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志办调研报告获2017年度省直机关党建研讨论文三等奖
2019年11月15日,四川省机关党的建设研究会印发《关于2017、2018年度机关党建研讨论文获奖情况的通报》,四川省地方志办根据脱贫攻坚工作实践形成的调研报告《加强机关党建 助力脱贫攻坚》,荣获2017年度机关党建研讨论文三等奖。
近年来,省地方志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论述,坚持以机关党的建设为引领,找准机关党建助推脱贫攻坚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口,采取领导包户、支部结对,产业扶持、智力帮扶等方式,从思想引导、产业带动、智力注入等方面全力做好古蔺县桂花镇田坝村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机关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双丰收”。田坝村2018年成功脱贫摘帽,省地方志办党组被省直机关工委表彰为“四好一强”领导班子,省地方志办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获“综合评价好”受到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省地方志办2名驻村干部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五个一”先进个人。
延伸阅读》》
加强机关党建 服务脱贫攻坚
四川省地方志办
(2017年)
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四川省地方志办机关党组织抓住全党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契机,进一步准确、深刻、完整理解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找准机关党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推脱贫攻坚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口,结合帮扶地古蔺县桂花乡田坝村实际,深入查找群众致贫原因,积极整合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古蔺县教育局三级帮扶部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开好致富“药方子”,坚决拔掉“穷根子”,为服务脱贫攻坚重大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一、思想引导,撬动发展
脱贫攻坚之初,省地方志办党组联合市、县帮扶部门党组织,展开大走访、大调研,摸清思想底数,发现思想落后、思维滞后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他们坚持把思想帮扶作为切入点,走活“三步棋”。
一是科学结对。在调查摸底基础上,针对帮扶村、贫困户特点,采取党组(党委)分片、支部联组、党员包户负责的措施,确定了三个党组(委)分工负责三个片区,每个小组一至两个支部挂钩,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名党员帮扶,形成了村有党组(委)帮、组有支部帮、户有党员帮的结对帮扶格局,并分别选派专职人员脱产驻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组长等开展驻村帮扶,确保群众的思想疙瘩有人解、不良倾向有人纠、具体困难有人帮。三组贫困户肖龙邦曾因举债建房不符合易地搬迁政策,导致对脱贫攻坚不支持,党组书记马小彬与其结对后,积极宣讲政策、疏通思想,反复多次终于做通思想工作,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今年村民换届中该同志还因思想素质好被推选为村民小组组长。
二是持续动员。扶贫群众是主体,脱贫群众是主力。省地方志办机关党组织深谙这一道理,坚持把做好群众思想发动工作贯穿帮扶工作全过程,积极主动,形式多样,持续发力,调动群众全力投入脱贫攻坚实践中。他们利用村民会议、农民夜校、党员学习等时机,开展集中宣讲活动,在此基础上,采取实地走访、登门造访、电话回访等方式,做群众思想发动工作3000余人(次),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传递外界致富信息,凝聚脱贫攻坚力量。针对个别贫困户存在“等、靠、要”和“懒”的思想,入户动员鼓励,制作宣传标语,绘制宣传墙画,开通“扶贫田坝”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宣传正面典型,引导群众勤劳致富。针对非贫困户“与己无关”、“实惠无我”等认识误区,组织党员干部对全村进行全覆盖调查宣传鼓励,讲清产业发展大家受益、基础设施大家享受、美好环境大家共创,激发了非贫困户投入脱贫攻坚动力。
三是因户开方。浇树浇根,治病治心。省地方志办机关党组织坚持把群众发展作为做好思想工作的落脚点,针对地理条件、产业特色、人口结构、身体状况等差异,逐户分析优势劣势,量身定制发展规划,从而增强发展致富信心。针对家庭有富裕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成功指导外出务工121人;针对家庭人员年老体弱者,提供技术指导,协助发展生猪、乌鸡、山羊等养殖2000余头(只);针对家庭缺少发展资金,采取生产资料输入、定期检查、销路承包等方式,为11户群众送去鸡苗、鸭苗200余只;针对特困户、因学致贫户等,提供政策扶持,协助申请低保、助学金等政策救助,确保脱贫一人不落。
二、产业带动,引领发展
产业是群众致富的支撑。省市县三级帮扶部门积极在产业发展上想办法、拿对策,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一是打牢发展基础。产业发展,基础先行。为打牢群众产业发展致富根基,省地方志办党组织把基础设施作为帮扶工作重点,下大力气解决制约群众致富的交通障碍。该村一组通组公路为连接画稿溪和黄荆老林两个国家级景区的“断头路”,省地方志办积极协调省交通厅,优先纳入省通村公路建设计划,协调争取资金102万元,打通2.4公里旅游通道,成为两个景区互联的必经之路。针对帮扶村为高山村落,土地少、山林资源丰富,省地方志办积极与当地县乡部门协调,通过争取土地整理、聚居点建设、生态园区建设等项目和纳入上级路网规划,协助争取资金2400余万元,配套的6.8公里通组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形成了村道黑化、组路硬化、生产方便化的全新交通格局。
二是打造龙头企业。针对群众小农经济缺乏市场话语权的实际,从打造龙头企业着手,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他们引导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引入成都源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田坝,群众实现土地分红、家门口就业等收益,仅去年群众通过流转土地400余亩,实现租赁和工资性收入达70余万元,土地收益成倍增长。结合驻地野菜资源丰富,指导成立“野滋味”专业合作社,让贫困群众抱团发展,并协助联系销售渠道,使山村野菜打入泸州市场,走上酒店餐桌。紧紧围绕龙头企业的农特产品项目,借助企业团队力量,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签订代为种植养殖协议,6户跟团发展成为养殖大户,51户群众从中增收8万余元。
三是打开转型思路。田坝村地处两个国家级景区旅游节点,自然资源富集,人文风光优美。省地方志办根据这一特征,抓住打造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契机,积极引导群众从传统农业向旅游产业发展转型,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链,打开群众致富增收新思路。目前,田坝村已围绕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开办蛙田农场1个,6个乡村酒店(农家乐)正在提前布局,抢占致富先机。
三、智力注入,持续发展
教育是持续致富的钥匙。省地方志办充分利用三级帮扶部门为文化教育系统的优势,联手一道在教育帮扶上做文章,不断提高帮扶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乡村和农民实现脱贫致富。
一是开展素质培训。协调帮扶单位师资力量,先后开办SYB创业、素质拓展、莲藕种植、劳动预备制、旅游服务技能等培训班7期,400余人(次)受训,30人获得国际认证的SYB创业资质证书,6名毕业学员成立专合社或开办实体产业。利用“农民夜校”、村组会议、党员学习等时机,采取课堂讲授、知识竞赛、观看电影、座谈讨论等不同方式,大力开展党的知识、传统文化、实用技术学习活动,不断提升村民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
二是支援教育发展。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大对教师队伍培训力度,先后多次为村小送去价值1万余元书包、图书、文体器材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利用大学生暑假实践,组织开展送教育、送知识、送法律“三下乡”活动,与留守儿童开展课程辅导、智力游戏、文化演出、法律讲堂等,提升儿童幸福感,激发学习兴趣。针对部分适龄儿童因家庭和个人原因易缀学的实际,建立重点结对帮扶制度,与33名学生家庭建立教育互助对子,1名自愿退学中学生重回课堂。
三是树立文明新风。紧密结合建设“四好村”,大力开展“八倡导八革除”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尚。针对帮扶地大操大办歪风盛行、群众不堪重负的实际,协助制订了以遏止大操大办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对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升学、乔迁等滥办酒席进行了明令禁止;针对赡养老人、邻里和睦、团结互助等新风,通过悬挂横幅、制作墙绘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并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树立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