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资讯】《四川年鉴(2020)》出版发行
抓进度 提质量 创品牌 谋发展
——《四川年鉴(2020)》顺利编纂出版
近日,《四川年鉴(2020)》出版面世,标志我省省级综合年鉴顺利完成全省地方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的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目标任务,更意味着《四川年鉴》在转变观念、创新发展进程中取得阶段性成效,开启省级综合年鉴编纂的全新局面。
《四川年鉴(2020)》200余万字,全书设特载、专记、年度关注、天府概貌、政治、综合管理、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建设、开放合作、城乡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传播、卫生·体育、社会民生、生态环境、公共安全、脱贫攻坚、人物、市(州)概况、附录21 个类别,图表500余张。其编纂规模、内容体量均创《四川年鉴》1986年创刊以来之最。全书系统详实、图文并茂地反映了一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奋进历程和重大成就,展现了天府儿女昂扬奋发的豪迈情怀和精神面貌,充分发扬了“省政府蓝皮书”存史、资政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功用。
《四川年鉴(2020)》的出版,是“群智群力、开门编鉴”编纂模式的鲜活范例和科学实践。省地方志办高度重视2020卷年鉴编纂工作,明确提出“出精品、争一流”的编纂要求,围绕《四川年鉴(2020)》大纲拟定,十余年来首次组织召开大纲汇报评审会集体审定,并同步提交中指办、部分省内外专家学者、省直部门征求意见,提升了大纲的科学性和综合质量。各级领导始终对年鉴的编纂进度和实施情况给予了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上百家省直部门(单位)和全省各市(州)、县(市、区)积极参与编纂,提供高质量文稿。省艺术研究院专家和知名画家童昌信等提供了大量专业性强、艺术价值高的图文资料,凝众人之智、聚众手之力,共同推动了《四川年鉴(2020)》编纂出版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川年鉴(2020)》的出版,是“观念转换、创新发展”编纂理念的崭新成果和集中呈现。为进一步体现综合年鉴凸显地方特色,突出现实功用的编纂意识和创新思路,《四川年鉴(2020)》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和重组,取得重大的尝试性、开创性成果。首先,对全卷大纲架构进行了根本性审视和系统调整,结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及机构改革实际,充分吸收江苏、上海、成都等省内外优质年鉴经验,在保持传统框架相对稳定和既有优势基础上,通过对类目调整、剔除、增设等手段,保证了全卷大纲系统性、逻辑性、针对性、实用性的有机融合,“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公共安全”“综合管理”等类目成为2020卷编纂工作的明显亮点。其次,按“封面表达——彩页设计——条目设置”3个层次的思路,配合“看·四川”封面主题,首次相应设置“印象四川·封面故事”《川剧艺术》彩图专栏和对应内容条目,逐年推介四川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增强了综合年鉴记录历史的“蜀”性。三是融合使用各种创新手段,通过版式设计、专题设置、页面补白等方式,提升年鉴整体档次。新设置篇章页21张,优化版式设计效果,强化层次的鲜明性,提高整体审美效果;固化“信息链接”小版块,共收集使用相关资料信息58 条,增强年鉴资料的深广度、可读性和实用价值;丰富图表使用技巧,通过大量配文图片的灵活使用,有效解决版面空白问题,丰富了版面表达视觉效果,全书内容丰满度、整体艺术感得以有效统一、和谐共生。
《四川年鉴(2020)》的出版,是“审慎组织、高效运行”管理方式的科学探索和实践印证。《四川年鉴(2020)》自2020年6月底正式启动,8月底组稿完成,11月底结束全部编辑、校对、审定工作,12月中旬正式交付印刷,短短6个月时间,四川年鉴社坚持科学管理、高效管理,遵循年鉴编纂出版规律,明确提出“初审即终审,质量即生命”的口号,调动一切资源和能力,有效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等不利因素,连续作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年鉴速度”。其间,年鉴社大力创新工作方式,优化编辑审稿流程,探索出扁平化进度管理、滚动式流水作业等工作模式,总结出进度上墙、对表作战,分段同步推进、两次集中修改等工作经验,不但极大地保障了年鉴编纂进度,提升了设计制作美感,确保了全部年鉴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如期完成,更为四川省级综合年鉴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全新发展基础,为不断开创我省综合年鉴事业新局面创造了良好条件。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年和“两全目标”完成年,《四川年鉴(2020)》的顺利出版,是我省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修志编鉴、以启未来,四川年鉴社将以每一分成绩、每一丝进步为起点,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断推动综合年鉴事业在更高水平、更高层面跨越发展,为全省地方志事业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李 果(四川年鉴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