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去北川》在北川研讨,刘大先让地名变成家园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24-07-12 15:00:01 浏览次数: 【字体:


赠书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7月11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刘大先《去北川》出版座谈交流会”在北川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与刘琼、黄德海、王洪波、卢一萍等作家、评论家齐聚一堂,深入研讨《去北川》的文学意义和时代价值。


活动现场

据介绍,《去北川》是鲁奖获得者、评论家刘大先创作的一部纪实文学著作,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正文共计13章、21万字。不仅是一部融合学术视角的田野调查报告,更是一次对北川的全方位记录,内容涵盖了羌族的历史渊源、现实状况、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等多个维度,以河流、村落、美食、羌绣等彰显出北川的文化多样性。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评价:《去北川》是一部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之书,也是一部践行“两个结合”精神之书,更是一部表达多彩文化之书。作品将北川厚重文化传统和新时代文化相结合,体现了对中国精神、中国气魄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赞美。

评论家刘琼表示,刘大先在《去北川》中既保持了传统知识分子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又为文学增添了新的景致——他善于由表及里探寻事物和本质之间的关系,从北川以及北川的涅槃重生延伸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体认。另外,本书也展现了作者朴素的民本情怀,他的情感和精神结构呈现出很实际的与人相关,有温度的思考。

评论家黄德海认为,一个地方并不是天然为人所知的,需要不断有人书写和讲述。只有这样,一个地名才能真正变成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类栖居之地,变成我们每个人的家园。刘大先的《去北川》,就是这样一本让地名变成家园的书。

评论家王洪波从中发现了刘大先三重身份,“一是挂职干部,二是作家,三是学者。这样三重身份使他在观察北川的时候,既带有了良好的文学色彩,又具备了学术功底。”王洪波点赞《去北川》以地方志的结构方式,巧妙地融入了民族文学、文化,历史乃至人类学的内容,辅以作者自身的内在体验,形成了一部完备的“北川志”,以及作者个人的心灵史。

作家卢一萍直言,刘大先写出了一本对于北川人的“有用之书”,也在文学地理版图上留下了一个新的坐标,留给四川了一笔文学财富。

现场,刘大先与上海文艺出版社代表向县教体局、县图书馆赠书。

来源: 四川在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