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 铭记辉煌—《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编纂始末
一、编纂推进
《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是在省委、省政府直接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省委改革办、省地方志办主动作为、科学规划、协力推进完成的一项重大专题编纂项目。本书的编纂出版,是2018年四川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系列纪念活动中率先实施完成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为全省各地、各类纪念活动的全面开展开了好头、发了先声。
《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 项目的前期规划工作始于2017年底,计划以省地方志办已初步成型的改革开放35周年资料长编为基础,通过进一步整理、重组、提升、扩展,最后编纂成书。12月初,确立了编写技术标准,并完成了《<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编纂实施方案》的拟定和报送;12月22日,经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同意,本书编纂正式启动。此后,省委改革办、省地方志办按照“统一安排、分工协作”的原则着手开展相关工作,先后完成人员培训、机构搭建、队伍组建、机制确立等前期工作。2018年1月,文稿编纂工作正式开展,具体编纂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3月,资料收集与整理;4—7月,文稿试写及编写;7—9月,全书加工、统稿;9—10月,送审、修订。2018年11月初,全书定稿付印,并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部编纂工作如期完成。
2018年8月15日,四川省委改革办、四川省地方志办召开《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编纂工作会商会。
(一)《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的编纂是科学组织、群策群力的结晶
全书编纂历经10个多月时间,先后以各种形式支持或参与编纂的有100多个省直部门和部分中央驻川单位、全省21个市(州)地方志办以及新华社四川分社、《四川日报》社、《四川画报》社等媒体单位。为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全书编纂高效、顺利推进,省委改革办、省地方志办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络机制,保持了各层次的密切沟通,为全书编纂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编纂过程中,双方召开联席会议近10次,全盘规划、专题部署、会商研究、联手推动各环节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编纂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双方分别召开部门会议数十次,及时予以研究分析,妥善调配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各种力量,保证了编纂任务按步骤有序实施。
2018年1月,省委改革办、省地方志办联合行文,面向所有省直部门和部分中央驻川单位征集资料,先后收到近百家单位的资料反馈,为大事记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推进中,省地方志办数次向全省市(州)地方志办以及部分单位发文,要求其提供本地、本部门、本行业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全国、全省最有影响的大事图文资料,得到热烈反响和广泛支持。2018年9月,省委改革办、省地方志办再次联合致函,将书稿送43个省直部门和部分老领导、专家、学者进行审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据不完全统计,仅23个部门即反馈意见达1007条。部分亲历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老领导还召集编写组召开专题会议,就全书编纂提出宝贵建议。全书对收集到的各种意见逐一汇总分析、借鉴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对书稿进行了系统性的进一步修改和调整。10月21日,省地方志办组织召开终审会议,再次对全书提出了修改建议。10月30日晚,省委改革办、省地方志办召开印刷前最后一次联席会议,对全书进行最后审定。11月6日,全书完成全部修订,并最终签字付印。
2018年10月21日,四川省委改革办、四川省地方志办联合审校《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潘认若 摄)
(二)《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的编纂是不断完善、动态优化的结果
全书的编纂,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广泛听取各方建议,积极采纳各种有益做法,并不断吸收同类型书籍的编纂长处,在形态体制以及结构体例上经历了调整嬗变和优化提升的动态过程。
全书编纂行为在实施中不断得到完善,既表现为技术标准的逐步规范,也体现为编纂思路的整体调整。全书涉及到的语言、标点、单位、数据使用等繁杂的技术标准,在文稿编写中逐一明确和固定,其中仅针对大事记的收录标准,就先后三易其稿,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统一的技术规范体系。编纂中,全书编纂体例由最初的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发展到记事与纪略的有机统一,体量从最初预计的上、中、下三册150万字,精简为上、下两册150万字(含图片);形制上从以文字为主体发展到随文插图、图文并茂;其他反映在封面设计、版式风格、色彩基调等方面的微调更难以枚举。同时,全书文、图内容选用广泛吸收了来自各部门、各层次、各领域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成文内容不断推敲、印证、打磨,历史事实的准确性和内容架构的科学性不断得到巩固,呈现出鲜明的四川特点、灵活的四川风格。
2018年10月27日下午,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建春主持审订《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封面、正文图片文字说明(许童春 摄)
二、主要特点
《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在充分承袭、借鉴地方志书编纂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多个方面大胆创新,特色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突破”。
(一)合力打造,实现了实施方式的新突破
本书是四川省地方志系统首次与省委改革办联手实施的重大专题,实现了双方各类优势资源的有机整合。省委改革办、省地方志办两家省直部门围绕专题统筹谋划、取长补短,联合打造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的精品力作,类似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尚不多见。
2018年10月30日晚,四川省委副秘书长、四川省委政研室主任、四川省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唐文金,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建春联合审定《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
该书的编纂,充分展现了“三个结合”的有益尝试,实现了传统方志编纂与宏大时代主题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地方志书编纂专业性与改革开放进程解读权威性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维度与统筹全面深化改革进程高度的有机结合。全面、系统、深入地回顾和展示了四川改革开放40年来的恢宏历程和辉煌成就,还原历史真实、总结历史经验、提供现实借鉴,既记述改革开放大事,更服务改革开放征程,极大彰显了《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一书“存史、资治、教化”的社会功能。
(二)文图并茂,实现了形制架构上的新突破
《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的编纂,充分借鉴国家精品志书工程编纂的优秀成果,首次在严肃的志书编修中大胆引入了“读图”新理念,充分发挥了图片本身的传播效应。全书突破了两轮志书编修中前置图片与正文内容结合的传统“图—文”架构模式,在大量选用前置图片的基础上,采取了“图—文—图”的全新样式,以文释图、图文互证,不但在正文中大量插入相关事件图片,而且上、下分册设置长轴拉伸图片和图表,有效丰富了事件内容的可信度,拓展了信息传递的丰满度,增强了视觉冲击的新颖性,提升了全书内容的可读性。
《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上册长轴拉伸图片(左:20世纪90年代的成都天府广场,陈先敏 摄;右:2018年的成都天府广场,刘杰 摄)
全书遵循“时序性与主题性兼顾、针对性与表现力并重”的原则,共选用图片459幅,其中前置图片161幅、内文插图298幅,部分珍贵图片更是首次公开面世。前置图片分“先行先试”“奋进历程”两个部分,分别以事件发生时间为经,以“五位一体”的主题表达为纬,集中、生动铺陈了40年来全省波澜壮阔、勇立潮头的风云激荡;内文配图则针对部分重大事件,严格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紧随事件编排,并辅以简要说明文字提炼核心信息,凸显了图片本身的独立与张力,不但活跃了版面样式,增强了表达效果,更为传统志书编修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
《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下册长轴拉伸图片(左:2002年的成都大慈寺老街区,邓平模 摄;右:2018年的成都大慈寺旁太古里全景,刘永儆 摄)
(三)定位鲜明,实现了内容组织上的新突破
《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这一宏大主题进行编纂,是我省有志以来第一部针对鲜明时代主题展开著述的专题性志书。全书广泛涵盖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发生的大事、要事、特事、新事,以点带面、见微知著,以点滴视角关注和表现了40年风雨兼行的峥嵘岁月、4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奇迹。全书体量巨大,规模庞杂,资料长编220万字,初稿近200万字,成稿150余万字,其规模超过了四川省第一、第二轮志书《大事纪述》的总体量,更居全省同类大事记述类书籍之首。
编纂过程中,全书始终坚持“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宗旨,在内容编排上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严格落实“广、深共存,真、实兼备”的基本要求,确保全书能经受住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对大事的收录,不但注重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而且着力挖掘事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许多事件既为省内第一、更属国内首创,有力见证了四川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发源地之一的豪迈与气度;同时,全书编纂以真实性为第一要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大量资料进行了筛选、比照、求证、延伸,既做到实事求是,也做到丰富详实、点评适度,为后世留下了可读、足用、堪存的精品良志。
(四)体例创新,实现了结构编排上的新突破
《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编纂体例在严格遵从传统大事记编纂风格的基础上,首次糅合大事记、大事纪略的写作方法,突破性尝试了“混合体”的编修体例,体现出鲜明的四川特色,成为我省各类型大事记编纂以来的一次意义深远的创新实践。
全书编纂中,始终强调承袭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的基本写法,以时序为经,以本末为纬,既清晰展示历史发展过程,也完整交代事件演变经过。同时,根据“改革开放”主题表达的需要,为更有力地弘扬四川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改革气派,更直观地展现先行者执着坚毅、百折不回的探索足迹,全书针对重大主题性事件,尽可能地连缀了长时限、大跨度的相关事实进行集中记述,梳理前进脉络,厘清发展线索,让历史事实在更为宽广的时间维度里“站起来”“活起来”,以当代笔触审视时代烙印,以客观事实传载改革精神,增强了还原历史的鲜活度,突出了历史事实的表现力。类似举措,为省内大事记编纂之首见。可以认为,《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的编纂本身,正是坚持改革开放精神、锐意探索进取的又一次文化创新实践,必将在多方面产生更为广泛而积极的深远影响。
三、编纂启示
《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的编纂,是2018年我省地方志事业发展领域的一件大事。经近一年编纂实践,提升了认识,锻炼了队伍,拓宽了思路,丰富了经验,为当前和今后全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众手成志,不断开创地方志书编纂新局面
《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的编纂,卷帙浩繁,意义深远。自2017年12月正式启动以来,省委改革办与省地方志办紧密协作,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集体精神,上下一心、集思广益、众手成志,在10个多月内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150余万字的编纂出版任务,打了一场漂亮的编纂攻坚“大会战”。这既是对我省地方志队伍干事创业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全省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又一重要成就。实践证明,众手成志是地方志工作又好有快发展的科学模式。坚持和完善众手成志的工作格局,对推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11月16日上午,《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编委会及编辑部同志在出版座谈会前合影(潘认若 摄)
(二)聚精会神,不断凝聚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的编纂,是对四川40年改革开放辉煌历程的系统回顾和深刻总结。在全书编纂中,我们亲手整理、触摸和还原了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时时刻刻为四川40年改革开放宏伟进程的波澜壮阔、沧桑巨变倍感激动,为全省人民意气风发、昂首前行的豪迈气概和奋斗精神倍受鼓舞。作为地方志工作者,有幸在现实的坐标,以历史的名义昭告未来,这是我们方志人的骄傲和荣誉,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一本志书,就是一方记忆;一次编纂,就是一场锤炼。《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所再现的伟大时代精神,为全省方志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源泉和动力支撑,必将激励我们进一步凝神聚力,传承改革开放气派,弘扬献身事业操守,将全省方志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2018年11月16日上午,《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出版座谈会现场编纂人员李果接受四川电视台记者采访 (潘认若 摄)
(三)改革创新,不断积累志书编纂的鲜活实践
《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的编纂,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同时面临一系列组织和技术上的现实困难。广大编纂者以改革开放的精神指导编纂实践,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桎梏,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探索出一套崭新的工作方法、完整的编纂规范,为全省地方志书的编纂积累了鲜活的宝贵经验。由此所形成的“领导挂帅、部门分工、对标作战、立体推进”的“大编纂”工作模式,以及“图文并举、混合体例”的全新记述方式,拓宽了四川地方志书的编纂思路,提升了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自信,为全省方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提质增效,不断推动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的编纂,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领域内容,全书资料庞杂、程序繁芜,广大编纂人员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对海量的资料体系披沙拣金、去伪存真、反复求证、多方分析,把“真”“准”“精”贯穿始终。为确保历史事实真实、逻辑真实,编纂人员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智慧,充分体现出对地方志事业的高度尊重、对地方志书质量的高度重视。质量是所有文化产品的生命力所在。地方志既是历史的载体,更是重要的文化发展成果。所有地方志工作者都必须始终坚守质量意识、精品意识,真正把“存史、资政、教化”的社会功能落到实处,真正让地方志事业千秋万代、永存永续,为四川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四川方志人的努力,没有止境;四川方志事业的未来,无限光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编辑部 执笔:李果
摄影:潘认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