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全省开展《乡镇简志》编纂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为在城乡统筹建设中加强对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精准扶贫等工作,践行“存史、资政、育人”功能作用,经研究,决定在全省开展乡镇简志编纂工作(暂名《四川省乡镇简志》。以下简称《乡镇简志》),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编纂意义
乡镇(街道)是最基层的行政建制区域,也是城乡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乡镇、街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权建设,在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重要作用。乡镇(街道)的发展变化,透视和折射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和城乡面貌的变化,蕴含着丰富的、具体的省情信息。随着乡镇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把乡镇的乡土文化、风俗人情和发展进程记述、保留下来,为存史研究、文化传承保存第一手资料,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扶贫人员以及专家学者实施精准扶贫、研究地情和项目开发、发展经济、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最基础、最可靠的地情信息和文献资料,为广大群众留住乡音、乡思、乡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下乡情信史。《乡镇简志》是三级志书的延伸和补充,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对推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二、编纂方案
《乡镇简志》全面、系统记载全省基层政权、乡镇镇区沿革、变迁、管理体制。全志采用篇、章、节体。一镇一文(1000-1500字)。《乡镇简志》丛书以市(州)为单位,一套21册,约800-900万字。一市(州)一册,完成一册,出版一册。
《乡镇简志》上限为1949年,个别事项上朔至发端,以反映现实为主,志书中的人口、面积、耕地、林地人均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农村社会经济总收入等数据,均使用2015年底的统计数据。
《乡镇简志》每册按市(州)所辖县(市、区)的乡镇(街道)排列,设市(州)、县(市、区)行政区划图、概况、乡镇(街道)位置、境域与建制沿革、乡镇(街道)名称由来、环境资源与人口、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名胜古迹等类目,分别记述各乡镇(街道)的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乡镇简志》采用条目体结构。主体结构为各乡镇条目,撰写概况性条目一条。同时收录各乡镇所属县(区)行政区划图一份及部分地方风物图片(每个乡镇限3-5幅,像素3M)。
《乡镇简志》编纂出版经费由省地方志办申请省财政预算安排解决,并按规定支付各撰稿单位及个人稿酬。
三、组织领导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要明确编纂《乡镇简志》意义作用,按照“统一部署,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工作。省地方志办与各市(州)地方志工作机构要组建《乡镇简志》编纂领导小组,负责人员培训、志稿审查的组织指导。各市(州)地方志办负责本市(州)《乡镇简志》编纂指导,督促检查所辖县(市、区)乡镇简志的的统稿及上报工作;县(市、区)地方志办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乡镇简志》的编纂指导及撰稿工作。
2.明确任务,分工负责。各市(州)、县(市、区)地方志办要按通知要求,尽快部署《乡镇简志》编纂工作,确定专人,结合实际,拟定乡镇(街道)名录、条目提纲,有针对性地指导编纂工作。
3.整合资源,推进编纂工作。各地在编纂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志书、年鉴中有关乡镇(街道)的现有资料,坚持志书编纂标准,按照参考模板,突出特色;确保《乡镇简志》的编纂质量。
四、报送要求
各市(州)统稿工作应达到齐、清、定要求,请各市(州)志办在2016年12月20日前底送交省地方志办。
联系人:省地方志办市县志工作处 张华;电话:86522554,邮箱:sxzgzc123456@163.com
附件:1.《乡镇简志**市篇》参考篇目
2.参考模板(街道、乡镇各选一个)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2016年10月24日
附件1
《乡镇简志 **市篇》参考篇目
第一章 **市(州)
前置图:市(州)行政区划图
市州概述(建置沿革、市(州)名由来及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与人口、环境资源与人口、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名胜古迹等,字数万 字)
第一节 **县(市、区)
**县(市、区)行政区划图
**县(市、区)概述(建置沿革、县(市、区)名由来及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与人口、环境资源与人口、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名胜古迹等,字数万 字)
**乡镇(街道)(建置沿革、乡镇(街道)名由来及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与人口、环境资源与人口、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名胜古迹等,字数万 字)
内插照片及文字说明
附件2
《乡镇简志 **市篇》参考模板
·老军营街道·
位置境域与建置沿革
老军营街道办事处位于南内环街163号老军营小环路14号。辖区地处汾河东岸,东起新建南路,西至滨河东路,南起南内环街,北至迎泽大街,总面积3.5平方公里。宋、金时为驻兵处,明初修建营堡后称作老军营堡。道光《阳曲县志》载:“老军营,旧名古正村,距城五里。”成化《山西通志》载:“老军营堡,在太原府城南五里,周围一里九十步,南、北两门,景泰初,巡抚都御使朱令居民筑。”老军营小区是1982年开发建设的太原市最大的居民小区,有近5000户,2万多居民,还有许多单位也在小区内。小区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医疗、教育、交通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下设10个社区居委会,法人单位103个,个体户1304户。
2002年按照上级精神,对辖区内的居民会进行全面调整划分,重新调整划分后的社区居民委员会规模约在2000户左右。改制后的老军营街道办事处共管辖10个社区。
环境、资源与人口
自然环境与资源 老军营地区紧邻太原市汾河公园,生态环境良好。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新建南路、滨河东路、南内环街、桃园南路、康乐街、劲松路、双塔西街、迎泽大街等主要街道穿行或绕行辖区。
人口 2010年有常住人口19739户、59972人。
经济发展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489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00836万元,工业增加值12246万元。
社会状况
社区建设 2010年,以“净、亮、绿、美”整体形象为标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新增单位附属地6亩,居民区绿地7.5亩,垂绿化300延长米,义务植树500株,新增市级园林化标兵单位1个、市级园林化单位1个、市级绿化先进单位1个。积极开展了“爱国卫生月”活动,将小环路沿线近200棵树全部刷白,共消除垃圾20余吨。继续深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发动驻地单位及居民进行卫生大扫除,投放鼠药100斤,灭蟑药200斤。组织近20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对辖区内校区建筑物总面积情况进行摸底。2009年,面对六十年一遇的冰雪灾害,街道清理辖区主次干道29条,出动铲车45台次,卡车73辆次,共清运积雪、结冰866车。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建设示范街道”等国家级荣誉13项,省级荣誉36项,市级荣誉100多项。
文化体育 各社区均有一支文艺团队。以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社区体育、楼院文化、商业文化、公园文化为主,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文体活动,形成节日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工作格局。举办了元宵节、端午节等节假日活动20余场次。
教育 2010年,辖区内有太原三十六中,太原市艺术学校、太师二附小等中小学校。
驻地单位 2010年有105个驻地单位。主要有山西财经大学(北区)、太原卫校、太原师范学校(现更名为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校)等学校,太原市人大、太原市政协等机关,太原妇幼保健院等医院,山西省林科所等科研院所。
·晋祠镇·
晋祠镇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晋祠始建于西周早期,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三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位置境域与建置沿革
晋祠镇镇位于太原市近郊,晋源区域中部,距市中心25公里,西靠天龙山、悬瓮山、龙山,东视汾河,北连晋阳古城,与晋源街道相接,行政区域面积74.62平方公里。1998年前属太原市原南郊区管辖。2010年,晋祠镇辖索村、东院、南大寺、长巷、北大寺、花塔、赤桥、西镇、杨家村、小站营、王郭、张村、新庄、东庄、万花堡、野庄、三家村、东庄营、牛家口、青阳河、柳明苑(由窖头、下石、三泉头、五坡、吴家峪、明马6村合并而成)等21个行政村及晋祠、晋祠第一、小站等3个社区。
环境、资源与人口
自然环境与资源 晋祠镇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的煤炭和森林资源。平川有肥沃的耕地,被称为“北国鱼米乡”。2010年,全镇有耕地面积29895亩,水田9633亩,水浇地8992亩。2010年,常用耕地面积14175亩。镇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25公里,15分钟车程到达武宿机场,大运高速晋祠站设有出口。307国道和太汾公路横穿全境,滨河西路直达晋祠,另外还有804路、856路、308路公交车直达市中心,464路、467路、468路公交车通往周边县区,群众外出非常便利。
人口 1998年,全镇有8937户、33731人。非农业人口1596户、5871人,实有劳动力14486人。2010年,有12824户、40191人。非农业人口11942人,外来人口3081人。
经济发展
1998年,全镇总产镇2526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1574万元,人均纯收入3302元。2010年,有乡镇企业160个,上缴利税982万元;人均收入6377万元。
第一产业 截至2010年,全镇温室3.5万间,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面积350余亩。引进种植优良品种、特色蔬菜,晋祠大米恢复种植。天泉庄园被确定为全省工农业示范点。扶持新庄村生态循环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抓好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农机设备维修、科技培训种植养殖户等服务工作,完成镇兽医站的改扩建工作。改造了农田水利设施。全镇先后实施了“农业生产工程”“观光农业工程” “新镇建设工程”。退耕还林1560亩,建成干果林3600亩,农田林网化建设17100亩,初步建成汾河防护林带、晋祠复线林带和边山经济林带。
第二产业 受国家政策影响,辖区内小煤矿、小水泥、小造纸等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已全部关闭,工业比重逐渐减少,仅剩少数几家造纸、纸箱企业和化工企业。
社会状况
晋祠镇先后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秀乡镇”“全国体育先进乡镇”“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
乡镇建设 截至2010年,新镇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拆迁面积21.5万平方米,完成行政、住宅、商业建设面积35万平方米,水电暖配套设施齐全,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道路硬化8公里,实现2平方公里的无烟囱区,安装太阳能照明灯200余盏。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镇,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话;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有农行、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组建专门的环卫清洁机构,配备了8辆清洁专用车和300名保洁员。建成了垃圾中转站,实现了垃圾不落地管理。太原市投资1300万元建成集中供热热源厂,建成了1平方公里无燃煤烟控制区。投资3000万元完成晋祠大循环水工程;投资323万元,修建了护河堤和南沙河、北沙河公路,建成五处拦河坝、两处跨河大桥,从根本上改变了小流域的环境。
文化体育 建成了300余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场所和图书室,新建了篮球场、门球场及室外体育健身场等服务居民的配套设施。
教育 在新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对现有的学校、医院等进行了改扩建。新镇中学容量达到1200人,小学容量达到1100人。全市首家农村校园科技馆在晋祠小学落成。
医疗卫生 镇中心医院拥有50张床位,达到了一级甲等综合性卫生院标准。
名胜古迹
太原市有13年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仅晋源区就有5处,其中4处集中在晋祠镇。除此之外,镇内还有各类文物古迹80多处。晋祠博物馆、天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龙山石窟除外,还有被称为1999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虞弘墓,有创建于汉代的国宝建筑明秀寺,有因“士为知己者死”而闻名的豫让桥,有清代的半若寺等。另外有花塔寺、窖头村春秋时期农民起义领袖柳下跖的插旗地,以及藏兵洞、跑马坪、娄睿墓、仙居寺、白云庙、黑龙洞、杨二酉读书阁等有极具挖掘与开发价值的古迹。天龙山森林公园、悬瓮山、龙山植被完好、山峦叠翠、松柏葱郁,有各种野生动物197种、植物213种,文物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晋祠同时也孕育了杨二酉、刘大鹏等一代名家大师。
晋祠 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祭祀西周成王次子、晋国开国君主姬虞的祠堂;经历代重建,已成为中国现在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结合的园林珍品,清泉环绕,殿阁巍峨,古木参天。祠内的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被文化部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侍女塑像、难老泉及具有2800多年树龄的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
天龙山石窟 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太原市区36公里,海拔1700米。旅游公路直通山顶,交通便利。天龙山遍山苍松翠柏,空气清新,环境优秀。天龙山石窟分布在东西两峰,共25窟,含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造像,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艺术风格各异,其中第九窟11面观音菩萨像被现代著名雕像艺术家傅天仇、钱绍武称为世界雕塑之最。圣寿寺、七松坪及“亚洲一绝”蟠龙松等精品景点和其相映成辉。圣寿寺内供奉着药师佛,是人们祈祷祛病之处。
龙山石窟 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道教石窟,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位于悬瓮山北侧,主峰1057米,有“道南佛北”对峙一山的独特景观。“龙山红叶”为太原八大景之一。“道南”即南峰现存元代道教石窟,为全国现有唯一保存完整的道教石窟,共有大小雕像60余尊,庄重朴实。“佛北”即北峰佛教名刹童子寺,现有燃灯石塔留存,另有昊天观亦值观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