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领导讲话>详细内容

王伟光同志在首届全国方志馆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来源:方志中国微信号 发布时间:2018-06-02 09:01:00 浏览次数: 【字体:

加强方志馆建设,让地方志“立”起来

——在首届全国方志馆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王伟光

(2018年5月29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在中国最美湿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基地、古代军事家孙武故里的山东省东营市召开首届全国方志馆建设经验交流会,我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中指组)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国广大方志馆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求,总结开展方志馆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第五届中指组成立以来全国方志馆建设取得的经验及其不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方志馆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内涵、新要求,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进一步推动全国方志馆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让地方志“立”起来,为全国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多次就地方志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规划纲要》,对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作出了科学的顶层设计。2016年3月“加强修史修志”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17年1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出台,地方志工作被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2017年5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出台,地方志工作被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任务之中;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地方志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地位愈加突出。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下,第五届中指组及其办公室牢记使命,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夙夜在公、勤勉工作,认真履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职责,带领全国地方志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要求各级机构突出地方志政治性这一主题,将宪法修正案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落实到地方志工作中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等载入宪法的重大意义,紧紧把握历史脉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拓创新。中指组及其办公室立足地方志工作实际,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全国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指导意义,提出树立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我为主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等新论述对地方志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进一步明确方志人在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所肩负的新使命,深入探索并着力实践全国地方志事业进入新时代的具体内涵,提出“一纳入、八到位”的总要求,把2015年确定为调研年、培训年, 2016年确定为顶层设计年, 2017年确定为督查落实年,把2018年定为攻坚年、质量年,凝心聚力,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落实“两全目标”,大力拓展地方志事业发展格局,摒弃“一本书主义”,开拓志、鉴、史、馆“四驾马车”并驾齐驱,志、鉴、库、馆、网、用、会、刊、研、史“十业并举”新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

一、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方志馆建设成效显著

在我国,方志馆建设是新生事物。方志馆作为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新的增长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的成就。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为各级方志馆建设提供方向指引。

中指组及其办公室积极推进顶层设计和规划部署,狠抓落实,严格督查,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落实“两全目标”,并结合实际大力拓展地方志事业发展格局,认真研究解决制约方志馆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规划引领、坚持依法治志、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质量标准,在顶层设计、法治建设和行业规范建设方面,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开创了全国方志馆建设全面开花的新局面。

为指导、规范全国各级方志馆建设,2017年6月,中指组印发《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对各级方志馆建设的功能定位、申报立项、设计布局、建设发展等做出明确规定。《规定》出台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在山西省方志馆、内蒙古方志馆、洛阳市方志馆的立项申报、建筑面积规划等过程中,在广西方志馆重新启动二期建设工程中,《规定》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实现了各馆顺利立项和功能升级。

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和地方志机构也出台一系列相关规定。2017年6月,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强北京市方志(地情)馆(室)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方志馆建设管理规范》;《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列入江苏省政府2018正式立法项目,等等。各级相关规定的出台,有力保障了方志馆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

第二,推进方志馆建设,让地方志“立”起来。

近年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国方志馆建设战略布局、落成数量、建成面积、馆藏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方志馆迅速跻身于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重要文化机构之列,并日益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系统不仅启动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体系的方志馆建设,还开创性开展了国家方志馆分馆建设、方志馆合作基地、驿站等多种探索模式,例如今天开馆的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暨东营市方志馆面积达2万平方米;河南省和郑州市联合申报的国家方志馆中原分馆建筑面积达35850平方米;广州市方志馆建成全国首批6所高校地方志分馆和全国首批27个方志驿站,北京市方志馆挂牌北京市首个离退休干部活动基地,等等。另外,还有2万平方米的山西省情馆、1.7万平方米的内蒙古方志馆已经立项;天津市、河北省档案方志馆正在立项申报中,辽宁省的方志馆图书馆共建、吉林省档案馆方志馆共建正在项目招标中;特别是山东,2—3万平米的山东省方志馆新馆建设已经获得省政府领导同意,正在积极推进,率先提出方志馆建设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到2020年方志馆全部建成达标等,可喜可贺。截至今日,全国已经建成各级方志馆597家。随着各级方志馆建筑规模的扩大和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方志馆数量规模的激增,方志的形象从千百年来的“平面”纸质书籍,向有独立空间、兼具地情展示等多功能的“立体”转变,地方志在新时代“立”了起来。

第三,深挖方志馆功能,让地方志“活”起来。

五年来,全国方志馆馆藏建设力度、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功能挖掘不断深化,精品展陈不断涌现,专题展交错纷呈。2016年和2018年,国家方志馆“方志中国”和“魅力中国”展览先后开展;2017年8月,哈尔滨市方志馆与市国资委联合举办《马迭尔·老哈尔滨之魂曁哈尔滨俄侨历史文化展》,推动与俄罗斯的交流合作; 2017年9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机构联合举办“京津冀运河文化展”,文化惠民、地情传播深入基层,实现了展览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和进学校;公开观览性地情资料著述走出国门,中俄文双语对照《哈尔滨观览》在中俄博览会和世界原居哈尔滨人交流大会上被作为伴手礼赠予中外嘉宾;口述史专题入藏成为特色,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黑龙江、陕西等地观众通过方志馆的市民录音棚、或与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录音、或拍摄微型纪录片,讲述熟悉的本地故事、民俗、掌故,为城市发展保存珍贵的历史资源与影像资料;国家方志馆主办,广东省方志馆、广州方志馆协办的“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中国梦·方志情——首届全国方志馆讲解员大赛”,成为全国各地不同区域方志文化集中展示的展演会和传播地情文化的公益讲坛。借助展览、影像志及口述史、纪录片录制、动漫、技能大赛等形式,结合纸媒、网站、微信公众号、电子政务等各种平台加强宣传,通过方志馆功能挖掘,地方志由束之高阁的“死书”摇身一变成有“影”有“声”、能“展出”的活体,不仅能“说话”,会“走路”,甚至可“交流互动”。

第四,推进数字方志馆建设,让地方志事业“热”起来。

中指组及其办公室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数字方志馆建设。2015年,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中指组及其办公室推出全国地方志“十大工程”,将实施“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作为落实《规划纲要》中“加强方志馆建设”要求的具体抓手。 2017年,中指组下发《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推进中国方志网、中国地情网、中国国情网、国家数字方志馆、地方志综合办公平台、地方志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建设,并致力通过数字方志馆开发全国地方志资源管理系统,把全国的数字化志书、年鉴、地情资料、旧志、史志期刊、音视频、图片等资源集中起来,建设地方志数字资源中心。利用虚拟技术,对“方志中国”“魅力中国”展览以及各省特色展览进行三维全景展示,打造全国地情教育网上展厅。文件下发后,各地迅速加快推进数字方志馆建设步伐。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南、广东、广西、四川、新疆等省(区、市)打造“互联网+地方志”模式,推动志鉴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步伐。哈尔滨市方志馆推出720度全景地情展馆;内蒙古经过数年努力,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完成以内蒙古区情网汉文网站、蒙古文网站、手机网站、内蒙古地情网站集群、方志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多功能数据库等为主要内容的“四网、两平台、双系统、一库(馆)”的发展战略格局。随着各种方志媒介的纷纷建立和数字方志馆建设事业的不断延伸、拓展,地方志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地方志由不为人知或鲜为人知一跃而成为广为人知、大众接受,地方志的社会“知名度”日益提升,地方志事业逐渐由“冷”变得“热”了起来。

二、总结经验,明确目标,致力推动方志馆可持续发展

五年来,全国各级方志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充分发挥地情展示功能,不断加强馆藏资源体系、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开展卓有成效,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概括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方志馆建设的基本原则。

五年来,在第五届中指组的带领下,各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方志馆建设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按照《〈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文件要求,切实把包括方志馆建设工作在内的地方志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当成一项重大的政治工程、战略工程、文化工程和固边工程来抓,为开展地方志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争取各级领导充分重视是方志馆建设的重要保障。

经过五年来的建设与发展,方志馆已经成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延伸和地方志事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阵地。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在充分认识方志馆功能、定位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并强化建设方志馆的阵地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眼光,深刻领会并严格依照《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和《规定》提出的建设要求,将方志馆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加以统筹推进,确保了方志馆建设从立项选址、经费保障、设计施工、展览展示、收藏利用等方面得以顺利推进,并通过地情展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更好地实现地方志工作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

第三,“四个中心”是方志馆建设的时代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来做好工作,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5年,中办、国办专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各级方志馆作为集地情展示、收藏保护、编纂研究、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开发利用、宣传教育、业务培训、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身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决定了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是方志馆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定位。因此,各级方志馆建设要着力强化办馆特色,突出全方位地情展览展示功能,建成“地情展示中心”;加大收藏保护力度,建成“地情文献收藏中心”;加快方志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步伐,着力构建从国家到省、市、县的多级方志馆服务网络,建立健全需求反馈机制,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性的服务形式,建成“数字地情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地域文化研究与交流,充分发挥平台、阵地作用,建成“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集中塑造方志馆服务品牌,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出全国各级方志馆的能量和作用。

第四,让方志“立起来、活起来、热起来、强起来”是新时代方志人的使命担当。

作为集地情展示等功能于一身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是各级方志馆建设与发展的职责、使命。因此,方志馆区别于博物馆、图书馆等其他场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必须摒弃“一本书主义”,把方志从传统的书面纂修拓展为多功能空间聚合体的方志馆建设,实现方志从纸质平面到立体呈现的“立起来”;借助展览、影像志及口述史、技能大赛、晚会等形式,让方志“活起来”;以方志馆为对外服务窗口,结合纸媒、网站、微信公众号、电子政务等各种平台加强方志馆宣教服务,让方志“热起来”。方志人凝心聚力,在加快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明确新任务,牢记新使命,认清新形势,在国家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全党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地方志要决胜“两全目标”;在第二个一百年目标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地方志要实现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志,中至省市县三级志书编修,下至乡镇志、村志、社区志的全覆盖,用地方志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有载体,记述国家、民族、社会以及所有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真实记录并传承下去。

当前全国方志馆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积累了一定经验,方志馆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但是,由于各地区对“一纳入、八到位”的认识程度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地理环境等差异大,一些地方还存在对建设方志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四个中心”定位把握不到位、方志馆建设工作进度进程不一等情况。当前方志馆事业正处于繁荣发展的大好机遇期,从严从高要求,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很大。我们要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思考、研究解决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普遍性的问题,认真谋划好方志馆事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高举旗帜,久久为功,在新时代全力开创方志馆建设新局面

2018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国方志人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提振信心,开疆辟土、开拓创新,进一步推进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力度,开创新时代地方志工作新局面。下面,结合当前全国地方志工作及方志馆建设情况,我谈几点意见。

第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方志馆事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地方志系统要结合地方志工作实际,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地方志事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方志馆建设工作提出的历史性课题,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方志馆事业带来的历史性变革,树立强烈的时代性、创新性和人民性。明确方志人在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所肩负的新使命和新担当;明确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方志馆建设工作应坚持聚焦主业,夯实地方志的存史功能;应坚持围绕中心,强化地方志的资政功能;应坚持服务社会,拓展地方志的育人功能。

第二,要树立方志文化自信,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惠民、文化强国做出方志人的贡献。

要从地方志与文化、传统文化的关系入手,深刻领会树立方志文化自信建立的时代价值,明确建立方志文化自信不仅对方志馆高质量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全国地方志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努力发挥主力军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立足为当前服务,着力围绕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下功夫、做文章。大力推动流动方志馆设施建设,实现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建立灵活机动、惠及基层群众的服务网络,推动方志馆服务向基层、社区延伸;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建立阅读、观展激励计划,加强推广,研究用户需求和行为习惯,提高服务效率;抓住重点环节,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相通;主攻高峰,重点打造行业有亮点、全国有影响的品牌活动项目。

第三,要有红线意识,坚持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及自身建设安全不动摇。

当今时代,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政治、经济等“硬实力”的竞争,而更多包含了文化、外交等“软实力”的竞争。在此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对外交往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维护本国文化安全。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应通过实体方志馆和数字方志馆建设,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正本清源,还历史之本来面貌。在实体方志馆基础建设方面把好安全关,在文献收藏保护上切实加强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方志资料的安全性、保密性和规范性;在数字方志馆信息安全方面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确保文化的长治久安。

第四,要因地制宜开展方志馆建设,强化质量第一意识。

众所周知,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情、民情差异较大,方志馆建设一定要密切联系当地实际,避免“一刀切”。要在不违背脱离《规划纲要》指导精神前提下,充分尊重和发挥地方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和方志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谨记“质量是一切事业发展的根基”,方志馆建设要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方志馆应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解决方志馆建设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致力于推动方志馆体系建设,完善方志馆定级、运行评估制度,开放共享信息资源,加强馆藏文献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发展智慧方志馆,引导重点方志馆向国际先进场馆行列迈进,支持基层中小馆提升办馆、办展水平,积极推进馆际交流、区域协同发展,与相关领域跨界融合、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整体推进,多措并举,推动方志馆建设从高速度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

第五,要开展智慧方志馆建设,从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转向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数字化时代使方志馆建立与观众紧密联系的纽带和施展创新的平台成为可能,建设由方志馆、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构成的智慧方志馆是未来方志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智慧保护使文献文物永久保存,智慧管理应对庞杂数字信息,智慧服务以公众需求为核心。我们要在实践中创建业务协同系统:一是基于系统性的方志馆业务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标准规范设计、共享式的业务服务框架、先进合理的技术架构来构建智慧方志馆平台技术支撑体系,避免信息孤岛、重复性信息化建设;二是基于共享型的业务框架,业务可以不断开展,系统不再无限扩张,可以汇聚平台上关于人、物、财、数据等资源,以项目的目标管理、里程碑设定、信息管理的新型组织模式,建立起适用于方志馆特点的标准化、流程化、一体化的业务管理机制,建设馆藏文献文物数据库系统和智慧管理平台,实现编目账、影像账、保管账、保护账、资料账等五账合一的管理体系以及文物文献的数字化保护;三是智慧型服务系统,包括大数据中心统计与智能分析,同时物联网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和物等通过新方式连在一起,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工程技术等提升手段,为观众、读者创建人性化、动态化的地情信息咨询和地情观展环境。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过去的成绩和经验已成为历史,站在新时代,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呼唤未来!地方志的未来正需要全体地方志人凝心聚力、不负重托、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向世界奏响我们前进的号角,为历史写下我们这代人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全国方志馆界同仁齐聚一堂,召开首届全国方志馆建设经验交流会议,这在方志馆建设史上,乃至在中国方志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我预见,百年之后,方志馆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见证馆。人们在这里,就会看到今天的我们,是如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

谢谢大家!

王伟光同志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中指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原党组书记

来源: 方志中国微信号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