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领导讲话>详细内容

王伟光同志在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2日)

发布时间:2016-05-12 20:49: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今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意义重大。刚才,播放了名镇志宣传片,冀祥德同志代表中指办作了名镇志文化工程的阶段性总结,周庄镇作了经验交流,等一下徐匡迪同志还要发表重要讲话。名镇志文化工程自启动以来,在中指办和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我代表中指组对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名镇志文化工程是地方志工作的重大创新,在组织模式、编纂形式、内容记述等方面有重大突破,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地方志成果,延伸了地方志工作的触角,提升了社会效益,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打造成为地方志系统标志性文化品牌,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走进寻常百姓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借此机会,专门讲一讲地方志事业发展创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居于首位。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是推动国家、民族向前发展的第一动力。地方志源远流长,两千余年赓续不断,是我国独有的文化传统。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和铸就了地方志深沉的文化底蕴和不可磨灭的文化价值。时代在变,形势在变,地方志正是在发展中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才让这一古老文化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新时期地方志工作,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驱动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

一、创新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过程。回顾地方志发展史,都是在不断适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找准定位,通过创新和进化,才演变出今天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欣欣向荣。

创新孕育了地方志的传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地记,隋唐图经,再到宋代方志定型,延续至明清古代方志的繁荣,地方志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蜕变。地记的产生,缘于郡县制的建立、两汉时期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形成;图经则是伴随着世家大族的式微和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应运而生;方志的定型和古代方志的繁荣、方志学的创立,更是为适应经济、社会、政治形势变化而顺势而为。地方志的每次传承和发展,无不洋溢着创新的气息。

创新造就了地方志的转型。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期,也是地方志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地方志能够以新姿态屹立于历史潮流,成为文化园地的奇葩,创新是关键中的关键。正是在组织编纂模式上官修机制的完善,体例、内容等方面的兼容并蓄和创新,志书科学性、实用性的不断提高,才促使古代方志向现代方志的华丽转身。

创新迎来了地方志事业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地方志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建国初地方志工作实现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志事业经历了恢复、发展、繁荣三个重要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方志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地方志编纂工作在全国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方志人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一纳入、五到位”的提出,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领导机制的建立等,开辟了事业发展新局面;2006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方志人开拓进取、奋斗不息,依法治志不断深入、多业并举不断巩固、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效益不断提高,迎来了事业全面发展的新春天。回顾每个阶段的发展和跨越,无不渗透和记录着创新的智慧和荣光。

二、创新是新时期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核心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讲话,“加强修史修志”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赋予了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的高度、新的禀赋、新的使命。今年4月25日,李克强总理在视察成都宽窄巷时对同行的地方负责人提出“把过去的历史资料、成都志,特别是有关宽窄巷子的历史脉络梳理清楚”,“宽窄巷子要有根基,要有历史的脉络。只有守住历史传统的根脉,才能打开面向世界的门窗”的要求,这既是对地方志工作者的鞭策和鼓励,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时代在召唤,形势比人强,方志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留住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春天,必须以创新为精神内核,才能让方志文化焕发新的魅力和活力。

创新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发展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驱动,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适应新常态,离不开创新精神;解决新问题,必须走创新道路;实现新发展,需要增强创新能力。方志人要适应时代,把握时代脉搏,就必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地方志事业发展应借全国上下改革创新的东风,策马扬鞭,不断突破,才能创造新的辉煌。

创新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内在禀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人类实践既是一种物质运动的客观过程,又是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人类的进化、文明的提升、民族的昌盛、文化的繁荣,都与创造力的发展息息相关。“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编修地方志虽然是古老的文化传统,在新时期却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角色。与古代、近代,乃至改革开放以来到21世纪初的情况相比,当前地方志事业发展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本质的区别,需要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创新的举措,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够提质增速、做大做强。

创新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价值转换。地方志事业之所以能够常变常新,在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新时期的地方志事业发展,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找准定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体现价值,肩负起方志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方志工作创新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地方志事业发展创新,绝非推倒重来,而是立足传统、突破传统,依托现实、推动变革,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利用创新驱动,不断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确保地方志事业发展永葆活力。

一是理念创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念引领观念,观念引导行动。地方志的创新,首先是要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把认识和行动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形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共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地方志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创新肥沃的土壤和牢固的根基,我们要在全面总结历朝历代、新中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大局中谋发展,在丰富的工作实践中求突破,筑牢创新引领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

二是理论创新。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理论创新既是对以往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又是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是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趋势的揭示和预见。地方志理论的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深刻影响着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质量。地方志理论研究不是可有可无,地方志理论创新不是无足轻重,而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基本支撑。当前,有不少地方的地方志工作还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研究现象,甚至忽视理论研究,必须切实改正,把理论研究、理论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领地方志工作实践迈上新台阶。

三是体制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是改革发展的重点,破除体制障碍,才能迸发出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越是在新的起点上深化改革,越要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经过多年的实践,地方志工作基本形成以依法治志为核心,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形成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地方各级政府工作任务,“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的“一纳入、八到位”工作机制。但同时,也面临着依法治志落实不到位,有些地方领导对地方志工作重视不够,“一纳入、八到位”贯彻落实失位、缺位现象时有发生等困难和问题。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必不可少,是重中之重。

四是制度创新。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制度对于固化工作经验、规范工作行为、促进工作实效、强化工作执行,保证各项任务圆满落实和完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志工作制度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在全面梳理和总结现有制度基础上不断创新,摸索出包括目标考核责任制度、行政督查通报制度、地情资料收(征)集及管理制度、修志编鉴业务指导制度、主编(总纂)责任制度、志稿评议制度、志书出版审查验收制度、地方志工作成果报送备案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五是人才创新。“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当前,地方志队伍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实现新老交替,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有担当、讲奉献的地方志业务骨干迫在眉睫。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探索地方志人才培养、引进等措施;建立国家级、省级地方志专家库,分级实施专项培训,实现岗前培训全覆盖、培训工作常态化;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不断完善地方志工作人员接受专业继续教育的机制;定期开展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不断完善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六是服务创新。地方志的优势在于掌握大量的地情资源,是一座文化宝藏。服务创新是近几年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亮点,但也面临着“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尴尬。新时期地方志工作,应该接地气,始终坚持修志为用,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地方志服务创新,要紧紧围绕“资治、育人”两大目标,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人民群众需要。在服务路径方面,要加快方志馆建设,把方志馆建设成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要引进先进的科技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地方志”平台,以数字方志馆、网站、数据库、微信公众号、手机报等为载体,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对不同载体的地方文献收(征)集、保护和开发利用,提高方志服务的时效性、普及性。在服务手段方面,要通过编纂地情丛书、干部读本、简便地情读物、资政简报、举办地情讲座等,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地方志成果,推动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等。

同志们,创新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地方志事业创新发展正当其时,希望大家开拓思路、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真正使创新创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迎接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明天。

最后,祝论坛和座谈会取得圆满成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