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让青年科技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挑大梁当主角

作者:魏艳菊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4日 07版) 发布时间:2024-07-14 14:25:52 浏览次数: 【字体:

魏艳菊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4日 07版)

【人才是第一资源·笔谈】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推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更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科技革命驱动产业变革的历史规律与时代特点,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着力点。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实践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抓住科技人才这个关键变量,这就意味着要培养一大批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处于思维创新的黄金期、智力创造的高峰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亟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人才“蓄水池”,让青年科技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挑大梁、当主角。

深化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认知

人才成长规律反映了人才成长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是培养造就各类人才的关键着力点。培养造就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首先要深化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认知。

事实上,青年科技人才既有与一般科技人才共同的普适性人才成长规律,更具有其鲜明的群体特征、成长特性和独特需求。在培养造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青年科技人才群体特征,分析青年科技人才的独有成长特性,及时识别青年科技人才的独特需求,从而不断形成并完善对青年科技人才及其成长规律的系统认知。

准确把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意味着要做好青年科技人才群体特征的跟踪研究,系统分析青年科技人才群体在现实需求、就业方式、科研环境、生活状况、流动趋势、思想观念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群体的关注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要主动强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调查研究,找准青年科技人才群体的成长痛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如青年科技人才面临在竞争性科技资源配置中“论资排辈”、在科研活动中“跑龙套”等问题,可以通过优化科技计划体系、科技奖励体系、人才工程体系、人才政策体系等加大政策和资源的倾斜力度,减轻他们的非科研负担和生活压力,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领衔的机会。

此外,形成青年科技人才群体的系统认知还要坚持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就是要在青年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上大胆突破,如通过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载体建设等方式,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高强度投入、高丰度资源、高自由度的机制保障,不拘一格降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国际视野就是要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放在全球科技人才体系大环境中,在深度参与知识更新与科技治理过程中锻造深刻的洞察力。通过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吸收借鉴先进人才培养理念,做好战略科学家储备工作。

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青年科技人才使用机制

培养造就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离不开以信任为基础的青年科技人才使用机制的构建。只有在各项科技创新工作中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才能让青年科技人才有机会挑大梁、当主角,登上更宽广舞台。

一方面,持续加大各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比例,探索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项目直接给予、滚动资助等新型科技创新项目资助形式,增加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机会。另一方面,优化人才培育选树工程体系,探索面向青年科技人才设置专项培育选树计划或设置专门名额,强化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选树。

同时为青年科技人才建立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思想活跃、创造力强,建立创新试错容错机制同样是以信任为基础的青年科技人才使用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关注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过程,开展成功经验与错误反思的分享与交流,积极构建健康的舆论环境。要关注青年科技人才的身心健康,注重科技创新中的人文关怀,通过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定期为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心理疏导。当然,也要处理好试错容错的边界,防止试错容错成为借口和挡箭牌。

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激励体系

培养造就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同样需要从评价激励机制方面下功夫。

要下好人才分类评价先手棋。一方面,聚焦“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推动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与项目评审、机构评估改革协同推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对于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类的青年科技人才,强化使命导向,提高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以及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赋予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评价自主权。对基础研究类青年科技人才,应以外部同行学术评价为主,探索按比例引入一流专家、国际小同行评价、学术团体及专业机构等第三方评价;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青年科技人才,探索市场、用户、第三方深度参与的评价方式,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比重;对社会公益研究类青年科技人才,建立行业用户、服务对象和社会参与的有效评价方式,努力解决“一张卷子考所有人”的问题。

同时做好人才激励大文章。可以通过建立实施青年科技人才举荐制,对举荐的青年科技人才在人才计划、学术研修、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单独通道与配套支持,促进其快速成长、脱颖而出。通过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激励力度,进一步提升创新积极性。当然也要注意遵循科研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摒弃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作者:魏艳菊,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4日 07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