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川观智库丨养公园有“省钱经”吗?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24-07-07 12: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川观智库研究员 李媛莉

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吸引游客纷至沓来,“20分钟公园效应”被网友津津乐道。无论节庆还是平常,市民的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充满盎然生机、蓬勃绿意的公园。

在成都,截至去年底,各类公园总数已超过1500个,近五年新增的公园面积逾1600万平方米。成都公园的发展是缩影,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擘画在四川各个城市落地。四川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23年四川省国土绿化公报》显示,全省公园绿地面积已经超过6万公顷。

公园带来“绿色福利”的背后,是建公园不易、养公园更难的挑战。最直接的压力是资金投入。

那么,养公园有没有省钱经?川观智库进行了采访。

 

算账

养公园是笔大账

养公园是笔大账。

参考成都市棠湖公园管理处2023年12月发布的一则招标公告,总面积250亩的棠湖公园,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招标限价为282.84万元/年。

需要注意的是,招标要求的工作只涉及绿化养护、清扫保洁、公共卫生间管理、秩序维护、安全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综合管理等,不包括植物和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费用等。也就是说,运营一个250亩公园需要的全部开销,远超282.84万元/年。

北京市公园绿地协会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专访时做过估算:2022年北京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89平方米,当年的常住人口为2184.3万,参考养护管理费的低档标准——每平方米每年7元估算(根据《北京市城镇绿地养护管理投资标准的意见》,绿地养护管理的综合单价从6元/平方米/年到25元/平方米/年不等),那么这笔费用约25.8亿元/年。

3个多月前,重庆市两江新区管委会官网公布的两则征求意见公告透露,拟对辖区的山地运动公园和天宫殿公园实施特许经营运作。公告提到,“完全依靠政策性资金以传统的模式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已有些力不从心”“目前山地运动公园、天宫殿公园日常运营维护费用由重庆两江新区财政承担,导致政府财政压力日益沉重”。

 

节流

“再野化”持久省钱

养公园有什么省钱之道?在成都兴起的“打野”风,提供了一种思路——以公园的“再野化”来降低成本。

“打野”是指市民到城市公园里觅野菜、摘野生浆果,以此满足追逐自然的情绪价值。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园城市策划中心主任、设计五院总规划师吕锐表示,市民对公园原生态的需求在递增,公园建设方也愈发重视规划设计的“野性”,供需呈现双向奔赴,促成成都公园建设有明显的新走向。

“近年规划公园的主流观念是尽可能生态化,尊重和回归原始自然状态,低干扰设计。”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规划三所所长张毅说,“就跟化妆一样,过去做景观设计是化浓妆,现在是化淡妆。”

公园”再野化“强调自然的方案,如公园尽量保留和使用当地植被、石头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也表达同样观点,认为人工环境的“再野化”是城市公园建设的一种新兴做法。世界各地不乏公园“再野化”的实践。以新加坡为例,王凯说,碧山公园河道改造,将10公里长的混凝土渠道还原成靠土壤和植被稳定河岸的自然水道,路边绿化带回种与行道树共生的藤蔓植物、灌木和草,让它们形成完整的微型野生环境。

从经济层面来说,公园“再野化”带来省钱的直接益处,即降低建设和养护公园的成本。

省钱之道可通过“再野化”的概念理解。它是指通过创造一种尽可能接近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让野生动植物自主生长和繁衍,以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和生态过程。落到公园建设上,“再野化”即抛弃过度的景观设计,不要夸张的地标建筑,保护和利用当地地域植物,保持地势高低落差原貌等,最大可能契合自然状态。

以种植地域植物为例,本地地域植物经过长时间环境选择的检验,最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易存活易生长,比起照顾“舶来”植物,更省肥、省药、省人工,能为后期养护公园持久省钱。类似的,不要夸张的地标建筑落到执行层面,就包括少用人工材料、高档材料修筑公园内的雕塑、小品、桌椅等,降低了后期维护原色原漆原型的难度。

公园减少过多的设计,把越来越多的草坪作为开放场域提供给市民。

 

开源

商业经营创收反哺

如果说“再野化”是节流之举,那么商业就是开源手段。受访者们强调通过公园内的商业经营创收,补给公园的管理养护开销。

公园商业不是稀奇事。回溯到2013年,彼时为了对“公园运营管理中存在的出租公园房屋及设施设备给私人经营,违规建立为少数人服务的餐馆、会所、茶楼等”进行整改,住建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确保公园的公共产品性质。昊森咨询的研究指出,由于如何界定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广大居民服务没有明确标准,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操作中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规避公园的经营。

吕锐回想起不久前的体验:他在某海滨城市一座公园逛了半个钟头,连买水的地方都没有。

事实上,《意见》并未禁止在公园建经营性设施,而是强调公园的公益属性,以防公共利益被侵占。2016年住建部印发的《城市公园配套服务项目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也明确公园配套服务项目包括餐饮服务、零售服务、游览服务、游艺服务等,并且提出“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公园配套服务领域,提倡公园配套服务项目品牌化连锁经营、整体打包专业化运营模式”“符合条件的城市公园配套服务项目可实施特许经营”。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将餐厅、茶座、咖啡厅、小卖部列为可设置的项目。

成都市高新区大源中央公园的下沉商业,是公园创新商业的尝试。

也就是说,行业主管部门未完全禁止在公园中设置经营设施,而是要看服务的对象和目的,确保公园姓“公”,不为少数人服务。

因此,受访者们的建议是,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公园可以设置经营设施的类型和规模,形成便于执行的操作清单,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模糊地带。同时在政策层面,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园商业供给。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冯潇举例,2017年日本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0.5平方米时,公园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公园设施老化吸引力不足,公园服务质量亟待提升;二是公园管理维护经费有限。同年日本便修订《都市公园法》,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公园设计建设和管理运营。其中南池袋公园是经典案例,公园设置了拓展服务功能的咖啡厅等一系列可运营业态,并通过其产生的收益反哺公园。

杭州艾笔园创咨询策划有限公司提供的一个调研案例显示,北方某城市有座公园在2021年实行政府监督、企业运营的模式后,截至目前财政包袱减轻了50%以上,且公园好评度及维护效果都好于之前。

2024年3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门制定的新版《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发布,将特许经营期限由原来的最高30年延长到40年。这对包括公园在内的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来源: 四川在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