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通知通告>2018年通知通告>详细内容
2023-04-04 18:53:14

关于印发钟承林 陈建春在《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通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5-25 16:26:00 浏览次数: 【字体:

各市(州)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省志》各承编单位:

2018年5月10日,《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在成都召开。省政府副秘书长钟承林出席座谈会并讲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建春作编纂工作发言。现将讲话及发言印发你们,请认真传达学习。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2018年5月25日

在《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钟承林

(2018年5月10日)

尊敬的邱新立副主任,同志们:

在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回顾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恢宏历程,总结这部志书的编修经验,以此推动四川地方志事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受王宁常务副省长委托,我谨代表省政府对《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的出版表示祝贺!向参与志书编纂的各位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省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办公室表示衷心感谢!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击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四川是地震的主灾区,是抗震救灾的主战场,是灾后重建的主阵地。面对空前惨烈的灾难,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灾区人民穿越灾难、坚强奋起,重建了灾后美好新家园,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壮阔篇章。将这段悲壮而宏大的历史事件真实记录、传之后世,激励同胞团结奋进,缅怀过去、把握现在、开创未来,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人民寄予我们的重托。

刚才,建春同志介绍了《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的基本情况,讲得很全面。这部志书是我省第一部针对特大自然灾害的专题性志书,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鉴。志书8卷1000万字,规模浩大、专业性强,历经近10年艰辛终于完成。参编单位多达上百个,参编人员上千人。广大参编人员本着对历史、对时代、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任劳任怨,无私奉献,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编纂工作,用实际行动和优秀成果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重要指示精神。让我们再次对参编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这部志书全方位、全景式地记录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带领全国人民沉着应对特大地震灾害、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恢复重建伟大胜利的历史过程,全面系统保存了汶川特大地震的珍贵历史资料,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灾区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气概和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赴时艰、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我相信,志书的面世,必将带来广泛的社会反响,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必将对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发挥积极作用。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的10年,是我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的10年,也是我省地方志事业快速发展的10年。《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的公开出版发行,标志着我省地方志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刚才,邱新立副主任作了重要讲话,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对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抓好落实。

一要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志鉴编修质量。《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高质量编纂完成,是“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工作体制优势的集中体现。当前,我省第二轮修志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要认真总结借鉴成功经验,增强“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使命感,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在确保工作进度的同时,强化质量意识,“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

二要发挥优势,进一步提升资政辅治能力。成功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有助于系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提高我省防灾减灾水平,有助于进一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进行省情教育、爱国教育、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生动教材。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深入挖掘巴蜀文化资源,发挥好“智库”“辅治”作用,让地方志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地情资料、汲取历史智慧、掌握发展规律的重要工具。要对照中指组实施的“十大工程”,在助力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城镇化建设等方面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要开拓进取,进一步做好文化传承创新。《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全景式展现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过程,为后人留存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让地方志成为响亮的地域文化品牌,成为靓丽的地方文化名片。要在推动四川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担当作为,充分挖掘四川特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做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篇大文章。

同志们,当前,全省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希望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全体地方志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的丰富内涵,立足新起点,进一步做好地方志工作,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铭记灾难  感恩同行

——在《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  陈建春

(2018年5月10日)

尊敬的新立副主任、承林副秘书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奋力推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之际,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时,我们在这里召开《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以此深切缅怀地震遇难同胞,以方志人的十年辛勤耕耘向中央和全国人民交出一份铭记历史、感恩奋进、追赶发展的“四川答卷”。在此,我谨代表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向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记者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所有参编人员及关心支持编纂工作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及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省经典记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川印印刷有限公司表示衷心感谢!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震资料收集和抗震救灾各阶段史实的记述与保护,在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设立资料组,并在指挥部综合组下设大事记编纂组,负责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大事记编纂。2008年7月14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地震灾区档案抢救收集工作的通知》,资料收集工作正式开始。我省地方志工作者积极建言,2008年1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成立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的通知》,启动国家层面抗震救灾志编纂。2009年4月16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的通知》,4月30日,省政府召开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启动编纂。

编纂工作启动后,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办公室大力支持下,为更大范围保存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史料,同时为给志书编纂提供资料,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委会精心组织,首先编印了5卷11册560万字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文献选》。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和市(州)积极协助,鼎立配合,抗震救灾志编委会特别是省军区、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地震局等各分卷牵头承编单位加强领导,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编纂人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经近十年艰辛努力,接续奋斗,圆满完成编纂任务。今天,《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该志是我省第一部为记录重大事件而编纂的专题性志书,它既是我省一项重大基础性文化工程,又是我省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编纂过程艰辛曲折,但结果令人欣慰,感受颇深。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这部志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展现

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阻止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但优越的社会制度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可能帮助群众重建家园。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四川省一大半区域受灾,灾区面积达25.2万平方公里,其中重灾区达12.5万平方公里,极重灾区1.1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106万人。面对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急驰援,四川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奋起抗击,从生命救援、转移安置到灾后恢复重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灾区人民穿越灾难、崛起危难,昔日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脱胎换骨,锦绣巴蜀的美丽容颜再现人间。面对如此空前惨烈的巨大灾难和无比繁重的恢复重建工作,我们何以临危不乱创造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奇迹?我们何以创造四川原地站立、发展起跳的奇迹?我们何以谱写出了一曲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这就是我们在阅读这部客观、全面、真实、完整记录抗震救灾全过程的志书后,不由自主发自心底的答案或自然结论: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靠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凝聚力,靠的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分《总述大事记》《灾情》《抢险救灾》《医疗防疫》《赈灾》《灾后重建》《英模》《附录》8个分卷,近7000页上千万字,从不同侧面全景展现了这场抗震救灾悲壮恢宏的历史画卷。情满笔端,力透纸背。阅读这部志书,四个“前所未有”“三大奇迹”跃然纸上:救灾需要人力,10多万解放军、几万名武警战士、5000余个专业救援队、百万志愿者汇聚如潮——前所未有;救灾需要财力,国家财政、地方政府、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全国人民,精准投放,踊跃捐赠,数以亿计——前所未有;救灾需要物力,大量粮食、食品、药品源源不断,不计其数——前所未有;18个省(市)对口援建重灾县(市),从人力、财力、物力、智力资源上倾力支援灾后恢复重建——前所未有。全力实施生死大营救,所有救援队伍不惜一切代价从废墟中抢救出8.3万多人,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生命救援奇迹。全力开展伤员大救治,动用21次专列、99架包机、1万余台次救护车向20个省市转送上万名伤员,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免费转移救治。地震灾区累计救治伤病员400余万人次,极高的生存率、极低的致残率创造了灾害应急医疗史上的奇迹。全力开展灾害大防治,投入防疫人员1.6万人开展应急卫生防疫,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成功处置104座堰塞湖特别是威胁140万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唐家山堰塞湖,创造了世界处置特大堰塞湖的奇迹。这些历史壮举,今天我们以官方志书的形式记录下来,必将成为永久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亮丽窗口。

二、这部志书是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实践结晶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社会关注度高,历史影响久远,质量尤为重要。编纂工作启动以来,编委会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始终。2009年4月30日,编委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即明确要求:“保证志书质量,突出志书特色”。为确保质量,编委会及其办公室从科学谋划、资料收集、人才培训、志稿评审等环节入手,编制印发多批次资料目录、文件目录等,举办5次分卷牵头单位志办主任(主编)培训会,召开一系列协调、研讨、征求意见会议,解决编纂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志稿编写完成后,又前后三次大规模征求意见。其中,仅复审环节就向中指办、省直部门、中央驻川单位、重灾市(州)、极重灾区涉及的县(市)、省内援建市、对口援建省(市)分发624本征求意见稿,收到反馈意见3484条。根据修改意见建议,组织专家、骨干力量统稿校核,反复核对史实数据,字斟句酌,精心打磨,数易其稿,确保了这部志书的质量。

抗震救灾志是我省历史上首次就重大事件编纂志书。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是一项全新的任务,旧志中没有先例可循,新志中没有现成的蓝图可鉴。同时,这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领域,专业性强、工作量大,编纂难度极大。编纂中,全体参编人员一丝不苟,尽心竭力,团结协作,千锤百炼,勇于创新,实现了“三个突破、两个创新”,即:实现了传统志书向重大专题志书编纂突破、地方志编纂内容记述区域局限性突破、入志人物范围和体现方式突破,实现了总述写作创新、大事记编写创新,使这部志书在质量上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得到有关领导及专家的肯定和认可。

三、这部志书是奠定文化自信根基的方志贡献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至为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今天,我们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离不开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所激发的精神力量。

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地方志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底蕴。我国现存古籍,地方志占1/10。因此,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地方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全景记录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带领全国人民沉着应对特大地震灾害、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恢复重建伟大胜利的历史过程,全景展现了四川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谱写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科学发展的壮美诗篇,为国家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为民族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记忆,为人民奉上了震撼心灵的精神食粮。

修志为用,存史资鉴。这部志书的出版面世,必将有助于进一步系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应对突发事件、抗击特大自然灾害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弘扬“感天动地”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将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巴蜀文化,大力弘扬地震感恩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各位领导,同志们!《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历时近十年,今天终于面世了。这套凝聚了参编单位和执笔人员大量心血的志书,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共产党人的初心,见证了全国人民的戮力同心和倾力支持,见证了民族的不屈和奋起,见证了生命的悲壮和伟大,见证了人性的温暖和纯真,必将在“存史、资政、育人”上,必将在沟通历史与未来、传承文明与进步中发挥出精品佳志的独特效应,成为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志”记历史,传承精神。我们永远铭记并感恩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永远铭记并感恩全国人民和兄弟省市对灾后恢复重建的无私援助!永远铭记并感恩危难时伸出的一双双援助之手、一份份关爱之情!永远铭记这段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经历!永远铭记并传承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谨以此书向所有不幸遇难的骨肉同胞致哀!向所有顽强抗争的不屈生命致敬!向所有无私援助的人间真情致谢!

PDF格式: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钟承林  陈建春在《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通知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