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中华之后还是‘中华’” 考古学家刘庆柱这样解析汉文明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24-07-13 00:00:04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汉字、汉语、汉服……为何中华文明有着“汉”的烙印?影响世界的汉文明究竟有何特点?7月12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开讲。他以“汉文明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为题,对历史上的汉文明进行时代阐发。

“罗马之后再无‘罗马’,中华之后还是‘中华’。”站在文明比较视野,讲座一开始,刘庆柱就亮明观点。他介绍,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的西亚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古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古文明被誉为古代世界的“四大文明”,此外还有美洲的玛雅文明与印加文明。“无论是‘四大文明’或‘六大文明’,中华文明是唯一有着保存至今的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而其他古代文明历史均已在时间上断裂。”


讲座现场。

同历史上代表西方文明的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相比,刘庆柱认为,东方中华文明以汉文明为代表。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指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刘庆柱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理解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更是理解汉文明的一把钥匙。”

为阐述该观点,刘庆柱从大量考古实证与文化遗存出发,溯源“中华文明”之“中华”,阐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他从解读汉朝时期的史官传统、文官政治、郡县制等,阐发汉文明具备突出的创新性;他从古代最早“中”的空间特色理念讲到不断拓展的治理疆域,阐述汉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他从丝绸之路开辟及有容乃大的“和亲政策”,说明汉文明具备突出的包容性;他从都城布局形制突出的“中和”理念讲到协和万邦的治国理念,突显汉文明具备突出的和平性。

讲座中,刘庆柱不仅从历史视野和文化视野多重维度,再现汉代历史的光彩和魅力。他更从文明共建角度,倡导听众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讲座现场,刘庆柱深入阐发观点。

此次讲座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系列讲座——《微言大义,史论三国》第二讲。接下来,武侯祠博物馆将邀请深耕中原历史文物研究的孙英民教授,以及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蔡东洲教授带来精彩讲座。

刘庆柱,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考古学科特聘教授、郑州大学终身荣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他曾主持秦都咸阳城、栎阳城、秦阿房宫、汉长安城、汉宣帝杜陵陵园等遗址发掘工作,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套),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供图

来源: 四川在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