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香港志》编修:本港有史以来最大文化工程
《香港志》编修
本港有史以来最大文化工程
香港商报记者 王军 王娜 陈彦洁
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部分,香港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为记录香港历史,传承这份传统,2019年,香港地方志中心应运而生,承担起编修《香港志》这一历史重任。
近日,香港商报副总编辑王军带队到访香港地方志中心,专访香港史专家、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刘蜀永教授,为大家揭开编修《香港志》这一浩大工程背后的故事。
记录香港人文风貌
初见刘教授,精神抖擞,很难猜到他的实际年龄。一番交谈之后,被问到为何要修香港地方志,他说,香港自古以来便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桥梁。回望历史,香港经历了从殖民统治到回归祖国的曲折历程。在谈及香港的历史角色时,刘蜀永眼中闪烁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提到,香港的地理位置令其成为亚洲的交通枢纽。无论是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是近现代的国际贸易,香港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鸦片战争的前哨战,到辛亥革命的秘密策划地,再到抗日战争的物资通道和救亡基地,香港的历史充满了斗争与牺牲,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崛起。
2024年8月21日,香港商报副总编辑王军(左)一行到香港地方志中心,专访刘蜀永教授(中)。记者陈彦洁摄
刘蜀永特别强调了香港与内地的紧密联系,大部分香港居民是从内地移民而来,这种血缘关系使得香港与内地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正是这种情感纽带,让香港民众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能成为内地坚强的后盾。
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香港的九龙海战、官涌之战中取得胜利,尽管最终因囯力不济而战争失利。中法战争期间,香港工人拒绝为法国军舰提供服务。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多次以香港为基地策划武装起义,尽管屡遭失败,但其斗争精神对唤醒民众及推翻封建统治意义重大。
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成为重要的军事物资运输通道和抗日救亡基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坚持抵抗直至抗战胜利。随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香港作为外来投资的重要来源地,对内地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香港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文化上的大熔炉。刘蜀永特别指出,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同时,亦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如新界的春秋二祭、太平清醮等,天后庙的香火、圣诞节的彩灯,在香港可以和谐共存,看似矛盾,但却组成了香港别致的人文风貌。”
填补空白以史为镜
明清时期,现在的香港和深圳同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曾多次编修《新安县志》,但英占香港期间这一文化传统被迫中断。面对香港历史上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修志空白,刘蜀永深感责任重大。他深知,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因此,自香港回归祖国之日起,他便和刘智鹏、丁新豹等香港学者积极呼吁重启地方志的纂工作,让香港拥有自己的历史记忆。
从倡议到实现,修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二刘一丁”与一批爱国爱港人士合作,推动成立了香港地方志基金会和香港地方志办公室。由于早期社会共识不足、资金短缺等多重困难,香港地方志的筹备工作一度陷入困境。但刘智鹏、刘蜀永及其团队从未放弃努力,在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支持下,2019年董建华先生领导的团结香港基金成立香港地方志中心,正式启动香港修志。
2004年6月9日,首次研讨香港修志的香港地方志座谈会在岭南大学举行。刘智鹏(左二)、刘蜀永(左三)在座谈会上。受访者供图
刘蜀永教授从事香港历史研究至今已整整42年,步入耄耋之年的他谈起修志工作仍神采奕奕。2005年,已退休的刘蜀永应岭南大学之邀来港研究香港史,并成为推动香港地方志编修的领军人物之一。
“我们致力于在2027年前基本完成62卷、2000多万字的香港志编修工作,任务极其艰巨。这一过程不仅是对香港历史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培养本地史志专家的重要途径。”刘蜀永表示。
经过辛勤耕耘,2020年底,《香港志》首册《总述大事记》终于面世。这部774页的巨著,记录了从公元前5000年先民活动到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7000多年间,香港社会的变迁。它不仅是对香港历史的全面梳理与客观呈现,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为《香港志》首册的主编,刘蜀永承担了总述的起草工作,刘智鹏、丁新豹参与修改。
2020年12月28日,担任主编的“二刘一丁”与地方志中心几位召集人在《香港志》首册上架仪式上。受访者供图
《香港志》共分十个部类,包括总述、大事记、自然、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物、专记及附录,共62卷合共逾2000万字。首册《总述·大事记》率先于2020年及2022年分别出版中英文版;2023年出版《香港志·自然》五卷四册。整套《香港志》计划于2027年完成首轮编修。
刘蜀永特别强调,《香港志》编修意义重大。“《香港志》是香港的《香港志》,更是国家的《香港志》。我们希望通过《香港志》的编修和传播增强港人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同时增进内地同胞甚至国际社会对香港的了解。”
《香港志》的编纂,首先在于“存史”。它系统、全面地记录了香港从古至今的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资政”是地方志的另一大功能。《香港志》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总结提炼,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无论是经济发展、城市规划,还是社会治理等方面,《香港志》都能为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教化育人”是地方志的最终目的。《香港志》通过生动翔实的历史叙述与文化传承展示,让香港市民了解香港是怎么来的,香港人是怎么来的,香港与国家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为香港年轻一代提供了解历史、寻根朔源的窗口与平台。
香港地方志中心的同事在紧张工作。受访者供图
史志同源,刘蜀永向记者介绍了今年和刘智鹏教授合著的普及读物《香港史读本》,全书分为上下编共八章。上篇从史前写到九七回归,选择香港历史发展重要事件扼要叙述,具有连贯性;下篇叙述香港社会发展特点,尤其突出香港与祖国内地和世界的紧密联系。
《香港史读本》出版后,陈林、孙扬、吴青等专家学者纷纷撰写书评,认为该书反映作者对既有香港史研究成果的总结和传承,通俗易懂,值得向香港与内地社会各界广大读者推介。
借助媒体扩大传播
采访中,刘蜀永对香港商报开设的《港深地名故事》专栏及其系列活动给予高度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与展望。他认为该专栏通过深入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故事,有效促进了深港两地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展现了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
为进一步提升专栏的影响力,刘蜀永建议可以拓宽报道范围,不局限于地名本身,而是将视野扩展至更广泛的深港两地历史故事与民俗传承,使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他亦特别提到,香港地方志中心与媒体的合作潜力巨大,可以通过提供权威资料和专业支持,增强专栏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同时,他鼓励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渠道,将精彩案例通过多种形式呈现给大众,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香港和深圳的历史文化传承中来。刘蜀永更期望《港深地名故事》专栏及系列活动能够不断创新,深化内涵,讲好港深故事,成为连接港深两地人民情感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桥梁。
2024年2月19日,刘智鹏、刘蜀永出任香港地方志中心正副总编辑。受访者供图
为了提升《香港志》编修的质素,今年2月团结香港基金聘请刘智鹏、刘蜀永两位教授出任香港地方志中心的正副总编辑,中心的工作体制也由总裁负责制改为总编辑负责制。采访的尾声,刘蜀永教授深情表示:“《香港志》的编修工作虽然极其艰辛,但每当看到地方志中心的同事工作那么认真,看到这部志书逐渐成形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感到能为香港社会和国家尽一份力,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来源:《香港商报》2024年9月1日A4版
采写:香港商报记者 王军 王娜 陈彦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