及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工程,积极组织开展名镇、名村志编纂工作,实施好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志书出版,推进民族地区双语志书编纂出版工作。已完成市县志书出版的市(州),要广泛开展读志用志、深入推进特色志、部门志、行业志等编纂;已完成《四川省志》分卷编纂任务的参编单位,要抓好部门(行业)年鉴或部门大事记的编纂。注意及时总结第二轮三级志书编纂经验,精心做好第三轮修志的规划与资料准备。

全面提升年鉴编纂出版质量与水平。出台规范文件,加强对全省综合年鉴编纂的指导,要加强对尚未编纂年鉴、区县的督导,确保年鉴编纂“一年一鉴”的时效性。要高度重视综合年鉴的编纂质量,创新理念,拓展内容,增强可读性,扩大利用范围,推动实施年鉴试点及精品工程。鼓励和支持各部门、各行业、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开展年鉴编纂工作。

(四)抓住特色、抓出实效,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努力为人民群众多留下“传家宝”。要完善地方志资料收(征)集制度,拓展资料收征集渠道和范围,要加大对抗日战争、“文革”、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史料征集收集,广泛收集志书、年鉴、家谱、族谱及地方文献资料、口述史、实物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电子文档等不同载体的地情资料。

二是努力为子孙后代延续“文脉史脉”。要继续加强全省旧志整理工作指导,有序推进旧志整理出版,大力抢救保护稀见旧志,延续文脉史脉,流播子孙后代。

三是要努力为治国理政多贡献“活资料”。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辛亥革命胜利105周年,朱德元帅诞辰130周年,全国性、全省性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多,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时间节点多,按照李克强总理“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的要求和希望,积极做好地方志成果转化为文化影响力的工作,服务、帮助各级领导干部读志、传志、用志,用历史的智慧和现实的经验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志工作者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四是要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做“硬贡献”。要按照省委“一带一路”建设、经济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等工作部署,突出功能发挥,做好资源发掘、经验借鉴、智力支持。省地方志办将以实施“一带一路”“石窟石刻”等课题研究为引导,服务全省工作大局。去年,我们已与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民宗委、省旅游局、省住建厅多次进行工作协调,举办全省方志系统领导干部专题讲座等工作对接,今年各地要配合旅游强省建设,加强与旅游部门工作对接,细化方案,推进旅游与文化、文化与城市规划、地方文化与民族地区开发等工作的结合,总的思路是走“互联网+部门+方志文化”的路子,实现资源整合、工作联合,提升四川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方志文化的服务能力,提升四川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省地方志办计划在春节后,将安排专题会议,进行专题研讨、部署。

(五)着重实效、着眼长远,着力打牢发展基础

一是要力争把方志馆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总体规划予以安排。使之真正成为地方志和地情资料收藏展示中心、地情研究咨询中心、地方文化对外交流中心、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

二是要加大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力度。创新地方志开发利用模式和渠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推进各地地方志网站建设,整合省、市、县三级网络资源,逐步实现地方志信息资源的共享互通。

三是要加强地方志理论与宣传交流工作。积极组织成果评奖,做好四川省第十七次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暨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初评推荐工作。以适当形式举办地方志成果展览。以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导向,分片区进行理论研讨。建立、完善省级地方志专家库,选拔一批志鉴专业骨干人才。继续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地方志理论研究的渠道和空间。加强与外省的工作与学术交流,加强地方志对外交流,推动地方志走向海外,增强中华文化、四川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不断完善地方志工作管理体制,主动汇报有关班子建设、干部选任、人员配备工作。要加强干部培养培训工作,完善教育培训制度。省地方志办将紧紧抓住市(州)志办主任这个“关键少数”继续组织他们赴国家级培训机构学习提高,继续抓好分级培训、分类培训,努力增强其把关定向、引领发展、干事创业的实际能力。各级各部门要分级负责,多形式、多渠道支持方志工作者多实践锻炼、多学习提高,使其素质更高、视野更广、技能更强。

同志们,盛世修志,信今传后,这是前辈给我们留下的谆谆嘱托;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继续秉持崇高信念,继续弘扬方志人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全省方志工作,进一步服务、贡献全省发展大局,进一步作出我们的应有贡献。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