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领导讲话>详细内容

陈建春同志在2021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会上的讲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3-29 11:32:09 浏览次数: 【字体:

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高质量发展

奋力推进四川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

——在2021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会上的讲话

(2021年3月24日)

b9b673cd746f4b688279d44c74ebd96b.JPG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陈建春

同志们:

“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指导下,全省地方志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挥党建领航作用,坚持志鉴编纂与开发利用、宣传弘扬同推进,留存史实与服务社会、资政辅治相结合,突出抓好“存史、育人、资政”三项主业,在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中,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圆满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向省委、省政府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一、“十三五”时期地方志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全省地方志部门以担当精神做好“三个服务”,以务实精神攻坚“两全目标”,以创新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抓了以下7项工作。

(一)强化党建引领,把准发展航向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系统研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接续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鲜明提出“以支部建设为引领,以政治建设为首位,以作风建设为重点,以方志事业为纽带,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勤奋敬业、团结合作、廉洁高效、风清气正的方志队伍”目标,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泸州、德阳、绵阳、内江、宜宾、雅安、资阳、巴中及通江县等地利用史志资源,采取编教材、搞讲座、建基地、制作专题片等形式配合主题教育开展,赢得当地党委政府肯定。采取中心组学习、办班培训、参观见学、体会交流等方式,增强教育实效,夯实方志队伍思想根基。持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2019年6月,省地方志办党组荣获省直机关“四好一强”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先进班子,办理论学习中心组获2020年度省直机关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先进单位。全面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开展警示教育,落实责任清单,筑牢廉洁防线。鲜明用人导向,一批敢担当、重实干、有实绩的干部获得提拔使用。达州启动“方志智库”建设,鼓励社会人才投身地方志事业。广元、凉山大力宣扬邓颖全、王林吉同志先进事迹,营造干事创业氛围。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全省地方志部门采取“领导联村、单位帮村、干部驻村”方式,实打实开展结对帮扶,为全面脱贫作出应有贡献。

(二)坚持依法治志,夯实发展根基

地方志工作纳入《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坚持依法履职、有为有位,地方志系统多项工作赢得各级领导肯定。2018年以来,省领导12次对全省地方志工作作出指示或批示,提出要求,给予肯定;各市(州)、县(市、区)领导调研或批示地方志工作359次(主要领导批示136次,内江市委书记马波2020年批示地方志工作13次);省委组织部、省民族宗教委、教育厅、公安厅、财政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退役军人事务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委党校、省地矿局、省地震局等单位明确一名领导分管史志工作,各级领导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程度、关心热度、支持力度逐年增强。坚持依法履职,加大“两条例、一办法”落实力度,省市县三级出台地方志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自贡、宜宾、巴中、雅安、阿坝5个市(州)出台本地贯彻《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21个市(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引领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加强汇报协调,争取重视支持。机构改革中,全省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将史志编纂工作列入1044个涉改部门(其中,省直部门18个,市直部门313个,县直部门713个)“三定”方案或由部门党组(党委)明确为处(科)室职责,公安厅将史志工作纳入所属部门(警种)目标绩效考核,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组织基础。

(三)攻坚“两全目标”,如期完成任务

“两全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下达各级党委、政府的法定职责、刚性任务。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修志工作,2020年5月,将“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予以部署要求,并作为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纳入督查。省地方志办采取党组成员分片督导检查、季度通报工作进展、“点对点”发函提醒、业务处室干部定点联系、主动上门解难等措施,强力推进。各地各部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狠抓落实。遂宁、雅安、巴中、甘孜等市(州)领导亲自部署,研究解决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泸州、广元、遂宁、雅安、阿坝、凉山等地将“两全目标”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德阳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发文明确要求,绵阳市、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主动加强请示汇报和对县区的业务指导与督促,确保如期完成任务。截至2020年底,我省规划编纂的《四川省志》92个分卷、21部市(州)志、179部县(市、区)志、205部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2020年卷全部进入出版程序。至此,历时15年艰辛努力、全省7000余人参加编纂的第二轮修志重大文化工程圆满完成。全省第二轮修志共编纂出版省市县三级志书201部3.5亿余字;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2020卷205部1.2亿余字。

(四)狠抓质量建设,确保“堪存堪鉴”

坚持将志鉴质量摆在首位,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地方志工作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并多措并举持续推进落地落实。探索建立全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篇目层层审查与复核制度,《四川年鉴》编纂篇目联合审查制度,正在加紧制订《〈四川省志〉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市县志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综合年鉴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乡镇村志编纂指导纲要》,从制度上保障和规范志鉴质量。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质量提升行动意见,省委宣传部印发《大事记编写工作办法(试行)》,成都、宜宾、眉山制定乡镇志(名镇名村志)审查验收办法,21个市(州)地方志部门均开展县(市、区)综合年鉴篇目审查,内江下发篇目审查情况通报,广安组织质量评估分析,甘孜开展读志评鉴,凉山州开展年鉴互评。扎实开展地方志学会工作,自贡等地开展课题研究、举办研讨会,泸州、眉山2市3篇论文入选中指办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志论坛论文汇编,我省是全国入选论文最多的省份之一。积极开展成果评奖,2018年以来,全省38部志鉴成果获全国奖项,3部镇志入选中国名镇志。

(五)抓实重大项目,记录伟大实践

结合汶川、芦山、九寨沟地震及灾后重建,省地方志办组织编纂出版《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8卷、1000万字)、《四川省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大事辑要》《四川省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文献辑存》《四川省“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大事辑要》《四川省“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文献辑存》,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雅安、阿坝6个重灾市(州)完成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出版,为有效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提供借鉴。

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省地方志办会同省委政策研究室编著《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成都市双流区,内江市威远县,宜宾市及长宁县、珙县,雅安市雨城区、凉山州西昌市等地方志部门编纂出版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或画册。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省地方志办会同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联合省直机关工委、教育厅、团省委、四川日报社开展“忆沧桑·记奋斗·颂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字和影像作品征集活动,征集各类作品4454件并将获奖作品结集公开出版。成都市锦江区、双流区,自贡、广元、广安、宜宾及珙县等地方志部门分别编纂出版大事记或大事纪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省地方志办及时组织编纂《生命至上——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开展“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文,征集各类作品2827篇,编辑出版《巴蜀史志》“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刊;成都、泸州、德阳、绵阳、内江、乐山、宜宾、资阳、阿坝9个市(州),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等省直部门及成都市武侯区、成华区等县(市、区)及时收集资料,编纂画册、大事记等,凝聚抗疫合力。

结合四川旧志典籍类别多、分布广的实际,出版《四川历代方志集成(1—4辑)》108册,丰富巴蜀典藏内容。有序推进《四川简史》《四川当代史》《四川抗日战争志》《四川抗战历史文献》编纂。遂宁编纂《遂盟合作志》,成都市锦江区编纂《百年金街春熙路》,记录历史变迁,讲述巴蜀故事,传承时代精神。

(六)强化经世致用,服务中心大局

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创办《资政参阅》《四川要闻》,为党政决策提供参考。《兴文县红军岩红军小学推进红色文化校园建设调研报告》《乐山、大足共建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研学旅游长廊的思考》等资政报告,获省市领导批示肯定。成都、泸州、德阳、绵阳及平武县、内江、乐山、宜宾、雅安等地方志部门积极组织撰写资政文章,通过资政专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修志为用,编纂《四川年鉴(2020)》简本,送2021年省“两会”代表、委员使用。结合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编纂出版《大熊猫图志》(中英文双语版)和《巴蜀史志》“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专刊,成为四川对外宣传名片。翻译出版《中国省别全志(第五卷 四川卷)》,再现100年前川渝实景。汇编《四川省地方志目录(二)》,呈现四川近20年方志发展成果。

建立省直部门大事记和市(州)地方志发展情况年度报送制度,编纂出版《四川省直部门(单位)大事记》2019、2020卷,完成《四川地方志发展报告》2018年卷、2019年卷编纂工作。各地依托现有志书成果,主动编纂市情手册、概况概览等史志简本,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公安厅主动编纂抗疫史料汇编,加快转化使用。

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省地方志办与重庆市地方志办签署合作协议,实现川渝志鉴出版优惠政策共享,“川渝共建”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3所方志馆高校分馆,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编纂;成都、雅安分别与重庆市及江津区建立合作关系,广安市武胜县与重庆市合川区、潼南区、铜梁区签署党史地方志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围绕改革开放、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乐山市地方志办提出抓好转变思路、转变作风、转变成果、转变方式的“四转变”思路;泸州市地方志办利用红色资源助力招商引资;平武县地方志办编纂出版1000余万字的《平武县社会历史丛书》;雅安市、内江市市中区地方志部门制订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措施;广安市武胜县、宜宾市南溪区、南充市营山县、达州市大竹县充分挖掘史志资源,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文化支撑;雅安市名山区、泸定县地方志部门把村史村志编纂纳入“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甘孜州、宜宾市南溪区、石棉县地方志部门分别编纂出版《甘孜州图鉴(2019)—甘孜州地理标志产品专辑》《南溪豆腐干志》《石棉黄果柑志》《石棉枇杷志》;遂宁助力“地理标志商标”培育,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为蓬溪姜糕等申报地标产品提供证明资料,在《遂宁年鉴》农业篇中开设“品牌培育”专栏;雅安成立专班推进乡镇简志编纂;达州市、南充市蓬安县等地方志部门编纂一批乡镇村志;宜宾市地方志办启动编纂特色村志系列丛书;乐山市地方志办优先完成乡镇区划调整中被撤并的乡镇志书编纂;凉山州史志办印发《安宁河谷乡镇村寨志编纂规划》。服务巴文化研究及文旅融合发展,宣汉县地方志编纂中心编纂出版《巴人民俗图志》。各地指导建成一批乡(镇)情馆、村史馆,雅安市名山区银木村村史室得到省委书记彭清华的高度肯定。

助力脱贫攻坚,省地方志办组织编纂《新时代 脱贫攻坚在四川》大型画册;省地方志办联合省直机关工委、省扶贫开发局开展“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征文,征集各类作品500余篇,编辑《巴蜀史志》“四川脱贫攻坚”专刊;宜宾、雅安、阿坝等市(州)编纂脱贫攻坚成果书籍,记录脱贫攻坚伟大成就。

主动融入中心大局,泸州市地方志办积极参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和四渡赤水干部学院建设;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积极参与该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立法;乐山市地方志办召开全市地方志“三个服务”工作专题会,从问题着手,为所属县(区)地方志部门“三个服务”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雅安市聚焦“三个服务”,做好新时代党史方志宣传教育工作。

服务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助力四川全域对外开放,省地方志办编纂出版《巴蜀史志》“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七)着力宣传弘扬,推进教化育人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有关论述精神,强化互联网思维,按建设“最权威最全面四川省情信息网”的指导思想,2019年6月1日改版上线“四川省情网”。在原“方志四川”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企鹅号的基础上,开通人民号、澎湃号、搜狐号、川观号、封面号、抖音号和《巴蜀史志》期刊电子版、电台、微店、个人图书馆,建成“两微八号一网一台一刊一店一馆”新媒体矩阵。坚持内容至上,突出方志特色、地方特色、文史特色,每天推出8篇文章,成功实现由地方志业务宣传平台向优秀传统文化、巴蜀文化传播平台的跨越。2021年伊始,“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关注用户数突破6万名(其中,微信公众号关注用户数突破1万名,是2017年底用户数的10倍)。“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2019年被清博指数认定为全国最勤奋的史志类微信公众号,“方志四川”官方电台荣登喜马拉雅“2019政务音频巅峰榜”,“方志四川”川观号获评2020年度优质政务类“川观号”,“方志四川”澎湃号获2020年度“最佳政务传播·文旅传播奖”第三名。今年2月26日,中国政府网以《四川:宣传省情乡情 弘扬传统文化——“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扩大》为题,对“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宣传省情乡情、弘扬传统文化”工作进行报道。荟萃“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优秀成果,编纂出版《蜀韵纪事》系列丛书。各地积极加强新媒体建设,涌现出成都方志、方志武侯、方志成华、史志绵阳、史志三台、史志江油、芦山地方志、威远史志等一批史志类优秀新媒体。泸定县地方志办与县融媒体中心合作,加强历史文化宣传。

调整《巴蜀史志》办刊定位,成功实现改版扩容提质。2018年以来,先后出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刊、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专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刊、四川历史名人专刊、脱贫攻坚专刊,受到领导、专家学者、读者、作者等各方好评。其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刊在“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展出,并入选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2020中国精品期刊展”。2020年,省地方志办2次受邀在全国性地方志系统会议上交流办刊经验,办刊成绩在2020年四川省期刊协会年会上受到肯定表扬。

加强与中央驻川媒体及省内主流媒体的合作,粗略统计,2018年至2020年,《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时报》、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四川新闻网等官方媒体宣传报道四川省地方志办加强意识形态、弘扬传统文化、志鉴出版等工作的新闻稿1270余篇次(其中,2018年度280余篇,2019年度520余篇,2020年度470余篇);2018年9月至2020年底,《四川政协报》、川观新闻、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读者报》等媒体刊发我办组织撰写的“二十四节气”“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等传统文化文章,或选用《巴蜀史志》、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发表的传统文化类文章600余篇(其中,《华西都市报》刊发200余篇)。泸州、绵阳、内江、南充、广安、眉山等市地方志部门与媒体合作开辟专版专栏,或采取赠、讲、展、办、写等多种形式,达州采取组织当地文史学者撰写历史文化类文章的方式,加强地情资源开发利用和红色文化宣传弘扬,构建立体传播格局。

深入开展方志“六进”,在全国首创校地共建方志馆模式,在四川大学等6所高校建成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在全国著名的毛边书局·桃蹊书院设立方志文化宣传基地。大力开展志鉴成果、地情书籍赠阅,完成1500余部地方志书数字化并上传四川省情网、四川公共数据开放网,教育厅与北京等10个省(市)建立年鉴交换制度,南充、遂宁方志馆建成开馆,成都建成24个“社区微方志馆”,攀枝花市在县档案馆、图书馆开设方志服务阵地,德阳市扎实开展史志“六进”,平武县建立多个县级地方志教育基地、地方志图书室,内江常年开办史志讲堂,乐山市将犍为县清溪镇、井研县千佛镇民建村作为地方志助力乡村振兴联系点,雅安建立“四有”(有课程、有载体、有队伍、有影响)宣传教育体系,达州开展史志进课堂活动,长宁县在梅硐镇建设史志七进示范点,珙县等扎实开展史志进企业活动,雅江县在县图书馆开辟方志读书角,阿坝县将史志书籍送到寺庙,雷波县开展史志进社区活动,推动史志成果走出“深闺”,服务机关干部及社会群众。

为更好发挥方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地方志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传播力,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成都市地方志办与新华网签署方志文化海外传播合作协议,共同启动成都历史文化海外线上展。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十三五”期间,全省地方志工作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志工作得到加强,二轮修志任务全面完成,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实现全覆盖,志鉴质量得到提升,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稳步推进,宣传弘扬取得丰富成果,修志为用理念不断增强,“三个服务”作用逐步彰显,信息化工作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2018年以来,全省地方志工作取得较好成绩,每年在全国省级地方志机构主任会议上,多项工作获得肯定,多次得到省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高翔的肯定批示,中指组秘书长、中指办主任冀祥德,中指办党组书记高京斋以及四川省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领导给予充分肯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地方志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持修志初心、担当传承文明使命、积极组织众手成志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地方志工作者长期默默耕耘、倾情奉献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制约转型升级的一些问题。

一是固守修志思想,因循守旧,思路不开阔。长期以来,地方志部门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我们的职责就是志鉴编纂,从而导致思想比较守旧,视野不宽广,思路不开阔。近年来,我们反复强调,编史修志不是目的,而是工作的起点。做好史志编修,只是完成了“上半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做好“下半篇”文章,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思考谋划,站在服务的维度去抓紧抓实,站在弘扬的角度去做“活”做“热”。这样,我们才能打开视野、打开局面,才能实现中指办提出的让地方志“用起来”“立起来”“活起来”“热起来”“强起来”的目标要求。

二是志鉴质量仍需提升。近年,省地方志办虽然出台了质量提升的一系列措施,但较多地方质量意识不强、落实力度不够,志鉴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志鉴成果从文字、语法、逻辑,到史实、印刷,都还存在不少瑕疵,距“堪存堪鉴”标准还有较大距离。

三是服务水平还有差距。2018年以来,省地方志办提出“三个服务”理念,多数地方服务意识有所提升,但主动性不强、范围不广、深入不够、措施不多的问题仍然存在,地方志服务功能发挥还不充分。

四是宣传弘扬力度还不够大。目前,个别市(州)对宣传信息工作不重视,即使地方志部门的业务信息都较少。部分市州建立了史志宣传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但信息质量差、吸引力小,作用发挥较为有限。

五是方志队伍能力素质还有短板。近年来,全省地方志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整体提升,但少数同志思维僵化、责任心不强,难以适应转型发展新要求;部分干部能力不强、业务不精,难以扛重担、挑大梁。这些问题,作为主要负责人,我们要着眼事业发展大局,着眼地方志事业在当地全局工作中的定位和影响,着眼干部成长,在下步工作中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a4b30404fce64c66952ecb572fc69203.JPG

2021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会会场

二、“十四五”主要任务及2021年重点工作

(一)“十四五”主要任务

“加强地方志工作”纳入《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切实抓好规划及纲要的落实,我们提出“十四五”地方志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立足全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新起点、新阶段,坚持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三个服务”理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转型发展(打破“一本书主义”,推进志、鉴、馆、网、库、用、会、刊、研、史“十业并举”;坚持志鉴编纂与开发利用、宣传弘扬同推进,留存史实与服务社会、资政辅治相结合)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全省地方志事业法治化高质量转型升级。

具体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依法修志、读志、用志、治志水平显著增强,第三轮修志工作全面启动。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公开出版,志鉴质量体系基本建成。志书编修、年鉴编纂、地方史编写、方志馆服务、数据库建设、地情网建设、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地方志学会建设、地方史志期刊编辑、地方志理论研究“十业并举”的地方志事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进一步完善。地方志干部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地方志育人、资政功能充分彰显,地方志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二)2021年重点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地方志部门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我们要紧紧围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和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提出的实现地方志事业向法治化高质量转型升级要求,坚持规划引领,坚持存史修志与开发利用并举,全面提升依法治志水平、志鉴编纂水平、资政辅治水平、教化育人水平,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1.发挥党建领航作用,筑牢转型升级根基。

做好地方志工作,政治方向是根本。全省各级地方志部门要始终把好政治航向,抓严抓实机关党的建设,筑牢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基础。

一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首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地方志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志鉴编纂政治审查制度,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做好党委、政府安排部署的督办落实、跟踪反馈。

二是强化思想理论武装。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和历史科学、关于地方志的重要论述,并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围绕建党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特别是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抓好学习,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三是建强方志人才队伍。要深入开展“学习吴志宏、建功新时代”主题宣教活动,对标先进人物,找准努力方向,强化自我提升,推进队伍建设。要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探索组建由高校专家、本地本部门史志爱好者组成的地方志人才库,不断充实地方志专家库。要加强业务培训和理论研讨,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省地方志办将于年内举办川北片区地方志业务培训班。各地也要结合实际,灵活采取专业培训、以会代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做好干部业务素质提升工作。

2.聚焦修志编鉴主业,传承巴蜀文化根脉。

修志编鉴是地方志部门的主责主业之一。要把修志编鉴作为地方志部门生存之基、兴业之本,站在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高度,做好志鉴编修,记录当代、保存历史、传承文明。

一是制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在总结“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与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地方志转型升级新定位新要求,立足解决地方志发展主要矛盾,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制定“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

二是做好志鉴编纂。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及中指组要求,做好中国扶贫志、中国全面小康志四川卷等重大专题志书编纂。省地方志办将加快完成《生命至上——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出版,做好《四川抗日战争志》复审、《四川当代史》《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四川简史》编纂出版工作。完成《蜀韵纪事(第二辑)》编纂出版。各地要聚焦本地特色文化、特色景点、特色产品、特色技艺等,加强特色志鉴和地情读物编纂。积极稳步推进旧志整理。巩固深化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及“当年卷当年出版”成果。

三是推进志鉴质量建设。地方志工作,政治方向是根本,质量水平是关键。为加强质量建设,省地方志办2018年9月印发了《关于实施地方志工作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今年1月印发了《关于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的意见》,目前正在组织制订省志、市县志、综合年鉴、乡镇村志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各地要严格执行质量制度规范,落实市县综合年鉴编纂大纲审定制度,努力打造“堪存堪鉴”的精品佳志。要严格实行“主编责任制”,严格志鉴审查程序,对志书、年鉴的规划、编纂、审查、验收及出版工作的质量严格把关。省直各部门要落实好年度大事记报送制度,及时向《四川年鉴》报送稿件。

3.扎实做好“三个服务”,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地方志部门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只管编修,要打开大门,开阔思路,牢固树立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理念,在“三个服务”中贡献方志力量。

一是强化资政辅治服务。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智慧。要坚持把留存史实与服务现实结合起来,既注重志鉴编修,又注重开发利用,既注重史料挖掘整理,又注重研究分析,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历史借鉴。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当地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中去,围绕乡村振兴、文化强省、基层治理、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等重大任务,做好深入发掘、开发利用,通过编辑信息简报、编写地情读本、开展专题研究等方式,努力推出高水平的信息咨询、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要做好各种地情文献的研究、分类、整理和归档工作,发挥好科学决策的地情专家作用。

二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法定职责,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为全面记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壮阔历程和实践经验,省地方志办将会同重庆市地方志办及两省(市)发展改革部门联合编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服务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及文旅融合发展,将持续做好《四川省乡镇简志》《四川地理标志产品大观》《四川传统村落记忆》《四川客家志》等编纂工作,今年第二季度启动全省乡镇(街道)志、传统村落志及特色村村志编纂。各地要充分发挥地方志在规划编制、旅游开发、城市建设、招商引资、防灾减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积极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紧密服务重大工作。要聚焦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决策部署、重点工作任务,记录改革实践,传播历史经验。要围绕建党百年,采取编纂红色书籍、开展主题征文、举办专题论坛方式,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要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局,做好思想引导、宣传教育,营造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众志成城的良好氛围;要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做好方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发挥好方志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功能。

4.强化文化宣传弘扬,深化教化育人功能。

德治教化、以文育人是地方志的重要功能。要坚持以“为党和国家立心、为伟大时代立传、为社会明德立德、为国家传声立言”为己任,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巴蜀文化宣传弘扬,延续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基因,助力德治建设。

一是建好办活宣传平台。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紧随时代发展,建强用好史志网站,运用好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喜马拉雅网络电台等新媒体平台,推出一批高质量、影响大的史志文章、音频视频;要守住传统纸媒期刊阵地,聚力打造精品史志期刊,建强史志宣传阵地;要不断延伸史志文化触角,加强与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站等媒体的合作,联合设置方志文化专栏,开设方志文化节目,讲述方志文化故事,拓宽地方志教化育人、裨益民生,褒正抑邪、教化风尚的渠道。

二是深化方志“六进”活动。要持续推进方志“六进”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加强与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组织、文化、教育、统计等部门的沟通合作,结合实际推出一批年鉴简本及方志文化优秀课程课件、视频音频,编纂地方志口袋书、干部读本等,努力推动方志成果走上当地“两会”会场,走进干部教育培训课堂,走进农村社区文化书屋,走进老干部活动室和单位图书室。要开展好志鉴成果数字化工作,加快建立地方志资源共享平台和数据库。

三是加快推进方志馆建设。方志馆是彰显地方志价值、提升方志文化自信、扩大地方志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平台。要继续推进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建设,努力推动市(州)、县(市、区)方志馆,乡(镇)情馆,村(社区)史馆等方志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当地特色文化、乡土文化的宣传普及,在全省开展地方志书进图书馆活动,各市(州)及县(市、区)地方志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当地图书馆的联系沟通,推动图书馆开辟方志阅览室。要立足方志馆收集、保管、阅览、编纂、研究、咨询、展示、交流功用,开展史志成果展陈、电子触摸屏展示和查阅。积极借鉴社区微方志馆等有效形式,继续推进四川方志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

07a2f454df0d4cbcaca0d271c46ad922.JPG

2021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会会场

三、做好“十四五”及2021年地方志工作的几点要求

地方志,流传千秋万代。做好地方志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十四五”及2021年地方志工作,加快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讲4点意见。

(一)强化思想价值认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好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前提,在于深刻认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思想自觉和内生动力。地方志,承担着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借史鉴今、启迪后人的光荣使命,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它具有长远历史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李克强总理强调:“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地方志作为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既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务必要充分认识地方志工作在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热爱地方志工作,献身地方志事业。

(二)强化质量精品意识

质量是志鉴的生命线,是衡量地方志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书要注意质量,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对社会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在2021年全国省级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指组组长谢伏瞻提出,要推动全国地方志事业向法治化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指组常务副组长高翔指出,要把方向、抓质量、出精品,实现向高质量史志纂修阶段转型。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我省志鉴编纂质量有较大提升。但总体上看,质量意识不强、志鉴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在省第十九次社科奖(方志类)初评暨地方志优秀成果奖评审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市州的志鉴书籍,出现较多文字错误、语法错误或逻辑错误,甚至史实错误,质量不高,精品不多。各级地方志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指组、中指办及省地方志办关于加强志鉴质量建设的要求,在丰富志鉴种类、增加成果数量的同时,始终把质量放在最重要位置,实现量质齐升的目标。

(三)强化修志为用理念

“盛世修志,贵在致用”。修志不仅仅是为了存史,更重要的是为了使用。地方志的开发利用水平也是衡量地方志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开发利用做得越好、推广得越多、运用得越广泛,地方志工作的现实价值和历史贡献就越大。要胸怀“大志”,把地方志工作放在“三个服务”大局中去,围绕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围绕经济社会建设大局,围绕地方志资政、教化功能,以方志馆、特色志、地情读物、网站、新媒体、期刊、信息简报、资政报告等为载体,发挥好地方志“智库”作用。要把开发利用地方志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推介地方志、利用地方志、传播地方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撑。

(四)强化业务能力建设

“建成文化强国”,让“巴蜀文化焕发新活力”,分别被国家和省确立为2035年远景目标。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水平。要增强融入大局、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能力;要增强“本领恐慌”意识,看准目标,对照要求,审视不足,加强学习,提高本领。

同志们,新的蓝图鼓舞人心,新的使命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拿出“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激扬“工作争创一流”的斗志,振奋“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勠力同心,接续奋斗,共同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